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傾聽」也要懂技巧,用「反思式傾聽」,讓孩子和家長心更近

2020-12-19 騰訊網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串門,朋友正在收拾一些東西,準備明天帶孩子去外婆家。孩子在一旁就很興奮,一直問外婆家的狗狗怎麼樣了,上次去的時候有個孩子跟他玩的很好之類的話。但是朋友因為要收拾東西,就沒有怎麼在意孩子的話。孩子正問到關鍵處時,朋友直接對孩子說:"你別問了,明天過去了就知道了。我還要收拾東西呢,先去玩別的。"孩子還是在一旁繼續問,後來感覺到媽媽有些不耐煩了,孩子就跑開了,自己到房間裡去了。

後來準備一起吃飯的時候,孩子仍然很沉默,朋友讓他多吃一點,他就簡單點了點頭,就默默吃飯了。剛剛活潑的小男孩,現在變成了安靜的小孩子。

作為旁觀者,我覺得朋友對於孩子的提問以及訴說沒有做到很好的傾聽。其實孩子只是知道明天要去外婆家感到興奮,想要與媽媽分享並且想要知道一些情況,但是媽媽並沒有對自己的提問進行回應,所以孩子明顯感到失落了,才會在吃飯的時候沉默不語。

作為家長,對於孩子的提問與訴說,要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才能夠培養孩子更好的性格以及促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但是,關於"傾聽",很多家長仍然存在很多誤區。

家長在傾聽孩子的聲音時的三大誤區

1、流於表面的傾聽

有的父母是這樣的,當孩子在一旁對父母說出自己的一些經歷或感想的時候,父母只顧忙著自己的事情,對於孩子的疑惑只會表示"我也不是很清楚。你認為應該怎麼做呢?"如果孩子知道怎麼做,大概也不會向父母訴說和提問了。

有時候面對孩子的訴說,父母會認為這都是一些小事,所以沒有用心在聽孩子講話,只是隨便附和幾句,讓孩子做到自己在聽就好了。其實這是不對的。父母是否用心在聽自己講話,孩子心裡都非常清楚的。如果父母總是流於表面地傾聽孩子,孩子會逐漸失去分享欲。

2、表現出不耐煩的神情

父母有時候因為手頭有事情要做,面對孩子的訴說以及分享,父母會說:"好啦,我知道了。我現在很忙,你不要說了,我沒時間聽的。"

父母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找人說話,卻被對方說沒時間,讓自己不要說了,父母會怎麼想呢?

父母的每一個不耐煩的神情,孩子都會記住的。如果每次訴說的時候,父母都不願意傾聽自己,並且覺得自己很煩,那孩子何必自討沒趣呢?時間長了,孩子有事也會憋在心裡,不願意說出來的。

3、打斷孩子的話,轉移孩子注意力

父母不會傾聽還有這樣一種情況,當孩子感到委屈的時候跟父母傾訴的時候,父母想著平復孩子的心情,會很快打斷孩子的話,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不小心磕著了,於是哭著找媽媽,但是話還沒說完,媽媽就說:"好啦好啦,不疼不疼。我們看外面有什麼好玩的呀!"

孩子在意的事情還沒解決,父母就將別的事情拉進來,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父母不在意自己,不關心自己。因此這樣的傾聽方式也是錯誤的,對於親子之間的關係產生不利影響。

學會用"反思式傾聽"才能更好拉近親子關係

1、"反思式傾聽"

"反思式傾聽"又叫"主動傾聽",反思式傾聽是指傾聽者通過複述和確認他人關心的事或者感受,向說話者反饋聽者聽到的內容,以確保交流準確性的一種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對於孩子的傾訴、分享或者提問保持主動傾聽的狀態,並且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感受孩子的心情,再以孩子的角度來和孩子交流,達到讓孩子寬慰的效果。

