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老爸」梁啓超: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

2021-02-22 無錫騰飛培訓學校

  讓我們幫助孩子成長!讓時間見證您的選擇!

  點擊↑↑↑藍色文字關注我們


假如有人問我:「你信仰的什麼主義?」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有人問我:「你的人生觀拿什麼做根抵?」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抵。」

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麼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敗——嚴格的可以說沒有一件不失敗——然而我總是一面失敗一面做;

因為我不但在成功裡頭感覺趣味,就在失敗裡頭也感覺趣味。我每天除了睡覺外,沒有一分鐘一秒鐘不是積極地活動;然而我絕不覺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因為我每天的活動有趣得很,精神上的快樂,補得過物質上的消耗而有餘。

趣味的反面,是乾癟,是蕭索。晉朝有位殷仲文,晚年常鬱鬱不樂,指著院子裡頭的大槐樹嘆氣,說道:「此樹婆娑,生意盡矣。」一棵新栽的樹,欣欣向榮,何等可愛!到老了之後,表面上雖然很婆娑,骨子裡生意已盡,算是這一期的生活完結了。

殷仲文這兩句話,是用很好的文學技能,表出那種頹唐落寞的情緒。我以為這種情緒,是再壞沒有的了。無論一個人或一個社會,倘若被這種情緒侵入瀰漫,這個人或這個社會算是完了,再不會有長進。何止沒長進?什麼壞事,都要從此產育出來。總而言之,趣味是活動的源泉,趣味幹竭,活動便跟著停止。

好像機器房裡沒有燃料,發不出蒸汽來,任憑你多大的機器,總要停擺。停擺過後,機器還要生鏽,產生許多毒害的物質哩。人類若到把趣味喪失掉的時候,老實說,便是生活得不耐煩,那人雖然勉強留在世間,也不過行屍走肉。倘若全個社會如此,那社會便是癆病的社會,早已被一生宣告死刑。


「趣味教育」這個名詞,並不是我所創造,近代歐美教育界早已通行了。但他們還是拿趣味當手段,我想進一步,拿趣味當目的。簡單說一說我的意見:

第一,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趣味喪掉,生活便成了無意義,這是不錯。但趣味的性質,不見得都是好的。譬如好嫖好賭,何嘗不是趣味?但從教育的眼光看來,這種趣味的性質,當然是不好的。所謂好不好,並不必拿嚴酷的道德論做標準;既已主張趣味,便要求趣味的貫徹,倘若以有趣始以沒趣終,那麼趣味主義的精神,算完全崩落了。

《 世說新語》記一段故事:「祖約性好錢,阮孚性好履,世未判其得失;有詣約,見正料量財物,客至屏當不盡,餘兩小麓,以著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詣孚,正見自蠟屐;因嘆曰:『未知一生當著幾緉屐。』意甚閒暢;於是優劣始分。」這段話,很可以作為選擇趣味的標準。

凡一種趣味事項,倘或是要瞞人的,或是拿別人的苦痛換自己的快樂,或是快樂和煩惱相間相續的,這等統名為下等趣味。嚴格說起來,他就根本不能做趣味的主體;因為認這類事當趣味的人,常常遇著敗興,而且結果必至於俗語說的「沒興一齊來」而後己,所以我們講趣味主義的人,絕不承認此等為趣味。

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濃的,成天價亂碰亂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們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固然容易如此;教育教得不如法,學生在學校裡頭找不出趣味,然而他們的趣味是壓不住的,自然會從校課以外乃至校課反對的方向去找他的下等趣味;

結果,他們的趣味是不能貫徹的,整個變成沒趣的人生完事。我們主張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兒童或青年趣味正濃而方向未決定的時候,給他們一種可以終身受用的趣味。這種教育辦得圓滿,能夠令全社會整個永久是有趣的。 

第二,既然如此,那麼教育的方法,自然也跟著解決了。教育家無論多大能力,總不能把某種學問教通了學生,只能令受教的學生當著某種學問的趣味,或者學生對於某種學問原有趣味,教育家把他加深加厚。所以教育事業,從積極方面說,全在喚起趣味;從消極方面說,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殘趣味。


頭一件是注射式的教育

教師把課本裡頭的東西叫學生強記;好像嚼飯給小孩子吃,那飯已經是一點兒滋味沒有了;還要叫他照樣的嚼幾口,仍舊吐出來看;那麼,假令我是個小孩子,當然會認吃飯是一件苦不可言的事了。這種教育法,從前教八股完全是如此,現在學校裡形式雖變,精神卻還是大同小異,這樣教下去,只怕永遠教不出人才來。

