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傾聽,開啟和孩子高效溝通的第一步

2020-08-26 一凡媽媽的百寶箱

孩子由出生到漸漸長大,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渴望被家長理解和關注,對自身感受和情緒雖然有模糊的認識卻又不能很好的分析處理;家長則希望能夠正確解讀孩子的內心,理解接納他們的情感,同他們在愛和關懷中建立親密關係,而這些都離不開高效的親子溝通。「傾聽」作為溝通的前提和基礎,直接影響溝通效率和結果,隨著人們對親子溝通的日益重視,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也被越來越多的家長認可。

請用心傾聽孩子的聲音

奇奇快六歲了,當別的小朋友整天纏著爸爸媽媽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的時候,奇奇卻很少這樣。用媽媽的話說「讓他說說怎麼想的太難了,就像說句話能吃了他似的,問急了,就開始咬牙、跺腳發脾氣,再追問就乾脆眼圈一紅開哭了。」看著別的孩子對父母知無不言,奇奇媽媽甚至開始擔心是不是孩子有什麼問題。

直到一天,生氣的奇奇大喊:「平時我說的時候,你們總說聽著呢,其實根本沒聽,我才不說呢。」

奇奇媽媽剛想反駁,又覺得這話很耳熟,忙把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她想起之前奇奇拼積木的時候讓她陪,還很興奮地講這裡是積木小人住的地方,那裡是上課的地方等等。可是自己實在對小孩子的遊戲沒興趣,只是反覆說著知道了,聽著呢,並不時拿起手機刷刷新聞。當時奇奇也就是這樣很生氣的說她根本沒在聽,仔細想想,類似的事發生過太多次了。

當孩子總是對和父母溝通表現出厭煩情緒、明明有想法就是不肯和傾訴,這種親子溝通中出現的障礙常讓家長頭疼不已。這時就有必要對我們的親子溝通方式進行重新審視,最先要做的就是檢查是不是在「傾聽」上出了問題。

……小豆豆不由得感到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碰上了真正可親的人。因為小豆豆長這麼大還從來沒有人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聽自己講話。

《窗邊的小豆豆》——黑柳徹子(日)


每個人都曾是孩子,對所有的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在孩子眼中,那些再平常不過的小事都可能讓他像發現寶藏一樣。他們總是迫不及待想和最親近的人一起分享這種快樂,渴望傾訴興奮和滿足的心情。這時,大人任何不耐和敷衍 都好似潑向孩子的一盆冷水,讓他們只能委屈地閉上小嘴。

忙碌的生活和日益增長的閱歷讓家長很難輕易為一些小事興奮不已,正是這種習以為常的不感興趣,讓他們有意無意的忽視孩子的話語,他們敷衍著聽、斷章取義的聽、假裝著聽,卻很難做到用心專注的傾聽孩子的聲音,理解他們的想法、探尋他們的感受。而在孩子心中,他想要的不過是你放下手中的事,看著他的眼睛,仔細地傾聽,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他最大的鼓勵。

不要急於打斷和反駁,聽聽孩子的真實想法

冬天的時候,可可第一次見到下大雪,雪花白白涼涼的抓在手裡怎麼也玩不膩,回家的時候,還不忘裝一小桶帶上。進了家門,可可急急的要奶奶把冰箱裡的東西掏出來,要把小桶整個塞進去。奶奶不許,又嫌可可調皮,直說要把這破東西扔出去。

媽媽忙安撫快哭的可可,讓他說說想法,可可說他特別喜歡小雪花,放在冰箱才不會化掉,到了夏天拿出來該有多涼快啊。媽媽認真地聽著可可天真的話語,告訴可可這個想法很有意思,並說到了夏天要和可可一起看小雪花的樣子。然後媽媽找來了小盒子,和可可商量著做了幾個小雪球,蓋好蓋子,再放進冰箱。媽媽和可可都開心地笑了。

成人之間相互溝通,在他人講話時隨意打斷被看作很不禮貌的行為,但面對孩子我們卻常常忽略這點。一些家長習慣於用自己的經驗和思維方式對孩子的事情進行評判,有時甚至等不及聽孩子說完就匆忙打斷,進行反駁或直接下定論,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孩子得不到尊重,又無力反抗,不但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還可能因此生出牴觸情緒而拒絕和父母訴說,這時,正常親子交流受阻,家長卻已無力引導孩子進行溝通,長此以往對孩子性格發展和健康成長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當孩子和家長傾訴時,無論孩子的觀點在大人看來是多麼異想天開、幼稚可笑或者存在明顯錯誤,家長都不要急於打斷,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先認真聽孩子把話說完。尊重孩子說話的權利,孩子不僅能得到被尊重的滿足感,也會從中學會尊重他人 。同時,在感受到家長的真誠和愛意,孩子更樂於溝通交流,也更容易接受家長的觀點和建議,進而形成親子溝通的良性循環。

