天外飛「星」小行星撞地球概率有多大--中國數字科技館

2020-12-12 中國科學技術館

  隕石坑見證小天體撞地球

  記者:儘管地球經過幾十億年的滄海桑田變遷,小天體撞地球的證據已不復存在,我們也沒有看到這一幕,但是科學家仍在努力尋找無數年前小天體撞擊地球留下的痕跡。在地球45億年的歷史上,小天體撞擊地球發生過多少次?這也許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

  李競:實際上,幾千萬年來,大大小小的隕石在地球的各個角落留下了點點「傷疤」。如果沒有侵蝕和構造活動,我們可能會在地球上看到像月球表面的一番景象。撞擊坑如臉上麻子一般散布在月球表面。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地球不斷遭受小天體大規模撞擊,當時太陽系內行星尚在形成之中,無數碎片瘋狂地在它們周圍飛馳而過。對於人類而言幸運的是,太陽系內的「暴力活動」逐漸歸於平靜,小天體撞擊事件發生的頻率越來越少,間隔的時間越來越長。

  在地球45 億年的歷史上,比通古斯大爆炸更為慘烈的天體撞擊有很多。據加拿大新布倫瑞克大學負責維護的「地球撞擊資料庫」顯示,迄今科學家已在地球上發現了170多個撞擊坑,它們分布於世界七大洲以及海底。比如,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巴林傑隕石坑就是距今最早地球遭受撞擊的證據之一,這個隕石坑是在5萬年前形成的;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曼尼古根隕石坑是地球上最著名的隕石坑;地球上最重量級隕石坑當屬南非維勒德福特隕石坑,號稱是地球上已知最大的撞擊坑;以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在我國,科學家在我國的海南省白沙縣、吉林、新疆、雲南、貴州省息烽縣、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等地發現了隕石坑。

  如果不是地質活動持續改變地表特徵,那麼地球上的撞擊坑數量遠遠不止100多個。板塊移動、造山運動、火山噴發和侵蝕不斷衝擊著地球表面,掩蓋了大多數撞擊坑存在的證據。像6500 多萬年前導致恐龍和大批生物滅絕的事件,就被認為很可能是由於一個直徑為10 公裡的小行星撞擊造成的。由於之前的大撞擊並沒有留下文字記錄,就此而言,通古斯大爆炸的確是唯一有歷史記錄的大撞擊事件。

  近地小行星是地球「殺手」

  記者:讀者在相關報導中看到,有的稱小天體撞地球,有的說是近地小行星撞地球,小天體與小行星的概念有何區別?

  李競:小天體的概念比小行星寬泛,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彗星和其他流星。近地小行星指的是那些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的小行星,這類小行星可能會帶來撞擊地球的危險。這樣的天體第一不能自己發光,第二本身的重力使它不能形成一個正圓,所以小行星不是一個圓球。現在已發現的小行星跟尚未發現的小行星的整個質量之和大概還不到地球質量的萬分之五。人們最早發現的近地小行星愛神星是1898年發現的。等到1930年1月發生大衝(它到達近日點時與地球、太陽排列成一直線。這時離地球最近)時,記錄到它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為0.17天文單位,約2500萬千米。其實,現在所說的小行星撞地球主要指近地小行星,它對地球威脅最大。

  記者:目前,根據現有的觀測手段,科學家發現的小行星有多少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李競: 據有關資料顯示,1950年記錄在案的小行星有1600顆,最大的直徑有800~1000公裡,截至到2008年,記錄在案的小行星高達74萬顆。大家一定感到疑惑,為什麼小行星的數字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發生了突變?這有兩個因素:一是社會背景,1994年,一顆彗星與木星相撞,引起了人類的恐慌,因此成立了小行星國際監測網。另外一個原因是科技手段的進步,比如觀測設備的更新,尤其是數位相機的廣泛使用,觀測者可以很方便地把圖像轉換到計算機中,這為科學家監測小行星提供了便利。

