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基金報
陳啟明指出,成長股的行情並未結束,如果疫情影響可控,未來空間依然巨大。而成長股和盤子大小、行業分布無關 ,企業是否具有成長性,主要取決於基本面、未來發展空間等因素。針對成長股波動性問題,陳啟明指出,真正的成長標的,波動未必大,所以要找到真正穩定長期品種,並用投資組合降低波動率。
科技股、成長股的行情並未結束
問:這次疫情科技股經歷了一大輪下跌回調,後市科技的成長機會和大跌之前有什麼區別呢?
陳啟明:從2019年年初開始,一直到2020年2月底左右,整個科技股經歷了一波特大的牛市,爆發出了很多漲幅非常巨大的股票。疫情的全球擴散導致科技股的需求邏輯被打斷,所以近期的大跌跟這次疫情有比較大的相關度。
科技股牛市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國內對於整個科技產業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而從全球角度來講,科技板塊也經歷了一個見底回升。本來市場預期整個2019年、2020年將是科技板塊趨勢非常好的一個階段。如果疫情後,科技板塊的需求變化不大,甚至有增加,這個板塊後面機會還非常大。如果因為疫情,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科技的需求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那這個板塊行情可能就會相對差一點。
問:節後受海內外疫情影響,半導體板塊出現明顯回調,但近期以半導體股票為代表的科技股大漲,未來半導體板塊或者整個科技板塊是繼續強勢走高還是曇花一現?
陳啟明:大家普遍覺得2019年是半導體的元年,元年是什麼概念?半導體板塊有點像8年前或10年前的新能源車板塊,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板塊。隨著國家的大力推動、政策的演進、整個產業投入大發展,逐漸衍生出非常多半導體板塊標的。如果把它類比於新能源車,那每年可能都會有相關的行情,這其實是風格的炒作或趨勢的炒作。但炒作也是有中軸的,我覺得中軸應該是半導體板塊的基本面,就這些相關的核心企業、主賽道的企業,它們的盈利狀態,他們的發展情況等等。
從整個半導體板塊來看,首先,我不認同他是曇花一現,從長周期來看,是一個非常好的板塊。其次,它是不是會繼續強勢?我不確定,但一定會不斷出現階段性強勢。這個板塊是政策大力推動的,未來市場極其廣闊,會帶動成批的淨利潤上10億~50億,甚至100億的公司出現,未來的行情一定不會差。
在這個板塊裡,要找出真正盈利好的公司。這個板塊會呈現一種螺旋上升的狀態,板塊裡面良莠不齊,漲多了可能會有巨幅的調整。但真正業績好的公司是能夠持續穿越向上的。
問:目前美國的科技股疊創新高,國內的消費股也是紛紛新高,從兩國的觀念上看,是否存在合理性?
陳啟明:整個科技板塊從2019年開始出現牛市的特徵。我在2018年底提過科技板塊的機會非常巨大,現在為止我還是維持這個觀點。美國的科技處在持續向好發展的狀態,而中國的科技處在發展初期,所以它的波動也大,它創新高或者說持續上漲的能力在逐漸發掘的過程中,這在兩國的股市裡面的表現,其實有區別。
問:晶片、5G、計算機類哪個風頭更強勁?
陳啟明:這三個產業或細分行業,都有未來廣闊的前景。但一定要說哪個風頭更強勁不好說。只要能夠尋找到相關產業中,未來能夠實質受益於行業發展、盈利能夠持續提升的個股,然後持有它們,獲取相關的收益,就OK。短期來看,5G帶動整個科技股的行情,晶片又是國家大力支持發展的進口替代,應對中美脫鉤的一個最主要的核心行業。
成長股取決於基本面的成長性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選擇股票
問:未來2年是否成長股機會比較明確?
陳啟明:我個人認為成長股不是一個類似於市場上說的大盤股、小盤股或者中盤股這一類股票,成長股的投資機會是持續存在的。投資成長股,就是投資未來公司業績成長的空間,跟蹤股價跟隨業績的成長而成長的上市公司的投資機會。中國股市也好,美國股市也好,持續創新高的股票,絕大部分都是業績持續向好的公司,所以如果以我自己定義的成長股的角度來講,我認為成長是永遠的投資機會所在。
問:大盤藍籌股與中小創板塊,哪個更具有成長性?
