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改變城鄉英語教學資源分配不均衡

2020-12-11 搜狐網

  中廣網北京3月11日消息(記者溫飛)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但他們進入中國一流大學的難度卻越來越大。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表示,中國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主要體現在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這一點在英語教育資源分配上最為明顯。

  俞敏洪:城鄉英語差距直接影響教育公平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近些年來一直關注中國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問題。他表示,這一點在英語教育資源分配上最為明顯。

  俞敏洪:我專門針對英語我做了一個調查,所以我發現,在高考英語的平均分中,農村孩子的英語平均分比城裡孩子低20分左右,20分要把一大批孩子從一本拉到二本、或者從二本拉到三本,甚至從一本直接拉到三本了。本來可以上三本的孩子就上不了大學了,原因是師資問題。

  俞敏洪說,農村地區尤其是農村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學英語師資匱乏、教學水平低,導致農村學生的英語成績普遍低於城市學生。由於英語是中考和高考的必考科目,城鄉英語的差距直接影響了教育公平。

  俞敏洪:我去我的母校北大,做過一個調研,現在在北大的真正上學的孩子大概只有10%左右,跟我們當初入學的30%、40%的比例相比,現在越來越少。我也問了城市的教育局長,農村孩子和城裡孩子上大學的比例是多少,一般得到的答覆都是在城裡上學的孩子高中生,包括一本、二本、三本的上學大概達到60%、70%左右,像北京這樣的城市達到80%、90%,但是同一個地區的農村地區,比如以徐州為例,我跟教育局長交流以後,他說農村孩子大概只有25%,就是上了高中以後孩子也只有25%的能進大學,而且能進一流大學的可能性非常低。

  作為農村孩子出身的俞敏洪,對於學英語難,有切身的感受。由於英語的底子太弱,當年,俞敏洪連續參加了三年了高考,最終才考上了北大英語系。

  俞敏洪:我因為是因為數學不好,當時考英語不用考數學,在我衡量之後,我說學英語還是比數學哪個容易,後來我覺得學英語容易,結果其實也是高考落榜了三年,到第三年英語才過關的。所以農村孩子學英語真的是很難。   

俞敏洪:改變城鄉英語教學資源分配不均衡

  俞敏洪表示,這種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未來對於城鄉差距的縮小、尤其是經濟上差距的縮小所做貢獻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少。

  俞敏洪:大學生來自農村的越來越少,到一流大學的,未來為這個城鄉差距的縮小、尤其是經濟上的差距的縮小做貢獻。

  如何在教育經費投入中實現教育公平問題,如何才能切好佔國內生產總值4%的教育經費大蛋糕?俞敏洪其實也有他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俞敏洪表示,要促進城鄉教育公平,就必須改變城鄉英語教學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狀況,加大對農村地區教學資源的投入。

  俞敏洪:比如說把在農村教學的老師包括英語老師平均工資提高到30%到50%,城市的老師就會很多傾向於去農村教書。我專門跟縣城的老師做過這樣的交流,他說如果有這樣的機會給我增加30%的機會,我立刻就到農村去教書。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2年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編制預算,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安排,確保實現這一目標」。如何才能切好佔國內生產總值4%的教育經費大蛋糕?對此,俞敏洪表示:

  俞敏洪:4%的教育分配能不能用一部分來提高農村老師的工資,因為城裡老師已經有很好的待遇、教師資源豐富等等。當然一些替代的方法,比如說加大城鄉老師的輪換制度,加大對於英語師資、老師的培訓,比如說,在師範學校,凡是學英語專業到農村去工作這樣的學生,給他更多的補貼和補助。

  俞敏洪建議,讓英語考試的分數和難度下降,從某種程度上讓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考英語的時候,差距縮小一點,這樣就給了農村孩子很多機會。

