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女陳春秀在16年後想重圓高考夢,卻發現自己當年是被頂替;網友苟晶曾在1997年和1998年山東高考中連續兩年被冒名頂替,甚至在2003年接到班主任的悔過書。當年的恩師居然無恥的寫下:「我的女兒沒有像你這樣聰慧,我在很無奈的情況之下,才讓她頂替了你的成績去上大學。作為一個老師,我這樣做,的確有違師德,但是請你原諒我。」
據報導的242名頂替者,484個命運的塗改,扭轉了上萬人的人生。為什麼高考頂替只能嚴查無法避免?
從古至今,只要有考試,就有徇私舞弊的人。
早在隋朝創立科舉制之前,官員的選拔依賴於世襲制或者官員親屬間的察舉制,不管是什麼名頭,都是完全杜絕了普通人晉升的可能性。士農工商,大家都知道什麼是更好的道路,可是權力卻在王朝建立時就已完成了劃分。
科舉制建立後,考場舞弊簡直是每年的固定演出節目,區別只在於方法、規模和抓到多少人。
沒有盡頭的考試
既然有人出題,最簡單的作弊就是買賣試題。當年的八股取士使得題目往往非常簡短,一段文字,一個典故,甚至一個關鍵詞都能被談出不同的價格。或許是出題人貪財,主考官貪權,又或許是一個飛天大盜潛入了存放試題的密室。還有一種很粗暴的手法,考試開始後用信鴿把題目傳出去,外面的人寫好文章再傳回來。
鴿鴿,要聽話哦
如果偷不到題目也沒關係,還有Plan B。官員們會根據皇帝近期讀的書,說的話,做的重要決定來推斷可能的出題範圍,提前斥巨資請人寫出各種角度的文章,由考生背誦或夾帶入場。這個「夾帶」的學問可就大了,空心筆桿、雙層鞋底、繡字內襯、甚至是高端的米上微雕,反正進了貢院關在小屋子裡,愛抄哪篇就哪篇。據說還有人跟藏毒一樣用羊腸包好吃進去,從恭桶翻紙條出來的痛苦程度可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
幾天下來都要發酵了
不過隨著檢查手段的升級和學子道德情操的上升,如果不是大規模的舞弊行為,前面兩種方案都不靈光了,於是就有了在改卷時作弊的方式。
在試卷上做標記的方式用了沒幾年就不好使了,負責試卷謄抄的人員會把卷面上的文字提取出來,順便還避免了書法潦草帶給閱卷人的痛苦,於是又有了第一個買通謄抄員的人。
只要收益足夠高,沒有風險不能冒。
早年高考作弊手段簡直不忍直視,在自己位置上藏小抄、大腿內側寫字、礦泉水瓶貼半透明文字之類的人,真的是不明白他們在想什麼,你是就差兩個公式背不下來還是怎麼樣,等你找到了時間都到了,買通出題人和監考員的人好歹還算動了腦子。
後來隨著技術發展,內置耳機風靡了一段時間後就被屏蔽器解決了,但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辦法,就是卷面。
所有老師都會讓學生注意卷面整潔來爭取印象分,可有些人卻教他們通過特定的字體寫法,特定的文欄位落等方式實現由閱卷人完成的作弊,於是有了二次批改來進行複查。可惜,不管裝訂的多麼精細的試卷,總還是會被有心人拆開對著學號改卷。
現在是通過電腦掃描來降低紙質試卷落到他人手裡的問題,一個閱卷人一半只改一道題,他只能收到這個格子的掃描結果,哪怕有一點小差錯,也不至於影響大局。
其實原卷和結果匹配後發回到每個人手裡就能避免頂替了啊,那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我們想像一下,如果要實現每個人收到自己原卷和每道題小分以及具體的批改人(或者批改人代碼),要做什麼。
方法1:批改完成後,把所有的題目掃描圖跟原卷匹配,考慮到同一個問題解法和文字相近,要保證識別準確就不能依靠圖片內容,而是需要讓每張題目掃描圖有個代碼——作弊的人只要搞到代碼就又可以操作了,還能批量操作呢。
方法2:批改完成且全部數據上傳後,再進行一次整卷批改,把分數誤差高的人找出來三次核對——先不說工作量有多大,你這不是給了別人在三次批改時作弊的機會麼?
方法3:emmm我暫時還沒有靈感,誰能提供一下?
我們假設真的每個人都能得到自己的原卷,每一題的掃描圖,每張圖對應的分數和批改人,那悲劇就真的開始了。
我們為什麼為了高考頂替而憤怒,就是因為在目前的制度下,高考是最簡單的成功之路。
漂亮帥氣到當明星、家財萬貫做生意or整容、精才絕豔的藝術家、難以匹敵的運動員,這些都太難了,對個人素質和家底的要求都太高了,高考要什麼呢?如果只求上大學,一點點聰明和足夠努力就可以了,不然黃岡和毛坦廠早就沒名氣了。
那麼這些學生在得到結果後,勢必在網上分享,如果發現一個人跟自己答案接近卻分數不同,而自己又剛好差3分…我不知道國家能付出多少力量來保護閱卷人和他所有親友的人身及財產安全,並且保護到記得這件事的人都進了骨灰盒。
完全透明帶來的危害同樣恐怖,所以這註定是一個兩難的局面。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高考延後了一個月,有人為多一個月複習時間而開心,有人為晚一個月解脫而痛苦,在如今的嚴防死守之下,我們依然無法避免頂替的存在,因為我們無法避免人類貪慾的存在,但是希望給對自己成績有疑問的考生要勇敢,勇於質疑,勇於提出複查,無論手續有多麻煩。
人生沒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