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看法和自己不同:不要著急否定孩子的想法,學會傾聽孩子

2020-09-05 西城樓閣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因為年齡小沒什麼閱歷,所以他們覺得當孩子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樣的時候,孩子的想法一定是不成熟的,所以就讓孩子停止這想那樣的看法,必須要採納自己的看法。

當孩子覺得自己想要買那本有趣的科學漫畫時,家長就覺得漫畫書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當孩子提出一個人去附近的景點玩時,家長覺得那樣不安全不允許一個人去……

當然家長這種想法是不可取的,兩個同齡人的看法不一樣很正常,兩個家長的教育觀念都一樣,更何況是和年齡差距大生活經歷不同的孩子們呢?當遇到這種看法不一致的情況時,家長不應該盲目的就讓孩子聽自己的話,而是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孩子與自己出現的意見分歧,不要著急發火,用強硬的態度逼孩子聽自己的,

那為什麼家長不要急於讓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想法呢?那家長遇到與孩子看法不一樣的時候又該怎麼做呢?

一、為什麼不要急於否定孩子的想法?

1.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與家長關係越來越遠。

如果家長老是否定孩子與自己不一樣的看法,可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尊重自己的想法,永遠覺得自己是個幼稚的孩子。

有的時候可能父母也很委屈,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卻覺得父母管的太多了,一點也不在意自己。

孩子喜歡畫畫,享受拿著畫筆勾勒出美,而父母卻覺得彈鋼琴更加的培養孩子的氣質,但是孩子卻對鋼琴和樂器一點興趣也沒有,這時候如果家長堅持要孩子學鋼琴放棄喜歡的美術的時候,孩子內心一定是掙扎的,覺得爸爸媽媽只是為了自己的喜好要求自己,都不考慮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類似的事情發生多了之後孩子就會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也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想要逃離父母的管制。

2.沒有主見,什麼都聽父母的。

有的時候家長經常否定孩子的想法,&34;的孩子在面對每一個選擇和決定的時候都會問父母自己該怎麼辦。

問孩子想吃什麼,孩子和父母說,&34;到了選文理科的時候,孩子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選,索性就把這個問題丟給爸爸媽媽解決吧,自己需要買個筆記本電腦學習,不知道選什麼型號的時候也找父母決定……

孩子在之前無數次被強制按照父母的想法做事的過程中,已經慢慢失去了自己的想法,他們也不知道會去問問自己喜歡什麼樣的,自己想要做什麼選擇,他們只是習慣性的去找父母要答案。

可能有些家長剛開始覺得孩子每次都問自己的想法會特別懂事特別聽話,但是&34;的孩子未來的發展真的就會一帆風順嗎?

他們失去自己了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在未來的生活中無數個選擇的岔路口中都不知道自己要怎麼選擇,父母能夠每次都給他們最正確的意見嗎?

二、孩子與家長的看法不一致的時候該怎麼辦?

1.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

先家長要做到的就是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尊重他們的意見,當孩子提出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候,家長請認真的讓他們說出他們那樣想的原因。

無論孩子們的想法是否合理,真誠的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看法,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真的是把他們當作一個成熟的人平等對待。

當孩子想購買一個平板用來學習的話,家長可能會在心裡覺得孩子如果自制力不好,那麼買來的平板的用途就是用來打遊戲追劇。

但是這時候家長先不要很嚴肅的拒絕孩子的請求,否則他們會覺得父母是因為小氣摳門不搭理自己的訴求,而是問問他們為什麼會想到買平板,仔細的聽聽孩子買平板的原因和可能的用途,也許孩子會想著拿過來記筆記,看電子書更加的方便快捷等等。

不管孩子說的是否一定就會成為現實,但是從家長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的時候,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了,那麼即使最終父母並沒有給孩子買平板,相信孩子也會明白爸爸媽媽不同意的原因,這樣也會避免很多會產生的家庭問題。

2.讓孩子自己找出不合理之處。

當個孩子們提出一個明顯的不正確的看法時,家長們先不要把孩子劈頭蓋臉的罵一頓,而是讓孩子自己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如果不合理的話,哪些地方有明顯的欠缺,在明白自己的不足地方的同時,孩子可能也不會固執的堅持自己的計劃了。

當孩子們提出月考前一天要和同學們去打籃球,家長在傾聽孩子們的想法之後,先不要急著把孩子批評一頓,而是讓孩子思考在月考前出去打籃球玩一天是否合理,這時候的所謂&34;真的會讓孩子感受到放鬆壓力嗎?還是孩子為了維護友情揮著抵制不住玩的誘惑不重視考試呢?