  大英百科全書最新資料記載,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體積越小撞擊地球的概率越高,體積越大撞擊地球的概率越小。直徑超過1公裡的小行星將每隔數十萬年和地球相撞一次;引起通古斯大爆炸的小行星,直徑是6公裡,這種級別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是500萬年~1000萬年一次;引起恐龍大滅絕的小天體,直徑是10公裡,這種級別的小行星撞擊的概率是5000萬年~1億年一次,這樣的撞擊將會引發滅絕性災難。

  記者:西方科學家稱,有史以來發現的危險等級最高的一顆小行星「阿波菲斯」很可能於2036年撞擊地球,釋放出的能量比廣島原子彈爆炸高10萬倍。「阿波菲斯」的危險等級在有史以來發現的小行星中是最高的,它和地球在2036年相撞概率高達1/37。對此,中國科學家提出了質疑,您有何評論?

  李競:在埃及神話中,「阿波菲斯」是古老的邪惡和毀滅之魔,它的目的是讓整個世界陷入永久的黑暗。2004年,天文學家將一顆正從外太空直奔地球而來的小行星命名為「阿波菲斯」,正是因為這顆小行星將對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性威脅,我國的科學家形象地稱這顆行星為「毀神星」。

  隨著觀測資料的不斷積累,推斷出的小行星的運動軌道才越接近將來的事實。外國天文學家目前觀測到「阿波菲斯」小行星的時間很短,因此目前獲得的數據不足以較為精確地預測近30年之後的事。依靠現有有限的觀測資料就做出上述結論是不精確的,外國天文學家應慎重發布類似消息。以人類現有的技術和手段,阻止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預警期需要50年。在這個足夠長的時間裡,人們要進行不斷地研究實驗使技術逐步完善成熟。從理論上講,人類已有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手段。2005年,美國「深度撞擊」實驗的成功,這說明人類已經擁有了遠距離精準控制太空飛行器的能力。如果將來再發生小行星和地球相撞的事情,人類將有能力主動避免。相信人類的科技將來能夠很好地應對來自天外的不速之客,或者有威脅的客人,將不受歡迎的客人拒之門外。

  5套方案應對小行星

  記者:目前,有的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利用核飛彈攻擊向地球襲來的物體——就如同好萊塢影星布魯斯·威利斯在《哈米吉多頓》電影中採用的方法一樣,如發射一個火箭、一個飛彈,把它炸掉。假如小行星真的要撞向地球,人類是否能夠出色地導演一場「人定勝天」的大片?對付小行星撞地球,人類有何應對措施呢?

  李競:2005年,美國的「深度撞擊」撞擊對象是直徑6公裡的彗星「坦普爾1號」,為人類嘗試改變彗星和小行星的軌道提供了經驗。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會越來越強。我們不可以人定勝天,但在減災、防災方面我們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到那個時候我們絕對不會像恐龍那樣坐以待斃。科學家提出了對付小行星撞地球的5套方案,它們分別是用核彈炸毀小行星、用機械力改變軌道 、改變顏色以改變軌道 、用爆炸法改變軌道、給小行星安「太陽帆」。目前這些理論上的探討,都是在理想狀態下才能進行的,實際中不能有一點點的誤差存在,難度之高可以想像。總體上這些技術在理論上雖然都是成立的,但是此種技術的實際可行性仍需進一步的實驗研究。

  具體5種方案如下:

  方案一:用核彈炸毀小行星

  科學界目前「攔截」小行星的設想方案大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將其炸毀,破壞掉;另一種則是改變它的運行軌道。

  方案二:用機械力改變軌道

  第一種改變小行星軌道的方法,就是發射人造天體,將其發射到太空後,把它調整到和小天體(或稱小行星)平行,並使兩者的相對速度為零,然後用機械推它一下,它就會改變軌道。

