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3月11日消息(記者溫飛)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但他們進入中國一流大學的難度卻越來越大。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表示,中國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主要體現在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這一點在英語教育資源分配上最為明顯。
俞敏洪:城鄉英語差距直接影響教育公平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近些年來一直關注中國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問題。他表示,這一點在英語教育資源分配上最為明顯。
俞敏洪:我專門針對英語我做了一個調查,所以我發現,在高考英語的平均分中,農村孩子的英語平均分比城裡孩子低20分左右,20分要把一大批孩子從一本拉到二本、或者從二本拉到三本,甚至從一本直接拉到三本了。本來可以上三本的孩子就上不了大學了,原因是師資問題。
俞敏洪說,農村地區尤其是農村欠發達地區的中小學英語師資匱乏、教學水平低,導致農村學生的英語成績普遍低於城市學生。由於英語是中考和高考的必考科目,城鄉英語的差距直接影響了教育公平。
俞敏洪:我去我的母校北大,做過一個調研,現在在北大的真正上學的孩子大概只有10%左右,跟我們當初入學的30%、40%的比例相比,現在越來越少。我也問了城市的教育局長,農村孩子和城裡孩子上大學的比例是多少,一般得到的答覆都是在城裡上學的孩子高中生,包括一本、二本、三本的上學大概達到60%、70%左右,像北京這樣的城市達到80%、90%,但是同一個地區的農村地區,比如以徐州為例,我跟教育局長交流以後,他說農村孩子大概只有25%,就是上了高中以後孩子也只有25%的能進大學,而且能進一流大學的可能性非常低。
作為農村孩子出身的俞敏洪,對於學英語難,有切身的感受。由於英語的底子太弱,當年,俞敏洪連續參加了三年了高考,最終才考上了北大英語系。
俞敏洪:我因為是因為數學不好,當時考英語不用考數學,在我衡量之後,我說學英語還是比數學哪個容易,後來我覺得學英語容易,結果其實也是高考落榜了三年,到第三年英語才過關的。所以農村孩子學英語真的是很難。
俞敏洪:改變城鄉英語教學資源分配不均衡俞敏洪表示,這種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未來對於城鄉差距的縮小、尤其是經濟上差距的縮小所做貢獻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少。
俞敏洪:大學生來自農村的越來越少,到一流大學的,未來為這個城鄉差距的縮小、尤其是經濟上的差距的縮小做貢獻。
如何在教育經費投入中實現教育公平問題,如何才能切好佔國內生產總值4%的教育經費大蛋糕?俞敏洪其實也有他自己的思考和建議。
俞敏洪表示,要促進城鄉教育公平,就必須改變城鄉英語教學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狀況,加大對農村地區教學資源的投入。
俞敏洪:比如說把在農村教學的老師包括英語老師平均工資提高到30%到50%,城市的老師就會很多傾向於去農村教書。我專門跟縣城的老師做過這樣的交流,他說如果有這樣的機會給我增加30%的機會,我立刻就到農村去教書。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2年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編制預算,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安排,確保實現這一目標」。如何才能切好佔國內生產總值4%的教育經費大蛋糕?對此,俞敏洪表示:
俞敏洪:4%的教育分配能不能用一部分來提高農村老師的工資,因為城裡老師已經有很好的待遇、教師資源豐富等等。當然一些替代的方法,比如說加大城鄉老師的輪換制度,加大對於英語師資、老師的培訓,比如說,在師範學校,凡是學英語專業到農村去工作這樣的學生,給他更多的補貼和補助。
俞敏洪建議,讓英語考試的分數和難度下降,從某種程度上讓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考英語的時候,差距縮小一點,這樣就給了農村孩子很多機會。
俞敏洪:我國為什麼要把英語考試放在這麼重要的地位上?比如說中考高考全都是150分,跟咱們語文、數學都是同等分數,我們也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國家,把一門語言放在孩子前途這麼重要的水平上。我們可以相信,不放在這麼重要的水平上,中國走向全球化、國際化的進程不會受到什麼影響。美國的數學,到高中畢業還在學我們的初三數學,但是全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幾乎全出在美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你拼命強調一個東西,師資又跟不上,孩子又沒有這樣的機會均等接受教育,這樣拉大教育差距對中國來講其實是一件不好的現象。
作者:溫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