問問孩子這些問題,讓他們呢從一個客觀的角度評估自己的想法是否具有可行性,相信引導孩子從自己的觀點的不合理性之處,思考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不成熟的地方,一方面維護孩子們的自尊,又讓孩子們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可謂是一舉兩得。

3.日常生活中家長&34;。

日常生活中,對於一些對於孩子並沒有那麼重要的決定和選擇,家長也不要完全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來,適當的給孩子一點按照自己想法行動的自由。

他們想周末寫完作業的書看一些文學類的書籍,家長就不要要求孩子必須要讀科普類的書籍,孩子喜歡把自己的房間布置的時尚一點,家長就不要按照自己的審美給孩子房間布置的粉嫩的了。

適當給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讓他們慢慢的敢於有自己的想法並將自己的想法轉換成行動,從日常小事慢慢的到一些有分量的選擇,讓孩子在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學會慢慢的獨立解決問題,想法更加的成熟合理。

孩子有和自己不一樣的想法時,家長不應該盲目的讓孩子把家長的想法作為權威,而是應該考慮到孩子的想法是否有合理性,給予孩子該有的尊重和重視,之後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想法哪裡還需要完善,讓孩子學會獨立的同時也教會他們理性的思考,冷靜處理問題。

相關焦點

  • 優秀的家長要知道,著急否定孩子的想法,會導致孩子墨守成規
    前言: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會對孩子的要求比較嚴格,甚至有些家長會每天把孩子要做的事情都給他安排好,當孩子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或者違背自己想法的事情,家長就會否定孩子。每天孩子都在家長的要求中生活,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自己的思維。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很容易導致他墨守成規,所以好的家長要懂得不應該著急去否定孩子的想法。
  • 和孩子交流總是無效溝通?學會「反饋式傾聽」,快速做到有效溝通
    這樣的溝通方式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加重孩子的依賴心理,什麼事都會等著父母來做決定。父母們還是要學會用「反饋式傾聽」,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更加高效。無論是哪種方式,從愛孩子的角度出發總是不會出錯的,反饋式傾聽就是溝通中最有愛的一種方式。為什麼要用「反饋式傾聽」?1、了解孩子的需求,更好地引導孩子很多父母在溝通上會有一個誤區,他們下意識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一旦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父母不能客觀地去傾聽孩子的想法,總是一味的否定。
  • 和孩子一聊天就吵架?學會「拉波波特法則」,讓你跟孩子達成共識
    這樣的溝通其實是不平衡的,孩子會感覺自己被壓制,所以態度自然不會太好。要是想好好跟孩子溝通,那麼家長就要學會給孩子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聆聽一下孩子的看法,然後再考慮該怎麼繼續說。有的時候,孩子們因為不知道怎麼表達,很可能說出來的話跟他們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家長們不要著急跟孩子生氣,先問問孩子到底是不是這麼想的。內容三:從對方的觀點中找到值得認可的地方。家長在聽完孩子的想法之後,要從中找到一處值得被認可的點,無論這個點是什麼,家長都要表示自己認可,並且表揚孩子。前三個內容,其實都只有一個效果,那就是為之後的行為做鋪墊。
  • 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權利,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要再煩了!閉嘴!你沒有說話的權利!…"這樣的話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如果你已經做了父母,有沒有曾這樣對待過自己的孩子呢?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會聽孩子說話,不給孩子發言權。尤其是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的時候,更是不允許孩子說話,因為他們覺得孩子的解釋就是頂嘴和狡辯。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聽話,卻很難做到傾聽孩子的心聲。如果父母過於壓制,無異於扼殺孩子的天性。
  • 學會傾聽孩子(二):在遊戲中傾聽
    只有當你讓自己扮演弱小角色的時候,孩子就會感到有足夠的自信向你表露他在重要問題上的想法和感受。在這個遊戲中,媽媽的傾聽和渴望,滿足了孩子對自己主導城堡的全部幻想,讓孩子充滿了驕傲和自信,為孩子和媽媽之間建立起信任和友愛的連結。
  • 學會傾聽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
    家人們,大家好我是傑語媽媽,那麼我們今天分享的課題是學會傾聽,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那麼學會傾聽,我想是每個家長都很難做到的,幾乎是為零的,那麼要怎樣來學會傾聽孩子為什麼要學會傾聽孩子?那接下來我們就來啊,說一下啊。
  • 進入初中孩子怎麼變了?別著急,掌握這幾點就能輕鬆交流
    字裡行間透露著無奈和焦慮。的確,孩子進入初中,這是他們人生的一個全新的階段,他們開始出現了首次「仇親」心理。你看好了,這是人生的第一次這種情緒的出現。 何為「仇親」?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仇恨自己的父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心理?還是孩子自我意識從2歲的萌發,到現在的爆發的過程。而父母,就是孩子拿來首試的對象。
  • 讓孩子學會傾聽
    如果一個孩子不知道怎樣與人交往,就不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就會變成一個孤陋寡聞的人。即使他才高八鬥學富五車,頂多也只能算是個孤家寡人似的小神童。良好的人際關係會讓人覺得一切都很順利,反之就會處處碰壁,什麼事情都做不成。而且善於與別人溝通的人永遠是快樂的人,不能與人和睦相處的都是孤獨和不幸的人。
