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李雲迪一舉成名,成為蕭邦國際鋼琴大賽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金獎得主。
有家長問:這樣一個鋼琴天才是怎麼培養的呢?
李雲迪的母親張小魯說:「全靠家長的毅力!因為家長的毅力就是孩子的毅力。」
孩子沒有毅力,家長要幫孩子學會堅持
李雲迪小時候對鋼琴有濃厚的興趣,無論他在哪裡看到鋼琴,他都想上前去彈。
但鋼琴練習是一個無聊的過程,孩子畢竟是孩子,很多時候都無法長期堅持。
在考試階段,李雲迪的母親要求李雲迪每天在家練習。
有一次,她忘記拿東西,返回家時,她發現房間裡根本沒有鋼琴的聲音。當她打開門進去時,她發現李雲迪正在鋼琴長凳上鬼鬼祟祟地坐著。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母親!
李雲迪的母親一摸電視還很熱,她就知道李雲迪剛剛在偷偷看電視。憤怒之下,她不顧李雲迪的懇求,把電視機給搬走了。
對於自己的嚴格,媽媽這樣解釋:「對許多學鋼琴的孩子來說,往往家長的毅力就是孩子的毅力。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應該對得起自己付出的一切。」
制定合理的規則,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自控力
為了保證李雲迪的練琴時間,張小魯為其制訂了嚴格的「規章制度」,首先就是精確、緊湊的作息時間安排。
早上7點整,張小魯準時叫兒子起床,然後洗漱吃早餐。
7點半送兒子去學校。中午12點保證讓兒子放學到家就能吃上午飯,飯後午休。
下午4點半放學後要求兒子在學校用一個小時把作業完成,5點半自己回家。6點鐘一定準時開飯。
6點半到7點是李雲迪一天最快樂的時間,因為可以看半個小時的動畫片。7點整必須坐到鋼琴前,練習兩三個小時。
11點上床睡覺。
有一次周末,家裡要來親戚,李雲迪一聽便高興了,認為自己「今天不用練琴」。
然而張小魯再一次嚴肅地要求兒子:「定下的事情一定要做,不能輕易改變。」
張小魯為兒子找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把活動時間往後推,雲迪提前一小時開始練琴。練琴後,李雲迪也能高高興興地和家人玩了。
在張小魯看來,和所有的小孩一樣,雲迪需要大人的隨時提醒。「有些事情是不能妥協的,否則一旦孩子形成了習慣,有些毛病就不容易改了。」
李雲迪也很理解媽媽,說:「其實我媽管得對,只要我完成了每天正常的學習任務,看電視、打桌球這些我喜歡的事情,我媽從來不幹涉我。」
通過對兒子這樣嚴格的要求,母親的專注教會了孩子專注,母親的執著也教會了孩子執著。
每個孩子都有天賦,就看家長怎麼發掘
李雲迪7歲時,媽媽張小魯初步了解到兒子在鋼琴方面有更寬闊的發展空間,經深思熟慮後,決定讓小雲迪學鋼琴。
為了讓兒子準時學琴,張小魯每天保證在晚上6點開飯,7點準時讓兒子練琴,並一直陪他練到10點鐘。每天總是提前10分鐘先坐到琴旁,一直陪兒子到練習結束。
為了李雲迪的前途,張小魯毅然辭去工作,專門跟隨著名鋼琴教育家但昭義,到了深圳陪讀,從此就沒再找過工作。
她說:「我把陪兒子練琴當成了自己的事業,自己的追求。」
李雲迪的整個音樂生涯裡,自始至終都有張小魯的陪伴,陪他一起上課,一起練琴,然後決定他應該怎麼做。等到兒子成為鋼琴家,張小魯的鋼琴教育也達到了授課水平。
早在李雲迪入讀深圳藝術學校時,張小魯就被聘為鋼琴班的輔導員,帶著四五個學生。從一個不知道鋼琴有多少琴鍵的人,到成為精通鋼琴理論知識的專家。
談到培養孩子的成功經驗,張小魯笑言她只是比其他母親更主張堅持,不輕言放棄。
「堅持,其實也是考驗母親的毅力。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就看家長怎麼去發掘,怎麼去引導。如果家長把孩子的潛能都挖掘出來了,那所有的孩子都是人才!」
興趣不是最好的老師,父母才是!
相信這樣的情景,家長應該普遍經歷過:孩子突然說,想學鋼琴,想學英語、想學遊泳.......
我們一聽,孩子如此主動好學,那肯定給報名啊!
結果報好班了,才上了一兩節課,孩子就說不想上了???
真是心裡氣炸了!生氣歸生氣,我們還是會安慰自己,孩子都沒興趣了,幹嘛還要繼續學呢?無奈之下只能作罷。
其實,興趣不是最好的老師,父母才是!
不只是李雲迪,郎朗、周杰倫、福原愛......哪個不是被父母「逼」出的興趣呢?
記得《家有兒女》裡面有一段劉星與媽媽劉梅的對話。
劉星責怪媽媽:「如果從小培養我,我也會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吹小號,或者吹薩克斯。」
劉梅說委屈地說:「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回:「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你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逼著我學呀……」
劉梅瞬間啞口無言......
如果孩子不肯堅持,家長又沒有毅力,是不是就註定當學渣?
別急!最後還有一招——幫孩子找到內驅力!
父母最應該做的,是幫孩子找到內驅力
丹尼爾.平克寫的《驅動力》這本書將人的驅動力分為3種:
第1種驅動力:來自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驅動力;
第2種驅動力:來自外在動力,即獎罰並存的蘿蔔加大棒模式;
第3種驅動力:即內驅力,內心裡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願望。
在學習上,我們不能一味地依賴孩子的興趣,也不能老想著「亂棍之下出狀元」。
一個老師分享了自己幫助女兒愛上學習英語的過程,完美詮釋了如何激發孩子內驅力。
一開始,她讓女兒制定學習計劃,女兒誇下海口,說這些自己都能辦到,但當在實施計劃第二周的時候,女兒就開始想放棄了。
於是,這個老師做了5件事:
1、試圖讓孩子明白堅持學習計劃的原因,並監督完成;2、幫助孩子把大任務拆解成小任務;3、根據實際情況,平衡學習和娛樂,調整學習結果的期望值;4、跟孩子一起學習,並且不斷的鼓勵、肯定他;5、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找一些題目來測試,讓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一點點進步。
最後,女兒在做英語測試題時,正確率從50%升到80%,女兒獲得的成就感越來越強,「我能行」的想法也越來越堅定。
漸漸地,女兒的退縮抗拒消失了,反而因為自己的不斷進步喜歡上了學習英語。
不多久,她又和女兒一起制定了一個更難的學習計劃。
如果當時這個老師任由孩子自己做下決定,那女兒肯定不會選擇堅持完成,如今也不會愛上學習,也拿不到如今優異的英語成績。
沒有內在驅動力的學習是逆人性的,但順應成長規律的學習卻是人的本能!
其實,所有的孩子都一樣,都需要有外在的壓力與激勵,才能堅持應對挑戰,取得進步,獲得自信與成就感,再去建立更高的目標,應對更難的挑戰……
我們能做的是,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建立一個良性的循環,才能激發出內在驅動力!
現在關注我,私信回復「領課」。
立即免費領取《構建孩子學習力模型,讓孩子主動高效學習》系列課,僅限前100名,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