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傳教改,找到了混文憑者的痛點

2020-08-06 光明網

【新聞隨筆】

作者:劉海明(重慶大學教授)

日前,有媒體報導稱,中國傳媒大學啟動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其中備受關注的有兩點。一是學制改革,對於博士研究生來說,自2021年起採用4年學制,最長有效修業年限由8年改為6年;專碩生學制統一為2年,最長有效修業年限統一為4年。二是設置基本文獻閱讀制度,3次檢測考試均不能通過者,實施分流或終止培養。

接受過研究生教育的讀者,在瀏覽中國傳媒大學的這份「改革套餐」後,是否會下意識地反問自己:假如時光倒流,自己是否還能取得學位?正在或即將攻讀研究生的學生,是否也會擔心所在的學校效仿這些做法,增加自己被淘汰的危險?這些聯想的產生或許會讓不少人感慨:混研究生文憑的日子真的要結束了。

不可否認,部分學生選擇讀研並非出於對學術研究的鐘愛,而是將讀研作為就業的跳板。這樣的讀研動機並不可怕,只要有嚴格、規範的研究生培養制度,學生在讀研過程中會不斷修正自己的讀研目的,最終成為合格的研究生。相反,讀研的動機不純,如果再沒有矯正學習目的的培養制度,研究生捧著變相的「學位鐵飯碗」,混學位自然成了投機取巧者的「實踐智慧」。不過,也許正有人為此洋洋得意,「感恩」現行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成人之美」呢。

中國傳媒大學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歸結到一點,就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讓讀研動機不純的學生回歸學術,「演好」自己的學生角色,而不是掛著研究生的胸章,過著「東遊西蕩」的日子。對於混文憑的研究生而言,學制延長,混文憑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同步增加。熬的時間長了,度日如年的精神折磨讓那些不願改變自己的研究生望而卻步,避免踏上「學術冒險之旅」。如果說學制延長也無妨,那麼基本文獻閱讀制度則是倒逼研究生「演好」學生角色的「硬槓槓」。博士生基本文獻閱讀量不少於150種,其中著作不少於50種;學碩生閱讀量不少於80種,其中著作不少於30種;專碩生閱讀量不少於60種,其中著作不少於20種。為防止投機者的「偽閱讀」,不踏踏實實當好學生苦讀文獻,3次考試不及格將被淘汰,這無疑堵死了混學位者的後路。

研究生教育改革,就是要找到混學位者的痛點。傳統的研究生教育,到了畢業季,學生不能按時畢業,導師和學校比學生還著急,為了減少各自的責任和壓力,最後不得已對達不到畢業條件者「網開一面」。而正是這樣的「菩薩心腸」,無形中助長了部分學生的投機風氣。一旦嚴格執行基本文獻閱讀和考試制度,混學位者的遊戲將無以為繼,這樣的「謝幕腳本」擺在每位研究生面前,想必他們在做每一個決策時都將會更加審慎和清醒。

改革的實質是讓被改革者「演好」各自的職業本色,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離不開相應的配套措施為改革保駕護航。研究生教育改革中,我們不難感受到改革的決心和魄力,也不難觸摸到讓研究生回歸學生本色的美好希望。希望這套「改革套餐」能引發更多討論和思考,也樂見類似舉措在更多學校落地。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06日02版)

