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吃什麼:胡蘿蔔翻身變主食,午餐肉風靡夏威夷

2020-12-23 澎湃新聞

       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隆隆炮聲動地而來,西歐國家勉力維持的和平表象被坦克碾成稀泥。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宣戰。第二天,英國就迅速成立了食品部,負責戰時的食品供應。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儘管英國人處理食材的能力一直飽受質疑,但他們對戰時食品物資的重視,無疑具有先見之明。身處汪洋大海之中,英國的食品供應有三分之二都依賴進口。戰爭爆發後,德軍對英國實行全面的海上封鎖,一年內就擊沉了上千艘船舶。強敵環伺下,寶貴的運輸線要留給軍需物資,食品進口於是一再壓縮。如何餵飽國內的4700萬人口,頓時成為英國政府面對的頭號難題。

       1940年1月,英國開始實行食物配給制度,家庭主婦們帶著糧票本在食品店前排起了長龍。然而,硬性限制食品份額總會引起民怨。食品部決定推廣新的營養觀念,從根本上改變國人的飲食習慣。而這一舉措,竟自此改變了數種食物的命運,在戰火中上演了一場升沉榮辱的食物興衰史。   

「在戰爭之前,只有驢子才吃胡蘿蔔」

       這是在1941年,英國電臺廣播員開的小玩笑。不過,胡蘿蔔在二戰以前的地位確實不高,雖然大量種植,但主要用來餵養牲畜。戰爭爆發後,產量充足又廉價的胡蘿蔔成為理想的食物來源。可是,誰願意和牲畜共享飼料呢?為了扭轉大眾觀念,英國政府決定在胡蘿蔔的營養價值上做文章。

       當時,為了應對空襲,英國政府經常進行大範圍燈火管制,一片漆黑的城市害得德軍飛行員找不著北。而英國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則藉助秘密研發的新型雷達,在黑暗中對德軍戰機實施精確打擊。戰績最突出的飛行員,在黑夜中整整擊落了19架敵機。這種神奇現象自然引起了人們的疑心,為保護軍事機密不致外洩,英軍對媒體宣稱,這些士兵都吃了大量胡蘿蔔,才能保證絕佳的夜間視力。

       這真是一舉兩得的完美公關。要知道,當時的平民百姓飽受燈火管制之苦,一到夜晚就要把窗簾拉得嚴嚴實實,借著極微弱的燭光,像無頭蒼蠅一般在家裡撞來撞去。而「胡蘿蔔有助於夜間視力」的消息,對他們而言不啻為一大福音。正如食品部所願,胡蘿蔔銷量自此大幅上揚。

在海報中,吃胡蘿蔔被渲染成了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然而這還不夠。隨著戰事持續,食物匱乏越來越嚴重。1941年,食品部提出了「挖出勝利」的口號,號召人民開墾自家花園來種菜,以實現自給自足。而土豆和胡蘿蔔,就是菜園中的主力軍。食品部甚至設計了卡通形象「胡蘿蔔醫生」(Dr. Carrot),進一步宣傳其營養價值,宣稱胡蘿蔔醫生手中拎著的「維生素A」,就是改善視力的良方。

       食品部的努力沒有白費,人們種植胡蘿蔔的熱情進一步高漲,到了1942年,胡蘿蔔產量甚至出現了10萬噸的剩餘。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把單調的胡蘿蔔吃出花樣來。為此,政府舉辦了胡蘿蔔比賽,讓民眾發揮創意,在簡陋的廚房中旋轉騰挪,炮製出各種各樣的胡蘿蔔食品,例如胡蘿蔔汁、胡蘿蔔醬、胡蘿蔔派等等。此外,由於糖的匱乏,人們也開始將略帶甜味的胡蘿蔔做成糕點,胡蘿蔔蛋糕、胡蘿蔔餅乾和胡蘿蔔布丁都曾風行一時。

       當然,數十年之後的我們,可以把這場沸反盈天的胡蘿蔔熱潮作為飯後閒談,於當時的百姓而言,卻是匱乏年代的無奈之舉。亮麗的海報和熱血的口號背後,是真實生活捉襟見肘的辛酸。糖和奶油都成了奢侈品,胡蘿蔔竟然成了孩子們最常吃的零食。一根胡蘿蔔去皮,插上棍子,就成了冰棒的廉價替代品。不少戰時出生的小孩只吃過胡蘿蔔棒,全然不知冰棍、雪糕為何物。