陳啟明:在這裡,我講一下自己的投資想法和投資框架。我是一個成長股的投資經理,這個標籤下,大家不應該完全定義為投資中小創、科技股。我自己的投資風格是偏向投資業績成長,也就是說上市公司長期可持續的業績成長,通過上市公司的業績成長來獲得我的收益。
我的框架很簡單,由一個很簡單的公式引出。股價=公司的市盈率PE*公司的每股盈利EPS。PE的波動,其實是無序的,受到各種各樣的原因影響,但它是一個輪迴,是一個周期,它會由低到高、由高到低不斷的波動。我們職業投資者能做到的,就是跟蹤EPS,預測企業的EPS,看清楚未來EPS的波動方向,它的盈利的成長方向,如果它的盈利能夠持續高速的穩健的成長,那就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投資標的。所以對我來說,不能說大盤藍籌股就不是成長股,市值大了就不是成長股,主要是要看企業的盈利成長,他的成長的速度,他的成長的可能性,成長的可持續性等等。
問:您好,請問對於成長股和價值股,在具體投資中怎樣權衡?是分開來看,還是應該在單個企業中尋找成長性和價值性?
陳啟明:投資成長,不是說投資哪個板塊、哪個子行業,而是說更多的關註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更多的關註上市公司盈利增長情況,我們非常清晰地知道我們賺的是什麼錢。
股價=PE*EPS,如果股價要漲,只有幾種情況:PE和EPS都上漲,叫戴維斯雙擊;如果PE在上漲,EPS在下降,那PE要上漲地更快,才能夠導致股價上漲;反過來,EPS上漲,PE下跌,那EPS要上漲更快,才能夠導致股價上漲;最後一種就是戴維斯雙殺,就是PE和EPS雙降!我們認為PE的波動是個周期,這個周期的選擇,叫擇時。對我們來說,我們更多的是關注的是什麼?是擇股,或者說擇公司基本面。
所以我的回答是,應該是在單個行業或者企業中尋找成長性和價值性而來投資,通過上市公司的成長而獲得我們的價值的提升。這是我自己的投資理念和想法,而且這五六年來也是一直這麼做的!
問:請問產業賽道的優勢怎樣理解?如何判斷?
陳啟明:選股應該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我們華富基金內部有一套選股選行業的傳承,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有安全邊際的成長型投資」。如果再拆分,產業賽道的選擇一定是國民經濟發展中,一種需求出現大爆發,導致了嚴重的供需匹配不足,這時候就會體現出行業的高速成長性。這種狀態是我們最值得關注的。或是國家大力推動,國家全力支持某些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發展,對應股市裡面可能有很多概念板塊。我們會去關注國家的大力推動,對於公司基本面,對於行業,對於上市公司的盈利到底有多大的作用,他們的發展前景到底有多大的空間?以此,我們去尋找相關的投資機會。具體到上市公司,還是要選擇行業龍頭。根據管理優秀、經營穩健,能夠清晰地看到公司管理,公司經營情況等方面,作為選擇的依據。
舉例來看,以我的產品長期配置的醫藥與科技賽道為例。
藥房行業可能是小零售行業裡面最不受網際網路影響的子行業之一。相比而言,零售、百貨等等被淘寶為首的網際網路打得很慘,但藥房受到網際網路的影響非常有限,整個行業能夠穩定的成長。
而半導體是周期波動比較大的行業,但這個行業空間巨大。中國的半導體每年進口1000億到2000億美金。中國的進口替代空間廣大。而賽道再細分,全世界半導體產業的內存佔比是5000億美金中內存佔1000多億美元。所以從半導體來講,內存是一個主賽道,是最大的賽道。
鎖定了行業,我們再去選個股。研究公司的經營、相關公司的發展,相關公司的研發投入、公司的管理、公司的股權激勵、公司的管理層的狀況等等,從而選出公司。
問:大家都看好科技、醫療,消費類型,您有什麼獨特的看法或者怎麼樣在這些賽道中找優秀的企業?
