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尊重的教育理念:如果孩子的想法太「離經叛道」,要怎麼辦?

2021-01-11 蔓德育兒

聊到充分尊重的教育理念這個話題,我想請各位家長認真思考一下:你接受孩子的想法到了什麼程度?你真的能接受一些看起來有些標新立異,甚至「離經叛道」的行為嘛?

近日,黃磊的大女兒多多曬了一組照片:清新短髮染了一點紫色。照片很美,但是也帶來一陣非議。有網友指出,多多才13歲,染髮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學生!也有一些家長直呼:黃磊的這樣教育理念,不適合普通工薪家庭,孩子不要太早接觸這些東西為好。

有這個顧慮的家長,是因為了解黃磊自己能力優秀,作為明星經濟也條件好,就算染髮也不會妨礙她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反觀很多普通家庭,都不具備明星家庭的環境,害怕孩子「跑偏」。

提倡尊重的教育理念多年,我們也明白了尊重孩子想法重要性。我們通常可以做到讓孩子選擇「報英語課,還是報數學課」,也可以尊重孩子想法「先彈鋼琴,還是先想要練跳舞」這樣的事情。

可是一落到審美、興趣愛好、未來夢想等的事情上,有時候就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通情達理」了。心中忍不住提出疑問:如果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太「離經叛道」,難道也要遵守充分尊重的教育理念嗎?

有哪些行為看起來「離經叛道」?

家長看到會直搖頭、身體力行表示拒絕的行為,通常是以下兩種情況:

一種是不符合兒童、學生身份的裝扮

黃多多除了這一次染髮惹了爭議,之前穿耳洞也引起過廣泛關注。當時就有不少網友指出:這麼小的孩子,不應該學大人「臭美」。

除此之外,會化妝的女學生會被視為「小太妹」,有紋身的青少年也被打上「不良」的標籤。

家長通常會認為孩子應該有孩子的打扮,學生該有學生的樣子,在這個年齡不應該過多的關注外表的美,而應該專注在學習上。那些不符合兒童和學生身份的打扮,都屬於「離經叛道」的行為。

另一種是不符合家長審美的流行元素

除了對孩子身份和定位的要求,家長還會根據自己既往的審美,將時下能引起孩子興趣的流行元素都視為「不好的東西」。

例如標新立異的服飾、時下流行的明星、新奇有趣的電子遊戲、熱血燃放的音樂等等,這些在孩子眼中是潮流、時尚的代表,卻無法引起家長的共鳴。甚至還會引起家長的感嘆:現在孩子的審美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為人父母,總擔心各種各樣的事情對孩子有負面影響,總想著為孩子勾畫出一個框框,告訴他們啥是好的,啥是不好的。

孩子的這些想法,也需要尊重嗎?

要判斷是否應該尊重孩子這些想法,就要先明白,這些行為真的屬於「離經叛道」嗎?

華東師範大學特聘專家、兒童教育專家陳默曾說過,沒有跟上時代腳步的家長,才會覺得孩子離經叛道。其實冷靜下來想一想,以上那些想法和行為,大多數都是因為不符合家長傳統觀念,才遭受到反對。

相信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成長經歷:瞞著老師和家長,到理髮店裡用離子燙把頭髮拉得又順又直;買一些漂亮的紋身貼紙,悄悄地把圖案隱藏在袖子裡;和同學在一起興高採烈地談論喜歡的流行歌手,在家聽到父母對這些歌星嗤之以鼻,想開口反駁幾句,又不敢……

原本小時候也很煩大人不理解我們,但是到了今天我們也和當初的大人一樣,「尊重孩子想法」,不知不覺被淪為一句空話。

如果家長只把自己行事作風作為唯一正確的行為基準,認為孩子只要破壞了這一準則的,就是「離經叛道」,那這樣不良的教育方式也會對孩子形成一個不好的示範作用。

其實,愛美不是錯,喜歡新奇事物也不是錯。真正品行端正、能力優秀的孩子,不會因為打了一隻耳洞,就只關注外表;也不會因為喜歡一個明星,就不記得學習了。相反,愛美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喜歡一個明星也有可能成為一個榜樣。

明智的家長,不需要把孩子修剪成我們想要的樣子,而應該是引導孩子成為他們想想要成為的樣子。

孩子那些小小的心思,會讓他們生活充滿了樂趣,只要滿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社會的「三不傷害」原則,又何嘗不可呢?