當時的小孩在啃胡蘿蔔「冰棒」。

「雞蛋粉就是雞蛋」

       胡蘿蔔只是因了二戰才得以飛上枝頭變鳳凰,而雞蛋粉則徹頭徹尾是二戰的產物。在20世紀30年代末期,凍幹技術應用於生產雞蛋粉,把雞蛋乾燥成粉狀,只要按比例加水就可以恢復成蛋液。不過,雞蛋本身常見又不貴,雞蛋粉起初並沒有多大市場。

       二戰爆發後,嬌弱易碎又佔地方的雞蛋很難從海外進口,雞蛋於是成為了稀缺物品。可是,英國人離了雞蛋簡直寸步難行——早餐的水波蛋、太陽蛋,下午茶的蛋糕甜點,晚餐的炒蛋等等,都是如精神支柱一般的存在。然而,食物配給制度限制每人每周只能買到一個雞蛋,住在鄉下的民眾紛紛開始養雞,而城裡人只好去黑市上買雞蛋。雞蛋甚至成了硬通貨,可以用來交換別的商品,其搶手程度可見一斑。

       為了保證民眾足夠的蛋白質攝入,也為了應對日益沸騰的民怨,政府從1942年起,開始大量進口雞蛋粉,作為雞蛋的替代品。原先每周一個雞蛋的配額,可以替換為一個月一袋雞蛋粉,其分量相當於12個雞蛋。看起來像是頗划算的交易,然而響應者寥寥無幾,一方面是出於對陌生的人工製品的懷疑,另一方面,自然是因為雞蛋粉的成品味道比新鮮雞蛋差了不少。

戰時生產的雞蛋粉和附送的食譜

       為了讓民眾接受雞蛋粉,食品部可謂絞盡腦汁。他們以各種方式宣傳雞蛋粉的優點,例如在海報上反覆強調:「雞蛋粉全由雞蛋製成,蛋黃和蛋白一點不少,只是將其中的水分蒸發掉,其營養和美味和你從雞窩裡新鮮掏出來的雞蛋一般無二。」科普完畢後,又試圖以利誘之:「你完全可以用它做一份熱騰騰的雞蛋餅,省下來的雞蛋錢,還可以買罐美味的果醬配著吃!」

食品部印製的海報上,母雞信誓旦旦地宣稱:「雞蛋粉就是我的雞蛋,整個雞蛋,什麼都沒有,只有雞蛋。」

       我們不清楚二戰期間究竟消耗了多少雞蛋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始終沒能成為被大眾接受的主流。如今,雞蛋粉在國外超市的貨架上尚可覓得蹤影,但大多數是用作烘焙。那個不得不以雞蛋粉作為日常食物的年代,終究是一去不復返了。   

「沒通過體格檢查的火腿」和「未經訓練的肉糜糕」

       同樣是罐頭食品,午餐肉的命運無疑比雞蛋粉要好得多。它誕生於二戰前夕的蕭條時期,是美國肉製品巨頭荷美爾公司(Hormel)的產品。為了利用人們不太愛吃的豬肩肉,荷美爾把它剁碎,加入水、鹽、澱粉以成型,然後塞進方方正正的罐頭裡。荷美爾給這款產品起名為「SPAM」,據說是「香料火腿」(Spiced Ham)的縮寫,但最早的配料中完全不含火腿,後來,為免欺騙消費者之嫌,荷美爾才象徵性地往裡加了不到10%的豬腿肉。

       可想而知,作為廉價的肉類替代品,SPAM的味道不會太好。然而,二戰爆發後,政府發現這貨是完美的軍隊口糧,價格低廉,保質期長,運輸方便,開罐即食,無需加熱。於是,罐頭午餐肉鋪天蓋地湧向前線,士兵們一日三餐都以此果腹。誰也想不到,在世界各地作戰的美國大兵,竟然因為SPAM而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進而增強了軍隊凝聚力——這倒不是說SPAM有多麼美味,恰恰相反,它難吃得人神共憤,以至於成為美軍共同的頭號敵人。士兵們稱它為「沒通過體格檢查的火腿」以及「未經訓練的肉糜糕」,還以此為基礎發展出各種奇思妙想的段子。

SPAM的吉祥物Slammin' Spammy小豬,還被畫在戰鬥機的機身上。

       然而,被美軍嫌棄的午餐肉,對別國軍隊來說已算是不錯的口糧。相傳在諾曼第戰役中,美國大兵在營地抱怨SPAM太難吃,被路過的兩名英國士兵聽到。他們從美軍餐盤中拿起兩片午餐肉,扔到地上,撿起來若無其事地吃掉,再附送一個飽含鄙視的小眼神:你們這些嬌生慣養的美國人有什麼好抱怨的?比起我們的口糧來說,這已經是無上美味了。

