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胞胎兄弟周海(左)、周洋合影 長江日報記者王海 攝
「搞科研要坐冷板凳,我們兄弟倆相約一個學校深造,也是為彼此打氣。」說出這話的學霸雙胞胎中,哥哥周海放棄了清華大學、中科院,弟弟周洋放棄了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的offer,在武漢不同高校讀書的他們雖然還在上大四,但是一同被提前保送至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光電研究中心直博。10月31日,長江日報記者和這對雙胞胎兄弟進行了一番深入對話。
埋頭學習做科研,雙胞胎同城市很少見面
一樣的髮型,一樣的格子襯衣,一樣的眼鏡,身高看起來一樣高。周海和周洋看起來非常靦腆,但談起自己的學業,兩人瞬間變得活躍起來。
弟弟周洋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今年兩人參加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光電研究中心推免招生,並於9月被錄取,「我們所在課題組,本次招生吸引985和211高校的120名學生,最終錄取23人,僅我們哥倆兩個雙非學生」。
好運氣背後,是辛勤的付出和努力。周洋說,2016年高考他和哥哥周海分別被湖北大學和武漢科技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錄取。
上大學後,大一周洋就提前把考研數學真題刷了一遍。大二,周洋跟隨湖北大學軟體工程研究所團隊肖奎老師,從事科研工作。
周洋說他對科研有著天生的執念。一般天氣暖和的時候做實驗,他就會睡在實驗室裡。天冷的時候,如果對做出的成果或者數據不滿意,他會把實驗數據分析草稿紙帶回寢室,「有時候就一邊看一邊拿著筆睡了,醒來臉上就有很多被筆畫的印子。」
哥哥周海回憶,看到弟弟這麼努力,他也一路埋頭學習,天天泡在圖書館,「幾乎每天都去,一直待到閉館。」
雖然同在一座城市,但因為埋頭學習,兄弟倆平時見面很少。而這次兩人因為採訪見面,寒暄最多的也是學業探討。
長江日報記者在弟弟周洋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他的微信名叫「sea(大海)的老弟」,哥哥周海的手機號跟他只有一個數字不一樣,諸多小細節是屬於理工科兄
弟倆心有靈犀的默契。同專業互相幫助,欲攻克晶片卡脖子技術
大三開始,周海也進入學院陳姚節老師的計算機仿真控制研究室,在這個以研究生為主的團隊,他作為本科生不甘落後。為了驗證前期設計的算法,周海寒假在家編寫程序代碼,大年初六就回到實驗室。
因為學的是同一個專業,遇到問題時,兄弟倆會相互啟發碰撞。「我們各有優勢,哥哥偏工科,帶給我很多軟體工程思想啟發。而我經過完整的科研訓練,也給了哥哥一些經驗。」弟弟周洋表示。
兩人還一起組隊,合寫了一篇論文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為了這個課題,兄弟倆見面才多了起來。
雖然兄弟兩人平時關係很融洽,但是學術上兩人經常「較真」。周洋說,去年11月,他們很想把有篇論文做出來,有一次,他哥哥正在發高燒,但是他們為了能夠做出成果,兩人硬是討論到凌晨三點多。
周洋說,哥哥周海曾獲得湖北省第十二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省級特等獎,而周洋也發表包括CCFB類頂尖學術會議在內的7篇論文。今年9月,哥哥獲得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的碩士資格,他自己也收到上海交大和中科院的offer,但是最終兩人還是選擇放棄,留武漢深造。
「搞科研要坐冷板凳,我們兄弟倆相約一個學校深造,也是為彼此打氣。」他倆還表示,光谷作為華中地區科技創新的高地,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在武漢可以實現他們的人生夢想,這也是他們選擇留武漢搞科研的原因之一。(長江日報記者方歷嬌 通訊員楊鮮 陳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