第二件是課目太多

為培養常識起見,學堂課目固然不能太少;為恢復疲勞起見,每日的課目固然不能不參錯掉換。但這種理論,只能為程度的適用;若用得過分,毛病便會發生。趣味的性質,是越引越深。想引得深,總要時間和精力比較的集中才可。

若在一個時期內,同時做十來種的功課,走馬看花,應接不暇,初時或者惹起多方面的趣味,結果任何方面的趣味都不能養成。那麼,教育效率,可以等於零;為什麼呢?因為受教育受了好些時,件件都是在大門口一望便了,完全和自己的生活不發生關係,這教育不是白費嗎? 

第三件是拿教育的事項當手段

從前我們學八股,大家有句通行話說他是敲門磚,門敲開了自然把磚也拋卻,再不會有人和那塊磚頭發生起戀愛來。我們若是拿學問當作敲門磚看待,斷乎不能有深入而且持久的趣味。我們為什麼學數學,因為數學有趣所以學數學;為什麼學歷史,因為歷史有趣所以學歷史;為什麼學畫畫,學打球,因為畫畫有趣打球有趣所以學畫畫、學打球。

人生的狀態,本來是如此,教育的最大效能,也只是如此。各人選擇他趣味最濃的事項做職業,自然一切勞作,都是目的,不是手段,越勞作越發有趣。反過來,若是學法政用來作做官的手段,官做不成怎麼樣呢?

學經濟用來做發財的手段,財發不成怎麼樣呢?結果必至於把趣味完全送掉。所以教育家最要緊教學生知道是為學問而學問,為活動而活動;所有學問,所有活動,都是目的,不是手段,學生能領會得這個見解,他的趣味,自然終身不衰了。

以上所說,是我主張趣味教育的要旨。既然如此,那麼在教育界立身的人,應該以教育為唯一的趣味,更不消說了。一個人若是在教育上不感覺有趣味,我勸他立刻改行,何必在此受苦?既已打算拿教育做職業,便要認真享樂,不辜負了這裡頭的妙味。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第三種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他的意思是說教育家比皇帝還要快樂。他這話絕不是替教育家吹空氣,實際情形,確是如此。

我常想,我們對於自然界的趣味,莫過於種花;自然界的美,像山水風月等等,雖然能移我情,但我和他沒有特殊密切的關係,他的美妙處,我有時便領略不出。我自己手種的花,他的生命和我的生命簡直併合為一,所以我對著它,有說不出來的無上妙味。

凡人工所做的事,那失敗和成功的程度都不能預料,獨有種花,你只要用一分心力,自然有一分效果還你,而且效果是日日不同,一日比一日進步。教育事業正和種花一樣。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生命是併合為一的。教育者所用的心力,真是俗語說的「一分錢一分貨」,絲毫不會枉費;所以我們要選擇趣味最真而最長的職業,再沒有別樣比得上教育。

 

現在的中國,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沒有那件說起來不令人頭痛。但回到我們教育的本行,便有一條光明大路,擺在我們前面。從前國家託命,靠一個皇帝,皇帝不行,就望太子,所以許多政論家一一像賈長沙一流都最注重太子的教育。

如今國家託命是在人民,現在的人民不行,就望將來的人民。現在學校裡的兒童青年,個個都是「太子」,教育家便是「太子太傅」。據我看,我們這一代的太子,真是「富於春秋典學光明」,這些當太傅的,只要「鞠躬盡瘁」,好生把他培養出來,不愁不眼見中興大業。所以別方面的趣味,或者難得保持,因為到處掛著「此路不通」的牌子,容易把人的興頭打斷;教育家卻全然不受這種限制。 

教育家還有一種特別便宜的事,因為「教學相長」的關係,教人和自己研究學問是分離不開的,自己對於自己所好的學問,能有機會終生研究,是人生最快樂的事,這種快樂,也是絕對自由,一點不受惡社會的限制。做別的職業的人,雖然未嘗不可以研究學問,但學問總成了副業了。從事教育職業的人,一面教育,一面學問,兩件事完全打成一片。所以別的職業是一重趣味,教育家是兩重趣味。 

孔子屢屢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他的門生讚美他說:「正唯弟子不能及也。」 一個人誰也不學,誰也不誨人,所難者確在不厭不倦。問他為什麼能不厭不倦呢?只是領略得個中趣味,當然不能自已。你想:一面學,一面誨人,人也教得進步了,自己所好的學問也進步了,天下還有比他再快活的事嗎?

