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隆隆炮聲動地而來,西歐國家勉力維持的和平表象被坦克碾成稀泥。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宣戰。第二天,英國就迅速成立了食品部,負責戰時的食品供應。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儘管英國人處理食材的能力一直飽受質疑,但他們對戰時食品物資的重視,無疑具有先見之明。身處汪洋大海之中,英國的食品供應有三分之二都依賴進口。戰爭爆發後,德軍對英國實行全面的海上封鎖,一年內就擊沉了上千艘船舶。強敵環伺下,寶貴的運輸線要留給軍需物資,食品進口於是一再壓縮。如何餵飽國內的4700萬人口,頓時成為英國政府面對的頭號難題。
1940年1月,英國開始實行食物配給制度,家庭主婦們帶著糧票本在食品店前排起了長龍。然而,硬性限制食品份額總會引起民怨。食品部決定推廣新的營養觀念,從根本上改變國人的飲食習慣。而這一舉措,竟自此改變了數種食物的命運,在戰火中上演了一場升沉榮辱的食物興衰史。
「在戰爭之前,只有驢子才吃胡蘿蔔」這是在1941年,英國電臺廣播員開的小玩笑。不過,胡蘿蔔在二戰以前的地位確實不高,雖然大量種植,但主要用來餵養牲畜。戰爭爆發後,產量充足又廉價的胡蘿蔔成為理想的食物來源。可是,誰願意和牲畜共享飼料呢?為了扭轉大眾觀念,英國政府決定在胡蘿蔔的營養價值上做文章。
當時,為了應對空襲,英國政府經常進行大範圍燈火管制,一片漆黑的城市害得德軍飛行員找不著北。而英國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則藉助秘密研發的新型雷達,在黑暗中對德軍戰機實施精確打擊。戰績最突出的飛行員,在黑夜中整整擊落了19架敵機。這種神奇現象自然引起了人們的疑心,為保護軍事機密不致外洩,英軍對媒體宣稱,這些士兵都吃了大量胡蘿蔔,才能保證絕佳的夜間視力。
這真是一舉兩得的完美公關。要知道,當時的平民百姓飽受燈火管制之苦,一到夜晚就要把窗簾拉得嚴嚴實實,借著極微弱的燭光,像無頭蒼蠅一般在家裡撞來撞去。而「胡蘿蔔有助於夜間視力」的消息,對他們而言不啻為一大福音。正如食品部所願,胡蘿蔔銷量自此大幅上揚。
在海報中,吃胡蘿蔔被渲染成了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然而這還不夠。隨著戰事持續,食物匱乏越來越嚴重。1941年,食品部提出了「挖出勝利」的口號,號召人民開墾自家花園來種菜,以實現自給自足。而土豆和胡蘿蔔,就是菜園中的主力軍。食品部甚至設計了卡通形象「胡蘿蔔醫生」(Dr. Carrot),進一步宣傳其營養價值,宣稱胡蘿蔔醫生手中拎著的「維生素A」,就是改善視力的良方。
食品部的努力沒有白費,人們種植胡蘿蔔的熱情進一步高漲,到了1942年,胡蘿蔔產量甚至出現了10萬噸的剩餘。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把單調的胡蘿蔔吃出花樣來。為此,政府舉辦了胡蘿蔔比賽,讓民眾發揮創意,在簡陋的廚房中旋轉騰挪,炮製出各種各樣的胡蘿蔔食品,例如胡蘿蔔汁、胡蘿蔔醬、胡蘿蔔派等等。此外,由於糖的匱乏,人們也開始將略帶甜味的胡蘿蔔做成糕點,胡蘿蔔蛋糕、胡蘿蔔餅乾和胡蘿蔔布丁都曾風行一時。
當然,數十年之後的我們,可以把這場沸反盈天的胡蘿蔔熱潮作為飯後閒談,於當時的百姓而言,卻是匱乏年代的無奈之舉。亮麗的海報和熱血的口號背後,是真實生活捉襟見肘的辛酸。糖和奶油都成了奢侈品,胡蘿蔔竟然成了孩子們最常吃的零食。一根胡蘿蔔去皮,插上棍子,就成了冰棒的廉價替代品。不少戰時出生的小孩只吃過胡蘿蔔棒,全然不知冰棍、雪糕為何物。
當時的小孩在啃胡蘿蔔「冰棒」。「雞蛋粉就是雞蛋」胡蘿蔔只是因了二戰才得以飛上枝頭變鳳凰,而雞蛋粉則徹頭徹尾是二戰的產物。在20世紀30年代末期,凍幹技術應用於生產雞蛋粉,把雞蛋乾燥成粉狀,只要按比例加水就可以恢復成蛋液。不過,雞蛋本身常見又不貴,雞蛋粉起初並沒有多大市場。
二戰爆發後,嬌弱易碎又佔地方的雞蛋很難從海外進口,雞蛋於是成為了稀缺物品。可是,英國人離了雞蛋簡直寸步難行——早餐的水波蛋、太陽蛋,下午茶的蛋糕甜點,晚餐的炒蛋等等,都是如精神支柱一般的存在。然而,食物配給制度限制每人每周只能買到一個雞蛋,住在鄉下的民眾紛紛開始養雞,而城裡人只好去黑市上買雞蛋。雞蛋甚至成了硬通貨,可以用來交換別的商品,其搶手程度可見一斑。
為了保證民眾足夠的蛋白質攝入,也為了應對日益沸騰的民怨,政府從1942年起,開始大量進口雞蛋粉,作為雞蛋的替代品。原先每周一個雞蛋的配額,可以替換為一個月一袋雞蛋粉,其分量相當於12個雞蛋。看起來像是頗划算的交易,然而響應者寥寥無幾,一方面是出於對陌生的人工製品的懷疑,另一方面,自然是因為雞蛋粉的成品味道比新鮮雞蛋差了不少。