  俞敏洪:我國為什麼要把英語考試放在這麼重要的地位上?比如說中考高考全都是150分,跟咱們語文、數學都是同等分數,我們也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國家,把一門語言放在孩子前途這麼重要的水平上。我們可以相信,不放在這麼重要的水平上,中國走向全球化、國際化的進程不會受到什麼影響。美國的數學,到高中畢業還在學我們的初三數學,但是全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幾乎全出在美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你拼命強調一個東西,師資又跟不上,孩子又沒有這樣的機會均等接受教育,這樣拉大教育差距對中國來講其實是一件不好的現象。

  作者:溫飛

相關焦點

  • 雲南省城鄉中小學英語教學差距明顯
    「這也是中國目前英語教學的困境,學生學了英語但無法運用,成了『啞巴英語』,而且英語教學帶有很強的中國文化痕跡。」王昆來舉例說,比如說「天天向上」,有的老師將其翻譯成「day day up」,還有的將「彼此彼此」翻譯成「you me,you me」,其實這些翻譯都是典型的中式英語。
  • 俞敏洪:中國過分強調英語考試地位 呼籲降低英語分數
    中廣網北京3月12日消息(記者溫飛)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英語在中國教育中的地位,有多高?從小學開始我們就上英語課,英語不好就考不上高中,也考不上大學,過不了英語四六級就得不到畢業證書,通過不了英語就不能評職進級。英語的重要性說起來像順口溜,英語教育也因此被過分的強調。
  • 推動教育均衡 反映行業呼聲——俞敏洪的兩會聲音
    更值得一提的是,俞敏洪還多次嘗試了即興直播,在直播中,他向網友徵集關於民生的意見和建議,很快就收到了上千封郵件。他也精選了其中的一些意見和建議,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為大眾發聲。俞敏洪說,自己很願意嘗試新的技術和新的傳播,並將之運用於城鄉教育資源打通、政企溝通以及和民眾之間信息溝通。
  • 俞敏洪: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助力鄉村小學英語教學
    記者從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了解到,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帶來了《關於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提升西部鄉村小學英語教學及師資的建議》等三份提案。俞敏洪提到,據《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9》,2017年義務教育在校生數達1.45億人。其中,城區為5029.43萬人,鎮區為6087.56萬人,鄉村為3418.77萬人。
  • 俞敏洪:讓所有孩子都快樂公平地學習英語
    我站在新東方董事長的立場上,要說英語學習好好學,站在政協委員的立場上,從全國人民角度來考慮,英語不那麼重要。我覺得這兩個其實不矛盾。應該說可以達到完美的統一狀態。   我之所以說英語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第一個是從城鄉差距來考慮。
  • 2020年學前教育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整體來看,2020年,我國學前教育整體向前發展,學前教育學校數量相應提高,但是目前我國教育事業仍存在資源分配不均的現狀,城鄉之間學前資源差距巨大,師資數量、師資水平、辦學條件、各學段教師資源都存在一定失衡。所以,在學前教育日後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擴大幼兒園的覆蓋率,同時也應注意提高幼兒園教師的質量。
  • 俞敏洪建議:防範國際高考移民,降低高校留學生數量指標要求
    澎湃新聞記者從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了解到,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帶來了三份提案,分別是《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關於充分利用5G優勢進一步推進我國城鄉教育均衡的建議》《關於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提升西部鄉村小學英語教學及師資的建議》在《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中,俞敏洪提到,近年來,由於國際留學生指標是評價世界一流大學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
  • 推動鄉村教育發展 俞敏洪獲頒「2020年度教育公益踐行者」
    儘管疫情給今年的公益活動開展帶來了一定不便,但俞敏洪探索更精準、更高效教育公益的步伐從未停止。據了解,疫情爆發之初,在俞敏洪的帶領下,新東方不僅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第一時間捐款捐物,向社會免費開放多樣化優質教育資源外,還積極解決貧困山區學子線上學習的困難,為他們免費提供了數百臺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設備,支持他們在線學習,一系列舉措獲得了廣泛好評。
  • WinABC少兒融合英語,按下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快進鍵」
    在中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一直是被長期討論的熱門話題。眾所周知,一線城市由於歷史、地緣、政策等原因,經濟發展水平更高。對教育領域帶來的影響是當地教育硬體設施更齊全,教育資源更豐富,對優質師資更具吸引力,用戶獲取教育資源更方便。
  • 上海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郊區學生 城鄉學校攜手推進教育均衡發展
