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騁騁
無論是過去的霸權貨幣英鎊,還是今天的世界貨幣美元,與人民幣一樣,貨幣名稱起源都與白銀有關。「Dollar」源自白銀的產地名稱,「Pound」源自白銀的重量名稱,而我國的貨幣單位「元」則是來自銀圓的外形。
在今天捷克境內一個叫亞西莫夫(Jachymov)的小鎮,16世紀初屬于波西米亞的亞阿西姆塔爾(Joachimtal),1512年由於發現儲量豐富的銀礦而名聲大振,使歐洲大陸的其他銀礦相形失色。在這個銀礦鑄造的一種銀幣「Joachimsthaler Guldergroschen」(意為「亞阿西姆斯塔爾大古爾盾」),簡稱「亞阿西姆斯塔爾銀幣」(Joachimsthaler)或「塔勒」(Thaler,Taler),成為16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標準貨幣單位。德文的「塔勒」後來演變成為荷蘭文的「Daalder」,瑞典文的「Daler」,最後演變成英文「Dollar」。1785年,獨立後不久的美國發行貨幣時便將它作為貨幣名稱,隨著美國成為世界上的強國,「Dollar」也成為最著名的貨幣名稱。不僅如此,代表美元的 「$」也是廣為人知的貨幣符號,有近40個國家和地區都用它表示。
「$」的來歷有好幾種說法:有人說來自於合眾國US二字重疊後截去U字底部而成;也有人認為,美國在18世紀獨立前的貨幣大量使用西班牙比索(Peso),其貨幣符號Ps,一般寫成PS,簡寫為S加P的一豎,這樣就成了$。這兩種說法都較為牽強。實際上這個符號源自近代西班牙銀幣上的圖案。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西班牙佔據了當時盛產金銀的中南美洲,西班牙人將白銀鑄成銀元運往歐洲,其中大量流入中國。這種銀幣的形狀長期固定,重26.86克,在中國被稱為「本洋」。從1772年開始,本洋改變了原來的形式,開始一面鑄國王頭像,另一面仍用雙柱,柱子之間纏繞一根捲軸,飾帶上用拉丁語寫著「PLUS ULTRA」,意即「海外還有天地」。這個雙柱圖案簡化就成為「$」這個符號,嚴格地講,這個符號的S中間應該是兩豎,代表的就是西班牙銀元上的兩根柱子。
西班牙銀元的雙柱圖案來源於希臘神話,傳說半人半神的英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為奪取巨人革律翁的牛群,在非洲與歐洲交界的地方豎起了兩根柱子,即現在直布羅陀海峽兩岸的峭壁。歐洲人稱這兩根柱子為「埃庫革斯拉」,意即大地最西端。西班牙殖民者把在美洲鑄造的銀幣鑄上這個雙柱圖案,也許是用以表示這種銀幣是在「極西邊」地方鑄造的。西班牙銀元在兩個多世紀中是歐洲最主要、最通用的貨幣,其地位堪比今天的美元。雖然今天西班牙貨幣比塞塔(Peseta)已並為歐元,但來自西班牙銀元的「$」符號卻約定俗成地成金錢的象徵,許多國家地區用它作為貨幣符號。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發行新中國第一套人民幣時,也採用「$」這個貨幣符號,1955年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才改用「¥」。「¥」究竟有什麼來歷呢?這是取人民幣「元」字漢語拼音「yuan」的首字Y加兩橫而成。為什麼加兩橫?主要是為了防止它和7或9混淆。將這個符號標在數值前面,不僅用來表示幣種,也起到防止前面任意添加數字的作用。
人民幣這個符號和日元一樣,又有什麼淵源呢?日元貨幣單位是「円」,由漢字「圓」簡化而來,英語標準拼法與發音則是「yen」,因此日元「¥」這個符號也是首字Y加兩橫而成。有趣的是,日本貨幣單位「円」在日語中並不讀「yen」,而是「en」(えん),這可能是受了我國南方語音的影響,普通話中「圓」在東南沿海一帶讀為「yan」或「yen」。明朝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後,用西文書寫漢字漢語,最先是根據東南沿海一帶的百姓對「圓」的發音來拼寫。日語簡化的新字體「円」本來就是漢字「圓」的俗字,它與中文的「圓」、意義相同,和韓國「圜」(■)也是同源字,因此西方人沿用「yen」來表示日元就很自然了。
那麼「圓」又是怎麼成為貨幣名稱的呢?我國古代盛行的鑄幣是銅錢,白銀進入流通領域在相當長時間也作為稱量貨幣,用重量單位「兩」來計價。明朝中後期以後,國外銀元大量流入,尤其西班牙本洋,在鴉片戰爭前已在沿海各省通行。鴉片戰爭後,海外各種銀元進一步流入,如墨西哥鷹洋、英國站人洋等等。中國的基本貨幣單位「元」就來自於此,早期銀元稱為「銀圓」。魏源《聖武記》(1841):「凡商船出洋者,勒稅番銀四百圓。」番銀也就是外國銀圓。1866年,英國在中國香港設置奧造幣局鑄造香港銀圓,就鑄有「香港壹圓」字樣。1871年,日本政府令大阪國立造幣廠鑄造日本銀圓,其幣面仿香港使用「圓」。因為「圓」字筆畫多,書寫不便,日本人就將其簡化為「円」,而在我國,自古就用「元寶」指代貨幣,故「銀圓」又稱「銀元」,一個大洋謂之一元。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元,正式規定銀本位幣為元。日常生活中,銀元一枚又叫「一塊」,同時在銀子作為稱量貨幣時,不規則形狀的碎銀也是塊狀的,因此我們用「塊」代替貨幣單位「元」,這就是我們日常口語中「一元」為什麼也叫「一塊」的原因。
(作者系浙江財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