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靈性」與「心識」作者的寫作經驗!

2020-12-16 散閒觀點

大家好!我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自媒體作者,一個只寫網文的作者。本文要來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個人創作經驗,可能與99%的作者都不一樣。因為我是一個類似「靈性作者」,或者叫做「心識作者」。

我近似於「靈性作者」,但是我覺得我不完全是「那種靈性作者」。所以,我給自己起了一個新概念:心識作者。

正如我的名字(趙散閒)一樣,在網上沒有重名。「心神作者」這個概念在網上也沒有匹配出相同的搜索結果。應該都可以算作是我的「智慧財產權」吧。

我不想當「靈性作者」

實際上,我並不認同一些靈性作者寫的東西。也不感興趣。我曾經也進入過一個所謂的「靈性群」,裡面的人有很多像是「精神有些問題」一樣。所以,如果要用「靈性」來定義我自己,還是算了吧。我可不是那種類型的「靈性」。

我認為,「靈性」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歪曲了。又或者可能有人覺得我把靈性歪曲了。不爭辯。

現代很多詞語和概念,都因為被「不究竟的人」亂用,導致了詞語變了味道。比如:靈性、身心靈、佛系……以及「小姐」和「同志」等。

下面言歸正傳……任何人有所成就,獲得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作者的基本素質

就比如說公眾號作者「咪蒙」。我看過採訪她的相關文章,不論她的風格和觀點以及人品如何,這裡只說功夫和素質。從相關的採訪文中我讀到,人家自小就打算以寫作為生。並且她的日常生活狀態也是那個樣子的。人們稱她為「移動的寫作機器」。走到哪裡就寫到哪裡,有時間都在寫作。

所以,一個人如果在今後能獲得了什麼成就,那絕非偶然。這就說明了,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這裡要稍微「表一下」我自己相關的「功夫深」了。

我之所以自稱是一個「心識作者」,是因為我從小就是一個「心靈探索者」。一直喜歡思考。可能思考的功夫比較深吧。

但是,除了功夫積累以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創作也是需要有靈感和天賦的。僅僅通過功夫深,通過練習與時間的沉澱還是不夠的。

功夫深可以讓一個作者熟悉使用文字的技巧,可以讓一個公號作者更了解人性,了解大眾心理。但是創作還需要有靈感。而靈感不是單靠通過努力就能得到的。

作為一個「心識作者」。就讓我來說一說,靈感到底是通過什麼來的?僅個人觀點。

關於心識作者

首先來解釋一下心識:

心識[ xīn shí ]:心靈和意識1.心志。2.才智。3.心智。4.神志。5.意識。6.道家指與實體相對的精神。英文翻譯:Mind recognition

心識作者,顧名思義,寫作靠的是「心靈和意識」。寫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感悟與自己獲得的靈感。

相關經驗分享

1、寫作的來源/靈感的來源:

我個人是通過「靈修」或「禪修」,通過感悟萬事萬物,通過對一切觸緣的觸動所感而表達。

關於靈感的來源,我認為:一定是與某種能量或頻率有連接。靈感是一種「感覺」,是一種由感覺而產生的信息。

就像一個村裡的家族婦女,她每天總有和鄰居家大嬸說不完的話,一秒鐘都不停。那也是因為她們與某種信息頻率,某個能量的領域建立了連接。所以才可以源源不斷。

與某個頻率建立連接的表現,就是找到了「感覺」。其實做任何事情的最高境界和最佳狀態就找到了對的「感覺」。尋找那種「連接」的感覺,那種「源源不斷」的感覺……我覺得這就是「靈感」。

有人會問:既然你這樣說了,那就證明你找到這種感覺了?