2、"反思式傾聽"能夠帶來怎樣的效果

(1)確保孩子的壞心情能夠得到釋放。孩子向父母訴說,父母及時回應並且幫助孩子得出結論,引導孩子去解決自己擔心或在意的事情,孩子的壞心情也會得到釋放,從而不會將不好的情緒積壓在心中,有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2)發現孩子的問題的背後真相。孩子有時候在外面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於是想要回家跟父母訴說。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傾聽孩子的聲音,並且積極與孩子互動,孩子會願意說得更多,父母也會知道孩子更多關於壞情緒的信息,更好地幫助孩子紓解。

並且,"反思式傾聽"能夠深入了解孩子的問題,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獲取事實的真相,避免很多問題的發生。

(3)發自內心關心孩子,促進親子關係。父母真誠的傾聽,會讓孩子感受到了自己得到了尊重,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愛。因此,孩子會更加願意與父母訴說、分享,這也能夠促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巧用"反思式傾聽",家長要做到以下四點

1、準備好對孩子的傾聽

準備好對孩子的傾聽,表現在對孩子的傾聽有一個儀式感,讓孩子能夠明白父母正在傾聽。

孩子在訴說的時候,父母要表現出讓孩子信任的樣子,引導孩子來說出自己的問題、受到的委屈以及開心的事情。父母要做好傾聽前的準備。比如,孩子如果有疑惑想要問媽媽,那媽媽這時候就應該放下手頭的工作,看著孩子的眼睛,說:"來,媽媽在呢,你說,我看看是什麼問題,我能不能夠幫到你呢?"接著耐心地聽孩子說什麼,觀察孩子說話時的語氣、情緒等。

做好傾聽前的準備,會給孩子心裡一個安慰,知道父母會尊重自己,考慮自己,於是會讓孩子說出更多的信息。

2、讓孩子流暢表達,不要打斷孩子的話

當孩子想要向父母傾訴或者分享開心的事情的時候,父母最正確的做法,就是讓孩子流暢地說完自己的話,不要去打斷孩子。讓孩子流暢表達可以讓孩子的思路更加清晰,更有條理地表達。

很多孩子在跟父母傾訴的時候一般都是有備而來的,如果父母總是打斷孩子的話,孩子可能會因此因此忘記了原來的思路,造成表達不清晰。

給予孩子更大的表達空間,並且在孩子表達的縫隙,給予孩子一些提示以及引導性的話語,讓孩子流暢表達完自己的問題。當孩子因為激動或者對事物缺乏認知而表達不清晰的時候,父母也不要去替孩子說話,而是應該注重引導,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3、積極與孩子互動

父母作為傾聽的一方,除了要傾聽,還有有互動。這裡的互動不僅指的是語言的互動,還有一些肢體動作、眼神等的動作。

比如,當孩子表達委屈的時候,家長可以擁與抱一下孩子,摸摸孩子的頭,對著孩子說:"沒事的,媽媽在呢。"這些動作和話語,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心安。當孩子表達開心的心情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歡笑,一起搖手表示開心。