    中新網上海1月7日電 (記者 陳靜)如何實現教育均衡化,使市區優質的教育資源輻射到郊區?上海探索實施「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致力以市區優質教育資源帶動郊區學校的發展,讓更多學生受益。上海市教委7日披露,第一輪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已全面完成。中心城區的優質教育資源讓76所郊區學校在學生發展、教師成長和學校辦學方面都取得了進步。
  • 俞敏洪:農村孩子上不了最好高中 怎麼上重點大學
    其間,不少來自地方教育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教育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也發現,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涉及教育改革的具體內容並不多,而是將更多的筆墨落在教育公平上,比如那句「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就被媒體反覆解讀為,農家子弟有望真正得到一棵「改變人生」的救命稻草。
  • 細數中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N宗罪
    比如,全國示範性學校,省一級、市一級、區一級學校,各地政府長期按照學校級別高低分配教育資源,把大量資金投入到窗口學校,造成教育資源分配的嚴重不均,已經引起各種社會問題。中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跟高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相比更容易引起社會不公平,因為中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可以導致同一個城市的人獲得的教育資源截然不同,更容易引起社會不滿。
  • 鄭詠灩:提升外語教學發展 力促教育優質資源均衡
    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一端連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一端連著老百姓對優質均衡教育的殷切期盼。但即便是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同樣面臨著城市、區域教育資源不均等現實問題。如何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這是上海從全局上下重視並深入推進的教育綜合改革方向。
  • 俞敏洪服貿會演講:教育發展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疫情給教育帶來四大直接影響和四大新的挑戰俞敏洪表示,疫情給教育帶來的直接影響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在應急情況下開啟了「停課不停學」。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民辦機構都把線下課堂轉移到線上,儘量保障師生正常的教學進度。
  • 英語是一面鏡子,照出城鄉教育差距
    近十年來,國家和地方出臺了大量政策促進教育平等和教育均衡,力求緩解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分配不均的矛盾,加大薄弱地區教育投入,縮小辦學條件的差距。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我國在促進教育平等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但目前看來,城鄉教育、教學的地域差異依然明顯。
  • 青島市人大代表於建光:解決城鄉學校發展不均衡問題
    目前城鄉學校之間綜合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各學校基礎建設、辦學條件、師資隊伍、教學水平、教育質量、內涵特色發展、經費保障、資源支持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教育質量、師資隊伍、經費保障、特色發展等方面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相差甚遠。
  • 俞敏洪: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的新挑戰和新機遇有哪些
    疫情給教育帶來四大直接影響和四大新的挑戰俞敏洪表示,疫情給教育帶來的直接影響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在應急情況下開啟了「停課不停學」。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民辦機構都把線下課堂轉移到線上,儘量保障師生正常的教學進度。
  • 桐鄉網際網路學校推動教育均衡化 城鄉學生共享名師輔導
    去年1月,為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讓優質師資走向農村和城鎮薄弱學校,桐鄉面向四至九年級學生建立了覆蓋全市的網際網路學校,並開出名師課堂、公益課堂等網絡課程,將原本只屬於部分學校的名師資源「網羅」起來,組成名師工作室,通過網際網路端和電視端播放,深受師生歡迎。近日,桐鄉又推出網際網路學校2.0版,實現名師與學生的實時互動授課。
  • 孫東東:完善教育均衡化,正視差異化
    來源:環球時報最近,一些教育界人士提出「教育新基建」問題,如新東方俞敏洪認為,談教育理念的「新基建」應該關注「教育均衡化」存在的問題,中國在很多地方大量投入校園硬體設施建設,但是全國的優質教育資源卻沒有真正觸達每一所學校,這其中包括鄉村教師水平的提高。
  • 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看佳發教育怎麼解決
    由於我國長期存在著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城鄉之間教育資源存在較大差距。目前看來,教育信息化是解決優質教育資源不均衡較為有效的手段。」佳發教育董事會秘書文晶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訪時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