誠實地說:我有過這種感覺,不然我怎麼能形容出來呢?對吧。但是也並不是隨時隨地都有感覺。是不能隨心所欲控制的。因為,功夫還沒有「成片成勢」。有時候很久沒有感覺也不奇怪。所以,要努力去創造與尋找「感覺」。通過一切能想到的方式和方法。比如:半夜起來去郊外散步啥的。

下面再說說,關於寫作的其他幾個方面。

2、寫作的內容:

以人為本,以身心靈人核心,展開對人自身內在世界以及對外在世界的觀點。

3、寫作的原則:

注重思維和道理,注重感性與理性,注重科學與邏輯。注重更究竟的價值觀。以及保持「中道」。

4、寫作的目標:

創作出即講靈性,也講科學;既有理性,也有感性;有道理,有邏輯的作品。首先寫給自己,其次寫給與自己的「頻段」相同與相近的人們。讓內容有一點「修心之用」。對相同或相近的人或更多人都有一點參考和幫助。

大眾領域與小眾領域

我就要做這樣一個「心識作者」。一個「既大眾又小眾」的作者。說他「大眾」是因為身心靈是每個人都有的。說他「小從」是因為並不是人人都關心身心靈。

就像「健康」一樣,健康和人人都有關。但70%以上的人可能都不關心健康。這個世界上有65%的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有30%的人處於疾病狀態,僅有5%的人是完全健康狀態。所以健康話題,也是一個既大眾又小眾的話題。

衡量作品好不好的標準

我認為只要有一個人認同我所寫的,只要有一個人收藏了我的內容或分享了我的內容,或者關注了我。只要有一個忠實的粉絲。那我就可以肯定我寫的東西是有用的。至少對一個人有用。

事實上,怎麼可能沒有人收藏和關心,怎麼可能只有一個人收藏和關注。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人只要你敢於說,敢於寫就一定有粉絲。

有人曾研究得出過一個道理,一個算法。我具體記不清公式和算法是怎樣的。總之,最後得出來的結果就是:不論你是什麼樣的人,通過科學的推理和計算,認同你的人,在所有華人人口當中的比例,都是超過百萬級的。

關於大數據與平臺算法

實際上,在這個大數據的自媒體平臺之下,閱讀量真的不是一個評判好壞的絕對標準。你寫得再好,平臺算法不給你推薦,那也沒有多少閱讀量。

因為平臺算法要滿足大多數吃瓜群眾。而不會把你一個小眾作者的作品推薦給所有的吃瓜群眾。它不會主動幫你找出來「所有人當中那個百萬級的精準目標人群」。

作者與觀眾

所以,我要說給很多「真心的作者」。即使沒有人看,你也不必灰心喪氣。因為,沒有人看也不代表你寫的就沒有價值。

你寫的內容到底能得到哪類人的認可?是吃瓜群眾的認可?還是有智商,有靈性,有邏輯的人們的認可?這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要得到10萬個吃瓜群眾的認可,你只需要誇他們都好。放大他們所認為是對的就可以。或者你可以根據人性的特點,把對基本動物人性最有吸引力的「食色性也」與「好奇心」發揮到極致也可以得到「爆文」。

但是,如果你要得到10個有智商有靈性的高精神層次的人的認可,那你這樣做是做不到的。你必需要有真知灼見。必需說出更究竟的道理。

總結:

人群的層次是不同的,人們所能共鳴頻率的頻段也是不同的。

一個作者,要考慮,你在哪個波段。

如果你是個「高頻率波段」的作者,假如整天你就寫一些「低頻率」的內容,那麼,遲早你的頻率會變低,會退化的。有時候,不要太過於把流量和廣告費作為標準。

以上散閒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End——

文/散閒 (一個心識作者)

