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位產科護士和我聊天時說道,判斷婆婆和媽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孩子出生後,老太太臉上是哭還是笑。
哭的大多是媽媽,因為她心繫女兒的安危,笑的大多是婆婆,因為她的孫兒出生了。
從生孩子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媽媽吃過的苦,不想讓女兒再吃一遍,而婆婆受過的罪,恨不得兒媳婦也經歷一遍。
讀者安琪去年年底剛生完二胎,正好趕上過年,家裡的事情特別多。
安琪和公婆住在一起,矛盾也越來越多,安琪在坐月子,她的婆婆卻鼓勵她多幹活,比如幫寶寶換尿布、洗澡、洗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安琪是剖腹產,肚子上的傷口經常隱隱作痛,背也常常挺不直,身體大不如前。
婆婆卻從不體諒,安琪起床晚了,婆婆在客廳指桑罵槐她太懶,安琪跪在地上給寶寶換紙尿褲,一時頭暈站不起來,委屈得哭了。
婆婆沒有安慰她,而是用過來人的身份教她要堅強,婆婆說,我生完孩子的第二天,就去河邊洗衣服,回來又做一家人的飯菜,身體照樣健康。
02
過年那天,也是安琪坐月子的第十三天,大姑子夫婦、小叔子妯娌都回來過年,婆婆當主廚,要安琪進去幫忙。
安琪在廚房擇菜、洗菜、切菜,看著老公和他的兄弟姐妹坐在沙發上談笑風生,她的淚往心裡流。
吃完年夜飯以後,安琪進房間給遠在家鄉的媽媽打電話,媽媽第一句話就是閨女你還好嗎?傷口疼不疼,要記得多休息,女人坐月子期間,一定要吃好喝好休息好。
安琪的眼淚終於決堤了,她清楚的聽見婆婆和大姑姐小叔子議論,娶妻要娶賢惠的,不能找矯情的女人,不然毀三代。
安琪冷笑一聲,婆婆太雙標了,當她是媽媽這個身份時,想當初大姑姐坐月子的時候,她恨不得三餐都給她端到跟前,不讓她洗頭洗澡,不讓她抱孩子、玩手機。
她對大姑姐說,媽當年生完孩子去河邊洗衣服,現在老了就頭疼全身疼。媽走過的彎路,絕不讓我女兒再走一遍。
可是到了兒媳婦這邊,婆婆又變成另一副面孔,要兒媳婦體會一下她當年的苦,不坐月子、幹家務、伺候他們全家。
大姑姐和姑爺吵架時,安琪的婆婆會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和女人一般見識,要讓著老婆,家才會和和美美。
安琪和老公吵架,婆婆的觀點又變了,她說,我兒子是暴脾氣,你哄哄他就沒事。
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安琪婆婆的邏輯就是,我的孩子做什麼都對,你們做什麼都是錯的。
我的觀點是,別把婆婆當親媽,婆婆就是婆婆,親媽就是親媽。
03
親媽給了女兒生命,所以願意理解女兒,婆婆沒有養過兒媳,卻可以享受到兒媳的孝順,她把這個歸功於她有個好兒子。
有一部分婆婆之所以對兒媳沒有同理之心,是因為她們之間沒有建立關聯,比如親情、血緣、投緣等,那就相當於是陌生人,當然會冷漠。
有許多讀者都問我,如何才能搞好婆媳關係?我覺得好的婆媳關係,應該是相見甚歡各自安好的狀態。
見面時客客氣氣,覺得還蠻投緣的樣子,分開時不打擾、各自安好,說白了就像上司和下屬那樣,彼此尊重互不打擾。
當然不是每個婆婆都希望兒媳吃苦,那些見不得兒媳好的婆婆,其實是在找心理平衡。
只有明事理的婆婆,才會願意把自己的經歷分享給兒媳,讓她知道懷孕生子階段,應該如何更好的照顧自己。
說一下安琪和婆婆的後續,她剛出月子沒幾天,婆婆徹底不幹活了,把全部家務都丟給她。
04
有一天,安琪做好飯喊婆婆吃飯,吃完飯安琪洗碗,婆婆坐沙發上一邊嗑瓜子一邊看電視。
安琪去拖地,婆婆把腿架在茶几上,指揮她應該怎樣拖,神情就像在指揮保姆一樣。
安琪終於忍不住了,她摔了拖把,拒絕再過一個人伺候全家人的生活。
安琪帶著孩子搬走了,臨走時她對老公說,你要搬來就來,你不搬來就離吧!
如今一家三口過得挺好的,安琪和婆婆的關係也沒那麼僵了,應了那句話,距離產生美。
最後我想說,對兒媳好就是對兒子好,讓兒媳吃苦,等於讓兒子吃苦,同理兒媳也一樣,要孝敬婆婆,女人何苦為難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