相關焦點

  • 不屑於教學方法:大學教改抹不去的痛
    教學方法改革的小打小鬧,甚至不屑一顧,便是大學教改的一大敗筆。說此不中聽的話,絕不是要否定進步,而是本著「不虛美,不隱醜」的原則,只想再次提請大家作清醒反省:已是沉痾頑疾的落後教學方法,在大學裡普遍積弊太深,如深淵萬丈,無力自拔,說起來人人都厭倦,卻還在大行其道;重要文件和講話每每可聞對方法的貶抑聲,但也大多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很少有人花大心思並實踐,成了大學教改始終揮之不去的心頭之痛。
  • 我就是想混個研究生文憑
    不過,她身邊不少同學都報考了985高校、211高校,有幾個好友也勸她報個名氣大點的高校,學習資源豐富些、師資力量強些,然而她不為所動。她說,自己有清晰的職業規劃,讀研只是為了混個研究生文憑,然後準備報考公務員,或者考教師編制。一般情況下,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在體制內上升空間會更大。所以,她並不在意高校的知名度,只要順利畢業,拿到研究生文憑就好。
  • 大量中國人上法國野雞商學院:混文憑、打黑工
    法國一商學院被警方調查很多學生花錢混文 憑以留學生身份刷盤子、當黑導遊據法國當地媒體報導,一家名為ISPEM的商學院通過給中國留學生提供假的註冊證件、成績單乃至畢業證等,協助他們獲得法國的居留籤證。這所學校一位在讀的「博士生」,被警方發現時正在餐廳以洗碗為業。
  • 公務員教師子女棄考留學 多因不願「混文憑」
    這些學生並非外界猜測的「富二代」,以高校職教工子弟最多,其次是公務員經商者子女。多數家長對國內外的教育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同時也有不錯的經濟條件。  不願在國內大學「混文憑」  記者採訪發現,準留學生們的家長對國內的高等教育並不滿意。相對國內「嚴進寬出」的教育模式,他們更渴望孩子接受「嚴進嚴出」的國外高等教育。
  • 荒原:如何快速找到市場的痛點呢?
    當你已經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找到這個市場的痛點,然後根據這群人的痛點找到產品,而產品就是痛點的解決方案,最後把產品賣給他們。「要找到用戶的痛點!」那麼,如何快速找到用戶的痛點呢?以下3個找痛點的思路可以讓你快速的找到目標人群的痛點。①從自身的痛點出發你思考一下,你自身有什麼痛點,你有的痛點是不是別人也有的,如果答案是YES,這就是一個商機。
  • 留學混文憑?免談!
    要想在國外的重點大學裡指望混到畢業,拿到一張文憑,那絕對免談。我每天清晨7點起床,8點準時在健身房晨練,6公裡的跑步和20分鐘的spin bike是我每天的必修課。運動總是能讓我舒解壓力,保持體形。之後迅速在更衣室裡淋浴,拿起周末買好的小罐冰牛奶和堅果趕到經濟系的講座外。踏出健身房,天空早已一片湛藍,市中心的街道上人潮湧湧,都是來來往往的奧大的學生。
  • 中傳、浙傳等擬招生播音繼續教育本專科
    中傳、浙傳、上戲等院校獲批擬招生播音繼續教育本專科專業。中傳擬招生專升本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習形式為業餘、函授。擬招生高起專的播音與主持,學習形式也為業餘、函授。浙傳招收函授形式的專升本播音與主持藝術,同時招收函授形式的高起專播音與主持。上戲招收業餘形式的高起本播音與主持藝術。作為成人本科高等師範院的長春教育學院,招收脫產形式的高起專播音與主持、專升本播音與主持藝術。
  • 嚴進嚴出,高職院校的文憑也不好混了
    (7月5日 澎湃新聞)近幾年來,國內不少高校都毫不留情地對未達到畢業要求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予以清退,這一做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這說明高等院校的文憑越來越不好混了。相比而言,大多數進校門檻低的高職院校文憑就好混得多,「寬進寬出」已成常態。
  • 臺媒:大學退場、學歷貶值 臺灣教改為何失敗?
    畢業生對未來惶惶不安格外明顯,文憑貶值,為逃避低薪厄運,一些學生乾脆延期畢業,晚幾年出社會。另方面,文憑貶值造成競爭加劇,使私立中學搶手、補習風氣更盛。這一切連動的教育亂象,都不見當今臺當局解決。 現在的臺當局連經濟也搞不好,學生畢業留在臺灣既無用武之地也沒錢賺。
  • 考核員工要找到「痛點」,罰要罰得膽戰心驚,獎要獎得心花怒放!
    未找到被考核者的痛點績效管理推行難以落到實處,績效難以得到管控。在推行績效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匯集了很多企業的案例,總結得知,績效管理中的績效考核最難的是「找不準被考核者的痛點」,當找不到「痛點」的時候,就像打蛇打七寸,抓不到七寸就很容易被蛇反咬一口。