       的確,在當時物資匱乏的英國,午餐肉是最理想的主食。它烹飪簡單,隨便煎一煎,甚至直接切片拌沙拉就可以食用,在那個連煤炭和油鹽都要精打細算的年代,這無疑是一大優點。而在大多數肉類都限量供應的時候,午餐肉從美國源源不斷地運輸過來,也成為最為經濟方便的主食之選。

戰時的SPAM廣告,那時候,煎蛋配午餐肉就是最美味的早餐。

       不僅僅是英國,午餐肉在二戰時對許多國家的飲食習慣都產生過影響,就連赫魯雪夫也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午餐肉,我們的士兵大概都得挨餓。」

       而在夏威夷,午餐肉更是戰時美日衝突的直接見證。1880年代,由於夏威夷的蔗糖種植業急需廉價勞動力,而日本國內又出現人口膨脹,因此,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大量日本勞工移民至夏威夷,一度成為了夏威夷島上數量最多的人口。

       1898年,美國吞併夏威夷之後,將島上的日本僑民視作心頭大患。二戰爆發後,美國更是採取了諸多措施以限制日僑。為防他們與日本海軍互通消息,政府禁止非本國人民駕駛五噸以上的漁船出海。後來,又進一步禁止他們在近海處捕魚。這一舉措使夏威夷的漁業遭受重創,魚肉價格飆升。而作為海中島嶼,夏威夷很難獲得其他種類的新鮮肉食。此時,依然是萬能的午餐肉橫空出世,成為島上居民的主食。

