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第六屆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國際會議與展覽中心召開,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名專家、教授參加了大會。
這一屆大會的主題是「Nexus」,即「聯繫」,致力於擴大建立國際積極心理學聯繫、合作和途徑,加強共同合作,促進人類繁榮。
在開幕式上,素有「積極心理學之父」美譽的賓州大學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教授作了主旨發言。他在發言中提到:在人類進化歷程中,有四次偉大的心智革命——積極心理學的發展恰好順應了這第四次心智革命。
第一次革命大約發生在3000多年前。這次革命讓人類首次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其實比力氣和兇狠更有生存價值。
第二次革命大約發生在所謂的「軸心時代」。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第一次將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之間,在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所發生的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稱之為「軸心時代」。
那一時期,在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在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在古印度有釋迦牟尼;在古代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並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
借用清華大學教授聞一多先生的說法:「人類在進化的途程中蹣跚了多少萬年,忽然這對近世文明影響最大最深的四個古老民族——中國、印度、以色列、希臘都在差不多同時猛抬頭,邁開了大步。」
第三次革命發生在18世紀初至2000年的科學啟蒙時代。這是一個科學與知識大規模發展的時代,覆蓋了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倫理學、歷史學、文學、教育學等等。
它強調不受束縛地、不加批判地使用理性,勇於質疑權威與傳統教條,朝個人主義發展,強調普世的人類進步觀念,促進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同時發展。
這一次革命的成就是巨大的,200年之間人類赤貧的比例下降了90%;識字比例從10%上升到了90%;婦女選舉權從無發展到了2017年的193個國家;現代科技造福人類,從而使人類的死亡率下降、壽命延長、工作效率提高、福利得以改善。
第四次革命發生在當代。從上個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後開始的,人類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物質生活的改變並沒有改善人類的心理生活。抑鬱症、焦慮症、憤怒、自殺率等依然很高。
因此,改善人類的心理體驗已經成為世界人民的共識——聯合國宣布每年的3月20日為「國際幸福日」就是為了呼籲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關注人類的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
塞利格曼認為,這將是人類精神文明進步的第二個「軸心時代」。它與第一個「軸心時代」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人類心理需求的三大變化:
從減輕痛苦到創造幸福;從自我主義到集體主義;從過去導向到未來導向。
首先我們要確認: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作為一個科學,它研究的不是個案,研究的是大數規律,是多數人在多數情況下會出現什麼樣的行為和心理的反應。
那麼什麼是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家認為,傳統心理學自誕生以來,的確幫助了很多迷茫的人,解決了很多難點,使很多議題有了新的面貌。
但它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它的重心其實是基於心理疾病來尋求歸因,從而通過方方面面的規定修築一條通途,讓所有人都去那裡。
作為傳統心理學的繼承和升華,積極心理學的重心則放在了「人」的身上,人的情緒,人的思維,人的發展——它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心理學,能從中獲得力量的並不止心理病人,更囊括現代社會的所有普通人。
它並不是異想天開地橫空而來的,而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選擇,也是科學發展的前沿。中國積極心理學運動的倡導者和推動者彭凱平教授更認為,它是中國人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
作為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彭凱平教授早已在2017年第四屆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上發言稱,積極心理學應進一步以積極教育為突破口,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和國民身心健康。
我們的先輩們已經在第一次「軸心時代」引領了世界,處於在第二個「軸心時代」的我們也應不甘人後,大步向前!
彭凱平教授認為,我們中國人民所接受的傳統的知識教育,絕對不亞於其他國家、其他文化,但我們需要知識以外的教育,需要積極教育。
積極教育是什麼呢?它是現代兒童教育中異軍突起的、致力於去除消極功利、培育孩子的積極向上、用積極教育理念帶領孩子成長的教育模式。
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是獨特的,然而在成長過程中,教師與父母往往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只希望孩子成為「成功者」、「佼佼者」,卻忘記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我們之所以這麼積極地在中國推廣積極教育,就是希望讓其能夠輔佐傳統的知識教育,沒有幸福感的人,何以在現代社會立足?
19世紀是工業化時代,而20世紀,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掌握了信息、會利用信息、會分析信息的人,如科學家與工程師自然就是時代的主人。
但到了21世紀,人類又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學者丹尼爾 • 平克(Daniel Pink)在著作《全新思維》中,認為現在是感性的時代。
在感性時代,能夠擁有欣賞之心、意義感、快樂感、同理心、共鳴心的人就是時代的主人。
彭凱平教授認為積極心理學對教育的作用是促使培養起來的人才有魅力、吸引人,讓人愛慕。因此,他把中國未來需要的人才定義為「ACE」:
A 是審美感(Aesthetic),有審美感的人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能夠領悟別人領悟不到的東西;
C是創造力(Creativity),有創造力的人能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新概念、新事物;
E是情感共鳴能力(Empathic),有情感共鳴能力的人能夠敏銳地感受並影響到其他人的感情。
「ACE」這個單詞還有一個意思,是「王牌」,於是彭凱平教授把終身事業定義為「中國王牌兒童教育」。
為了貫徹「中國王牌兒童」理念,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在以彭凱平教授為首的教師團隊推動下,在全國多個省份進行積極心理學與積極教育學研究。
目前為止,我國的江蘇省江陰中學、廣東省增城高級中學以及北京市清華附小等近100所學校都已經卓有成效地開展積極教育的實踐探索。
通過對積極教育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比較研究發現,實驗組的學生幸福感顯著提升,在朋友關係、師生關係、學業成績和自我積極體驗等方面的滿意度顯著提高;在自我接納度、積極主動感、目標意義感、勇氣和毅力、環境把控力、人際關係能力和個人成長能力方面顯著高於對照組。
國家全面推行的素質教育就是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為基本特徵,這與積極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可以說,積極教育就是當前中國素質教育的核心,因為它是通過科學的教育,讓兒童在求知和成長過程中不斷積累成功的經驗,激發其探索世界的內驅力,體驗到學習和成長的快樂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