  方案三:改變顏色以改變軌道

  第二種改變軌道的方法是改變小行星的表面顏色。如果原來小行星是灰的,可以將它變成純黑,物體的顏色可決定吸收熱量的多少。

  方案四:用爆炸法改變軌道

  用爆炸的方法也可以實現小行星軌道的改變。對於組成元素是鐵質的、結構結實的行星,可以利用飛彈或是核裝置對其進行攻擊,理想的狀態是將它炸成一分為二的兩部分,這樣質量就發生了變化,軌道也就跟著變了。

  方案五:給小行星安「太陽帆」

  這種方案要在小行星體表面上安裝一臺大型火箭發動機,或者一個「太陽帆」,把行星從地球的軌道上推開。

  記者:面對小行星的威脅,人類會不會像恐龍一樣坐以待斃?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不」。目前,人類採取了哪些行動?我國在近地小行星的監測和研究中做了哪些工作?

  李競:從1980 年以來,隨著技術的進步,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的人們已經開始對可能威脅地球的近地小行星進行觀測。1994 年發生的彗星碎片撞擊木星事件,進一步警示人類預防近地天體撞擊地球的災難。近年來,美、英、法、德、日、俄等國家聯手建立了近地小行星國際監測網,先後發現了近千顆具有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中國科學院也在1999年組建了「近地天體探測和太陽系動力學研究」團組,現已在江蘇省盱眙縣建立了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觀測基地,近年又成功安裝了1.2特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力爭在兩三年內成為國際監測網中開展天體碰撞預報和空間環境安全研究的重要臺站。

  全球應進一步聯合起來,加大對小行星的監測力度,一旦發現對地球存在嚴重威脅的小行星、彗星時,就立即發射載有爆炸裝置的火箭或飛船,在小行星的附近引爆以改變其速度和運行方向,從而保障地球的安全。

  李競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成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員。曾獲全國科普先進個人獎(2003),中國科學院科普先進工作者獎(2004)、北京市海澱區高新技術老科技先進工作者獎(2004)、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先進個人獎(2005)、中國科學院老科協科普活動現今工作者獎(2006)、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有突出貢獻科普作家獎(2007)。