       還好,夏威夷居民並沒有像美國大兵那樣嫌棄午餐肉。事實上,直至今日,夏威夷居民依然保持著對SPAM的熱愛,這座小島每年要消耗超過五百萬罐午餐肉,每年五月還會舉辦盛大的威基基午餐肉節(Waikiki SPAM JAM Festival),推出各種以午餐肉製作的創意料理。日本僑民將午餐肉與壽司相結合,創造的「午餐肉飯糰」(Spam Musubi)也是當地的經典美食。2014年是Hello Kitty誕辰40周年,荷美爾官網上還放出了Hello Kitty午餐肉飯糰的食譜。一段硝煙瀰漫的歷史,能有這樣一個萌萌的結尾,也算是令人欣慰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英國料理裡難吃的派,韓國部隊鍋吃午餐肉,居然都是二戰遺留問題
    小朋友們在吃胡蘿蔔「冰棍」這一行動旨在把人們的主食變成蘿蔔,還給小朋友發胡蘿蔔「冰棍」,雖然這看起來無比健康,但就這麼生啃肯定是沒有美味可言。還有廚師用各種蘿蔔、薯類等根莖蔬菜混在派裡做出了英國代表性的美食伍爾頓派。
  • 午餐肉的旅行:美軍將其從夏威夷帶到韓國、衝繩
    8盒世棒牌午餐肉,外加兩瓶橄欖油,這種奇特的組合在韓國頗受歡迎。無獨有偶,在日本衝繩,午餐肉也是拿得出手的禮品。  在午餐肉的故鄉美國,這種粉紅色的東西如今大概只有流浪漢和食物券使用者才會吃。遠離美國本土的夏威夷則是一個「例外」:這裡的居民每年要消耗掉700萬盒世棒牌午餐肉,相當於每人一年吃掉近7盒。
  • 二戰美軍面臨兩大敵人:淋病、午餐肉
    的確,在二戰中,美國陸軍後勤部門和承包商一共開發出六十多種肉罐頭,包括牛肉、羊肉、豬肉、火腿肉、雞肉、鴨肉、火雞肉、金槍魚、沙丁魚等等,甚至還有兔肉罐頭,烹調口味也多種多樣,有煙燻、辣味紅燴、奶油胡蘿蔔清燉、番茄燉製、蜜汁烤制、黑胡椒烤制等等。但是送到前線士兵手裡的,幾乎是清一色的斯帕姆午餐肉。軍方採購這種罐頭的最主要原因是其價格便宜。
  • 午餐肉的來歷:原來是軍糧,美軍二戰吃膩卻風靡世界80年
    而提到美式軍糧,就不得不提到"斯帕姆"午餐肉,這種誕生於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的食品在二戰中伴隨美國大兵走遍了世界,一直到今天,依然是最流行的罐頭肉類食品之一。它的出現,保障了前線士兵在高強度的作戰環境中熱量的補充,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午餐肉是同盟國打贏二戰的一項"看不見"的保障。
  • 美國午餐肉:為什麼是戰爭時期惡名昭著的「靈肉」
    可口可樂借著二戰時的東風,讓自己從一個美國國內的小品牌變成了全世界的流行飲料。其實不光是可樂,很多東西都是通過二戰風靡全世界。比如今天很多人愛吃的午餐肉,最早就是美國人發明的,然後通過二戰走向世界。比如斯帕姆午餐肉,現在還能在超市裡看見,是方形的小藍鐵盒,上面印著SPAM四個字母。
  • 二戰期間,美軍為何把美味午餐肉罐頭,做得難吃,後勤部:真高明
    然而,在二戰戰場卻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美國大兵在長途跋涉時,往往第一個扔掉的就是一個個罐頭一樣的食品,只保留一些麵包和餅乾。這些罐頭就是讓美國大兵又愛又恨的斯帕姆午餐肉罐頭。因此,到二戰的中後期,美國大兵們翻開野戰包,能看到的只有能量棒和午餐肉罐頭,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於是,在這種斯帕姆午餐肉大量供給下,無數的美國大兵對午餐肉罐頭深惡痛絕,他們一致認為,這種肉罐頭是世界上最難吃的東西。
  • 二戰各國士兵吃什麼?美軍午餐肉罐頭,日本牛肉罐頭,八路軍呢?
    導語:二戰各國士兵吃什麼?美軍有午餐肉罐頭,日本有牛肉罐頭,那八路軍呢?軍人一直以來都是讓人敬佩的存在,他們以自己的身軀保衛著國家,每當國家需要的時候,他們都會第一時間衝刺在前,再苦再累的事情他們都幹過。
  • 二戰中的「午餐肉」意味著什麼?美國大兵為何對其「不屑一顧」?
    午餐肉對於美國大兵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噩夢,早上午餐肉,中午午餐肉,晚上還是午餐肉,一天三頓換著花樣吃午餐肉,放誰誰都吃吐了。其實部分英國人也吃吐了,美國往英國援助的物資裡面大部分食品也都是午餐肉,源源不斷的供應。整個戰爭期間,美國出口了一億磅午餐肉。
  • 淺談最經典的垃圾食品——斯帕姆午餐肉
    二戰期間,美軍同時在歐洲和亞洲開闢戰場,大量美軍士兵被送往前線,想要讓這些士兵吃飽甚至吃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和常規的土豆泥相比,午餐肉起碼有油腥味,能夠為士兵提供戰時十分必要的肉類供應源,1941年的美軍士兵起碼還會很開心地捧著一個斯帕姆罐頭,津津有味地吃個好久。
  • 二戰時期的午餐肉:天堂和地獄之間的美食
    說起午餐肉,這玩意現在是很多小夥伴吃麻辣燙和火鍋必點的食物之一,雖然有肉的名號,但是很多小夥伴感覺就是一個大號的火腿,沒有肉味,因此感覺也就那樣,然而在二戰歷史上,午餐肉可以說是大家共同的記憶,是很多國家品嘗肉味的來源之一,甚至在當時苦哈哈的韓國中如獲至寶,甚至發明了「部隊火鍋」這種食物,流傳至今。
