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狂犬病,避免民眾惡犬傷人的焦慮,對應的其實是提升養狗人科學養狗的理念,以及社會對犬類管理的進一步強化。
全文968字,閱讀約需2分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浙江6歲男童被狗咬13天後狂犬病發離世 狗飼養者:將走司法程序。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這兩天,「6歲男童被狗咬13天後去世」事件引發廣泛關注。據報導,9月5日,安徽6歲男孩在家門口的路上被黃色土狗咬傷,之後送去醫院打狂犬疫苗。17日,孩子出現發燒等症狀,孩子的病情加重,於9月19日零時死亡。20日,經專家會診,臨床診斷為狂犬病。
該事件再度將公眾注意力引向對狗患問題的關注。在狗患已成城市治理中的頑疾的背景下,那些理性討論顯然很有必要。
就此事來看,其情節和此前的西安女子被狗咬傷後打4針疫苗28天後狂犬病發作身亡事件如出一轍,也都讓人感到有些茫然:當有人被狗咬傷後,為何經過規範的狂犬疫苗注射,最終仍然沒有防住狂犬病呢?
狂犬病一旦發病死亡率幾乎為100%,在狗患引起人們「厭狗心理」的背景下,疫苗無法完全避免發病的新聞更讓人心生恐懼。其實,我們也要看到,被狗咬傷後,只要經過規範化防疫和傷口處理,狂犬病仍然發作是小概率事件,民眾過度恐慌的心理並無必要。
當然,也有必要加強對狂犬病相關醫療常識的科普,比如,被狗咬傷後要進行發病風險評估,以及是否需要預防性注射免疫球蛋白等。而「被狗咬傷後打預防針就沒事」的觀念也應該被糾偏。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不少養狗者對待「狗咬人」危害性輕視怠慢的態度。
其實,再有效的疫苗,在體內產生抗體也需要時間,而狂犬病的潛伏期長短不均,長的可能達10年之久,短至兩三天的也並不罕見。而對於潛伏期極短的病例,即使按時注射了狂犬疫苗,但體內如果並沒有來得及產生足夠的抗體,發病風險也會陡然增加。
▲圖/視覺中國
要消除民眾對惡犬傷人的焦慮,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首先,樹立養狗人為寵物狗接種獸用狂犬疫苗的意識,加大對未按期接種疫苗行為的處罰力度,將預防狂犬病的關口前移。換句話說,與其寄望於被狗咬傷後再去注射狂犬疫苗,不如在貓犬等寵物身上普種獸用狂犬疫苗。
目前,我國獸用狂犬疫苗的接種率一直不高,有統計顯示,只有10%到20%的犬接種了獸用狂犬疫苗。在農村比例更是低於3%,遠低於世衛組織推薦的70%最低有效疫苗接種覆蓋率。而對寵物實行強制免疫,是前置性預防狂犬病的重要手段。
此外,也可探索對部分人群採取前期接種的方式。人用狂犬疫苗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咬傷後預防,另一種是無咬傷預防。目前,民眾普遍使用的是前一種。
而無咬傷預防只是針對疫區獸醫、動物飼養員等特殊群體。但是當一個地方惡犬、野犬較多,導致狂犬病發病率呈現一定規律時,不妨考慮擴大無咬傷預防保護範圍的方式。至於如何擴大、擴大到哪種程度合適,有待進一步討論。
預防狂犬病,避免民眾惡犬傷人的焦慮,對應的其實是提升養犬人科學養犬的理念,以及社會對犬類管理的進一步強化。
文/羅志華(醫生)
值班編輯 李二號 花木南
方正分析師「不雅飯局」背後丨入選新財富「身價就飛漲,百萬起步」
青島城陽滅門案一家4人被判死刑,殺人者行兇長達6小時,案發前曾分工演練
聶樹斌父親離世:帶著兒子的無罪判決走了
本文部分內容首發自新京報公號「新京報評論」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