相關焦點

  • 和友文匯紫慧明升|世間一切修煉,能量轉換的秘密在於「心識」
    在本文中,作者從意識的角度,對能量進行了全新的解讀,揭露出物質轉化的核心秘密。
  • 心識、生死、意生身
    關於死後的心識問題,最容易引起疑惑,因為這是一個很難觸摸的事情。莎士比亞曾經感嘆:那是沒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王國。在這個問題上,西方對這個問題的探索側重催眠術,東西方共通的經驗是人的瀕死體驗,相通的宗教實踐形式是佛教的禪定和基督教的靜修。
  • 靈性寫作書單,玄學人生價值吸引力成功學,讀一遍你的文章有深度
    好久沒有推薦書單了,為了寫作豐富自己的靈感,在早期閱讀的時候就劃分了一塊關於靈性書籍的領域。多讀靈性方面的書,可以令自己的人生目標更明確,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性(大家都知道,搞藝術的人比較容易抑鬱,如果能夠了解抑鬱的本質和由來,就能夠自己隨時調整,治好自己的心病。)
  • 《禪意地棲居》:心理諮詢師的靈性成長之路
    作 者:孔維民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ISBN:978-7-203-07190-7開 本:16開 定 價:28.00元編輯推薦:現代人的生活是快樂並痛的,物質世界的豐富也帶了欲望的膨脹,生活、工作中的壓力接連而至,心累的時候,不妨在這本書中去找找答案,使自己的靈性也一同成長
  • 2000字乾貨|寫作3年,從新手小白到籤約作者,我總結了幾條經驗
    寫作3年,從單篇5元的文案,到1500元1篇的約稿,沒有人比我更了解新手小白怎麼練習寫作這個問題了,相信這篇文章一定有你想要的乾貨!那些石沉大海的投稿信,被審稿編輯無聲的拒絕,到現在我還都歷歷在目。寫作這條路,從0-1,我遇到很多坎兒,走過很多彎路,今天我把總結的經驗分享給你,希望你能有所收穫。
  • 與高我的智慧問答——靈性的知識與體驗
    再比如說,大人在教小孩子認數字的時候,往往會先教他們認形狀記數字:2像一隻鴨子,5像一個鉤子。你們所謂的靈性知識就是那個鴨子和鉤子,但是2和5才是我們真正要告訴你們的東西。由於你們的理解有限,只能用鴨子和鉤子來描述。可能,你有這樣的一種經歷。
  • 《寫作這回事》作者以親身經歷,為初學寫作者構建的「寫作聖經」
    《寫作這回事》的作者史蒂芬·金,通過他個人創作生涯的敘述,鮮活生動地成就了這本寫作指導教材,每次讀起來都很過癮,其中對於寫作各環節的方法論述,對於初學寫作者而言,稱得上是「寫作聖經」。史蒂芬·金,被譽為當代驚悚小說之王。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中,其作品總是名列榜首,居高不下。
  • 曹文軒攜新書《俠鳥傳奇》談寫作經驗:不一定有意義但要有意思
    近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攜新書《俠鳥傳奇》,以「寫作的意義和方法」為主題分享寫作經驗,60多萬讀者在線參與。曹文軒活動中,面對學生寫作難的問題,曹文軒以自己的演講經歷和巴西著名作家保羅·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內容為切入點,從心理、文學寫作等角度闡述了作家和學生在寫作時會面臨的困境。
  • 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觀虛齋語錄》(卷三)連載(27-29)
    真理的經驗有兩種:一種只是邏輯的,頭腦會同意或不同意。這種經驗註定會是膚淺的,因為另一個更好的、更尖銳的論點也許會摧毀第一個論點,然後這個論點就消失了,你以前以為是真實的東西已經不再真實了。第二種經驗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邏輯的、智力的、理性的論據,它是與存在的共鳴與合一,它是對存在的終極奧秘的親身體驗。
  • 佛陀的智慧(八)大龍說禪 110 我們每個人在緣起中都有很好的作用,只要你懂得心識運作的機
