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不懂歷史的人眼裡,他們覺得古人真酷,他們花的錢居然是銀子。其實,如果您真正了解歷史,您就會知道,銀本位僅僅在明朝時世界進入大航海之後才慢慢開始的。在此之前,我國古代最常用的貨幣還是銅。作為一個貧銀國家,明朝吸納了當時世界上50%的銀。明朝用茶葉、絲綢、瓷器等這些商品通過皇家海禁和海洋貿易賺取了世界上大量的白銀。
荷蘭、美洲、日本等地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到了中國。但有利就有弊,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銀本位。但作者今天為何要說白銀是一種很尷尬的貨幣呢?而美國又是怎麼通過白銀政策來打擊我國政府的呢?
·白銀帝國是如何一步步興起的
您知道為什麼現在很多地方的貨幣叫「比索」嗎?您知道英鎊這個詞是怎麼由來的嗎?比索是西班牙在銀本位時的貨幣名字,加上西班牙曾在海外建立有大量的殖民地,所以,至今世界各地很多國家的貨幣依然叫比索。
而所謂的英鎊,就是指英國曾經在銀本位時對銀子貨幣的計量。而我國古代則是兩,到了近代則變成了元。
一塊、兩塊,一元、兩元最開始指的就是銀元。
我國是最後一個放棄使用銀本位的國家,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也正是如此,後來我國還遭受了來自海外帝國的貨幣掠奪。為什麼在此之前白銀並沒有成為貨幣呢?因為其稀少。為什麼在14-16世紀期間世界各地,甚至連日本都實施了銀本位了呢?因為大量銀礦的發現和大航海時代的形成。
在大航海時代沒有形成之前,世界的中心是印度海領域,也就是亞洲的中國和印度主導著世界。50%的白銀被中國賺了,70%的黃金都流入了印度的莫臥兒王朝。
後來蒙古、奧斯曼帝國的興起不但阻斷了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也大大阻礙了歐洲的貿易商船。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繞開強大的蒙古和控制著黑海領域的奧斯曼帝國,歐洲人冒死出來探索通往亞洲的新航道。
與此同時,日本發現了很多赤裸在地表的高質量銀礦,而美洲的銀子更多到用火車都拉不完的地步。
能將金屬作為貨幣的東西,如果太少就會影響貨幣的流通,如果太多就沒法當貨幣使用了。
而銀子即耐腐蝕,產量又介於黃金和銅之間的東西似乎很適合來充當國際貨幣。但看清楚,這裡僅僅用的是似乎,但真的不適合。
·為什麼說白銀當貨幣很尷尬
其實,在明朝時期,世界白銀產量雖然不斷增長,但還能控制。
但到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美洲、非洲、智利、日本、沙俄等地銀礦達到了泛濫的地步。
僅僅在19世紀最後25年,就相當於過去幾百年的白銀產量。清朝在戰敗後賠款居然是幾個億兩白銀,這在之前想都不敢想。
與此同時,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黃金產量也在猛增。僅僅在1850-1875年間,黃金產量就是過去350年的總和。
加上這時各國銀子多到了連運輸都成了問題,所以,密度更大,成色更好,地球存量更小的黃金慢慢成了世界貨幣。而此時的銀子,用途最多的不是當錢花,而是用來工業生產。
無論是相機的膠捲,還是電器上的零件以及各種塑料金屬用品的裝飾都大量使用到了銀。
在這種情況下,除美國使用「金銀雙本位制」和南京政府在使用「銀本位制」,全世界都幾乎開始使用黃金了。
·美國對中國的貨幣掠奪
到了1867年西方世界裡召開了全球貨幣大會,基本確定了金本位的貨幣新模式。而到了1873年,美國正式通過了《1873年鑄幣法》正式廢除了銀本位制度。
而這法案不但大大損害了西部農民的利益,而且也損害了很多銀礦主和資本家的利益。
美國的農民協會和資本家不是開玩笑的,為此,他們連續鬧騰了20多年。期間,他們舉辦各種運動,甚至推出一個叫布萊恩的代表去競選總統。但事情總要解決的,解決這個問題的人正是羅斯福。
但他解決問題的方式則是損人利己,損的正是中國,利的卻是他的政治地位和美國農民、資本家的利益。羅斯福為了競選並坐穩總統寶座,和銀主們達成了協議,啟動了轟轟烈烈的《白銀購買法》。
這條法案的內容就是允許美國人去全世界購買白銀,人為地製造白銀價格的上漲。
這樣以來,不僅解決了美國的大蕭條的部分難題,而且還大大提高了美國的經濟實力。但此時的上海灘,不但銀元販子橫行,而且股票暴跌。
在海外資本的操作下,我國白銀大量流失,迫使南京政府不得不廢除銀本位,改用以政府為信用的法幣。
但沒有真金白銀作為儲備,這種玩法註定出現大的問題。
而杜月笙、四大家族等大富豪、大官僚、大資本家趁機囤積貨物,賺得盆滿缽滿。
再看看黃埔江邊,不但餓死的一片,日本人已經虎視眈眈。
所以,在國家層面上,有真正的盟友嗎?
綜上所述,白銀和銀本位是一個歷史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不但明朝、清朝吃了大虧,就連後來的民國也可以說是死在銀本位基礎上的。
對此,讀者您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