用反饋式傾聽,引導鼓勵孩子溝通

親子溝通過程中,孩子語言能力有限,很多時候無法正確表達出真實的感受,從而出現孩子不是不想說,是自己也不了解,說不出來的情況。這時就需要家長利用反饋式的傾聽,對孩子進行引導和鼓勵。在溝通中,家長通常佔據主導地位,目的性也較強,可以適時使用分析複述孩子的感受或者簡單提問等方法,引導幫助孩子深入理解自己的感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並引導其正確看待和解決問題。

例如,「我知道你不開心,因為阿姨怕你碰到小寶寶不讓你和他玩,對不對?」, 「你很喜歡小寶寶吧,但是他還太小,很容易受傷,我們下次輕輕走過去看他好不好?」這種正向的反饋明顯比 「是不是你上躥下跳的,阿姨才不肯讓寶寶和你玩?」這種帶有猜測和指責的反饋更易於孩子接受。

聽孩子說話,別忽略特殊的「語言」

在人類進行溝通時,真正用到語言的只有10%左右,剩下的90%則是通過非語言方式傳達,包括表情、肢體語言等等。它們不是語言卻可以獨立發揮信息傳遞的功能,這種特殊的「語言」在傳遞情感上,有時甚至超出了語言能表達的範圍。親子溝通中家長不但應關注孩子的特殊「語言」,更要善於運用,以取得更好的溝通效果。例如家長在傾聽過程中,前傾的身姿,專注的眼睛,可以更多展現出主動傾聽的姿態,而身體後靠,雙手抱胸或者翹著二郎腿,目光遊移則很難傳遞出關愛和想傾聽的信息。

