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塔羅牌陣穿起線索,所有線索都通向未來
日期:[2016-12-27] 版次:[A29] 版名:[新文娛·文化] 字體:【大中小】
《君士坦丁堡最後之戀》 (塞爾維亞)米洛拉德·帕維奇著;曹元勇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12月 「《君士坦丁堡最後之戀》是一部容易被想像為或實現為視頻遊戲的小說,就像那些計算機紙牌遊戲中的某一種,或是那類遊戲中路徑的發現都是為了未來的某種遊戲。這樣的遊戲充斥在世界各地年輕人的計算機裡。人不應該害怕這樣的未來:數位化叩響寫作者的房門。我對這樣的未來滿懷期待。」 ——米洛拉德·帕維奇
米洛拉德·帕維奇 1929-2009 塞爾維亞著名的天才詩人、小說家、歷史學家、哲學博士。曾被美國、歐洲和巴西學者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只因波赫戰爭爆發、南斯拉夫分裂而未能榮膺,卻當之無愧地享有諾貝爾獎無冕之王的美譽。他寫了「裝X聖經」《哈扎爾辭典》和一大堆形式別致、魔性無比的燒腦奇書《魚鱗帽豔史》、《茶繪風景畫》、《雙身記》、《風的內側》,最著名的《哈扎爾辭典》被公認為一部奇書,開創了辭典小說的先河。
《哈扎爾辭典》
諾貝爾文學獎無冕之王帕維奇繼《哈扎爾辭典》後又一部神作
在《哈扎爾辭典》引進十幾年後,塞爾維亞文學大師米洛拉德·帕維奇的另一部代表作、比《哈扎爾辭典》更具鏗鏘之聲的小說《君士坦丁堡最後之戀》(簡稱《最後之戀》)終於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這部小說不僅一如既往地保持了高水準,也是作者思想進化上的又一個裡程碑。
索福洛尼耶·奧普伊奇從小跟隨父親遠徵,在法國軍營裡長大,每隔十年見識一次戰爭;他有一個與生俱來的秘密的渴望,在歐亞大陸之間、巴爾幹的沒落帝國裡、在新生而真實但又與自己民族無關的各國敵人面前,迷茫的他「力求促使自己的生活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從《哈扎爾辭典》到《最後之戀》
本書是《哈扎爾詞典》作者米洛拉德·帕維奇的又一部小說,以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為背景,描寫了兩個塞爾維亞家庭的遭遇,他們分別效力於拿破崙的法國和反拿破崙的奧地利,為了與本民族無關的事情互相拼殺。
這樣的故事,是為塞爾維亞寫的。帕維奇的一生剛好經歷了南斯拉夫從王國到社會主義共和國、再解體的整個過程,但無論怎樣,他首先是也最終是塞爾維亞人。
創作《君士坦丁堡最後之戀》的時候,曾有六個加盟共和國的南斯拉夫已解體。解體之後,夾縫中的塞爾維亞舉步維艱,左右為難,恰恰呼應了這個虛構故事中的局勢:法蘭西和奧地利,象徵了塞爾維亞在兩種強權強勢之間的選擇;最後之戀,則象徵著南斯拉夫曾經有過的和平團結,一旦相戀,就已走到消弭的終點,正是這個國家、這些民族千年未解的悲涼的矛盾。
這片土地上的成敗輪轉過於頻繁,今天這方戰勝,明天卻不得不臣服於戰敗方,塞爾維亞人心中的勝敗就是如此複雜。在誇張的故事表層之上,帕維奇用近乎童話的筆調消解了荒誕。
塔羅牌小說的N種讀法
小說段落好像寫在大張撲克牌背面,整本書沒有裝訂,可以像打牌一樣洗亂,重新組合,人物關係相對簡單,與此相比,無論從情節、寓意、語言或整體完成度來說,《君士坦丁堡最後之戀》都讓人拍案叫絕。
三組牌,各七張,每一張牌對應一個人物的一段故事,根據塔羅牌上的形象(魔法師、女皇、戀人、戰車……)為線索,組織起來的章節具有天然的魅惑、神秘的寓意。據說也可以穿插、洗牌,像《一千零一夜》的紙牌版,組合仿佛無窮無盡,讓每一次塔羅牌算命都成為描述、預言及寓言的精彩表演——試想你用塔羅牌擺出今天的命運,閱讀相應的章節,記住人物的語言,會不會腦洞大開,解讀出潛伏在命運深處、超出個人體驗、卻忠誠反映人性的啟示?
這本書裝幀精美,附贈一副塔羅牌(小說的副標題就叫「一部算命用的塔羅牌小說」),按照作者的指示玩牌讀小說,另有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