戰時生產的雞蛋粉和附送的食譜為了讓民眾接受雞蛋粉,食品部可謂絞盡腦汁。他們以各種方式宣傳雞蛋粉的優點,例如在海報上反覆強調:「雞蛋粉全由雞蛋製成,蛋黃和蛋白一點不少,只是將其中的水分蒸發掉,其營養和美味和你從雞窩裡新鮮掏出來的雞蛋一般無二。」科普完畢後,又試圖以利誘之:「你完全可以用它做一份熱騰騰的雞蛋餅,省下來的雞蛋錢,還可以買罐美味的果醬配著吃!」
食品部印製的海報上,母雞信誓旦旦地宣稱:「雞蛋粉就是我的雞蛋,整個雞蛋,什麼都沒有,只有雞蛋。」我們不清楚二戰期間究竟消耗了多少雞蛋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始終沒能成為被大眾接受的主流。如今,雞蛋粉在國外超市的貨架上尚可覓得蹤影,但大多數是用作烘焙。那個不得不以雞蛋粉作為日常食物的年代,終究是一去不復返了。
「沒通過體格檢查的火腿」和「未經訓練的肉糜糕」同樣是罐頭食品,午餐肉的命運無疑比雞蛋粉要好得多。它誕生於二戰前夕的蕭條時期,是美國肉製品巨頭荷美爾公司(Hormel)的產品。為了利用人們不太愛吃的豬肩肉,荷美爾把它剁碎,加入水、鹽、澱粉以成型,然後塞進方方正正的罐頭裡。荷美爾給這款產品起名為「SPAM」,據說是「香料火腿」(Spiced Ham)的縮寫,但最早的配料中完全不含火腿,後來,為免欺騙消費者之嫌,荷美爾才象徵性地往裡加了不到10%的豬腿肉。
可想而知,作為廉價的肉類替代品,SPAM的味道不會太好。然而,二戰爆發後,政府發現這貨是完美的軍隊口糧,價格低廉,保質期長,運輸方便,開罐即食,無需加熱。於是,罐頭午餐肉鋪天蓋地湧向前線,士兵們一日三餐都以此果腹。誰也想不到,在世界各地作戰的美國大兵,竟然因為SPAM而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進而增強了軍隊凝聚力——這倒不是說SPAM有多麼美味,恰恰相反,它難吃得人神共憤,以至於成為美軍共同的頭號敵人。士兵們稱它為「沒通過體格檢查的火腿」以及「未經訓練的肉糜糕」,還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各種奇思妙想的段子。
SPAM的吉祥物Slammin' Spammy小豬,還被畫在戰鬥機的機身上。然而,被美軍嫌棄的午餐肉,對別國軍隊來說已算是不錯的口糧。相傳在諾曼第戰役中,美國大兵在營地抱怨SPAM太難吃,被路過的兩名英國士兵聽到。他們從美軍餐盤中拿起兩片午餐肉,扔到地上,撿起來若無其事地吃掉,再附送一個飽含鄙視的小眼神:你們這些嬌生慣養的美國人有什麼好抱怨的?比起我們的口糧來說,這已經是無上美味了。
的確,在當時物資匱乏的英國,午餐肉是最理想的主食。它烹飪簡單,隨便煎一煎,甚至直接切片拌沙拉就可以食用,在那個連煤炭和油鹽都要精打細算的年代,這無疑是一大優點。而在大多數肉類都限量供應的時候,午餐肉從美國源源不斷地運輸過來,也成為最為經濟方便的主食之選。
戰時的SPAM廣告,那時候,煎蛋配午餐肉就是最美味的早餐。不僅僅是英國,午餐肉在二戰時對許多國家的飲食習慣都產生過影響,就連赫魯雪夫也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午餐肉,我們的士兵大概都得挨餓。」
而在夏威夷,午餐肉更是戰時美日衝突的直接見證。1880年代,由於夏威夷的蔗糖種植業急需廉價勞動力,而日本國內又出現人口膨脹,因此,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大量日本勞工移民至夏威夷,一度成為了夏威夷島上數量最多的人口。
1898年,美國吞併夏威夷之後,將島上的日本僑民視作心頭大患。二戰爆發後,美國更是採取了諸多措施以限制日僑。為防他們與日本海軍互通消息,政府禁止非本國人民駕駛五噸以上的漁船出海。後來,又進一步禁止他們在近海處捕魚。這一舉措使夏威夷的漁業遭受重創,魚肉價格飆升。而作為海中島嶼,夏威夷很難獲得其他種類的新鮮肉食。此時,依然是萬能的午餐肉橫空出世,成為島上居民的主食。
還好,夏威夷居民並沒有像美國大兵那樣嫌棄午餐肉。事實上,直至今日,夏威夷居民依然保持著對SPAM的熱愛,這座小島每年要消耗超過五百萬罐午餐肉,每年五月還會舉辦盛大的威基基午餐肉節(Waikiki SPAM JAM Festival),推出各種以午餐肉製作的創意料理。日本僑民將午餐肉與壽司相結合,創造的「午餐肉飯糰」(Spam Musubi)也是當地的經典美食。2014年是Hello Kitty誕辰40周年,荷美爾官網上還放出了Hello Kitty午餐肉飯糰的食譜。一段硝煙瀰漫的歷史,能有這樣一個萌萌的結尾,也算是令人欣慰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