    我們認為唯識中觀的修學是不同的派別,在藏傳佛教的修學,中觀的見地是在唯識之上,中觀認為心識的轉變與外境是相依的,這與法相唯識講的識變眾生與法,差別很大。我們修學法相唯識要重新認識到,佛在三轉法輪講變現理的意義。佛法修學對佛在二轉法輪的般若教法,和佛在三轉法輪講的法相唯識如來藏,沒有深入,對大乘佛法的修學會有很大影響。
  • 彈性與靈性的結合,才是一個女人的最高境界
    如果非要形容的話,大概只有超凡脫俗這個詞能夠比較準確地表達靈性了。一個女人,可以用盡名貴的化妝品,穿盡最具時尚的裝束,但卻極少有那份動人心魄的靈性,所以,隨著歲月的流逝,她們也會如春花般飄零輾轉成泥。美人遲暮,給世人留下無數的嗟嘆。
  • 理解力、悟性及靈性
    理解力是一個人認識和解釋事物內在本質和原理的一種能力,它也是人邏輯思維能力
  • 曹文軒攜新書《俠鳥傳奇》分享寫作經驗 60多萬讀者在線觀看
    在直播中,作家除了可以和讀者互動寫作經驗,還可以做新書的推薦。近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家小學、初中統一語文教材主編之一,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攜新書《俠鳥傳奇》以「寫作的意義和方法」為主題,分享寫作經驗,60多萬讀者在線參與。
  • 聽一個發表6篇SCI的博士分享他的論文寫作經驗
    今年是我讀博的第四個年頭,我已經完成了我的第6篇SCI論文,積累了些許經驗。以下是我根據自己撰寫SCI論文和審稿的經驗,總結出的幾個小建議,希望通過本文分享給正在科研路上奮鬥的朋友們:01「What is your storyboard ?」
  • 讓視覺充滿靈性和美感
    這是一本充滿靈性和美感的「視覺系」詩歌集。這本詩畫集是作者對視覺性語言的一次大膽探索,也是對其自身成長曆程的一次回顧,「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本書物理上分為紐約、印度兩部分。其實是物質世界(紐約)與靈性之路的交叉與對比。  這本詩集就是《美如少年:安塵塵的視覺詩》。全書分為5大部分,除開最後一部分的英文詩,前兩部分是寫都市和欲望,後兩部分則寫悟道和靈修。
  • 靈性成長的自然周期,順勢而為!
    當我們尊重生命的自然周期,就會發現每個生命階段都有靈性層面的意義,都能提供助長靈性的智慧與經驗。舉例來說,靈性意識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早期的生活:生活在母親子宮時的美妙合一經驗。我們的意識會牢牢抓住這個記憶和合一的可能性,運用到禪修之中。當我們還是嬰兒時,體驗到初次看見、感受、觸摸這個世界的新奇感,以及身體感官和需求的直接經驗。
  • 豆瓣8.9《寫作這回事》:文學大師的創作經驗,你也能靠寫作變現
    然而,一旦開始閱讀,這本書就像作者所寫過的其他小說著作一樣,讓人手不忍釋卷,想一氣呵成把它讀完。即使由於其他事情中斷閱讀,只要可能,便會迅速回到書桌前,繼續閱讀。以上是我閱讀時的真實感受,一家之言。正如這本書中的寫作經驗一樣,也是作者一家之言。
  • 靈性時代該如何修行?
    在這一點上使很多人迷茫困惑,不懂緣分的因果,使修行的每個法則和法道,偏離了自己緣分的修行,使真緣、真道的存在改變了另一個極端的信仰和修行的法門,這就使很多修行的人,不管怎麼樣的修行都達不到境界的提升和破迷開悟,甚至不修行的人也感覺到和之前的時代不同,無論怎麼發展都是舉步維艱。
  • 《寫作之書》一位修改了10000份大學生論文的作者,教你如何寫作
    《寫作之書》的作者是美國被譽為「寫作教練」的寶拉·拉羅克。作者有著30餘年的寫作教學經驗,她在著作本書時,旨在為「寫作困難症」的讀者提供一站式服務。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寶拉就一直活躍於各大高效教授寫作,也稱為美聯社管理編輯協會會員,並被該協會授予了最高榮譽:新聞界做出貢獻的「功勳服務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