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2019年12月,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977名18——35周歲的青年進行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7.0%的受訪青年坦言自己容易待在「舒適區」,不想跳出來;65.2%的受訪青年坦言自己愛拖延,總想著「明天再行動」。
針對這種「容易待在『舒適區』」現象,某論壇組織網民展開熱烈討論:有表示擔憂的,有表示理解的,也有人認為不能妖魔化「容易待在『舒適區』」現象。如果你也參加了這次討論,你會怎樣看待這種現象?請就此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
③不得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解析】
本題考查寫作能力。這是一則材料作文,圍繞「容易待在『舒適區』」現象進行討論。心理學認為,舒適區又稱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裡,人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可見「舒適區」是一個中性概念。
當今年輕人容易待在「舒適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家庭原因。很多年輕人家庭生活優越,過慣了舒適、安逸生活,所以就喜歡待在家庭為他營造好的「舒適區」;或者因為是獨生子女,不少父母也希望孩子待在身邊,好相互照應。(2)社會原因。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找一份好工作很不容易,導致不少年輕人缺乏安全感,「我太南了」成為 2019 年的關鍵詞之一,雖是一種調侃,但也是一種真實生活狀態的反映。(3)個人原因。年輕人喜歡呆在「舒適區」可能是缺乏遠大目標,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懶惰倦怠、貪圖安逸的表現;也可能是在「舒適區」找到了自己要過的生活,歲月靜好,喜歡過一種平凡、平淡的生活。
立意示例:
1.待在舒適區確實很愜意,但你永遠都不會成長。(持擔憂、批判態度)
2.「舒適區」對每一個個體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不妨給年輕人們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寬容。(持辯證的態度)
3.家庭、社會都應該關注青年的健康成長。過分的關心易使年輕人保守、懈怠,綣縮在「舒適區」不能自拔;過度地宣傳「狼性文化」則會使年輕人因心理焦慮、缺乏安全感而退守到「舒適區」,不敢大膽追求遠方。(從關心青年健康成長角度)
參考素材:
1. 小鷹想成就更好的自己,它作出了改變,它飛離了溫暖的巢穴,扶搖而上,搏擊天空,終成雄鷹展翅飛;小溪想成就更好的自己,它做出了改變,它奔離了舒適的水潭,奔騰萬裡,振奮高亢,終成大江譁譁淌;毛蟲想做更好的自己,它也做出了改變,它突破了溫暖的蟲繭,破繭成蝶,終成蝴蝶翩翩舞。可見,我們想要成就更好的自己,就必須做出改變,主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2. 南丁格爾本是一位富家小姐,她完全可以靠著家中的積蓄而平凡地度過一生,但她沒有,她想成就更好的自己。於是她主動離開家,來到前線,治療在戰爭中受傷的戰士,迎接了在戰亂中治療他人的挑戰。這就是為什麼她的名字被那麼多個人銘記,人們也因此設了「南丁格爾獎」來鼓勵優秀的護士的原因。如此,難道她也沒有成就更好的自己?正是因為南丁格爾主動離開了那個令自己舒適的家,主動地做出改變,來到前線治療他人,她才能擁有挑戰自我的機會,擁有改變自己的機會成為如此優秀的一位護士。
3. 最近騰訊特別火的一個綜藝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中,在實習生和律師們的周日聚會中,徐凌菱提到了她自己的想法,她說:「我想去經歷不一樣的人生,因為真的很不同。不同平臺,它的工作原則、制度、人際關係、方式方法都會不一樣,所以我是希望你們在三十歲之前可能去各種體驗,然後找到最適合你們的。不要讓自己呆在舒適區。
因為當你在舒適區,你會很容易產生惰性,要變化是很難得,你對未知世界會不知道、你沒有安全感。就不要說你們去變化了,我從體制內出來我對整個市場規則、社會規則,也是一無所知的,我也會極度沒有安全感,但是如果你過來了,你們真的給到自己了,那就是很大的質的飛躍。」是啊,變化談何容易,為了變化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就是敢於打破現在的安逸,對那個平凡、不起眼的自己說「不」!是當老一輩的人和你講大道理時,你能夠拿出自己的成就,向他們證明拼搏也會成功,當你做到這一切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已經在默默地發生變化。