  • 建立孩子自信心-學會認真傾聽孩子
    首先回想下一天聽孩子表達自己的時候有多少分 1、當孩子主動訴說一件事的時候 ,你通常是怎麼回復的? 2、在你家 ,有給孩子在大家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時候嗎下面來聊聊關於傾聽的重要性 孩子是否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取決於這個人是否自信,我們經常說的一句俗語,「茶壺裡煮餃子,倒不出來
  • 讓孩子學會表達的4個步驟,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我和爸媽的接觸中,很多爸媽都提到自己的孩子不太會表達:當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時,不做也不說,只會哭。如果孩子做錯了事,問他知不知道錯了?他就點頭,再問他記住了嗎?還是點頭,不管遇到什麼事,就是不願意說。還有的孩子遇到事情就著急,興奮的不知道怎麼表達,說的時候顛三倒四的,不讓他說還不行。
  • 孩子需要父母傾聽他們的想法,3個要點讓孩子願意溝通
    ,沒有傾聽到孩子內心世界的聲音,沒有體會到她的委屈和著急,而是否定了孩子的情緒,並且用質問責怪的方式回應了孩子的傾訴。然後家長就繼續做自己的事情,看手機打電話,孩子感到自己是不重要的,慢慢的他想傾訴的心門就會關閉。那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最大程度的去避免這種親子矛盾的升級呢?我的建議是友好的傾聽。想想我們自己,當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願意和家人溝通了?是溝通的方式出了問題。
  • 認真傾聽,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
    「那你能告訴爸爸為什麼和人打架嗎?」「他們都知道你和媽媽離婚了,然後就在背地裡取笑我。今天,正好被我撞上了,我就讓他們們道歉,可是,他們反倒說得更厲害了,我一氣之下就和他們打了了起來。」兒子解釋道。「都是爸的錯,爸爸錯怪你了,以後別的同學說的那些閒言閒語你不要聽,努力學習,學習成績好了,就沒人敢輕視你了,知道嗎?」
  • 學會傾聽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為什麼說學會傾聽是孩子最好的教育呢成為孩子最信任的存在 我們人最喜歡和親近的人分享自己的快樂,新奇的發現,和悲傷的心情。孩子更是這樣,孩子的關係很簡單,就是家人和朋友,老師。作為孩子最信任,最親近的家人,我們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應該是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心聲。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和爸爸媽媽無話不說。父母是他們最信任的夥伴。如果我們像故事中的媽媽那樣不信任孩子,沒有認真聽孩子說,那一場悲劇將無可避免。
  • 不要否定指責孩子,肯定孩子的想法,孩子一定會愛上學習
    ,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講述了一遍。我先是肯定孩子表達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想法,又說每個人對國學經典的理解都不太一樣,這句話也有幾個解釋,我再給你講這句話直接的意思「聰敏好學,不以向地位、學問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形容謙虛好學。」
  • 一定要學會認真傾聽孩子的「廢話」
    每天等孩子放學後,又回到了 「雞飛狗跳」的作業輔導現場。小神獸會迫不及待的回家和你分享一下,作為家長也很想了解寶貝在學校發生了什麼情況?一見到孩子,就開始連環追問:  你會發現有很多的問題裡充滿了焦慮:  「今天有沒有跟同學打架?」
  • 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
    孩子在童年時期最信任、最依賴的對象就是父母,因此他們無論是看到喜歡的事物,還是遇到害怕的事物,都希望能讓父母了解。孩子渴望通過被傾聽這一行為找到自己的存在與價值,希望自己的感知與情緒能被父母安撫、理解。成年人會從被他人認真傾聽的行為中獲得尊重感,而孩子會從被父母認真傾聽的行為中獲得安全感和愛。
  • 父母的自我成長:靜下來,傾聽孩子的聲音
    否定感受:「不要哭了,不要難過啦!」 4. 忽略感受:「..........」(無視他人的感受,對方說完,你就岔開話題講自己了或者其他事情) .........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覺得,他的內心被父母理解到了。 在傾聽過程中,我們需要主動去表達自己的理解,通過對方的反饋去修正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以自己的想法度世間萬物的想法。
  • 學會傾聽三重奏,做懂孩子的父母
    密碼3——觀察:家長關閉對孩子的評價系統,學會觀察孩子,讓孩子信任自己的感覺和判斷,而不是活在家長的評價裡,模糊了自己。密碼4——聯結:比大道理更重要的是情緒。理解、見證,用誠實去聯結孩子的情緒,用語言去聯結孩子的心意,陪伴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份喜悅、感動、悲傷和憂慮。
  • 為何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
    本報記者 趙越 「我也想和孩子好好溝通,可他總是不理我,我不知道怎麼做才好。」前不久,西寧市民黃女士向記者訴苦:自己15歲的兒子特別不聽話,黃女士想要和他好好交流一下或者談談心,可他就是不願意。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呢?
  • 學會傾聽,開啟和孩子高效溝通的第一步
    孩子由出生到漸漸長大,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渴望被家長理解和關注,對自身感受和情緒雖然有模糊的認識卻又不能很好的分析處理;家長則希望能夠正確解讀孩子的內心,理解接納他們的情感,同他們在愛和關懷中建立親密關係,而這些都離不開高效的親子溝通。「傾聽」作為溝通的前提和基礎,直接影響溝通效率和結果,隨著人們對親子溝通的日益重視,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也被越來越多的家長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