通過與孩子的互動,讓孩子感知父母的溫暖與關懷,擁有對父母的依賴,孩子才願意與父母分享更多。

4、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

有的孩子因為缺乏父母的關懷,所以性格比較孤僻,也很少說話,很少會主動傾訴或分享。所以,父母的關愛和照顧很重要,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孩子才會主動靠近父母。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反思式傾聽」讓伴侶的心更靠近
    1.愛情中反思式傾聽的"對話"在這裡的對話,指的自然是愛情間因摩擦而產生的口角,或者說吵架。這裡的對話,是帶有一定負面性質的。在愛情生活中,要有反思式傾聽的出現,就必須基於對話的基礎上。沒有伴侶間因摩擦而產生的對話,就不會有反思式傾聽的出現。
  • 【開「心」學心理科普系列(五)】社工@家長一起加入「聽」行動,3F傾聽孩子的聲音和意圖!
    不會怎麼和孩子聊天?快試試3F傾聽法吧!這次講親子專家強烈推薦的3F傾聽法!簡單!有效!實例+技巧全公開!幫您和孩子一招實現心連心,暢通無阻!往下拉!99%的家長看完本文就能學會!又要上班,又要陪你上課,還要做飯洗碗做家務,你啥也不用做,就只是坐著看電腦而已,還好意思跟我說煩?更焦慮的家長不溝通的孩子不跟你說了!才說你兩句還發脾氣。我不管,反正網課你給我老老實實地看完!
  • 學會傾聽三重奏,做懂孩子的父母
    密碼3——觀察:家長關閉對孩子的評價系統,學會觀察孩子,讓孩子信任自己的感覺和判斷,而不是活在家長的評價裡,模糊了自己。密碼4——聯結:比大道理更重要的是情緒。理解、見證,用誠實去聯結孩子的情緒,用語言去聯結孩子的心意,陪伴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份喜悅、感動、悲傷和憂慮。
  • 放下父母的「優越感傾聽」模式,學會同理心傾聽,溝通更順暢
    有分析發現90%以上的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沒有耐心,聽到孩子說一句話就覺得理解了孩子的意思,急著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打斷孩子的話,迫不及待的表露自己的態度,或者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多數還會訓導孩子,結果往往是父母並沒有了解孩子想表達的意思,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理解甚至委屈憤怒。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不聽話」的父母用錯了傾聽方法,他們開啟的是「優越感傾聽」模式。
  • 親子溝通技巧7,如何運用積極傾聽,積極傾聽中遇到的問題
    上篇課我們講了什麼是積極傾聽,積極傾聽就是在孩子有問題時,父母採用的應對方式。也就是反饋信息+標明感受。學習之後呢,很多家長就迫不及待的拿去用,結果卻發現很不好用。不是孩子不說話,就是孩子對家長所用的積極傾聽根本不理睬,更不會談什麼自己的感受。家長也鬱悶了,學這個技巧到底有什麼用的呢?為什麼用起來就不好使了呢。
  • 綠光教育專家:有效傾聽孩子的四大技巧
    屈老師總結綠光教育十餘年的少兒教育培訓經驗,提出四大策略,幫助父母有效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促進孩子健康成長,促使家庭教育有效地實施。    傾聽技巧一:贏得孩子的信賴    信任是孩子需求表達和情緒宣洩的重要前提。因此,鼓勵孩子向父母傾訴的第一步,就是成為孩子最信賴的人。
  • 親子溝通技巧6 積極傾聽
    您好,今天我們開始親子溝通技巧第六篇,積極傾聽。上一次我們了解了,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時,我們通常的反應都是各種各樣的絆腳石,這時有的父母突然發現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講話了,因為一開口就是絆腳石,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的時候,我們如何去有效地協助孩子呢,下面呢,我們給大家分享兩種非常有效的反應方式。
  • 家長學校講師團「家庭教育」系列講座(五)傾聽,從心開始
    為進一步落實《教育部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教基一〔2015〕10號),直面家校共育的新趨勢和新問題,聚焦學生和家長實際需求,豐富指導內容,優化指導方式,聚焦問題解決,提升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合肥一六八玫瑰園學校聯合合肥項娟名班主任工作室,組織了一批精英團隊,製作了「家庭教育」系列講座,供家長們借鑑和參考。
  • 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
    父母通過傾聽孩子的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可以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如何「好好說話」,當孩子很有條理、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家長通過鼓勵的回應方式,可以讓孩子明白這樣說話能得到更正面的回應;而當孩子用語無倫次或是哭鬧的方式表達想法時
  • 和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真誠的傾聽