人生在世數十年,終不能一刻不活動,別的活動,都不免常常陷在煩惱裡頭,獨有好學和好誨人,真是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若真能在這裡得了趣味,還會厭嗎?還會倦嗎?孔子又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諸君都是在教育界立身的人,我希望更從教育的可好可樂之點,切實體驗,那麼,不惟諸君本身得無限受用,我們全教育界也增加許多活氣了。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有你嗎?

       

       

相關焦點

  • 梁啓超: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
  • 「最強老爸」梁啓超,9個子女皆才俊
    在梁啓超家訓中,他認為通達、健強的人生觀,是保持樂觀的要訣。因為給孩子樹立這樣的人生觀,比教育他們學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這種通達、強健的人生觀能讓孩子在逆境中保持樂觀的態度,幫助他們戰勝困難。而這,或許正是我們為何如此尊敬梁啓超一家的原因。在這個崇拜成功、膜拜金錢的時代,在這個培養出太多「精緻利己者」的時代,總該有人提醒我們,什麼才是我們需要的,真正的精英。
  • 「最強老爸」梁啓超,讓9個子女都成才俊,他是如何做到的?
    他是如何成為「最強老爸」的?一起來看看。全文4164字丨閱讀共需5分鐘有句話說得好,任何事業的成功,都比不上孩子教育的成功;任何事業的失敗,都比不上孩子教育的失敗。但有的人就是能做到,事業也很成功,教育也不失敗。比如我們的梁啓超大師。
  • 最強老爸梁啓超「滿庭皆才俊」,原來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他不但自己很牛,教育出來的孩子也個個很牛。  他也再一次完美的詮釋了這樣一個道理:好的教育,還是得拼爹。  他就是梁啓超。   最強老爸梁啓超到底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呢?他的很多理念現在依然不過時,值得很多父母學習。  做事,有用更要有趣  梁啓超的孩子們,都沒有繼承父親的事業,而是各自選擇了不同的專業,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因為喜歡,他們在各自的行業中也更能做出成績,而不是專門為學而學。
  • 中國歷史上最強老爸竟然是他?
    但歷史書上一定沒有告訴你,除了上述各種「家」,梁啓超或許還是近代史上的「最強老爸」!雖然梁啓超畢生都沒有看到政治理想的實現,但作為父親,從其教育方式和子女們在後來的成就而言,他出色之極。在梁啓超看來,著書和教育才是他的「天職」,既然不能改變中國的政界,那麼,通過社會教育來恢復中國青年的自覺,就成了他最喜歡做的事情。
  • 「最牛老爸」梁啓超,9個子女皆才俊:好的教育,就是要拼爹
    李嘉誠曾說,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很多人,事業很成功,卻被孩子敗光家產;但也有人,事業成功,孩子的教育更成功。比如說,我們的梁啓超大師。說起他的孩子,最有名的莫過於梁思成了。但其實,他的另外八個孩子也個個都很厲害。
  • 梁啓超的家庭逆境教育
    作為家庭逆境教育的探索者,他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為邏輯起點,以逆境為教育契機,激勵子女克服並戰勝逆境帶來的種種挫折與困苦,打開人生經驗的有限性,促進子女樂觀向上、意志堅強、有所作為。(一)逆境趣味與樂觀向上梁啓超的家庭教育信仰是「趣味主義」。其積極樂觀的態度,正是在逆境中尋找「趣味」的產物。1901年,清政府開始推行「新政」。
  •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最牛老爸」梁啓超的教育到底牛在哪兒
    在當時的年代,父親是家中絕對的權威,他們不苟言笑,對孩子非常嚴厲,很多孩子和父親之間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然而梁啓超卻是一位與眾不同的父親。梁啓超推崇趣味生活,他給三個孩子們起外號,陪孩子們玩牌,組織孩子一起釣魚,即使孩子考試不及格,他都不會生氣,而是調侃「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著急,因為他本勉強進大學。」
  • 夜話丨梁啓超: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關於生活,梁啓超說:「凡人必須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挨過幾十年,那麼,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劃分「梁啓超」這件東西,把裡頭所含一種原素名為「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僅有個0了。我以為:凡人必須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 「史上最強老爸」梁啓超,用這種教育方式,讓9個子女個個成才!(值得學習)
