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發現90%以上的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沒有耐心,聽到孩子說一句話就覺得理解了孩子的意思,急著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打斷孩子的話,迫不及待的表露自己的態度,或者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多數還會訓導孩子,結果往往是父母並沒有了解孩子想表達的意思,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理解甚至委屈憤怒。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不聽話」的父母用錯了傾聽方法,他們開啟的是「優越感傾聽」模式。
「優越感傾聽」是什麼呢?就是當孩子說話的時候,父母不自覺的帶著一種優越感:「我是你爸媽,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多,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所以我懂的也肯定比你多,你就不用說那麼多了,都聽我的。」
父母的心理預設像一根強有力的繩索,把父母往說上牽拉,同時關閉耳朵,下一秒就進入張嘴打斷孩子,替孩子下結論、對孩子施加評判和教育的狀態。
繁體字「聽」的含義,當我們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要做到「十目一心,用耳為王」。
也就是我們一定要用眼睛聚精會神的看著孩子。然後用耳朵專注的傾聽,把嘴閉上,把說話的權利完全交給孩子。
但是大多數的父母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往往用的不是繁體字的「聽」,而是簡體字「聽」。把簡體字「聽」拆分來看,左邊是「口」,一直在用嘴說話,右邊是「斤」,相當於用嘴說話的同時還一直斤斤計較。
跟孩子溝通當父母用「聽」的時候會怎麼樣呢?往往是孩子剛說了開頭父母就粗暴打斷說:「哎呀,行了,你別說了,說半天也沒說明白」或者還沒聽孩子說完父母就不耐煩的開始輸出觀點:「你說的都是啥呀?我覺得應該怎樣怎樣」,然後講道理,作指導,說教嘮叨就開始了。
但是要知道孩子還沒說完啊,孩子要傳遞的真正信息,父母還不知道,那麼父母還可能謬以千裡,這樣的溝通自然就無效了。
有句俗語「兩年學說話,半生學閉嘴」,「兩年學說話」是指孩子從0歲到兩歲進入語言爆發期,處於這個階段人一直在學習如何說話。而「半生學閉嘴」是指什麼呢?是指修煉自己的修為,尤其是我們作為父母必須先學會閉嘴,同時做一個兔子,把自己的耳朵豎起來生成耳朵去捕捉孩子到底要說什麼,心裡到底有什麼想法。
跟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要做的動作,應該是聽要大於說。
但是有的父母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跟孩子聊天孩子沒話說,問孩子問題孩子也不愛回答,很多父母會覺得這是「說」的問題,其實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經常打斷他說話,一味的說出自己的觀點都沒有豎起來耳朵,總是張著嘴打斷孩子,搞得孩子應該說話的時候興趣索然。
比如孩子跟媽媽說把杯子打碎了,孩子還沒來得及解釋是怎麼回事,媽媽看到玻璃碴子碎一地瞬間火冒三丈,走到孩子面前生氣的說:「你這孩子怎麼回事,整天毛手毛腳的,沒長眼睛嗎?」
但其實也許孩子是想主動幫媽媽分擔家務,擦桌子的時候不小心把杯子弄掉了,結果媽媽不管三七二十一劈頭蓋臉就對孩子一通批評。
挨罵孩子心裡肯定特別委屈,本來出於好心想幫媽媽幹活卻落了一身埋怨,人都是趨利避害的,結果孩子不僅做家務的積極性打消了,慢慢的有什麼事也不願意主動跟父母說了,父母還覺得奇怪,不理解這孩子怎麼回事,怎麼都不愛跟我們說話,其實是父母把孩子塑造成這樣了。
這就是父母常見的優越感所造成的問題,孩子是弱勢一方,根本沒有機會把話說完,把事情說完整,自己的觀點還來不及陳述就被硬生生的打斷了,我們可以想像小孩子心裡有多憋屈,多堵心。
這樣次數多了,時間久了,孩子跟父母的溝通之門就會關閉,不再願意跟父母談心事,他會認為爸媽不會聽我的,他不懂我,我也懶得說了。
當然很多父母並不是故意這樣的,他們是不由自主或者是延續著上一輩的養育方式,在心理學上被稱為「代際傳遞」。
但是除了代際傳遞的模式之外,其實還有更好的一個方式,也就是做「聽話的」父母,當然這並不是說孩子說什麼父母就要聽什麼,而是一種傾聽孩子說話的態度和方法。
通俗的說就是設身處地投入感情的理解,是一種換位思考的能力,很多父母已經意識到傾聽孩子說話的重要性,但是光知道不行還要掌握傾聽的方法。
全球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關於同理心傾聽給出過這樣的觀點,每個人都有一種想要對別人說話評論的自然現象,比如說一個人說:「我不喜歡這場演出」,人的自然反應是從自己的觀點出發來評價這句話,比如說:「我也不喜歡」,或者說:「沒有啊,我覺得挺好的」,那麼使用同理心傾聽當別人發表的一個觀點,我們應該給的反應是:「為什麼呢?我想聽聽你的觀點」,接下來無論我們是否認同對方的觀點,都會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運用這樣的傾聽方法,可以解決很多看起來很困難的溝通難題。
我們可以看著孩子的眼睛或者眉心,然後用耳朵認真專注的傾聽,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容器,不管孩子說什麼都先放進去,同時把嘴閉上,把說的權力完全交給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尊重,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
要簡單重複就可以,比如重複孩子最後一句話或半句話,這樣會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確實是在認真聽。
不要用自己的慣性思維去解讀孩子的話,而是真正站在孩子那邊去理解他想表達的意思,要問孩子為什麼你是怎麼想的。
儘管技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孩子的態度,這是孩子能夠真切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