  • 短評:機上銷售要找到旅客「痛點」
    這家航空公司的機上銷售,可謂是找到了旅客的「痛點」。   「痛點營銷」的核心就是讓消費者感覺不購買產品和服務就會有種「痛」。這就要求要構建讓消費者足夠滿意和愉悅的興奮點,才能更好地激發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欲望。搭乘航班出行的旅客,其「痛點」和普通商場的旅客是有所不同的。航空公司要在航空上銷售產品,還要讓旅客滿意,就必須既了解旅客的消費心理,又要選擇適合旅客的產品和服務進行銷售。
  • 教改專訪|梅文慧:「改革」要有「改觀」
    這也許是研究生教改之關鍵所在。——梅文慧梅教授從教近三十年、長期帶領研究生投身專業實踐與社會服務,結合自身體會,對教改談了幾點具體看法與建議:1.中傳改革囊括了招生環節改革,增加了材料評議環節,為初試分數超過國家錄取線,但不及單獨劃線的考生提供了另一種被錄取的可能性,有利於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我國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唯分數論」的痼疾;有利於改變以往高分低能的學術導向,培養出更好地對接服務社會
  • 「混文憑」的時代結束!上海交大已「出手」,三類人將被清退
    混文憑=鍍金,該結束了從世界一流的大學畢業,拿到文憑,是一場「鍍金之旅」。卻也有不懂珍惜的人,來「上海交通大學」、「湖南大學」或者其他省一本、二本院校,只是來「混文憑」,根本沒認真上課,專業知識一竅不通,這樣的時代該結束了。誰辛辛苦苦考進重點大學後,只混個文憑?
  • 中傳:將聚焦研究生教育「卡脖子」問題,推出全方位改革舉措
    會上,陳文申指出,經過40年的建設,中傳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績,培養了大批高層次人才,為國家信息傳播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研究生教育在學科專業設置、招生、培養、學位論文質量、質量監控、導師水平和責任心等方面,也存在著突出問題,迫切需要改革。
  • 臺灣教改20年反思
    「四一〇大遊行」是一種「揭竿而起」的社會動員,將變革教育的議題強烈地推到全社會面前。其要衝決的首先是威權主義的教育桎梏,「教育鬆綁」是「走出戒嚴」的社會轉型在教育領域的表達。當時對臺灣教育問題的批判,多針對政府的集權管控。一是升學主義,片面追求文憑、學歷,導致了學業負擔過重。
  • 中國傳媒大學發布13項計劃擬推進本科教改
    中國傳媒大學供圖澎湃新聞從中國傳媒大學獲悉,1月6日,中傳召開以「交叉、融合、智能、開放」為主題的本科教育大會。會上發布了《中國傳媒大學本科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5)》(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聚焦於推進本科教育改革、促進一流本科教育建設,出臺了13項行動計劃、17個方案。會上,中傳還揭牌成立了設計思維學院,並公布了中傳「教學青年拔尖人才培育項目」首批入選者名單。
  • 臺灣某大學體育老師:「混」文憑是教育隱憂
    而在臺灣,20至24歲年齡段中,61%的人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文憑取得如此容易,年輕人也只想混張文憑,這是臺灣高等教育最大的隱憂。
  • 河北涿鹿教改推行兩年叫停 教科局長辭職表達不滿
    比如自主學習由老師根據教學大綱制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難點,讓學生根據找到的問題再提問;運用拓展則由老師從題庫中找出高考真題讓學生做。  採訪中記者發現,讓學校老師對「三疑三探」頗有微詞的另一個原因是,新模式下,老師們看似「解放了」,其實壓力更大了。除了應付原來的教學任務,還可能被抽調參加縣教科局長統一安排的專業課考試。
  • 河北涿鹿教改推行2年後被叫停 教科局長辭職
    比如自主學習由老師根據教學大綱制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難點,讓學生根據找到的問題再提問;運用拓展則由老師從題庫中找出高考真題讓學生做。  採訪中記者發現,讓學校老師對「三疑三探」頗有微詞的另一個原因是,新模式下,老師們看似「解放了」,其實壓力更大了。除了應付原來的教學任務,還可能被抽調參加縣教科局長統一安排的專業課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