陳啟明:科技、醫療、消費,應該是當前成長股最主要的賽道。這三類代表了經濟的發展的前景、經濟發展的動力、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出處,大部分的成長股出自這裡無可厚非。醫藥和科技,甚至包括消費都是我目前管理的基金最主流的配置。
問:選擇標的有哪些比較重要的參考指標去定性?邏輯是什麼?選股好標的後,對於建倉的倉位和成本、倉位管理做哪些方面的考慮?
陳啟明:用波特5要素,用壁壘、核心競爭力、砍價能力等,去考量公司盈利的持續性和成長性。建倉的倉位和成本會考慮其安全邊際。就是在建倉的時候還是多考慮它向下的地板不會太遠,而向上的天花板足夠高。覺得越低估,那可能倉位會越重。
真正的成長標的波動未必大
用投資組合降低波動率
問:投資者如何較好規避成長股波動大的缺點?
陳啟明:大家總覺得成長股的波動大,這是正常的感受。但真正的成長股,不一定波動大。股價波動大,並不代表盈利波動大,而是它的估值波動大。大家對個股的看法在不同階段,會出現巨大的變化。好的時候覺得特別好,差的時候覺得特別慘,這中間就會導致股價的劇烈波動。
但是,選股很重要。如果我們能找出真正的成長標的,它們的業績持續高速發展,股價的波動反而是會下降的。另外,組合也很重要,從我自己基金的配置來看,平衡是非常重要的特質。相關子行業的配置不會過於集中,不會ALL IN在一個板塊。
職業投資者的優勢在於勝率。也就是說,我研究了10個行業,我要投資8個行業,這8個行業中不可能保證每個行業都是對的,但是我希望我能對7個,這種勝率能保持我的投資組合波動不會太大,能夠穩健。所以我的配置不會完全集中於一個方向。即使是在投資比例比較大的板塊,比如說科技、醫藥,也會在細分領域適當分散。網際網路安全、5G、網際網路醫療、半導體等各個子板塊的產業波動、周期都不一樣,所以不集中持股,用組合來規避劇烈波動是有效的。
找到自己擅長的投資方法
堅持中長期投資理念
問:您從業近20年,算來也是中年人了,請您分享一下您的投資經驗和心得,如何最大程度克服這些成長的代價?
陳啟明:投資成長股的目的是賺大錢?這不是必然,投資有18般兵器,包括技術分析、產業分析、成長、價值等等。沒有絕對的說哪個更好,哪個更差。每個人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認準這18般兵器中,哪一樣兵器是你自己最擅長的。你要在這上面做出自己的努力,這裡面可能有心態的問題,有你知識構成問題等。不管研究技術還是研究基本面,如果你做好了,都是最頂尖的高手。
就我而言,我能把握東西是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上市公司盈利增長的前景,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他們的管理是否優秀、他們在行業內的地位能不能夠得到持續的提高或者是持續的領先。這些東西我從業以來一直在自我訓練,也一直在快速成長的,所以我把它應用在我的投資當中。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也是一樣,你覺得你擅長什麼,你就在這方面要多做努力,多積累。
問:很想知道在基金經理眼中,所謂的長期投資、中期、短期究竟是多久?如何判斷一個投資標的適合持有的期限?
陳啟明:這沒有絕對,我更喜歡講中長期,因為基本面的變動、公司管理優勢的累積、行業的發展,它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就完成了,也不是馬上就能看到的。我們要看基本面的變化,最直接的信息是季報。這個過程當中,股價的波動由很多因素組成的,包括大盤的變化、情緒的變化、個股消息的變化等等。我看基本面相對偏長期,通常是1-2年,最起碼半年以上。如未來半年、1年,公司/行業的發展狀態、前景、公司的競爭優勢,能不能得到提升等。
持有期限方面,如果這些基本面符合我的預期,我持股的周期會加長。如果出現很多基本面的變動,你要根據自己的預期,做出很多比較,然後去判斷股價的狀態。持股的調整,都是根據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判斷,沒有說一定要多長期限的。
問:您在挑選成長股的時候,可以容許公司多久盈利不佳?守得住是守多久,如何去判斷是否值得守下去?
