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潛伏期真的會有幾十年嗎?
狂犬病毒感染潛伏期可以長達幾十年,這個說法一直廣泛流傳。
這是真的嗎?
簡單來說,相對於其他傳染病,狂犬病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的確很長,但99%在1年之內,僅有約1%在1年以上。
有限的證據顯示,極個別狂犬病病毒感染潛伏期可能長達數年,超過10年的只有極少數病例報告,而且缺乏可靠的直接證據支持。
狂犬病病毒感染和轉運
所有傳染病都有潛伏期,指從病原體進入宿主體內,醫學上也稱暴露,到出現症狀疾病發作之間的時間間隔。
比如,人類最常見的傳染病,感冒的潛伏期一般在1到3天。
狂犬病病毒是一種很小的RNA病毒,暴露後可以「滲透」進入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的神經元細胞中,是一種嗜神經病毒。
狂犬病病毒顆粒被宿主細胞膜衍生出來的包膜包裹成子彈性狀存在。
狂犬病潛伏期之所以長,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狂犬病病毒具有異乎尋常的免疫逃逸技能,就是進入動物體內後善於躲藏,不會被宿主免疫系統監視到,因而不會引發免疫反應,自然不會出現感染症狀。
這部分原因與狂犬病病毒的嗜神經特性有關,神經組織是生物體免疫監視相對薄弱區。
第二,狂犬病本質上是一種病毒性腦炎,意味著病毒需要進入腦組織才會引發疾病發作。
而由於其嗜神經本性,病毒只能在神經內從外周組織「逆性」轉運到腦內。
現在認為,狂犬病病毒主要通過狗、蝙蝠等動物的唾液「沾染」宿主,病毒通過皮膚或黏膜的破損傷口進入體內,然後在肌肉組織暫時「休整」。
其中,有時候,病毒會被「隔離」在肌肉組織內一段時間,這被認為是潛伏期長的另一個因素。
然後,穿過肌肉與神經連接接頭進入神經元,沿著神經軸突逆性轉運。
由於病毒是從外周神經遠端沿著神經軸突向腦內逆性,轉運速度很緩慢,需要時間自然就很長。
這是狂犬病潛伏期長的主要原因。
狂犬病的潛伏期
醫學文獻中,狂犬病潛伏期時間範圍從5天到數年之間,大部在31到90天之間。
其中,約30%在30天之內,54%在31-90天之間,15%超過90天,超過1年的僅有1%。
狂犬病超長潛伏期的不確定性
醫學文獻上報導了一些超長潛伏期的狂犬病病例。
比如,作為主要疫區之一的印度,2012年文獻上報告了1例潛伏期疑似超過25年的狂犬病病例。
這是1位48歲男子,因狂犬病發作死亡。
由於這個病例從發作到死亡的病程時間較長,期間幾經轉院,家屬指責相關醫院誤診而進入司法程序,法醫檢測到在死者腦內發現大量狂犬病特異免疫原陽性顆粒。
由於該患者疾病發作後一段時間內神志保持清醒,自己回憶在23歲時曾經被狗咬傷,當時沒有接種狂犬疫苗;並且從那一次之後,再也沒有被狗咬傷過。
醫生因此認為,該患者潛伏期可能超過25年。
遺憾的是,負責法醫檢查的病理學醫生使用了10%福馬林固定大腦標本,因而失去了通過分子病毒學和分子遺傳學進行潛伏期研究的可能。
因此,這個狂犬病病例超過25年的超長潛伏期僅僅依賴於患者對病史的回憶性描述推定。
已知,有時候,接觸狗以外的動物,甚至沒有明顯咬傷史也有感染病毒的可能。
因此,依賴於暴露史回顧推定的潛伏期並不完全可靠。
甚至,即使進行分析生物學分析,有時候也很難確定明確的潛伏期。
比如,澳大利亞在1992年就報導了1例10歲狂犬病患者,是一位越南移民女孩,於1984年移民到澳大利亞。
由於澳大利亞是非疫區,此前僅在1987年診斷過一例旅遊者狂犬病病例,這是第二個病例。
經過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女孩體內狂犬病帶有越南地區流行的分子特徵,因而斷定該女孩的狂犬病是在越南境內感染,潛伏期至少6.5年。
但是,到2008年,進一步分析發現,女孩的狂犬病病毒也帶有在香港流行的狂犬病病毒遺傳特徵。
而女孩及其家人移民澳大利亞之前也曾經在香港居留,雖然期間沒有被狗咬傷的病史,因而也不除外在香港感染的可能。
如果是在香港感染的話,潛伏期則應該在4.5-6年之間。
囉嗦這麼多,筆者想要說得無非是,狂犬病的潛伏期主要依賴病毒暴露(最主要是狗咬傷)史的回顧,以及可能的分子生物學分析。
但,兩種方法都是推測性的,並不完全可靠。
因此,即使是文獻報告的,狂犬病異乎尋常長的潛伏期也缺乏直接證據,並不完全可信。
何況,文獻也僅報導過極少數潛伏期超過10年的狂犬病病例個例。
在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文件中提及(承認)的狂犬病最長潛伏期是11年。
由此可見,長期以來廣泛流傳的狂犬病潛伏期可以長達幾十年的說法,嚴謹一些說,應該說僅是一種傳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