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數學之星陳景潤

2020-12-11 新東方網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數學>正文

名人故事:數學之星陳景潤

2011-09-06 15:40

來源:中國兒童資源網

作者:

  陳景潤,福建閩侯人,我國現代著名數學家。他在圓內整點、球內整點、華林問題、三維除數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他的《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的論文達到了世界新水平。特別是在人們公認的,稱之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他的關於(1+2)簡化證明的論文,轟動了國內外數學界,為我國爭得了榮譽。
  陳景潤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裡。父親希望這個孩子的降生能給家中帶來「滋潤」的日子,因此給他起了個吉利的名字。
  少年陳景潤酷愛數學,數學成績在班裡總是名列前茅。他不善言談,不喜歡交際,在那些穿著整齊、歡聲笑語的同學面前,總是自慚形穢。只有在上課和做作業的時候,他才把自己並列到全班幾十個同學之中,也只有在這個時候,同學們才對他刮目相看。
  有一次上數學課,老師講了一個故事:200 年前,有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一個猜想:凡是大於 2 的偶數一定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之和。比如 4=2+2,6=3+3,8=3+5,……哥氏本人雖然對許多偶數進行了驗證,都說明是確實的,但他本人卻無法進行邏輯證明。他寫信向著名的數學大師歐拉請教,歐拉花了多年的精力,到死也沒有證明出來。從此這道世界難題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數學家,但始終沒有人能攻下來,因此,它被稱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自從聽了這個故事後,哥德巴赫猜想就時常縈繞在陳景潤的腦海中。他常想:那顆明珠究竟會落到什麼人之手?中國人,還是歐洲人?應該是中國人拿下這道難題。他暗暗下了決心,從此更加發憤學習數學,有時簡直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
  有一天,媽媽把米倒在鍋裡,添好水讓他看著,然後就上街買菜去了。
  景潤頭也不抬地答應了媽媽,卻照樣看書。他的思路完全沉浸在功課之中,飯糊了也沒聞到。等媽媽從菜場回來,一鍋米飯有一半已燒成黑炭。
  陳景潤不僅學習刻苦,還利用餘時博覽群書,豐富自己的知識,他成了班裡有名的讀書迷,同學們親切地送他一個暱稱-「booker」。
  正因為陳景潤具有勇攀科學高峰的雄心壯志和刻苦鑽研的精神,他少年時代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他像一顆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數學王國的天空。

(責任編輯:李靜)

新東方網小學官方微信:新東方小學 (微信號:xdf_xx

最新小學熱點資訊、小升初資訊、各年級學習輔導、家長知識堂,請掃一掃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 

