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之前和大家聊過了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創下中國電影票房紀錄,成為功夫片難以逾越的經典。1994年引進的第一部分帳片《亡命天涯》標誌著好萊塢大片時代來臨。今天跟大家聊的是電影《英雄》,作為中國電影產業的開拓者,這部電影拉開了新時代國產商業電影的大幕。
2002年12月19日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英雄》上映。雖然有李連杰、梁朝偉、甄子丹、張曼玉、章子怡這個放在今天也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神仙陣容。但是,在當年上映的時候,內容空洞、國師張藝謀一貫的形式感色彩等風格,以及劇情中的虛無縹緲的打鬥,最終「不殺」的反轉,都讓這部電影在票房飆升的同時,收穫口水無數,被罵的體無完膚。
有些東西是需要沉靜下來思考的,時間會對曾經的過往予以證明其真正價值。從《英雄》上映到現在,有諸多冷靜的文字和觀點,都在為這部電影正名,《英雄》的真正價值,甚至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也開始被認可,有人甚至說「我們欠《英雄》一個道歉」。
從1994年的《亡命天涯》開始,國內觀眾基本上開始和國外主流電影無延時接觸。洶湧而入的國外電影,特別是好萊塢電影,諸如《真實的謊言》、《泰坦尼克》、《生死時速》、《阿甘正傳》等,徹底徵服了國內觀眾,而中國的院線市場也開始繁榮起來。但同時,開始直面好萊虎大片的國產電影被打壓的難以喘息。
回顧上世紀90年代,以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在電影市場和藝術創作都進行著波動的時期,依然獻出了《活著》、《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這樣的劃時代的作品,開始了新時代中國電影的啟蒙時期。但藝術的高水準,在現實好萊塢電影狂轟濫炸瘋狂吸金的現狀下,中國的電影人都在迷茫中尋求突破,而中國的觀眾們也在期待著國產電影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終於,2002年底,《英雄》出世,讓中國電影走向了一個全新紀元。中國第一部商業大片,投資最大,票房最高,第一個打敗進口大片的中國電影,重新將觀眾拉回電影院看電影,對國產電影產生新的希望。即便在美國,也成為美國時代雜誌年度第一佳片,被國外影迷抬入IMDB佳片榜單。
當年《英雄》上映時,因為影院少,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很多大禮堂、文化宮臨時改造成電影院,供大家使用。之後,中國的電影院數量和銀幕數就一路飆增。《英雄》的上映,為當年開始的電影市場院線制給予強大助力。現在已經證明,院線制是中國電影產業的主要生產力。它改變了之前幾十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地域分割和封閉狀態,在國內整體範圍內形成一個整體,擴大了電影市場規模,促進了電影資源的流動性,建立起良性的電影市場運轉機制。
除了助力電影市場的改革外,在電影《英雄》的製作模式的基礎之上,中國電影的製作也開始國際化市場運作,更多的專業化市場化的運作理念和製作模式,開始被中國電影人所接觸,促進了中國電影製作體系的專業化和迅猛發展。這才有了今天的《戰狼》、《流浪地球》、《尋龍訣》等,代表中國電影工業化真正水準的電影。
這也是《英雄》這部電影,在電影之外,在中國電影市場化發展的歷史中,所具有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