  • 1周午餐便當不重樣,簡單家常菜變花樣,暖乎乎吃得有滋味
    天冷了,先生的午餐都是從家裡自帶的。這樣可避免到人多嘈雜的餐廳。我把上周先生一周的午餐便當盒曬曬,沒有刻意做,都是頭天晚上炒菜時提前撥出來一些放便當盒裡,第二天直接通電加熱後就能吃了。
  • 二戰食不果腹的生活催生了午餐肉的誕生:殘酷戰火下逼出的美食
    這裡不得不感嘆自由市場與政府管制經濟的敏感性真是天差地別,就在經濟危機剛爆發不久的1929年,一家叫做荷美爾食品公司就開始琢磨,既然老百姓吃不起高價肉,那就將那些相對便宜的肉加工一下,使之更加美味,以滿足老百姓的口味追求和經濟實力的差距,將美國人傳統上不怎麼吃,也就價格低廉的豬肩肉加工成廉價罐頭出售(今天美國人不吃鯉魚,但是美洲鯉魚泛濫,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商機),並把這種罐頭取名為「荷美爾五香火腿
  • spam二戰中讓美軍吃到吐,現在是垃圾廣告的意思,你知道是什麼嗎
    1937年,美國的霍梅爾食品公司(Hormel)開發出「斯帕姆罐頭午餐肉(spam)」。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帕姆罐頭午餐肉成了二戰盟軍食品中的蛋白質主要來源。美國大兵天天吃斯帕姆午餐肉,時間一長,都要吃到吐了。它順理成章成了他們吐槽的目標:「斯帕姆午餐肉是沒有肉的火腿。」「現在我躺下睡覺,上帝保佑,讓斯帕姆午餐肉消失吧。」 在英國斯帕姆罐頭午餐肉成為為數不多的不需要憑票供應的肉製品。
  • 二戰時美軍夥食太好也煩心,冰淇淋、可樂隨時供應,午餐肉吃到膩
    然而,美軍士兵卻絲毫沒有這方面的煩惱,除了頓頓有肉吃,甚至午餐肉吃到發膩之外,美軍後勤部門為了全面保障前線軍隊的士氣,將可口可樂、冰淇淋等各種美味食品全部都投送到前線。甚至,美軍還改裝了軍艦專門用作製作冰淇淋,隨時保障前線供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特別是在現代戰爭中,後勤保障可以說關係著戰爭全局。
  • 北方人主食吃什麼?看看我家午餐,麵條配拌醬,多少米飯都不換!
    小廚平時很喜歡把我家的三餐分享給大家,分享的多了我就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很多網友都會問同一個問題,說我家怎麼不吃米飯只喝粥,還問我這樣能吃飽嗎,不用猜我就知道問這樣問題的小夥伴基本上都是南方人,在我們這邊一日三餐都是要喝粥的,而且粥也不是主食,很多南方小夥伴都不知道北方人主食吃什麼,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北方人也吃米飯,只不過吃得少,主食還是以麵食為主,比如饅頭、麵條、煎餅等等,特別是麵條,
  • 午餐如何吃,能讓身體更健康。老外的午餐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由於上午體內熱能消耗較大,午後還要繼續工作和學習,因此,不同年齡、不同體力的人午餐熱量應佔他們每天所需總熱量的40%。主食根據三餐食量配比,應在150~200 克左右,可在米飯、麵製品(饅頭、麵條、大餅、玉米面發糕等)中間任意選擇。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滿足人體對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需要。
  • 火線補給之斯帕姆:美國靠午餐肉罐頭打贏了二戰!
    今天就給第一種:斯帕姆罐頭二戰期間,為了滿足作戰需要,當時的美國陸軍向各大食品公司招標:要求其為C類即食戰鬥口糧設計一款填滿整個罐頭,具有肉質口感,可為士兵補充蛋白質的食品經過層層考核,由明尼蘇達州荷美爾公司生產的斯帕姆罐頭最終勝出,成為了盟軍的戰鬥即食口糧。
  • 「午餐肉」英文你會怎麼說?lunch meat?一個單詞就夠了!
    最近重溫了一下《請回答1988》,依舊看了很有感覺,正好看到正峰偷吃午餐肉這裡,正峰媽媽問爸爸她剛買回來的午餐肉怎麼不見了,並描述是美國人非常愛吃的一種食物,那細心的小夥伴一定發現了,正峰偷吃的午餐肉盒子上寫著「SPAM」,那問題來了,「午餐肉」用英文該怎麼說呢?
  • 午餐肉為什麼叫「午餐肉」?一日有三餐,只有午餐才吃嗎
    「臭」名昭著的鯡魚罐頭風靡網絡,讓吃貨們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罐頭市場。午餐肉就是罐頭界中經典的罐頭之一。吃過不少罐頭的你,也許對午餐肉這種經典的罐頭見怪不怪了,但是你知道午餐肉為什麼叫「午餐肉」?一日有三餐,只有午餐才吃嗎?
  • 午餐肉原本是軍糧,二戰時美軍吃到吐,甚至嫌棄到用來擦鞋!
    說起午餐肉,這玩意現在是很多小夥伴吃麻辣燙和火鍋必點的食物之一,雖然有肉的名號,但是很多小夥伴感覺就是一個大號的火腿,沒有肉味,因此感覺也就那樣,然而在二戰歷史上,午餐肉可以說是大家共同的記憶,是很多國家品嘗肉味的來源之一,甚至在當時苦哈哈的韓國中如獲至寶,甚至發明了「部隊火鍋」這種食物,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