如何做好充分尊重的教育理念?

有的家長還是會有困惑,有些事情確實看不慣,又或者大人明知道這麼做就會有不好的後果,但是孩子卻偏要按自己的想法做,這要怎麼做到「充分尊重孩子想法」呢?

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

想要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孩子,應該允許他們有自己的審美、愛好以及選擇。哪怕孩子們的選擇,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後果。

六一兒童節彤彤要表演節目,因為演出服裝材質比較扎人,媽媽提議在裡面穿一件衣服打底,但是彤彤覺得這樣配太難看了,偏不肯穿。媽媽告訴彤彤:如果不穿打底的衣服,演出服會刺傷皮膚,會很難受。但是彤彤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參加完一天的活動,彤彤身上果然起了很多紅疹子,後來再遇到同樣的事情,彤彤就學會了多一個角度去考慮問題。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可能出現的後果,把決定如何做的選擇權還給他們,而不是強硬的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我們的標準去做。

必要時候也要堅持底線

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孩子思維還不成熟,自己還沒有能力分辨出能否承擔,就算提前告知嚴重後果,孩子有可能仍然想嘗試。遇到這種情況,還是需要父母把好關,該堅持底線的時候,也要堅持底線。

例如,有的孩子看到大人吸菸會十分好奇,明知道學校家長都不允許,也知道對身體不好,但仍然安耐不住試一試的衝動。那麼家長就不應該縱容孩子的這種行為,要明確告知18歲以前不應該吸菸。

負責的家長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同時,也應該預判事情的後果,如果這個後果確實影響非常不好,違背了上面提到的「三不傷害」的原則,就要制止。而不是「我告知你後果了,你說你能承擔,就應該自己承擔」的態度。

另外,如果萬一出現真的承擔不起後果時,家長應該及時和孩子站在一起,教會孩子該怎麼處理,而不是啥事都要孩子自己承擔,家長在一旁冷眼旁觀。

最後,這樣的教育理念適合每個家庭嗎?

答案是適合的。充分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不僅僅適用於能力強、經濟好的明星家庭,更適合普通家庭。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伊坂幸太郎《一首小夜曲》

但是我們自己在生活裡,又是否全完做到盡心盡力了呢?與其認為自己給不了黃多多那樣的家庭環境,不如想一想可以怎樣和孩子一起提升。

和孩子一起提高眼界

曾經批判過現代詩毫無作用、炮轟文壇前輩的韓寒,在三十歲之後表示:現在越來越能接受多元化的東西,明白很多東西都存在它自己的價值。

心態成熟的人就會越能接受世界的多元化。我們很多時候普通家庭會抱怨時間少,卻往往忽視了提升自己。當我們自己放開了心態,不再固步自封,願意接受新鮮事物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發現孩子有些行為可以理解,可以支持,也不會擔心孩子「跑偏」。

高質量陪伴孩子

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的專家李玫瑾,在談到青少年沉溺網絡的問題時表示:沉迷一些看起來不好的事情,其實是孩子們在逃避讓人沮喪的現實。現實中沒有什麼值得孩子們去回味的,自然就想在網絡裡尋找快樂。