陳啟明:當公司盈利不佳出現,我們首先要判斷它是不是有影響公司中長期盈利的關鍵因素,還只是短期出現波動。如新冠疫情、或其他短期的突發事件,導致公司的盈利下降,但不是一個中長期決定性的因素,那我們一定能守住。守多久其實不是關鍵,關鍵是長期核心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不要出現變化,只要這些東西不出現變化,股價不要出現巨大高估,那我們覺得還是值得走下去。因為只要它的盈利長期保持穩定的成長,我們願意賺的就是這個錢。
用PEG指標衡量成長股估值
積累各種研究知識擇股
問:我想請教下關於成長股的估值,為什麼有些成長型公司的估值會遠遠跑到業績前面?如果這個估值合理,那什麼類型的成長股可以按這種方式估值?
陳啟明:一般我看成長股最核心的指標是PEG,即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的比率,是由上市公司的市盈率除以盈利增長速度得到的數值。該指標既可以通過市盈率考察公司目前的財務狀況,又通過盈利增長速度考察未來一段時期內公司的增長預期。也就是成長和PE要匹配。如果兩者匹配,估值也合理的話,每年股價的表現是和盈利上升同步的,業績能增長40%,股價也能漲40%。
估值是一個輪迴,是一個周期,估值也是一個結果,是所有認同的人和不認同的人,通過交易得到的一個結果。在樂觀的時候,它的估值可能會到80倍,在悲觀的時候可能會到20-30倍,所以它波動劇烈,我們買股票的時候,應該考慮,預期收益率是多少?如果我們判斷它未來每年有40%的成長,而縱觀歷史它的估值的波動可能在20-80倍,我們簡單取它的中位數是50倍,還是40倍?我持有三年我能獲得多少收益?如果這個收益是滿意的,那就可以買。
問:如何衡量一個行業板塊以及單個公司股票的成長空間?您覺得最有效的指標有哪些?
陳啟明:我們平常積累一些行業研究、宏觀研究、個股研究,包括整個市場空間、行業發展速度、需求增長速度、供給增長速度,供需匹配的狀態等等,這些都是跟行業板塊或者說公司的成長空間相關的。如果再簡單一點,就是量和價,量的空間和價值空間,量乘以價是毛利率,毛利率再減掉費用、減掉成本就是淨利潤。
問:在低利率市場環境下,如何進行家庭資產配置?
陳啟明:我自己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從2017-2019年我堅定的認為,中國資本市場大有可為,而且國家的未來的發展是需要資本市場的大力發展,過去20-30年是銀行為主導的發展,2018-2019年開始是一個比較清晰的節點,對經濟的支持,將以資本大發展為主要支撐,資本市場將逐漸體現其重要性。當然不是說大發展一定就是大牛市,要暴漲?不是,但這裡面孕育了非常多機會,當然風險也存在的。專業投資者會去尋找機會,規避風險。這個市場還是值得投資的。
問:基金經理是高強度的工作,您是如何進行自我減壓和情緒調節?
陳啟明:我自己比較喜歡投資,朋友都說我的興趣變成工作了。首先,我的抗壓能力,比那種對投資不感興趣的人要強很多。其次,保持平常心,在這個行業裡面混得越久,你就會發現「勝率」的重要性,我一年不罵自己200次,那是不可能的。但同時,如果你發現自己做對了400次以上,那其實你已經比較優秀了,所以一次、兩次錯,它不是很關鍵的東西,我們平常的鍛鍊都是在提高勝率,提高我們的容錯率。勝率越高,容錯率越高,一次、兩次的錯誤,一次、兩次的壓力,就會化解在更多的成功當中!當然還有一些日常生活的興趣愛好等等,都是化解壓力的比較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