    很多人視梁啓超為近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也有人稱他為「史上最強老爸」,因為他的9個子女個個成才,其中還有3位院士。梁思順,長女,詩詞研究專家。梁思成,長子,著名建築學家,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其妻為林徽因。梁思永,次子,著名考古學家,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
  • 「最牛老爸」梁啓超,9個子女皆才俊,好的教育就是要拼爹
    梁啓超一生勤奮,著述頗豐,其《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他與李惠仙、王桂莖共育有9個子女,先後有7個曾到國外讀書或工作。作為一位近代教育大家,梁啓超在子女教育上確實下了極大的工夫,對教子之道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 榜樣老爹梁啓超:子女最好的幸福和財富,是有個懂愛懂教育的父親
    正如李嘉誠所有: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但在我國清朝的時候,有一位了不起的父親,直到現在,他的教育理念仍然堪稱範本,他就是梁啓超。梁啓超一生當中有九個兒女,皆為人中龍鳳。可謂「一門三院士,滿庭皆才俊」。
  • 德川教育趣味課堂
    德川教育立志於以德樹人,海納百川的理念,為教育從業者們做給力的課程軟體,讓芊芊考者們更易懂的教學課程。 趣味互動在線課堂,讓枯燥乏味的舊式教學模式say goodbye!
  • 梁啓超、魯迅、王國維等10位名家談真正「好的教育」
    1 梁啓超必須引導孩子的趣味梁啓超作為家長典範,其九個兒女品格出眾、才華橫溢,各有建樹!關於教育,梁啓超說:必須引導孩子的趣味!感官快樂通常都是短暫的,一頓美食或一場Party帶來的快樂很難持續,且遵循收益遞減規律,閾限會逐漸提高,快樂越來越難,只能通過不斷增加刺激和驚喜來實現,滿足後又難免落入空虛;而基於價值體驗的幸福卻可以持續很久。
  • 假期重溫梁啓超、魯迅、王國維等10位名家談真正「好的教育」
    1梁啓超必須引導孩子的趣味梁啓超作為家長典範,其九個兒女品格出眾、才華橫溢,各有建樹!關於教育,梁啓超說:必須引導孩子的趣味!感官快樂通常都是短暫的,一頓美食或一場Party帶來的快樂很難持續,且遵循收益遞減規律,閾限會逐漸提高,快樂越來越難,只能通過不斷增加刺激和驚喜來實現,滿足後又難免落入空虛;而基於價值體驗的幸福卻可以持續很久。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濃的,成天價亂碰亂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們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
  • [好文章大家讀]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
    梁啓超: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
  • 梁啓超、魯迅、王國維等10位名家談真正「好的教育」
    01 梁啓超必須引導孩子的趣味梁啓超作為家長典範,其九個兒女品格出眾、才華橫溢,各有建樹關於教育,梁啓超說:必須引導孩子的趣味!感官快樂通常都是短暫的,一頓美食或一場Party帶來的快樂很難持續,且遵循收益遞減規律,閾限會逐漸提高,快樂越來越難,只能通過不斷增加刺激和驚喜來實現,滿足後又難免落入空虛;而基於價值體驗的幸福卻可以持續很久。
  • 千鋒教育上海校區趣味運動會即將來襲,敬請期待
    近日,伴隨國內防控趨於穩定,千鋒教育上海校區於9月10日舉行「『後疫』時代,動出『鋒』採」趣味主題運動會,期待上海校區全體學員共同參加。 全面打造多元化校園活動,助力萬千學子成長成才   本次千鋒教育上海校區趣味主題運動會目前已得到中國聯通、上海農商銀行等企業的大力贊助,旨在豐富千鋒校園文化及學員課餘生活,加強千鋒講師團隊與學員間的互動溝通,活躍身心,幫助講師和學員能以更蓬勃的朝氣、更積極樂觀的心態、更融洽的關係投身工作與學習中去。
  • 土城鎮小學(學前)教育舉行第二屆教職工趣味運動會
    2016年12月25日,土城鎮小學(學前)教育200餘名教職員工齊聚土城鎮中心小學,一場別開生面的趣味運動會拉開帷幕。
  • 大家之聲丨梁啓超、魯迅、莫言等6位名家談真正「好的教育」
    「趣味」得終身受用,孩子不僅要「靜」而且要愛「動」,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何教育孩子?很多名家都提出過自己的看法,他們的觀點中都包含著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知識積累,細細讀之,或許可以獲得新的感悟。 今天,峻宇老師為大家整理了梁啓超、魯迅、莫言等6位名家談及教育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