家長高質量的陪伴,讓被積極向上的因素包圍,自然也不會覺得染個發、打個耳釘就會讓孩子「學壞」。孩子那些看起來不合常理、離經叛道的行為,其實也在合理之中。

相關焦點

  • 尊重孩子也要分情況,孩子總是胡攪蠻纏,尊重就等於百依百順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育兒理念也越來越先進,尊重孩子也被父母認可。我們都知道,在以前那個年代,父母根本不懂得尊重孩子是什麼。而現在很多父母都學習了比較先進的育兒知識,都開始尊重孩子的想法以及內心感受。但是在這個狀況下,不少寶媽都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孩子有時會胡攪蠻纏,這個時候也要尊重他嗎?
  • 尊重與關愛理念下的幼兒園教育
    在園三年,如果能讓孩子在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找到濃厚的興趣,進而成為可以持續一生的愛好、堅持一生的追求,這將是成功且偉大的教育。幼兒園教育之所以要設計並安排豐富多採、趣味濃厚、動感十足的教育教學活動,是為了幫助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興趣與愛好。
  • 多胎家庭中,孩子經常吵架怎麼辦?別再提倡公平,要學會「移情」
    原因三:不懂得包容有些孩子確實非常"小肚雞腸",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有基因的影響在裡面,也有後天的教育失誤導致,因此,對於這樣的問題家長要客觀面對。如果說家長繞過這點,直接介入孩子的糾紛,那麼顯然會導致孩子的矛盾激化。因此,孩子經常吵架怎麼辦?家長可以用以下的「移情」教育來引導孩子共處。
  • 多胎家庭中,孩子經常吵架怎麼辦?別再提倡公平,要學會「移情」
    "小肚雞腸",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有基因的影響在裡面,也有後天的教育失誤導致,因此,對於這樣的問題家長要客觀面對。如果說家長繞過這點,直接介入孩子的糾紛,那麼顯然會導致孩子的矛盾激化。因此,孩子經常吵架怎麼辦?家長可以用以下的「移情」教育來引導孩子共處。如何做到「移情」?
  • 解讀「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提倡兒童為中心,不「教」的教育
    蒙臺梭利教育理念以兒童為中心:將兒童當做一個獨立個體,區別於成人。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提倡以兒童為中心,讓兒童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在有準備的環境中,兒童可以自己選擇工作,獨立操作工具,學會自由支配生活。
  • 即使是雙胞胎,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對其進行差異化教育
    每個孩子的想法都是不同的,都有著自己的獨立的思維,這時的家長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我們要做到發現孩子的特長,培養孩子的愛好。在很多雙胞胎的家庭的當中,當很多家長發現一名孩子的特長時,就會下意識的以為兩個孩子都具備這樣的條件,這時就是對兩個都進行同樣的教育方式,而這種思想是錯誤的。
  • 與長輩的教育理念不一致該怎麼辦?
    與長輩的教育理念不一致該怎麼辦?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生這樣的衝突,因為我們接受過更高等的教育,我們會遵循科學育兒的理念。那長輩呢,會有一些經驗主義,會有他的一些教育方式。我們總想試圖用自己的科學方式去說服長輩,害怕孩子會受傷。其實這裡並不是我們和長輩的教育理念不一致,而是我們愛孩子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只是我們是相信自己愛孩子的方式是對的,還是相信長輩愛孩子的方式是對的?那麼在這個時候,萬老師建議:調整心態,尊重長輩!
  • 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很重要
    是我,我就會尊重孩子的想法,既然她自己不願意扎,拿她就得自己承擔不扎頭髮熱的後果,我們沒有必要非要孩子避免這個後果,再說,閨女前些天因為不肯扎頭髮已經把頭髮剪短了,現在並不那麼長,真不紮起來也不會熱到哪裡去。
  • 尊重孩子的想法
    最近在看樊登的《陪孩子終身成長》,稍有感悟。對於孩子,永遠不要給他威脅,讓他覺得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也不要和他們交換條件,讓他們覺得我們愛的是他們的學習,而非他本人。可晚飯後他都沒主動找我商量,我有點著急想讓他立即關電視, 想想強制的制止不一定有效,就試著和他先談談,問問他的想法和時間安排,他回復我是想看一會兒電視,8:45再開始和我一起分析寫話,9:30去洗澡,9:45上床睡覺。我半信半疑,但沒有表露出來,就答應他,按照他的計劃來實施。8:40我偷偷看了一眼電視,沒說話,心裡嘀咕了一下,我繼續在旁邊看我的書,也許是習慣看著看著就忘記這回事兒。
  • 家長教育理念不同怎麼辦?
    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有所成就,家庭教育理念不同有衝突,總會和家人爭吵,有的時候甚至為了孩子會鬧到吵著要離婚。那怎麼辦呀?是不是家家都有類似相識的場面。在飯桌上,媽媽把勺子給了孩子讓他自己吃,但是小孩子總是弄得到處都是,一邊吃一邊玩邊看電視。
  • 謝娜「養雙胞胎理念」獲贊,差異化教育,尊重孩子的獨特性
