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一個涼風習習的夜晚,我正帶著孩子在小區廣場前玩耍散步,忽然背後不遠處傳來一陣高分貝的聲音,轉頭一看才發現原來是一位母親正在狠狠地訓斥著孩子。
事情緣由到底如何?孩子到底是因為什麼事情被媽媽嚴厲批評?我們作為旁觀者都不得而知,但我通過觀察發現了一種情況,只要孩子剛要張口說話,常常是一句話都還沒有說完,就被母親的連珠炮話語給「轟」了回去。做母親的,當生氣的時候是連孩子的一句完整的話都沒有耐心去聽完。做孩子的,在可能被父母誤解的情況下,那更是在內心感到委屈和不安。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一路哭哭啼啼地跟在母親的身後離開了這「傷心之地」。
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其實並不少見,只不過很多是發生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有調查研究發現,九成以上的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都沒耐心聽完孩子的話,就急著按照自己的理解,迫不及待地表露態度或者直接說出自己的觀點,多半還會對孩子加以嚴詞訓斥。結果是經常出現父母誤解了孩子的現象發生,導致孩子感到特別地委屈和憤怒,這勢必會影響到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這種現象呢?這主要是因為父母用錯了傾聽的方法,他們開啟的是「優越感傾聽」模式。
什麼是「優越感傾聽」?就是父母在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自覺地帶著一種優越感。有為數不少的父母都認為自己無論是生活經驗還是人生閱歷都要比孩子豐富,因此,也就想當然地就認為孩子說的話自己都懂。
在這種心理預設下,父母很自然就聽不進去孩子說的話,隨時有可能打斷孩子的話,在未了解事情全貌的情況下,就武斷地憑想像替孩子下結論,對孩子施以主觀上的評判和教育,此時誤解孩子自然在所難免。
有的父母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跟孩子聊天,孩子沒話說;問孩子問題,孩子也不愛回答。產生這種問題可能有多種原因,但大都和父母採用了不恰當的溝通方式有關,比如父母在和孩子溝通過程中,經常打斷孩子的說話,一味地輸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孩子就會對這樣的溝通逐漸失去興趣,當然就變成了父母眼中的不愛說話的樣子。
和大人相比,孩子是弱勢方,如果遇到自己的觀點還來不及表達就硬生生被打斷、被誤解的情況,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孩子此時在心裡該是有多憋屈啊。
當這樣的次數多了之後,孩子跟父母的溝通之門就會逐漸關閉,變得再也不願意和父母談心事了。
世界著名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曾經提出了一個「同理心傾聽」的概念,也就是帶著同理心去傾聽跟自己意見不同的人的看法,能夠引起傾聽對象的共鳴。
雖然「同理心傾聽」最初是用於職場人士的溝通,但實際上,這種方式同樣可以用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能夠極大改善類似父母誤解孩子之類的溝通不暢的問題。
父母在運用「同理心傾聽」方法時,要把握好以下四個關鍵要點:
第一,傾聽中眼睛要聚精會神地看著孩子
在傾聽中,父母可以看著孩子的眼睛,然後用耳朵專注地聽著,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誠意和一種被重視的感覺,這種美好感覺還能帶給孩子一種安全感,反過來也能促使孩子更加信任父母。
第二,適時地重複孩子說的話
這種操作方式簡單易行,只要覺得合適,父母就可以重複孩子說的某一句話,比如可以選擇在中途、在結束的時候,這種看起來不起眼的做法,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確實是在認真傾聽他說的話。
第三,換位思考理解孩子說的話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中,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道理很簡單,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孩子的表達。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問孩子:「為什麼這樣說呢?你是怎麼想的?」等等,
第四,全程要保持態度溫和、語氣平穩
為保證傾聽的效果,父母在和孩子溝通中,要全程保持態度溫和、語氣平穩。這樣能夠幫助孩子有效「消除緊張的心理。
父母誤解孩子是親子溝通中的一個常見問題,父母傾聽方法不對是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教育實踐證明,「同理心傾聽」方法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