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帶娃的道路上問題總是層出不窮,尤其是他們的壞情緒,但其情緒失控不是一天養成的,父母需採用正確方式才行。
執筆:王豔微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不少媽媽看見孩子發脾氣、鬧情緒時,往往也會情緒失控,殊不知自己這種「以暴制暴」的應對方式,正在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發育。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1、攻擊孩子的人格
當孩子任性、鬧脾氣時,不少寶媽的心理活動大概都是「自己辛辛苦苦照顧娃,像大爺一樣伺候著,卻還來惹我生氣,真是白養了。」
於是張嘴就對孩子進行人格攻擊,「跟你爸一個德行,即不懂事又自私,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殊不知,寶媽的攻擊會深深刺痛孩子的內心,進而破壞了親子感情。
2、說抱怨的話
在帶娃這件事上,說起累,比起辛苦,孩子媽媽可是當仁不讓,所以每當孩子鬧情緒時,就覺得他們哪裡有資格跟自己發脾氣呢?
可是小孩子哪又懂得那麼多的道理呢?當寶媽對著哭鬧的孩子一副不耐煩的模樣,張嘴就是滿腹牢騷「媽媽每天既要工作還要照顧你,已經夠累了,你還這麼不懂事,就不能讓人少操點心啊。」
而媽媽的這種回應,只會讓本來情緒不佳的孩子更加委屈了。
3、說傷感情的話
當孩子鬧情緒時,有些媽媽一時情急,脫口而出就是傷孩子感情的話,比如「真後悔生了你」,但寶媽要知道的是,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很難收回來。
「惡語傷人六月寒」,對於孩子來說,最信賴的人說出這樣的話,對其內心會產生多大的影響,若是長期如此,你和孩子之間只會越來越疏遠。
所以,即使孩子再哭鬧,也不該用如此「潑婦式」的語言來回應孩子。
教育孩子往往比養育更難,通常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不良情緒時會走很多彎路,但其實面對孩子發脾氣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其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比如嫉妒、憤怒、孤獨、暴躁等,而讓他們能自己紓解、釋放不良情緒,是每個家長必須要教會孩子的。
這套《小燈泡情緒管理繪本》是由韓國青少年精神輔導中心特別策劃,匯集了韓國一線兒童作家、插畫家精心打造出來的。
繪本貼近生活,針對當前的育兒現實,比如寶寶初次入園、二胎家庭中存在的嫉妒、以及成長過程的壓力、不安等情緒,都通過一個個溫馨的故事,引導孩子如何正當釋放自己的壞情緒,培養健康快樂的心態。
繪本用舒適淡雅的色彩描繪,讓畫面極具感染力,還採用了鎖線裝訂,紙張厚實,耐翻不容易掉頁。
最後,全套共有8冊,其中包含《我很害怕》《咚!咚!咚!我很生氣》《幸福,在我身邊》《我要藏起來》《你也孤獨嗎》《我也會嫉妒》《悲傷,快走開》《我的心,要強大》,另外,全套繪本只要不到50塊錢,平均1冊繪本只要6塊多,相當於一桶泡麵的錢。
作為父母,不僅要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自己也要控制好情緒,並正確的應對孩子的情緒,否則面臨的就是一場「親子大戰」。
1、描述事實
當孩子發脾氣,寶媽首先應該採用描述事實的方式,比如,當孩子鬧情緒把玩具砸了,媽媽可以蹲下來,注視著孩子的眼睛,用陳述的語氣詢問他:「你剛剛把玩具砸爛了,臉上也沒有微笑,媽媽感覺你現在是生氣了。」
面對媽媽的關心,孩子的怒氣可能會因此消失一半,也讓其內心充滿安全感。
2、說安撫的話
當媽描述完事實後,寶媽記得一定要說一些安撫孩子情緒的話,讓其感受到自己被疼愛和關注。
比如孩子玩積木時怎麼也搭不好,生氣將積木散落了一地,媽媽可以安慰他們:「媽媽覺得你每天都在進步中,這次雖然沒有搭建好,但下次一定可以做好。」
其實,媽媽這些安撫的話能瞬間溫暖孩子的內心,並意識到自己發脾氣的錯誤行為。
3、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每個人難免會有情緒,小孩也不例外,作為母親,不僅要讓孩子自己學會緩解情緒,也要根據其不同的情緒,進行溝通和開解,讓其表達內心的想法。
比如孩子是因為經歷失敗而發脾氣,媽媽陪伴自己時間少發脾氣,父母對待弟弟妹妹關愛更多發脾氣等,從根源處找到他們鬧情緒的原因,解決其不開心,並正確引導孩子更合理的表達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