相關焦點

  • 多大小行星撞地球會讓人類滅絕?撞擊發生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是相對比較安全的,相對來說發生的隕石撞擊概率比較小,再加上前面還有木星和月亮替我們的地球阻擋了一部分的攻擊,剩下的零零碎碎的隕石碎塊在路過大氣層的時候就被燒成灰了,除了五億年前那場滅絕了恐龍的小行星撞擊以外,地球已經有好一段時間沒有經歷過比較大的隕石撞擊了。
  • 地球進入倒計時?研究發現,48年後「阿波菲斯」小行星將撞上地球
    而在通過演算後,最終科學家得出結論:「阿波菲斯」小行星撞地球的時間,就在48年後。威力相當於8.8億噸TNT炸藥同時爆炸小行星撞地球有多可怕?6500萬年前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從數字的對比可以看出,如果是一顆爆炸威力相當於8.8億噸TNT炸藥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後果對於人類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也將由此展開。「阿波菲斯」撞上地球的概率有多大?
  • 威力相當於30顆沙皇氫彈,毀神星會在2068年撞上地球嗎?
    但好在人類裡還是有一批仰望星空的人的,他們很清楚太空的兇險,明白當下的「歲月靜好」不過是宇宙中短暫的「動態平衡」,沒準下一秒參宿四超新星爆發的輻射就會到達地球,或者某顆小行星突然超過預警閥值撞向地球。永恆的威脅雖然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主要行星,已經在漫長的歲月中基本淨空了各自運行軌道上的小天體,但在標榜「真空」的太陽系內,其實還是充滿了肉眼難以分辨的塵埃微粒,僅地球每年從太空吸收的塵埃微粒就有數百萬噸,但它們因為體積太小都到不了地球表面,真正能對地球和人類造成實質性威脅的,只有那些由巖石金屬構成的
  • 小行星2036年撞地球概率高 專家探討抵禦方案
    據報導,這顆小行星撞地球的可能性是1/37至4.5萬分之一,但在天文學上,這已經屬於「非常高的概率」,人類不得不防。另據2月25日的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報導,下個月美國航空航天局將主辦一次為期3天的「行星防禦大會」,屆時全球數百名科學家將聚在一起探討防止小行星撞地球的具體方案,目前科學家們比較認可的方案是把小行星推離地球軌道。
  • 地球到底有多大?64億公裡外地球是個暗淡藍點,如此比較一目了然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覺得腳下的大地似乎是沒有盡頭的。13世紀義大利的旅行家馬可波羅用了4年的時間從義大利來到了中國。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的船隊用了三年多的時間環繞地球一周。19世紀70年代,法國的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寫了一部小說《八十天環遊地球》。
  • 太陽系中最大行星是木星,那麼在宇宙中,最大的行星又有多大?
    木星是太陽系內最早形成的天體之一,笨鳥先飛麼,所以木星長成了一個大胖子,更準確的說木星是一顆有啤酒肚的行星,因為他自轉速度極高,10小時不到即自轉一周,使得它的赤道線速度高達13千米/秒,遠遠超出了地球的逃逸速度,當然木星逃逸速度高達59.5千米/秒,所以不用擔心木星把自己給甩飛了!只是赤道直徑比兩極直徑要長9000千米!
  • 高能預警:今晚,有小行星飛來!它們真能撞地球?這次不會
    全球科學家都在密切關注這些「天外來客」加「不速之客」,我國也有一臺以跟蹤觀測小行星為主要目標的望遠鏡:位於江蘇盱眙的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這些小行星有可能撞上地球嗎?對於這個網友最關注的問題,觀測人員帶來了「定心丸」——科學家對近期看到的這幾顆小行星的軌道已經掌握得比較準確了。
  • 天文數字有多大
    實際上,天文數字不僅僅是「非常大」,還有各種量級,從極大到極小,其內容非常豐富有趣,值得我們深入了解。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無時不與各種數字打交道,可謂須臾不可離之。然而,至少在公眾心目中從未有物理數字、生物數字等之稱謂,唯有「天文數字」不時見於各類媒體。
  • 如果小行星撞向地球,我們如何絕地求生?
    目前,這顆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預計於北京時間11月20日8時8分與地球交會。「此次飛掠過程中,2020 VA1與地球的交會距離約為448萬公裡,相當於地月距離的11.7倍,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趙海斌說。小行星撞上地球的概率?
  • 另一地球可能發現?克卜勒452b行星與地球相似指數0.98 在1400光年外
    克卜勒452b圍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行,公轉一年大約385天,和地球365天也很接近。 NASA宣布這個「激動人心」消息後,網絡輿論頓時炸鍋,平時不大關心科學話題的朋友也激動起來:「另一個地球!」「我們不再孤獨!」「活久見!」「要步入新世紀了嗎?」「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愚蠢的人類再見我要回母星了。」「黑暗森林!外星人的攻擊正在路上!」
