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2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走上中國人民大學講臺,和大學生講藝術;
遠赴貴州定汪村扶貧,教當地婦女做玩具;
……
這一切,就像做夢,山旮旯裡待了50多年農家婦女袁小仙的人生突然「開掛」。她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還能搞藝術,做設計,還能成為「鄉建藝術家」。
改變她人生軌跡的,是「小褲腳教授」叢志強。
因為家庭貧困,袁小仙小學都未畢業。嫁到葛家村後,在家裡開過雜貨店,賣過早餐,幹過農活,啥都做過,就是從沒沾過藝術的邊。
去年4月,叢志強帶著3名研究生在葛家村開展「藝術振興鄉村」實驗,進村頭天給村民上課時,袁小仙是被駐村第一書記王恩榮「硬拉過去的」。
但課沒聽完,她就溜了。
「聽也聽不懂啊,也不知道有什麼用。」袁小仙說,「關鍵是,店沒人看,關著門呢。」
沒想到,後來叢志強團隊吃、住都在她家,成了她的顧客、房客。
接觸過程中,叢志強發現自稱「什麼也不會」的袁小仙,會做麵食,還會縫紉。於是,「小褲腳教授」教她用麵粉做各種造型。沒想到,袁小仙一做就成。
接著,叢志強又鼓勵她利用縫紉技術,做布玩具。
「那我做什麼呢?」
「做你熟悉的東西就可以啊!」
「那我就做個竹筍吧,我老公天天去挖筍。」
一天後,叢志強幹完活回來,一進門就被袁小仙拉到立式冰櫃前。
叢志強一看,驚呆了。
「冰櫃裡放著一個將近一米高的巨型竹筍,一眼看去,根本看不出是布做的。」叢志強說。
原來,為了這個筍做得像模像樣,她丈夫專門到山上挖來一顆真筍,用筍殼縫製布筍。
怕筍殼幹掉,所以放到冰櫃保鮮。
「了不起。」叢志強大讚。
而此時,袁小仙也恍然大悟,「原來,這也是藝術、是設計!」
縫縫補補幾十年的袁小仙,在叢志強的啟發下,拿舊布料做起了布藝玩偶。丈夫也被吸引,用竹子做起了工藝品,兩口子一起將家裡那堵「光溜溜」的牆面,升級改造成藝術牆。
如今,她家的「粉小仙手工藝院」成了去葛家村的遊客必到的打卡地,她手工自製的布藝作品也深得遊客青睞。
袁小仙蒸出的第一件藝術麵食作品。
「現在不知道為什麼,玩具做著做著就上了癮。一吃完飯,就想做玩具。」說起這個變化,袁小仙感慨萬千——
自己活到50多歲時,藝術讓她喚醒。
「我要抓緊練好手藝。以後,教村裡老人做玩具,賺點錢,哪怕賺得不多。我想做一個偉大的人。」一天,袁小仙悄悄地對這個「小褲腳教授」——她的「房客」吐露心聲,一再囑咐他,「一定保密。」
叢志強團隊的研究生們與袁小仙母子一起製作創意麵食。
去年底,袁小仙和葛家村10位村民一起,站上中國人民大學的講臺,和師生一起分享藝術設計的心裡路程;今年8月,袁小仙遠赴近2000公裡外的貴州,用設計藝術「援夢」定汪村。
「不要說村民不懂藝術!恰恰相反,每位村民都有創造力,都有擅長的生產生活技能,這需要設計師去挖掘。」叢志強說,葛家村的實踐證實,「村民的審美追求一旦被激發,真的是核力量!」
▼
往期精彩回顧
▼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④獎金變成了誤工補助費
甬派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原標題:《"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⑨吃住在農家,讓"啥都不會"的女房東做出工藝品》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