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充分尊重的教育理念這個話題,我想請各位家長認真思考一下:你接受孩子的想法到了什麼程度?你真的能接受一些看起來有些標新立異,甚至「離經叛道」的行為嘛?
近日,黃磊的大女兒多多曬了一組照片:清新短髮染了一點紫色。照片很美,但是也帶來一陣非議。有網友指出,多多才13歲,染髮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學生!也有一些家長直呼:黃磊的這樣教育理念,不適合普通工薪家庭,孩子不要太早接觸這些東西為好。
有這個顧慮的家長,是因為了解黃磊自己能力優秀,作為明星經濟也條件好,就算染髮也不會妨礙她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反觀很多普通家庭,都不具備明星家庭的環境,害怕孩子「跑偏」。
提倡尊重的教育理念多年,我們也明白了尊重孩子想法重要性。我們通常可以做到讓孩子選擇「報英語課,還是報數學課」,也可以尊重孩子想法「先彈鋼琴,還是先想要練跳舞」這樣的事情。
可是一落到審美、興趣愛好、未來夢想等的事情上,有時候就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通情達理」了。心中忍不住提出疑問:如果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太「離經叛道」,難道也要遵守充分尊重的教育理念嗎?
有哪些行為看起來「離經叛道」?
家長看到會直搖頭、身體力行表示拒絕的行為,通常是以下兩種情況:
一種是不符合兒童、學生身份的裝扮
黃多多除了這一次染髮惹了爭議,之前穿耳洞也引起過廣泛關注。當時就有不少網友指出:這麼小的孩子,不應該學大人「臭美」。
除此之外,會化妝的女學生會被視為「小太妹」,有紋身的青少年也被打上「不良」的標籤。
家長通常會認為孩子應該有孩子的打扮,學生該有學生的樣子,在這個年齡不應該過多的關注外表的美,而應該專注在學習上。那些不符合兒童和學生身份的打扮,都屬於「離經叛道」的行為。
另一種是不符合家長審美的流行元素
除了對孩子身份和定位的要求,家長還會根據自己既往的審美,將時下能引起孩子興趣的流行元素都視為「不好的東西」。
例如標新立異的服飾、時下流行的明星、新奇有趣的電子遊戲、熱血燃放的音樂等等,這些在孩子眼中是潮流、時尚的代表,卻無法引起家長的共鳴。甚至還會引起家長的感嘆:現在孩子的審美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為人父母,總擔心各種各樣的事情對孩子有負面影響,總想著為孩子勾畫出一個框框,告訴他們啥是好的,啥是不好的。
孩子的這些想法,也需要尊重嗎?
要判斷是否應該尊重孩子這些想法,就要先明白,這些行為真的屬於「離經叛道」嗎?
華東師範大學特聘專家、兒童教育專家陳默曾說過,沒有跟上時代腳步的家長,才會覺得孩子離經叛道。其實冷靜下來想一想,以上那些想法和行為,大多數都是因為不符合家長傳統觀念,才遭受到反對。
相信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成長經歷:瞞著老師和家長,到理髮店裡用離子燙把頭髮拉得又順又直;買一些漂亮的紋身貼紙,悄悄地把圖案隱藏在袖子裡;和同學在一起興高採烈地談論喜歡的流行歌手,在家聽到父母對這些歌星嗤之以鼻,想開口反駁幾句,又不敢……
原本小時候也很煩大人不理解我們,但是到了今天我們也和當初的大人一樣,「尊重孩子想法」,不知不覺被淪為一句空話。
如果家長只把自己行事作風作為唯一正確的行為基準,認為孩子只要破壞了這一準則的,就是「離經叛道」,那這樣不良的教育方式也會對孩子形成一個不好的示範作用。
其實,愛美不是錯,喜歡新奇事物也不是錯。真正品行端正、能力優秀的孩子,不會因為打了一隻耳洞,就只關注外表;也不會因為喜歡一個明星,就不記得學習了。相反,愛美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喜歡一個明星也有可能成為一個榜樣。
明智的家長,不需要把孩子修剪成我們想要的樣子,而應該是引導孩子成為他們想想要成為的樣子。
孩子那些小小的心思,會讓他們生活充滿了樂趣,只要滿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社會的「三不傷害」原則,又何嘗不可呢?
如何做好充分尊重的教育理念?
有的家長還是會有困惑,有些事情確實看不慣,又或者大人明知道這麼做就會有不好的後果,但是孩子卻偏要按自己的想法做,這要怎麼做到「充分尊重孩子想法」呢?
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
想要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孩子,應該允許他們有自己的審美、愛好以及選擇。哪怕孩子們的選擇,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後果。
六一兒童節彤彤要表演節目,因為演出服裝材質比較扎人,媽媽提議在裡面穿一件衣服打底,但是彤彤覺得這樣配太難看了,偏不肯穿。媽媽告訴彤彤:如果不穿打底的衣服,演出服會刺傷皮膚,會很難受。但是彤彤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參加完一天的活動,彤彤身上果然起了很多紅疹子,後來再遇到同樣的事情,彤彤就學會了多一個角度去考慮問題。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可能出現的後果,把決定如何做的選擇權還給他們,而不是強硬的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我們的標準去做。
必要時候也要堅持底線
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孩子思維還不成熟,自己還沒有能力分辨出能否承擔,就算提前告知嚴重後果,孩子有可能仍然想嘗試。遇到這種情況,還是需要父母把好關,該堅持底線的時候,也要堅持底線。
例如,有的孩子看到大人吸菸會十分好奇,明知道學校家長都不允許,也知道對身體不好,但仍然安耐不住試一試的衝動。那麼家長就不應該縱容孩子的這種行為,要明確告知18歲以前不應該吸菸。
負責的家長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同時,也應該預判事情的後果,如果這個後果確實影響非常不好,違背了上面提到的「三不傷害」的原則,就要制止。而不是「我告知你後果了,你說你能承擔,就應該自己承擔」的態度。
另外,如果萬一出現真的承擔不起後果時,家長應該及時和孩子站在一起,教會孩子該怎麼處理,而不是啥事都要孩子自己承擔,家長在一旁冷眼旁觀。
最後,這樣的教育理念適合每個家庭嗎?
答案是適合的。充分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不僅僅適用於能力強、經濟好的明星家庭,更適合普通家庭。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伊坂幸太郎《一首小夜曲》
但是我們自己在生活裡,又是否全完做到盡心盡力了呢?與其認為自己給不了黃多多那樣的家庭環境,不如想一想可以怎樣和孩子一起提升。
和孩子一起提高眼界
曾經批判過現代詩毫無作用、炮轟文壇前輩的韓寒,在三十歲之後表示:現在越來越能接受多元化的東西,明白很多東西都存在它自己的價值。
心態成熟的人就會越能接受世界的多元化。我們很多時候普通家庭會抱怨時間少,卻往往忽視了提升自己。當我們自己放開了心態,不再固步自封,願意接受新鮮事物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發現孩子有些行為可以理解,可以支持,也不會擔心孩子「跑偏」。
高質量陪伴孩子
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的專家李玫瑾,在談到青少年沉溺網絡的問題時表示:沉迷一些看起來不好的事情,其實是孩子們在逃避讓人沮喪的現實。現實中沒有什麼值得孩子們去回味的,自然就想在網絡裡尋找快樂。
家長高質量的陪伴,讓被積極向上的因素包圍,自然也不會覺得染個發、打個耳釘就會讓孩子「學壞」。孩子那些看起來不合常理、離經叛道的行為,其實也在合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