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關於對高風險進口冷鏈食品實行中轉查驗的通知》,相關中轉查驗從今天11月16日零時起實施。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此前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新的研究發現,原本以為只有冷鏈運輸環節作為新冠病毒載體,實際上進入冬季以後,很多貨物運輸在低溫環境下也產生了類似於冷鏈運輸的傳播環節。所以,除了冷鏈以外,其他涉及到國外的貨物也應該加強檢測。那麼,如果有海外的貨物被新冠病毒汙染了,它們傳染給人的概率大嗎?就此,我們再次採訪了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來聽聽他的介紹。
境外物品成為新冠病毒載體需要特定條件 傳播概率取決於汙染量多少及人員接觸頻率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 吳尊友:冬天低溫環境,它類似於冷鏈運輸的環境。物品會不會造成傳播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汙染量的多少,汙染嚴重傳播概率高,汙染不嚴重傳播概率小。第二個因素取決於人員接觸的頻率,接觸頻率高,多次反覆接觸感染高率就高,如果是偶爾接觸一次,概率就小。
海淘有收到被病毒汙染包裹的風險 用酒精擦拭包裹 處理後要洗手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 吳尊友:海淘確實有收到病毒汙染包裹的風險,像這樣一個情況下,如果要減少風險,可以採取收到包裹以後,用含酒精的溼布溼紙擦拭外包裝,處理完包裹以後要洗手,不能直接接觸包裹的手去做摳鼻子揉眼睛這樣等一些動作。所以注意手衛生,應該還是可以安全的去淘寶。
接觸境外包裹的快遞人員屬感染高風險人群 涉傳遞境外包裹的快遞員需定期做核酸檢測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 吳尊友:對於傳遞境外包裹的快遞員來說,他們就類似冷鏈或者是境外物品的裝卸工,他們會多次長期反覆接觸境外的包裹,所以說他們是高風險的感染人群。在作業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戴口罩,注意手衛生,在手沒有清潔以前,不要觸摸臉、鼻子、眼睛這些部位,下班以後一定先洗手,同時要定期做核酸檢測,所謂的定期應不少於一周一次檢測。如果是國內的快遞員沒有必要按照每周做核酸檢測這樣一個要求,同樣,因為快遞員接觸的人群比較多,萬一有感染的話,傳播的範圍也比較廣,所以加強個人的防護,定期進行檢測也是有幫助的。
近日,交通運輸部印發兩份工作指南,對港口和冷鏈食品運輸的防疫工作進一步規範。指南要求,在冷鏈物流過程中,不能使貨物直接接觸地面,司機及隨行人員應當避免與門衛值班員、工作人員有不必要的接觸。港口工作人員儘量避免與船員發生直接接觸,進口冷藏貨櫃拆箱作業中,人員應相對固定,至少每周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國家移民管理局:強化邊境地區管控,嚴防境外疫情輸入
央視新聞11月17日報導,昨天(16日),國家移民管理局調度全國九個邊境管理總隊,部署強化邊境地區管控,嚴防境外疫情輸入。
國家移民管理局要求各邊境管理總隊要嚴密口岸邊境管控措施,強化轄區社會面清查,嚴格二線管控,紮緊織密口岸邊境防線,堅決防止境外疫情通過邊境流向內陸腹地。各邊境管理總隊要堅持內部隊伍防疫標準不降、要求不變,把民警執勤防疫安全防護工作做精做細,切實以最高標準、最嚴要求保證移民管理隊伍疫情零感染、零輸入、零傳播。
國家移民管理局同時要求要集中打擊妨害國(邊)境管理犯罪活動,堅決打掉團夥網絡、境外「蛇頭」。
據國家移民管理局邊境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全國九個邊境管理總隊共查處非法出入境案件4.1萬起,共抓獲涉案人員6萬餘人,抓獲組織運送者1612人,有力打擊了偷越國邊境的不法行為。
(原標題:吳尊友提醒:海淘包裹有汙染風險,應該這樣做……)
來源:綜合自瀟湘晨報、央視新聞
流程編輯:U016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