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結婚時代》到《雙面膠》,有關「鳳凰男」和「孔雀女」結合引發婚姻矛盾的題材火熱螢屏。眼下,由《雙面膠》原班人馬、編劇六六聯手導演滕華打造的《王貴與安娜》正在電視劇頻道熱播。該劇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70年代,劇中的男主角王貴是典型的「鳳凰男」——貧苦出身的農民,經過奮鬥考上大學;女主角安娜則是「孔雀女」——出生於上海的優越家庭,知青返城後雖當了工人,但自命不凡。
該劇自上周六開播後,收視持續攀升,最高收視達7.4。
但在高收視的背後,《王貴與安娜》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不少觀眾認為該劇過分強調王貴與安娜身份的差異,而且對王貴的性格描述太極端。至於扮演安娜的海清,也有不少觀眾認為她和上海女性不符。昨晚,該劇導演滕華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在回應質疑的同時一再強調說:「還請大家慢慢看,一共30多集呢,現在下結論還太早。」
質疑:王貴安娜身份反差太刻意?回應:放到那個時代很正常劇中的王貴雖是大學老師,但卻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他吃飯沒吃相,以前在家鄉餓慣了,是見飯不要命的主兒,跟安娜一起吃飯就狂吃海喝、風捲殘雲,連油渣都不剩。雖說王貴是農民出身,一開始卻連飯都不會做,而且一身小農習氣,會說粗話、吐髒字,和安娜之間還不停吵架,不但動口還會動手。可以說,林永健扮演的王貴並不是那種樸實無華的農民,反而有一身惡習,和大城市出身的安娜在一起形成鮮明對比,反差極大。
由於劇中故事把生活中的雞毛蒜皮都拍了進去,又刻意強調兩人身份的差距,從而引發各種矛盾,不少觀眾看後覺得不舒服。但導演滕華卻表示,要把故事放到那個特定的時代來看,這是時代造成的差異。「王貴與安娜其實是中國的英雄,因為中國幾十年來都有大量的"王貴與安娜"支撐著,其實我也是想給那個年代的人,也就是我父母這一輩人樹碑立傳,希望觀眾靜下心來看,跟著走一遍他們的道路。」對於兩人的差異,騰華認為「人物有反差才有意思」,「當然也不是刻意製造戲劇衝突,雖然一開始王貴並不招人喜歡,但劇情發展到後面,人物是有變化的。」
質疑:海清扮上海姑娘太做作?回應:現在下結論為時尚早扮演安娜的海清是南京姑娘,早在出演《雙面膠》時,就有不少觀眾質疑她演上海姑娘不合適,此次在《王貴與安娜》中,海清繼續扮演出生在上海的姑娘,而且自命不凡、傲慢清高。但觀眾看後又不滿了:「她的嗲太做作了,沒有上海美眉的那個"神",嗲要演得好,否則就是十三點。」也有觀眾質疑說:「海清根本就不像上海姑娘,看到她那副"作"樣就不舒服。」
對於海清的表演,滕華沒有直截了當地評價,只是強調讓觀眾繼續看,「大家看到最後會有一個看法,我不想過早下結論。」至於觀眾對海清的惡評,滕華也認為只是「地域性」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只有上海觀眾有意見,外地觀眾沒有說安娜不好的。」騰華同時解釋說,安娜雖然是上海姑娘,但她本身已經跟上海沒有很大關係了。「因為她從小顛沛流離,從出生開始就不在上海,只能說身上保持著上海姑娘的部分特質。」
質疑:王貴讀英語缺乏常識?回應:倡導學俄語並沒取消英語該劇的故事背景設置在上世紀70年代,王貴與安娜初次見面時,王貴27歲、安娜26歲。劇中的王貴是個農村苦孩子,但某年輕觀眾卻不解說:「現在很多農村孩子發奮圖強可以考上大學,但當時王貴一個窮人家孩子怎麼考大學?」此外,王貴在大學裡學英語,最後留在學校當了老師,可有挑刺的觀眾卻指出,那個時代應該是學俄語才對,怎麼念英語,這不能不讓人稱奇。
對於部分觀眾的疑問,滕華解釋說:「上世紀70年代雖然倡導學習俄語,但並沒有取消英語,所以王貴在劇中的身份還是成立的,而且這也是有真實原型做參考的。」至於農村孩子考大學,滕華表示,那個年代擁有農民身份是很自豪的,工農兵可以讀大學,要是資本家壓根就進不了大學。
(責任編輯:小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