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閨女出門上幼兒園之前,她特意跑到爸爸跟前說今天不想扎頭髮了。爸爸覺得不扎頭髮會熱,隨口還和閨女說,誰誰誰(閨女的幼兒園同學)都是扎頭髮的,閨女很不樂意地懟她爸爸說「我不要,我就是不想扎!」
是我,我就會尊重孩子的想法,既然她自己不願意扎,拿她就得自己承擔不扎頭髮熱的後果,我們沒有必要非要孩子避免這個後果,再說,閨女前些天因為不肯扎頭髮已經把頭髮剪短了,現在並不那麼長,真不紮起來也不會熱到哪裡去。
可她爸爸後來還是說服了閨女扎了兩個羊角辮,儘管小的不是那麼樂意,但爸爸可謂心滿意足,說不清看著自己扎的小辮子滿意還是覺得孩子聽話而滿意。
可我這當媽的,就是不太喜歡這樣的結局,閨女近期不愛扎頭髮時真的,有時從幼兒園回來老師給她紮好了她還有意見,告訴我她不想扎,但又不敢跟老師說。
在家裡,明明說了自己的想法,卻常常得不到爸爸的尊重。就像她不喜歡用水龍頭的水衝著洗頭一樣,和爸爸說了很多次了,爸爸就是不聽,後來也就不說了,只是每到我給她洗澡洗頭時和我訴苦,說爸爸就是不聽她的話,她不喜歡那樣洗頭爸爸非要那樣給她洗。
她爸爸的頑固我一時半會也難以說得通,經常自己還被氣到。他自己本身成長的過程中,就很少有人尊重過他,很多時候得到的愛都是被動式的,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很難做到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很喜歡用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
其實,在很多事情面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很重要,不管孩子本身的想法對與不對,只要事情本身的後果孩子可以承擔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大人很多時候想幹涉孩子的想法,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少受點罪,少走彎路, 可是對孩子自己的成長而言,這樣的做法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因為大人的所謂的正確決定讓孩子不受罪了,但同時也失去了很多體驗生活的機會,而這些體驗本身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經歷的部分,沒有了這些體驗,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也就減少了很多。
一個人之所以成長,靠的是自己體驗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產生的覺悟和經驗,沒有了基本的生活體驗,何來的成長,不是嗎?
孩子的人生是她自己的,她沒有必要以他人為標準活著。有些事,只有她自己親身經歷了,才會有深切的感受,這遠比你口頭上告訴她強一萬倍。
再說,我們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孩子才能學會尊重他人的想法,否則孩子以後長大了也依然學不會如何去尊重他人,很容易造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可見,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有多麼的主要,不僅關係到孩子自身的成長,還會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