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由出生到漸漸長大,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渴望被家長理解和關注,對自身感受和情緒雖然有模糊的認識卻又不能很好的分析處理;家長則希望能夠正確解讀孩子的內心,理解接納他們的情感,同他們在愛和關懷中建立親密關係,而這些都離不開高效的親子溝通。「傾聽」作為溝通的前提和基礎,直接影響溝通效率和結果,隨著人們對親子溝通的日益重視,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也被越來越多的家長認可。
奇奇快六歲了,當別的小朋友整天纏著爸爸媽媽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的時候,奇奇卻很少這樣。用媽媽的話說「讓他說說怎麼想的太難了,就像說句話能吃了他似的,問急了,就開始咬牙、跺腳發脾氣,再追問就乾脆眼圈一紅開哭了。」看著別的孩子對父母知無不言,奇奇媽媽甚至開始擔心是不是孩子有什麼問題。
直到一天,生氣的奇奇大喊:「平時我說的時候,你們總說聽著呢,其實根本沒聽,我才不說呢。」
奇奇媽媽剛想反駁,又覺得這話很耳熟,忙把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她想起之前奇奇拼積木的時候讓她陪,還很興奮地講這裡是積木小人住的地方,那裡是上課的地方等等。可是自己實在對小孩子的遊戲沒興趣,只是反覆說著知道了,聽著呢,並不時拿起手機刷刷新聞。當時奇奇也就是這樣很生氣的說她根本沒在聽,仔細想想,類似的事發生過太多次了。
當孩子總是對和父母溝通表現出厭煩情緒、明明有想法就是不肯和傾訴,這種親子溝通中出現的障礙常讓家長頭疼不已。這時就有必要對我們的親子溝通方式進行重新審視,最先要做的就是檢查是不是在「傾聽」上出了問題。
……小豆豆不由得感到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碰上了真正可親的人。因為小豆豆長這麼大還從來沒有人用這麼長的時間來聽自己講話。
《窗邊的小豆豆》——黑柳徹子(日)
每個人都曾是孩子,對所有的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在孩子眼中,那些再平常不過的小事都可能讓他像發現寶藏一樣。他們總是迫不及待想和最親近的人一起分享這種快樂,渴望傾訴興奮和滿足的心情。這時,大人任何不耐和敷衍 都好似潑向孩子的一盆冷水,讓他們只能委屈地閉上小嘴。
忙碌的生活和日益增長的閱歷讓家長很難輕易為一些小事興奮不已,正是這種習以為常的不感興趣,讓他們有意無意的忽視孩子的話語,他們敷衍著聽、斷章取義的聽、假裝著聽,卻很難做到用心專注的傾聽孩子的聲音,理解他們的想法、探尋他們的感受。而在孩子心中,他想要的不過是你放下手中的事,看著他的眼睛,仔細地傾聽,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他最大的鼓勵。
冬天的時候,可可第一次見到下大雪,雪花白白涼涼的抓在手裡怎麼也玩不膩,回家的時候,還不忘裝一小桶帶上。進了家門,可可急急的要奶奶把冰箱裡的東西掏出來,要把小桶整個塞進去。奶奶不許,又嫌可可調皮,直說要把這破東西扔出去。
媽媽忙安撫快哭的可可,讓他說說想法,可可說他特別喜歡小雪花,放在冰箱才不會化掉,到了夏天拿出來該有多涼快啊。媽媽認真地聽著可可天真的話語,告訴可可這個想法很有意思,並說到了夏天要和可可一起看小雪花的樣子。然後媽媽找來了小盒子,和可可商量著做了幾個小雪球,蓋好蓋子,再放進冰箱。媽媽和可可都開心地笑了。
成人之間相互溝通,在他人講話時隨意打斷被看作很不禮貌的行為,但面對孩子我們卻常常忽略這點。一些家長習慣於用自己的經驗和思維方式對孩子的事情進行評判,有時甚至等不及聽孩子說完就匆忙打斷,進行反駁或直接下定論,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孩子得不到尊重,又無力反抗,不但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還可能因此生出牴觸情緒而拒絕和父母訴說,這時,正常親子交流受阻,家長卻已無力引導孩子進行溝通,長此以往對孩子性格發展和健康成長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當孩子和家長傾訴時,無論孩子的觀點在大人看來是多麼異想天開、幼稚可笑或者存在明顯錯誤,家長都不要急於打斷,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先認真聽孩子把話說完。尊重孩子說話的權利,孩子不僅能得到被尊重的滿足感,也會從中學會尊重他人 。同時,在感受到家長的真誠和愛意,孩子更樂於溝通交流,也更容易接受家長的觀點和建議,進而形成親子溝通的良性循環。
親子溝通過程中,孩子語言能力有限,很多時候無法正確表達出真實的感受,從而出現孩子不是不想說,是自己也不了解,說不出來的情況。這時就需要家長利用反饋式的傾聽,對孩子進行引導和鼓勵。在溝通中,家長通常佔據主導地位,目的性也較強,可以適時使用分析複述孩子的感受或者簡單提問等方法,引導幫助孩子深入理解自己的感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並引導其正確看待和解決問題。
例如,「我知道你不開心,因為阿姨怕你碰到小寶寶不讓你和他玩,對不對?」, 「你很喜歡小寶寶吧,但是他還太小,很容易受傷,我們下次輕輕走過去看他好不好?」這種正向的反饋明顯比 「是不是你上躥下跳的,阿姨才不肯讓寶寶和你玩?」這種帶有猜測和指責的反饋更易於孩子接受。
在人類進行溝通時,真正用到語言的只有10%左右,剩下的90%則是通過非語言方式傳達,包括表情、肢體語言等等。它們不是語言卻可以獨立發揮信息傳遞的功能,這種特殊的「語言」在傳遞情感上,有時甚至超出了語言能表達的範圍。親子溝通中家長不但應關注孩子的特殊「語言」,更要善於運用,以取得更好的溝通效果。例如家長在傾聽過程中,前傾的身姿,專注的眼睛,可以更多展現出主動傾聽的姿態,而身體後靠,雙手抱胸或者翹著二郎腿,目光遊移則很難傳遞出關愛和想傾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