    很多父母都希望能夠生下雙胞胎,而有雙胞胎家庭的父母很喜歡給孩子穿一模一樣的衣服,使用同樣的東西,讓他們看起來難以分辨,就像是同一個人,但是謝娜卻選擇了不一樣的教育理念。:&34;所以如果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孩子,對於他們的成長而言,會起到一種阻礙的效果。
  • 教育孩子十二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
    也不可採用簡單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顧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長視為靠山,合理的管教關懷,會讓孩子們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問題危難會求助於家長。聲音法則要傾聽他們的聲音平等的對待孩子,給他們發言權,傾聽他們的聲音,他們才會說出真實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視他們的心聲,久而久之,他們會不敢對家長說真話,不愛與家長交流。
  • 對尊師重教的思考要尊重老師,尊重孩子,正常互動良性發展教育
    原因如下 一:教育是強國的根本。任何一個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都是教育的大發展。是文化的大發展。如果沒有文化的發展,所謂的發展都是曇花一現。所以發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當年總設計師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恢復高考,培養人才。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建設成就。因為我們教育發展了,不缺人才了。
  • 教育孩子,始於尊重,止於溺愛
    都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尤為重要的一任老師,已為人父母的家長們總是有這樣的困惑:管教嚴厲了怕孩子變得膽小怕事,管教鬆懈了又擔心孩子調皮的無法無天;陷入兩難的家長們真是一個頭兩個大。到底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怎樣才能教出好孩子?家長要區分好尊重孩子和溺愛孩子的界限在哪裡。
  • 孩子不聽話,父母育兒理念不同怎麼辦?
    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一個打一個護,孩子就會不知道自己是否錯了,不同的標準會混淆孩子的價值觀,很難辨別是非。 也讓孩子覺得不管做錯了什麼,都不用反思或者調整自己的行為,終究會被原諒。 這就使得孩子以後有可能投機取巧,逃避問題,失去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 事事徵求孩子意見是尊重?過度協商不可取,家長要把握好「度」
    當父母開始看到孩子的想法並且給予尊重時,父母教育的成效更加容易被實現。但是,也有部分父母在「尊重孩子想法」這件事上陷入了誤區,比如說把對孩子的尊重變成了事事徵求孩子意見。看到其他同齡孩子已經有一兩個拿得出手的「節目」時,王女士心裡百感交集「難道尊重孩子的想法還錯了嗎?」其實看得出來,王女士之所以沒有給孩子找到一門感興趣的興趣班,原因就在於太過於聽從孩子的想法。
  • 王守仁提倡的知行合一是教育孩子好辦法
    王守仁所說的:「他認為理在心中,「理」是天地方物的根源,但其精要卻在人心,因些人只要明白自己的本心,自然就通曉天理。」王守仁所說的話,歷經了幾百年歷史長河考驗。到現在對我們如何作人、如何處理事情,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所說的「理」在人心中,我十分認同的。
  • 教育孩子,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
    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只不過鏡子裡的那個人變成了孩子,所以尊重是彼此的。想要獲得孩子的尊重,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個人空間,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建立健全孩子的個性自信和自尊,幫助孩子獨立,更自由、健康地成長。前不久,上海一11歲女孩的一份有關加強家長朋友圈健康「曬娃」家庭教育建議,引發網友關注。一時「曬娃需不需要徵得孩子的同意」成了熱議話題。
  • 傳遞教育簡單化理念 給孩子遠行的力量
    他說:「父母想給予孩子的東西太多了,想教育好孩子的想法太強烈了,可能會適得其反;父母要放下自己的角度,放下自己的對錯標準,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關心孩子;孩子主動和你交流,無話不談的時候,自然就能讀懂孩子的心。」
  • 孩子不專心怎麼辦?瞧瞧德國領先的「教育理念」,值得家長學習
    而不專心的孩子,學習的時候三心二意,容易半途而廢。孩子不專心怎麼辦?對於父母來說,怎麼讓孩子專心,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畢竟現在的誘惑太多了,各種電子產品,讓孩子愛不釋手。而德國作為一個教育水平領先於世界的國家,一直以嚴謹和專注為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