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人都深受「美式中餐」之毒。尤其是如果地處Ohio, Illinois 這樣的不毛之地,對於中餐的記憶,也許就只有文中這些不倫不類的菜了。美式中餐到底是個什麼?中餐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異的呢?
美式中餐最早要追溯到美國的西海岸淘金時代1800s。隨著大批中國南方移民來到美國,而他們中大批人剛到美國時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此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食品行業。為了迎合美國人的口味,中國移民在菜式中加入了很多美式元素,也用到了一些中餐中沒有用過的食材,這便是美式快餐的起源。
第一批中餐館被叫做chow chow,它們以低價和黃色旗子做的宣傳標而聞名。當時它們的目標客戶是中國人,所以都是用當地的食材儘量做地道的中國菜。於是就有了這些替代品,也是在後來的美式中餐中經常出現的:西蘭花,豌豆,白底的蘑菇。當時的西方人很害怕中餐館,認為裡面都是吃整雞整鴨的,吃動物的腳,鳥的巢。傳聞還說,中國人吃老鼠和青蛙。但是很快,1880s紐約來了一批波西米亞作家和學者開始大膽嘗試外來美食,他們對中餐好評如潮。中餐的口碑很快被樹立起來,到20世紀末,chow chow開在了美國的每一個主要城市。
(一家1849年於舊金山開設的中餐館,The Macao and Woosung)
於是,就有了今天的,Americanized Chinese food (美式中餐)。前方高能預警!
Top10.Egg Foo Young (芙蓉蛋)
本來應該邊緣呈荷葉狀、外酥內滑的芙蓉蛋怎麼來了美國變成了omelette?!據說這道菜是印尼華人發明的,然後從粵語取了這個名字。其實這道菜說白了就是 omelette加醬配米飯。嗯,醬與米飯為美式中餐之精髓。
Top9.Crab Rangoon(美國版蟹肉餛飩)
這道菜其實就是包了蟹肉和奶油乾酪的酥炸餛飩。然而它一開始跟中國菜也沒有半毛錢關係。最初起源於一家位於舊金山,名叫Trader Vic's的玻里尼西亞風味餐廳。可能因為很受歡迎,後來經常在中餐館和泰國餐館供應,就成了一道「中國菜」。不過不好意思,中國沒有啊!第一次在美國吃這種黑暗料理簡直嚇尿了。
Top8.Chow mein(炒麵)
你以為這真的是炒麵?那就太天真了!有的時候老闆會告訴你,這個不是炒麵,是帶面片兒的一道菜,然後配米飯吃。只有傻眼的份兒了。
Top7.Egg roll (蛋卷)
這道菜其實就是美國人改良過的春卷,其實味道還是可以接受的。好像成都的路邊小攤還有專門賣的。不過這也是美國人自己攥出來的一道菜。裡面通常會卷進去蝦、豬肉、雞肉、捲心菜、胡蘿蔔、豆芽和各種蔬菜,然後大火炒熟。順便說一句,美國的春卷可都是蘸番茄醬吃的。
Top6.Beef/Chicken/Shrimp with Broccoli (西蘭花炒牛肉/雞肉/蝦)
好像只要和西蘭花沾邊就是中餐,於是就有了:Beef with Broccoli(西蘭花炒牛肉)和 Chicken with Broccoli(西蘭花炒雞肉)有的時候還會有蝦。這裡所謂的「炒」,其實無非是把肉弄熟了澆點湯汁,至於西蘭花,則沿襲美國人的習慣,幾乎是生的。此外,還有雞肉、牛肉以及蝦肉和其他幾種蔬菜的組合,但也不外乎青椒、雪豆和蘑菇這幾種。所有這些菜的味道也都差不多。然而其實我們中國並不產西蘭花,我們只有Chinese Broccoli (芥藍)。
Top5.Egg Drop Soup (蛋花湯)
美國的蛋花湯和中國的蛋花湯並不一樣,美版的蛋花湯裡含有玉米澱粉,更加粘稠,喝起來、聞起來還會有點酸。第一次喝的時候有種黑暗料理的感覺。
Top4.Chop suey(雜碎或李鴻章雜碎)
李鴻章雜碎這道菜在美國流行了100多年,冰箱裡有什麼殘羹剩菜拿來大火快炒,上面再蓋個煎蛋,好了,一碗李鴻章雜碎就完成了。這道菜被認為就是19世紀在橫貫大陸鐵路工作的一名華裔發明的。人類學家 E.N. Anderson 還認為這道菜就是地道的中國菜大雜燴。
據說1896年李鴻章遊歷美國,喜歡到當地的中餐館進膳。當地一些美國人打聽李鴻章吃的食品,中餐館店主難以回答,便說是「雜碎」,於是「李鴻章雜碎」名聲大嘈,風行全美。
Top3. General Tso’s chicken(左宗棠雞)
終於進入前三甲啦!看起來很像糖醋裡脊吧,真的跟左宗棠沒有半毛錢關係。這道菜其實是標準的美式菜——把大塊雞肉錘松,炸完後用西式甜醬入味。美劇裡時不時的會出現這道聽起來很牛的菜,但是湖南人在1970年以前從沒聽過這道菜!後來由於已經名噪海外,就收錄到湘菜行列啦。在李安的電影《推手》和《喜宴》中也出現過。這道菜是用大塊去皮的雞肉裹上麵粉,油炸後澆上濃稠的糖醋醬,味道又酸又甜,口感有點像上海名菜咕老肉。
Top2. Fortune Cookie(籤語餅)
這個在任何一所中餐館都會有的幸運餅乾其實是徹徹底底的美國產物。與其說是中國特色不如說是美國特色。它裡面一般都會夾著一段話或者一個數字,能為你帶來好運或者預測。一般都能在吃完飯以後,隨便拿或者贈送。其實還挺好吃的,有淡淡的奶香。
Top1. Kung Pao Chicken/ shrimp (宮保雞丁/蝦球)
這道菜並非我們常吃的宮保雞丁。而是用橙汁、陳皮和各種甜醬翻炒過的。原本是一道香辣可口的川菜,可是現在一點辣味兒都沒了。不過這還真是當之無愧的TOP1美式中餐,老外眼中的中國食譜,排名第一的永遠是宮保雞丁。經常在美劇裡看到的take-out box裡,90%裝的也是宮保雞丁。
小結:美式中餐更像是亞洲各國風味的大雜燴。還有很多因為食材受限的無奈之舉,比如出鏡率最高的西蘭花其實中國根本不產。當然,最重要的是為了服務於美國人的口味做出的改良,還有更多「雷人」的美式中餐,比如炒麵三明治,密蘇裡州芙蓉三明治等等。為了不被多油多糖困擾,以後再去中餐館,記得問問老闆有沒有給中國同胞準備的Plan B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