版權及免責聲明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

相關焦點

  • 數學手抄報:關於陳景潤的小故事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
  • 新書推薦丨科學家的故事·《數學怪人》陳景潤
    《數學怪人》講述了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我國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成長故事從一個瘦小普通的「醜小鴨」,變成「撼動了群山」震驚世界的偉大數學家,陳景潤在63年的人生中最專注的只有一件事情:數學。
  • 數學名人小故事:打開不一樣的世界(三)
    數學名人故事(九):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
  • 「陳景潤」在三明的這些故事,你都知道嗎?
    數學家陳景潤先生,傾其畢生心血攻克世界三大數學猜想之一的「哥德巴赫猜想」中「1+2」,創造了離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遙的輝煌,被國際數學界譽為「陳氏定理」,他的研究成果至今仍保持世界領先地位。陳景潤少年時代在三明生活和求學,三明留下了他求索的足跡。離開三明後,陳景潤仍心系三明,關心三明少年兒童的成長。
  • 今日緬懷「數學巨人」陳景潤:他的成就僅僅源於一個故事!
    1954年,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同時研究數論,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簡單技術、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等問題也做了研究。1955年2月,經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推薦,回到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擔任助教。1957年9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重視,陳景潤調入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之後轉入了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工作。
  • 要嫁就嫁知識分子:數學大師陳景潤證明「1+2」的故事
    現在有很多的孩子不喜歡學數學,認為它枯燥乏味,整天與一堆生硬的數字打交道。孩子的數學成績一直不見起色,家長也無可奈何。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偶像,曾改變過一個時代青年的人生方向,我相信數學大師陳景潤一定可以給予現代孩子學習數學的動力。
  • 小學生講述陳景潤的故事
    本報長沙訊 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作者徐遲及其主人公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曾感動和激勵了億萬中國人。3月31日上午,紀念徐遲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40周年及全國科學大會召開40周年活動在長沙湖南省音樂廳舉行。
  • 由故事啟發的數學家,他就是陳景潤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 「花掉一天等於浪費24個小時」,陳景潤的成長故事給孩子的啟示
    少年時代的他有著怎樣的成長故事? 2020年5月22日是陳景潤誕辰87周年的日子, 我們邀請三位來自校園的「童書閱讀推廣人」薦讀《少年陳景潤》一書,重溫先生往昔崢嶸歲月,帶孩子們一同找尋青春夢想的力量。
  • 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是陳景潤生平最大的成就之一
    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是陳景潤生平最大的成就之一。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一位來自清華大學的數學老師給同學們講了一道數學難題。大約200多年前,哥德巴赫提出了「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的理論。
  • 數學天才陳景潤,47歲娶29歲妻,生一子卻拒學數學,如今現狀怎樣
    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47歲娶了29歲的由昆為妻,生下一子拒學數學,如今39歲的他怎樣了呢?說起陳景潤,他的貢獻可謂巨大。世界上有3大近代數學難題,其中之一叫做「哥德巴赫猜想」,這個猜想是1742年提出來的,幾百年來,世界各國的數學家都想證明它。但是,不少人窮盡畢生之力,也拿不出什麼重要成就。
  • 中國數學王子陳景潤,盡一生證明了1+2,那他兒子的數學怎麼樣?
    也稱作為「陳氏定理」1973年,陳景潤再次改進了1966年「1+2」的詳細證明過程,世界為之震驚。1979年,陳景潤發表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把最小數數由原來的80改進到了16。陳景潤diao'x與其妻子哥德巴赫猜想(重點)雖然說是講數學史,但只講故事不行吧,下面給大家說一說這個哥德巴赫猜想。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之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對於國人來說,陳景潤這個名字可謂是家喻戶曉。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 陳景潤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數學成就,是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 記憶裡的陳景潤——專訪陳景潤的中學老師陳蔭慈老先生
    據「表兄」介紹,陳景潤與他之間也是同親關係,兩人以表兄弟相稱。我年長陳景潤11歲,算起來,亦可喚他一聲「表弟」。我與陳景潤的故事,亦從這裡開始。陳景潤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其父是郵政局職員,其母是家庭主婦。他父親因常年在外奔波,所見所聞較之常人更廣。在表兄口中,他在生活細節方面比較隨意,吃穿住不太講究。大抵後來陳景潤這方面「不羈」是有點「繼承」他父親的吧。
  • 數學怪才陳景潤,47歲娶29歲女軍醫,唯一的兒子現在過得怎樣
    而在中國數學領域內,陳景潤的出現也大大提升了我國的數學實力。作為一位數學天才,陳景潤在世界數學界內也有著非常優秀的成績,雖然說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那些發達國家都認為中國的數學發展水平是要遠遠落後於他們,但是,通過陳景潤等人的出現,那些發達國家也認識到了中國數學實力的強大。
  • 陳景潤兒子也學數學,昨天回廈大被問:你爸輔導過你數學嗎?
    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但口才不佳的他無法勝任工作,因此被「退」回老家福州,靠擺地攤生活,這時他遇到了廈大校長王亞南,王亞南和時任廈大數學系系主任的方德植商量後,讓陳景潤回數學系當助理兼資料室資料員。這期間,陳景潤的老師廈大數學系李文清向他推薦了華羅庚寫的一本書,陳景潤將這本書讀了近30遍,並寫出一篇論文。李文清把這篇論文推薦給時任中科院數學所所長的華羅庚,這引起了華的興趣。
  • 數學奇才陳景潤,63歲因病去世後,他妻子和唯一的兒子怎麼樣了
    這位數學奇才曾發表了著名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也就是「1+2」,把幾百年來人們未曾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推進了一大步,在數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被國際上命名為「陳氏定理」。此人,就是著名的「數學聖人」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陳景潤在福州市出生。
  • 我國天才數學家陳景潤的數學之路:未經他人苦,莫妒他人績!
    在數學界,有個重大的裡程碑,他就是陳景潤。然而,這位偉人的成功之路卻是幾經坎坷,可以這樣說,如果在求學這條路上,陳景潤稍微出一點點差錯,沒有遇到恰好賞識他的人,那麼,在如今的數學史上,就不會有這樣一個人,而世界上又會再多一個普通人。
  • 下面是一些陳景潤的簡單介紹
    眾所周知,陳景潤是中國著名數學家。通過了解陳景潤簡介得知,陳景潤生於1933年,卒於1996年,享年63歲。 有關陳景潤小時候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很少有故事提及陳景潤在三明的求學過程。即使翻閱有關陳景潤簡介資料,裡面也只提及了陳景潤的求學歷程。
  • 曾經反感數學,中國數學天才陳景潤,唯一的兒子陳由偉現狀如何?
    我國有名的數學家除了華羅庚,還有一位,名字叫做陳景潤,陳景潤被大家譽為「中國數學天才」。陳景潤小時候很喜歡讀書,通過讀書,他的理解能力很好,而且他酷愛閱讀邏輯思維方面的書籍。長大後,陳景潤學習努力天資聰慧,以優異的高考成績考入廈門大學數理系。在廈門大學學習和任教期間,陳景潤的數學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