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婆媳間的關係往往是微妙的,儘管兒媳要叫婆婆一聲「媽」,但這個稱呼並不能引發其本質上的深刻含義。當兒媳叫婆婆「媽」的時候,似乎和買東西的時候叫人一些「美女」差不多。賣東西的不見的是真的美女,那個被稱為「媽」的人也不是真的媽。
塗磊老師曾說過,「對於中國大多數的婆婆,你帶回家的媳婦就是一個幫你繁衍後代洗衣做飯的外人而已。」
很多婚姻中的女人也會有著同樣的感觸,儘管結婚多年,儘管生兒育女,可在婆家還是感覺自己是個外人。因為,在很多婆婆眼中,兒媳永遠是外人。
都說「月子之仇,不共戴天」,兒媳與婆婆在月子裡結下的恩怨,有的兒媳能忍,有的兒子卻忍不了。
坐月子兒媳給婆婆做飯,婆婆嫌她洗尿布的手髒,兒子:不吃滾出去
李想是一個內向的女子,父母重男輕女,她在原生家庭就不被重視,因此她的性格十分軟弱,從來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大多數情況下,人家怎麼說,她就怎麼做,毫無主見。就連婚姻大事也是父母為她做主選定的,女婿陳剛雖然沒有什麼大能耐,可他的性格有些大男子主義,凡事都想自己做主拿主意,與李想的軟弱剛好互補。
結婚後,李想與婆婆一起生活。婆婆的性格有一些強勢,她吩咐李想做什麼,李想都會照辦。哪怕李想並不情願,她也從不反抗。
兩人結婚的最初,陳剛對李想說不上喜歡,更談不上什麼愛。可在婚後的日子裡,李想全心全意地照顧著他和母親,這一點打動了陳剛。陳剛認為自己娶了一個好老婆,對自己好,對母親更好,而且她從來不抱怨母親,自然不需要陳剛化解什麼婆媳矛盾了。
每天早上,李想都會做好全家人的早餐,通常情況下,前一天晚上她就會問婆婆第二天想吃什麼。婆婆的話對她來說就像聖旨,她一律照話執行。李想懷孕以後,婆婆對她沒有什麼照顧,她還是要做家務、洗衣服、進廚房。陳剛有時看不下去會幫幫老婆,母親還會在一旁說風涼話,「我當初懷你的時候還得下地幹活呢,這點活算事嗎。」
李想會勸老公,「我沒事的,現在多運動運動,將來生孩子的時候不遭罪。」因為李想如此善解人意,陳剛對她就更好了。他知道老婆不捨得花錢,遇上合適她的衣服就會買給她,聽說哪個品牌的化妝品好用也會買給她。可以說,陳剛對李想的好,是她在娘家也不曾感受過的。
正因如此,李想認為她應該對婆婆更好,才能回報老公的付出。孩子出生以後,婆婆一見李想生的是女兒,臉色很難看,倒是陳剛抱著剛出生的女兒不肯撒手。一面說老婆辛苦了,一面誇女兒好可愛。婆婆見兒子不和自己一個戰線,對李想就更加不滿了,她以為是兒媳在兒子面前說了自己的壞話,兒子才不向著自己了。
出院回家後,李想原以為自己能好好做個月子,沒想到,婆婆說她最近不舒服,心臟病犯了,高血壓也犯了。沒辦法,李想只能承擔所有的家務,照顧婆婆的同時,也要照顧孩子。婆婆說孩子用紙尿褲不好,太貴了,李想就用舊衣服給孩子裁了尿布。只要婆婆滿意,李想覺得自己辛苦點沒什麼的。
那天,李想趁孩子睡了剛剛洗完尿布,婆婆就說她餓了。李想只能轉身進了廚房,給婆婆做飯,此時老公也回來了。那天李想做的是麵條,所以做得比較快。一切就緒之後,李想叫婆婆吃飯,婆婆只吃了一口就說,「你剛洗完尿布,多髒啊,怪不得這麵條一股怪味道呢,你是不是故意的。」
李想準備去廚房給婆婆做點別的,陳剛一把拉住她,他對母親說,「媽,李想還在做月子,你太過分了。這麵條你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滾。」婆婆坐在地上撒潑打滾,陳剛拉李想回了臥室,她見沒人看她演戲了,沒過一會兒自己也回屋了。
婆婆也是女人,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呢?在李想與婆婆的關係中,李想確實足夠忍讓了,可她似乎沒想過,她的忍讓只會換來婆婆的得寸進尺。李想的性格,與她的家庭有很大影響,不過,她也應該在與婆婆的相處中,懂得哪些原則是不能退讓的,哪些底線是不能逾越的。
李想是幸運的,至少老公陳剛是向著她的,如果老公與婆婆一個戰線,只怕李想的婚姻就會變得異常悲催。不過,陳剛對母親說的那句話也著實有些過了,等大家都冷靜下來以後,他還是應該跟母親道歉的。對的事堅持,錯的事改正,肯定沒錯。
李想的婆婆處事有些過了,就算孕前對李想的種種做法沒毛病,也不應該讓月子裡的李想照顧她。做月子可能一生只有一次,月子裡落下的病可能會伴隨一生的,同為女人,確實不應該如此做。換位思考的話,婆婆能做到李想這種程度嗎?婆婆是長輩,應該尊重和孝順,但也要有分寸、有界限。
今日話題
你做月子的時候,與婆婆發生了什麼故事?
歡迎來留言,說說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