相關焦點

  • 和孩子交流總是無效溝通?學會「反饋式傾聽」,快速做到有效溝通
    孩子吵架的情緒很快就過去了,一會又玩得嘻嘻哈哈。不過對於朋友這種強勢的態度來和孩子溝通,難免會有些不妥。這樣的溝通方式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加重孩子的依賴心理,什麼事都會等著父母來做決定。父母們還是要學會用「反饋式傾聽」,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更加高效。
  • 即使學了再多的溝通技巧,如果你不懂得傾聽,也做不成高效溝通者
    ,解決問題,最終達到高效溝通。常見的溝通形式有三種: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和傾聽。在我看來,前兩種溝通形式,都是建立在「傾聽」的基礎上,所以,我們最應該學會的溝通技巧是「傾聽」。4、面對過量的信息,要學會尋找關鍵信息;不管是與人溝通,還是讀書學習,處理文件,快速掌握關鍵信息都是很必要的,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專注度,還能幫助我們快速釐清邏輯,高效處理問題。
  • 放下父母的「優越感傾聽」模式,學會同理心傾聽,溝通更順暢
    有分析發現90%以上的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沒有耐心,聽到孩子說一句話就覺得理解了孩子的意思,急著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打斷孩子的話,迫不及待的表露自己的態度,或者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多數還會訓導孩子,結果往往是父母並沒有了解孩子想表達的意思,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理解甚至委屈憤怒。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不聽話」的父母用錯了傾聽方法,他們開啟的是「優越感傾聽」模式。
  • 心理丨《只需傾聽》:學會如何傾聽,是你能和大家有效溝通的秘密
    眼下,你急需與一個人溝通,可你完全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這個人可能是你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他擺出與世隔絕的態度,屏蔽了你所有的話;這個人可能是你固執的老闆,他把項目失敗完全歸因於你,根本不想聽你解釋;這個人還可能是你新開發的客戶,他冷淡地回應著你的熱情,壓根不信任你。
  • 讓孩子學會傾聽
    如果一個孩子不知道怎樣與人交往,就不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就會變成一個孤陋寡聞的人。即使他才高八鬥學富五車,頂多也只能算是個孤家寡人似的小神童。良好的人際關係會讓人覺得一切都很順利,反之就會處處碰壁,什麼事情都做不成。而且善於與別人溝通的人永遠是快樂的人,不能與人和睦相處的都是孤獨和不幸的人。
  • 父母需要學會的幾個簡單高效的溝通法則
    我們要永遠記住,溝通在親密關係中是最重要的。」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父母如何避免情緒激動,說教或者吼叫,或者孩子免於受到驚恐,嚎啕大哭。幾個簡單又高效的溝通法則告訴你。也許,瑪麗下次還是想和小夥伴一起玩,媽媽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問她:「和小夥伴因為什麼事情不愉快了,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第二,傾聽時給予孩子反饋在傾聽孩子的感受、請求之後,要和孩子主動互動,表達我們的理解,這樣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無效溝通,更快速地找準孩子的需求。
  • 傾聽孩子的心聲,才能有更好的溝通
    傾聽孩子的心聲,才能有更好的溝通在家庭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父母常常滔滔不絕地講話,卻很少傾聽孩子說些什麼,或讓孩子有說出他心聲的機會。漸漸地,孩子也就懶得向父母說出自己的心聲了。於是,造成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感,當然不能幫助孩子面對問題,甚至無形中還會造成親子間的緊張和衝突。
  • 和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真誠的傾聽
    這份了解,是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都願意蹲下來,站在和孩子一般的高度,聽孩子講述屬於他們的故事、情感和需求。當孩子的獨特性被你聽見了,你和他們的溝通才會變得通暢順利。01.*Photo By Pexels後來,老師和孩子溝通才發現,其實,孩子本不想用媽媽教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她想要躲,不想要打,她有自己處理事情的方法。如果根本不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也不讓孩子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強行灌輸、侵略,會讓孩子的內心處於衝突混亂中,也讓親子關係變得生硬而強勢。要認識到: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更需要被傾聽的力量。
  • 學會傾聽三重奏,做懂孩子的父母
    這七個親子溝通密碼可以幫助孩子從失敗、錯誤、衝突等讓他們感到挫敗的事件中獲得能量、解決問題、建立自信、贏得合作。密碼1——動態:一切事物都是動態發展的,學會動態的看待孩子,看待情緒和自己,讓溝通軟著陸。
  • 學會傾聽孩子(二):在遊戲中傾聽
    在這個遊戲中,媽媽的傾聽和渴望,滿足了孩子對自己主導城堡的全部幻想,讓孩子充滿了驕傲和自信,為孩子和媽媽之間建立起信任和友愛的連結。二、如何學會在遊戲中傾聽1、遊戲中傾聽的第一步是要發現什麼樣的事能讓你的孩子發笑
  • 父母和孩子的各自固執:好好說話和好好傾聽,很重要,要學會溝通
    在孩子成年以後,如何和孩子好好相處,可能很多父母都會焦慮。大家都是愛孩子的,但孩子總是不聽話,總是自說自話,辜負自己的一番苦心。父母在這個時候,總會把問題歸結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長大了,就不聽話了,卻忽略了自己有沒有好好說話,是不是端著家長的架子去責罵而不是溝通。
  • 還在覺得和孩子難溝通?不如試下「積極傾聽」這個好方法
    你和孩子難溝通嗎?是否每次溝通時都會有以下的想法:「一講道理就完蛋!」「每次真不想吼他,可這孩子簡直油鹽不進。」「不吼不叫,有用嗎?他照樣和你對著幹!」和孩子難溝通,是家長們都會遇到的難題。尤其是遇到那些有獨立想法的孩子,沒點真本領,還真的難以搞定。
  • 學會傾聽和提問,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從他人角度出發,學會傾聽和提問,讓自己變得更有趣。1、從他人角度出發我們都曾有過在聊天的時候遇到對方心不在焉的敷衍,當我們興致勃勃的滔滔不絕時,卻發現對方正在做著自己的事情應付兩句,這就像被潑上一盆冷水。
  • 改善人際溝通的第一步,不是會說而是會聽
    如果一個人自說自話,完全沒有顧及他人的想法,你會覺得她的人際溝通能力強嗎?人際溝通的本質是能說到聽眾的心坎裡,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了解聽眾的關注點,所以改善人際溝通的第一步,不是表達,而是學會傾聽。小J覺得很詫異,我明明是想學會好好說話的,怎麼反而不教我說話,而是先讓我閉嘴呢?且慢,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 學會傾聽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
    家人們,大家好我是傑語媽媽,那麼我們今天分享的課題是學會傾聽,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那麼學會傾聽,我想是每個家長都很難做到的,幾乎是為零的,那麼要怎樣來學會傾聽孩子為什麼要學會傾聽孩子?那接下來我們就來啊,說一下啊。
  • 拿什麼拯救你,我親愛的孩子:良好的親子溝通,從學會傾聽開始
    原因2:不喜歡父母和自己聊天的方式很多父母總是喜歡一味地單方面地問話,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並不是跟孩子平等地、用心地溝通交流,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倍感壓力,久而久之就沒有了傾訴的欲望。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呢?可以參考以下3個步驟:Step1: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機會想要成為能傾聽孩子心聲的好父母,首先要創造一個尊重孩子,讓孩子願意傾述的環境。
  • 《學會傾聽》主題班會
    活動目標: 1、了解與理解懂得傾聽的人才會獲得朋友,因為你分擔了他的煩惱;懂得傾聽的人才能夠夠在聽的過程中領會大意,
  • 與孩子溝通的第一步,是理解孩子的感受,3步讓你做孩子的知音
    一、理解孩子的感受是一把「開心鑰匙」與孩子溝通的第一步是真正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這個觀點來自於坤爸今天讀到的一本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作者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都是三個孩子的媽媽,這部育兒經已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
  • 孩子話癆怎麼辦?別嫌吵,可能是開啟「好口才」的第一步
    我相信還有很多家長也遇到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問題,孩子在不知不覺間突然變得話多了,有的時候甚至在家長自身比較忙的時候,這樣的表現還會令自己感到反感。 其實,當孩子變得"話癆"的時候,家長不要嫌煩也不要嫌吵,因為這可能是開啟孩子"好口才"的第一步。
  • 孩子話癆怎麼辦?別嫌吵,可能是開啟"好口才"的第一步
    我相信還有很多家長也遇到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問題,孩子在不知不覺間突然變得話多了,有的時候甚至在家長自身比較忙的時候,這樣的表現還會令自己感到反感。其實,當孩子變得"話癆"的時候,家長不要嫌煩也不要嫌吵,因為這可能是開啟孩子"好口才"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