4.熟悉的環境,慣性的運作,沒有了挑戰,就會懶於改變、安於現狀,適應能力、競爭能力等都會下降。就像溫室的花朵,趕走了狼的羊群,溫水裡煮的青蛙,生活中的媽寶們,他們在安逸環境裡生長,麻痺意識,削弱抗爭力,當災難來臨時,已喪失了求生的能力。從自然界到人類,無不證明舒適圈提供的是一時的舒適,待久了終將走向消亡。(分析待在舒適圈的危害----長久待在舒適圈裡會走向消亡)人生的旅途是一張沒有退票、不可改籤、不可預知終點的單程票。人們無法控制外界的變化,但可以主宰自我成長。跳出舒適圈意味著打破習慣,擴大行為範圍和適應範圍,以求更大的範圍內的舒適生活。我們要勇於跳出舒適圈,挑戰現有非舒適圈,把它變成將來的舒適圈,實現自我成長。
5.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置之死地而後生」「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不都很好地證明了在非舒適圈得以成長,在舒適圈只有死路一條嗎?亂世出英雄,逆境成才等民間俗語,在日寇的圍追堵截下,在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中,新中國的成立等事實,無不完美地詮釋了在非舒適圈,能開創自己的新天地。相反清王朝沉溺在天朝上國的舒適圈中,被外敵用強艦利炮強行打開國門,警示人們死於舒適圈。無論是個人的成長還是國家的發展都需要我們跳出舒適圈。
【例文】
走出舒適區
舒適區,指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們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因此逐漸沉溺。然而沉溺於舒適區會讓我們看不清自己的劣勢,從而失去前進的機會,也會失去前進的意願,直至墮落沉淪。
生活中,沉溺於舒適區的現象可謂是數不勝數。例如很多學生在學習時都會傾向於自己的優勢學科,而對自己的弱勢學科敬而遠之,但長此以往,弱勢學科沒有得到應有的練習,優勢學科也不一定會得到大幅的提升。
人們的惰性和怯懦役使著他們的心靈和軀體,他們既不願意放棄舒適區中無需費力的生活,也沒有勇氣踏出去嘗試那些未知的、嶄新的、不熟悉的事物。他們用幻想織成蛹,把自己包裹在其中,享受著自己優秀的謊言,無視自己的缺陷和短板,也對提升自我的機會視而不見。
時間不停地向前飛奔,世界亦然,它也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沉溺於舒適圈中而看不到世界的變化,總有一天會被這個世界淘汰,從前的舒適也將不再。曾經壟斷手機市場的諾基亞,因沒有緊隨時代潮流研發智慧型手機,輝煌已成為過去;曾經的第一大膠片公司柯達,也因未向其他領域拓寬而一落千丈。在舒適區中閉眼小憩,睜眼卻發現已被世界拋棄,想要追上,卻發現舒適圈的枷鎖已牢牢鎖住,難以掙脫。
縱然舒適圈的枷鎖如此難以掙脫,但世界上依然有許許多多敢於踏出去的人。羅永浩,本擁有著受人尊敬且高薪的職位,卻辭職創業,創建了錘子科技轟動一時;潘石屹,辭去了人人皆認為有前途的公務員職務,說著「我不要一眼看得到底的人生」,成為了如今的房地產大鱷。他們選擇將原有的舒適甩在身後,懷揣著一顆進取之心,憑藉著勇氣與努力前進,終到達了勝利的彼岸。
毛主席曾說過:「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將自己困於舒適圈中,猶如井底之蛙,一葉障目,他們看不到廣闊天地,看不到日月星辰,他們小心翼翼地捧著舒適圈給予他們的幻覺,生怕井口吹來的一陣風便將其吹散。而那些從井中跳脫出來的勇敢者,他們領略了廣闊天地之美,丟棄了那份幻覺,真正的大有一番作為。
掙脫舒適圈的枷鎖固然不易,但這就像黎明前的黑暗,只要你肯付諸勇氣和努力去撕裂那漆黑的夜幕,就必定會有陽光照耀在你身上。走出舒適圈必定是一個艱難而又曲折的過程,但當你置身其外,回顧一路而來的坎坷,也一定會覺得值得。
參考結構:題目是《走出舒適區》。分析「舒適區」符合人的心理和習慣,但卻有很大的危害;列舉身邊同學待在舒適區的例子,進一步證明其危害。分析不願走出「舒適區」的人的心態;再以諾基亞、柯達為例,證明在舒適區中閉眼小憩,睜眼卻發現已被世界拋棄,想要追上,卻發現舒適圈的枷鎖已牢牢鎖住,難以掙脫。然後以羅永浩、潘石屹等人為例,論證他們選擇將原有的舒適甩在身後,懷揣著一顆進取之心,憑藉著勇氣與努力前進,終到達了勝利的彼岸。結尾引用毛主席的話,號召青年勇敢走出舒適區,有一番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