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僅僅是因為一部電影讓電影房獲利並且劇情讓觀眾無法理解,並不意味著它就是一部爛片。有時候片方在電影中到底表達什麼東西是需要更深層次理解的,或許那些人們看不懂的電影需要的僅僅是更多的時間去讓人們了解。
以下是(現在依然是)一些人們認為很煩擾疑惑的恐怖詭異電影:
1、《發條橙》(1971) 講述的是未來的反烏託邦的英國,一個青年小混混首領因為謀殺入獄,強行被迫參加一個政府為了解決犯罪問題而設立的治療項目。是庫布裡克最好的作品之一,這部電影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發人深省,這也是一部暴力的虛無主義題材的電影。
2、《木乃伊墳墓之血》(1971)
當一組考古學者帶回來一具保存完美的埃及皇后的屍體之後,或籍於魔法的力量,各種可怕的事情發生了。70年代的木乃伊電影,一般講述的都是男星木乃伊在片中大肆屠殺,像這種性感美麗的女性木乃伊徵服世界,還真算是過了頭。
3、《靈魂狂歡節》(1962)
這部電影裡的嘉年華和馬戲團貌似有些不對勁:一個女人車禍之後發現自己出現在一個荒廢的嘉年華場地,從此生命發生逆轉。電影讓人毛骨悚然,整部片子遊走在恐懼與超現實主義中間,頂著超白面孔鬼魂樣的人不時的出現,這些真讓60年代的觀眾不淡定。這部電影的情節和結尾讓這部片子成為詭異題材電影的經典,它讓你思考在生命的另一邊是什麼在等候著你。
4、《入侵腦細胞》(2000)
這是部有著謎一樣扭曲故事情節的電影,講的是一個兒童心理學家通過進入一個連環殺手的腦中去尋覓下一個受害者的故事。它看起來更像是《沉默的羔羊》的低級版,這部電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其詭異屬性的來源。這是塔西姆·辛的首部電影,他的將進入夢境的扭曲視覺展現給觀眾,我喜歡的是他用藝術的手法來表現眾所周知的東西。
5、《玉米田的小孩》(1984)
改編於史蒂芬·金的短篇小說,一對夫婦拋錨於一個小小的孤島小鎮,到處都是危險的異教徒孩子們,他們認為只要是18歲以上的都要被殺掉。這部電影並不是恐怖電影史上最好的電影,但是視覺衝突和小孩子的表現讓我不寒而慄。為什麼這部電影有眾多的續集,我不怎麼明白,但是我知道我再也不會低估那些農村的小孩子了。
6、《異教徒》(《柳條人》,1973)
一位警長被派去蘇格蘭島的一個村莊去尋找失蹤的女孩,他發現他其實是被引誘去做名為「異教徒」的詭異宗教獻祭品的。1973年的原版要比新版(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好看多了,概念聽起來很老套,電影卻拍的很好,導演羅賓·哈迪在電影中表達的概念給人帶來的感覺和氛圍是非常令人恐懼的。對於異教徒的獻祭讓人毛骨悚然,因為他們認為鮮血是滿足上帝的唯一的東西,這就已經足夠讓人恐懼了。
7、《橡皮頭》(1977)
在導演大衛·林奇創作《雙峰》之前,他製作了這部卡夫卡式和奧威爾式(《1984》作者,反烏託邦式)的恐怖大作。情節講述一個因工業垃圾出生的畸形嬰兒的父親,他發現自己最終逃脫不了自己幻想出來以慰藉生活的女人的束縛,最終將孩子殺死。電影與事實交叉相映,裡面的一些恐怖鏡頭或許會讓一些受不了的觀眾中途把電影關掉,但是其中的一些電影哲學可以讓人類重新思考創造力的問題。
8、《異世浮生》(1990)
賈科布是越戰的退伍兵,他在戰爭期間的經歷導致他產生了一些奇怪的幻想和視錯覺,讓他不斷的懷疑人生。這又是一部卡夫卡式的電影,這部電影質疑了各種現實生活中我們認為的真理。電影的名字反映了賈科布在地獄和天堂之間不斷行走的兩面性,這種兩面性是電影主角因致幻藥產生的恐怖場景的原因。這部電影並不適合所有的人,但是如果你想要去一探究竟,倒是值得一看。
9、《美國精神病人》(2000)
更像是一部80年代的企業文化喜劇諷刺片,《美國精神病人》將銀行投資家派屈克·貝特曼氣派的外表和行為處理成因嫉妒引發的精神病。電影讓人不理解地方在於是它將黑色幽默與暴力的相交點的處理方式,這些都顯現在了對膚淺的80年代評論註解上。我個人很喜歡這部電影,只是因為克裡斯蒂安·貝爾的演技是如此流暢。只有他才能將貝特曼演得這麼好,把這麼一個下作的角色闡述的如此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