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新鮮「出爐」,分別提請正在北京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兩份報告總結了過去一年最高法、最高檢依法履職的情況,也都談及了今年的工作安排,聚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主題,引起兩會代表委員和公眾的高度矚目。
公眾關注「兩高」報告,就是關注法治建設,也是關注公平正義,關注在依法治國進程中的法治獲得感。與往年一樣,今年的「兩高」報告不避熱點案件,通過翔實數據、精準剖析標註了法治進步。從嚴懲黑惡勢力,到糾正涉產權冤錯案件,從保障民營企業權益,到推進公益訴訟……「兩高」報告中的這些重要內容,既是過去一年「兩高」的工作亮點,也是公眾念茲在茲的焦點話題。
公平正義並不抽象,更不縹緲,而是浸潤在一個個司法案件中,體現在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中,也演繹在司法機關回應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公開的期待中。公平不僅要實現,更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最高法報告提到持續深化司法公開,據統計,截至今年2月,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公開案件信息3.7億項,中國庭審公開網直播庭審259萬件,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文書6382萬份,訪問量226億次。這組數據信息量很大,所呈現出的開放和自信,必能讓公眾強烈感受到陽光司法。
「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法治信仰不是一朝一夕養成,需要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增強。梳理過去一年的法治事件,不能不提正當防衛典型案例,聞名全國的「崑山反殺案」和「福州趙宇見義勇為案」都被寫入最高檢工作報告。檢察機關保護公民行使正當防衛權,不僅維護了法律正義,更具有普法效果,激勵公民更有動力見義勇為。法律是有溫度的,司法機關捍衛法律尊嚴,讓法律帶給公眾力量,正是職責所系。
「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每一個公正判例,都是公眾法治信仰的基石,讓公民信仰法律,法律須給公民以信心。司法機關要公正對待公民的合法訴求,通過對每起司法個案的公正審理,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深深熔鑄於公眾的心中。在此背景下,最高檢工作報告鄭重昭示「法不能向不法讓步」,這一強音格外振奮人心,引人共鳴。
值得一提的是,「兩高」報告均專門提及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保障民營企業權益。去年1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要防止少數人抓住民營企業的一些輕微違法行為而置人於死地,對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敲詐勒索,警惕少數人通過虛假訴訟、惡意訴訟坑害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建設法治國家,就應該國企民企一視同仁,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兩高」報告強調呵護民企權益,既讓民營企業家吃下定心丸,也是捍衛法治精神的生動詮釋。
讓公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尤需司法機關強化自身建設,嚴防「燈下黑」。從最高法報告提出嚴肅查處違紀違法行為,到最高檢報告提出堅決整治司法不規範、不公正問題,所釋放的信號都是確保廉潔司法,增強公眾對司法正義的信心。
法治的根基在於公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法治的偉力源於公民出自真誠的信仰。每年的「兩高」報告都是最高司法機關對自身工作的檢視,也是塑造公民法治信仰的載體。進一步樹立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讓守護法律正義成為司法機關的不懈追求,讓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念,讓法治不僅成為一種治國方略,更成為一種全民自覺的生活方式,則法治中國可期,公平正義長在。
本報特約評論員
關鍵詞:法治 公眾 司法 司法機關 公民 案件 民營企業 公平正義責任編輯:北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