  • 地球不再完美?科學家發現24個宜居行星,比地球更適宜人類生存
    引言纖雲弄巧 ,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統計出來的數字,說不定哪天就需要作出重大修正。在如此海量的類太陽系恆星系統中,找不到一顆容得下生命的行星,從概率來講,就很難站得住腳。科學家已經估算出宇宙大約有兩千億個星系,這些星系都和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一樣浩瀚,甚至有些星系的尺度還遠超銀河系。
  • 太陽系中最小行星與最大行星是誰?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是水星;最大的行星是木星。最小的行星:水星水星在2006年凌日時是一個極小的黑點。有幾個不同的方法可以衡量一個東西有多大。就質量和體積而言,最小的行星是水星——寬4879千米,重3.3022x10^23千克,這個小世界比地球的質量輕近20倍,並且它的直徑要比地球小約2.5倍。實際上,水星比地球離月球更近。2006年11月8日發生的水星凌日。畫面中部偏下的小黑點是水星,左邊較大的一個黑點和右邊的兩個黑點是太陽黑子。
  • 2011ES4號小行星飛掠地球,猶如高樓般大小,如果撞上地球會怎樣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提到對地球威脅最大的天體,就是小行星了,畢竟在地球演化的過程中,由於小行星撞地球帶來的慘劇我們都知曉它的嚴重性。根據NASA公布的消息,在今年9月2日,一顆名為2011ES4號的小行星,和地球擦身而過,那麼,這顆小行星撞上地球,有哪些後果呢?2011ES4號小行星飛掠地球從這顆小行星的名字編號可以看出,它是在2011年被科學家們發現,對地球存在潛在威脅的一顆小行星。
  • 「八星連珠」什麼時候會發生?這裡包含了定義與概率的解說
    算上地球,太陽系中一共有八個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排列分別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這八個行星全部運行到一條直線時就稱為「八星連珠」。
  • 12億公裡外「小地球」出現多個湖泊,成分不是水,短暫出現後消失
    科學趣聞探索/訊12億公裡外「小地球」出現多個湖泊,成分不是水,短暫出現後消失太陽系裡除了擁有8顆大行星外,還擁有上百顆行星的衛星,比如我們的月亮就是一顆地球的衛星。自從我們有了飛出地球的能力後,很多年來,我們不斷地探索太陽系,發射了一顆又一顆探測器,試圖找到一顆與地球相似的星球,若其上有生命就更好了,但是結果卻很讓人失望:太陽系裡那麼多的大行星小行星,卻是沒有一顆適合我們居住。很多被人們看好的星球比如火星,雖然擁有稀薄的大氣層,可表面連水的影子都看不見,只有一片片的荒漠,可笑我們還幻想過火星人的存在。
  • 在地球上肉眼可以看見行星嗎?
    七者運行於天,有遲有速,猶人之有政事也」。這個七政又被稱為七緯或者七耀,是七大行星的總稱,在我國古代日月被歸於行星之屬,當然我們現在知道太陽作為一顆恆星是太陽系的中心,而月球古代也稱為太陰和太陽遙遙相對,也被歸為行星之列。剩下的五大行星就是太白、歲星、辰星、螢惑、鎮星。在史記中有記載「天有五星,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也沿用至今。
  • 【原創】「山神」過後彩霞飛--中國數字科技館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廣西科普作家協會首席顧問,家庭醫藥雜誌副總編。個...文章數 【原創】「山神」過後彩霞飛
  • 高樓般大小的小行星飛過,如果當時撞上地球會如何?
    NASA稱一顆小行星剛飛掠地球根據NASA公布的消息,一顆名為2011ES4號的小行星於9月2日飛掠地球,當它飛掠地球的時候,它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僅有12萬公裡,這是什麼概念呢?不足地月之間距離的三分之一。
  • 艾菲爾鐵塔如螻蟻,《流浪地球》中推動地球的發動機到底有多大?
    艾菲爾鐵塔如螻蟻,《流浪地球》中推動地球的發動機到底有多大?最近中國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席捲全國,掀起一股科幻熱。靠《三體》火遍全球的科幻作家劉慈欣設定的劇情腦洞實在太大,讓許多網友都大呼過癮。除了驚為天人的點燃木星,我想大家最覺得新奇的就是那些推動地球就像推動一艘船一般的行星發動機了。人類舉全球之力,建造了上萬臺行星發動機,讓整個地球坐上了火箭。這得是多大的力?多大的「火箭」?根據電影裡的設定,我們去拿行星發動機和已有的幾個著名人類建築做比較,去看看那個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的上萬臺行星發動機們,到底有多大。
  • 普天同慶共賀國慶之「行星地球」練習一
    年1月1日,人類在距離地球50億光年的地方,將發現有與地球一樣的存在生命的「A」行星。  A.地球的自轉運動                        B.地球的公轉運動  C.五帶的存在                            D.黃赤交角的存在2018年11月21日,中國臺灣屏東縣(位於臺灣南部,西臨臺灣海峽)大鵬灣海岸出現異象,萬尾魚突然如炸鍋一般,不斷從水面飛起躍上碼頭,持續時間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