    相信任何一個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傷都有說不出來的滋味,孩子疼痛,家長們心中的疼痛更容易被激活,甚至被憤怒淹沒,想要替孩子做點什麼。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成人一味地捲入,並沒有去理解孩子在這件事中的感受,沒有給予孩子傾述的機會,那麼,我們就把孩子推向了更孤立無援的地步。
  • 父母誤解孩子,傾聽方法不對是主要成因,同理心傾聽才是「良方」
    01 「優越感傾聽」是父母誤解孩子的根源為什麼會出現上述這種現象呢?這主要是因為父母用錯了傾聽的方法,他們開啟的是「優越感傾聽」模式。就是父母在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自覺地帶著一種優越感。有為數不少的父母都認為自己無論是生活經驗還是人生閱歷都要比孩子豐富,因此,也就想當然地就認為孩子說的話自己都懂。在這種心理預設下,父母很自然就聽不進去孩子說的話,隨時有可能打斷孩子的話,在未了解事情全貌的情況下,就武斷地憑想像替孩子下結論,對孩子施以主觀上的評判和教育,此時誤解孩子自然在所難免。
  • 育兒知識:家長和孩子談心需用心傾聽,因為孩子也是獨立個體
    在每個家庭裡家長有自己的固定思維,在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中,都是習慣了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衡量事情的真相,或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測孩子的心理,這樣做家長永遠也不能走進孩子的心裡,因為家長和孩子的角度不同,大人眼中的世界和孩子的也不一樣,只有和孩子近距離接觸,認真傾聽他們想法,才能了解孩子,幫助孩子。
  • 傾聽,是教育的藝術
    我們鼓勵孩子向我們傾訴,我們更要學會傾聽。於是林克萊特問他:「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你聽到別人說話時……你真的聽懂他說的意思嗎?你懂嗎?如果不懂,就請聽別人說完吧,這就是「聽的藝術」:1、傾聽不要聽一半。2、還有,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
  • 願意傾聽的人,其實更希望被傾聽,「換位傾聽」很重要
    但我相信他是需要被傾聽的,至少比別人更需要。一個總是傾聽別人的人,不止要處理自己的事,還要消化別人的事,而且是很多人的事,一點一點積累,總有想被傾聽的時候。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何老師一樣,用幽默來化解一些不愉快的事,那些總是傾聽別人的普通人,其實更渴望被別人傾聽。
  • 如何讓孩子聽進你說的話,家長要學會傾聽、交流,比講道理有用
    如果林媽媽更早地和孩子真誠的交流,讓孩子知道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艱辛,那麼孩子就有可能理解她。也有很多家長說不是不想溝通,而是剛剛說幾句,小孩就不耐煩了,溝通無法繼續了。其實,在交流之前,交流前情緒要平穩,以真誠的態度來對待對方。父母來要注意,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要一遇到孩子和自己意見不同的時候,就以過來人的角度來反對孩子的想法。
  • 孩子和家人關係不親怎麼辦?家長不要再強迫孩子,要懂得傾聽
    孩子在生活當中確實有一些自己的小脾氣和小性格,難免會讓家長比較抓狂,但是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時還是應該理智一些,你是不是發現你們家的孩子到了某一階段,會突然開始和家人不親,大部分的家長遇到孩子和自己不親的情況下都會訓斥孩子,或者去詢問孩子,其實我們應該先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你平日裡逼迫孩子逼迫的太緊,又或者是你平日裡對孩子要求太苛刻了呢?
  • 學會傾聽,開啟和孩子高效溝通的第一步
    孩子由出生到漸漸長大,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渴望被家長理解和關注,對自身感受和情緒雖然有模糊的認識卻又不能很好的分析處理;家長則希望能夠正確解讀孩子的內心,理解接納他們的情感,同他們在愛和關懷中建立親密關係,而這些都離不開高效的親子溝通。「傾聽」作為溝通的前提和基礎,直接影響溝通效率和結果,隨著人們對親子溝通的日益重視,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也被越來越多的家長認可。
  • 要想孩子獨立有主見,家長必須注重「傾聽」,做到「手放開」
    這個時候的我們,即希望孩子能夠乖巧懂事,聽自己的話,又希望孩子能夠有獨當一面的本領。但是往往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乖巧懂事,聽自己話的孩子會變得依賴父母,沒有決策力。而有獨當一面本領的孩子則會變得特立獨行,很難受管教。
  • 認真傾聽,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
    今天,正好被我撞上了,我就讓他們們道歉,可是,他們反倒說得更厲害了,我一氣之下就和他們打了了起來。」兒子解釋道。「都是爸的錯,爸爸錯怪你了,以後別的同學說的那些閒言閒語你不要聽,努力學習,學習成績好了,就沒人敢輕視你了,知道嗎?」 「我知道了,爸爸,謝謝你的理解。」
  • 親子丨學會傾聽,做個稱職的父母
    親子溝通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們學會如何溝通,在傾聽的過程中要專心,要看著寶貝的雙眼,讓寶貝們知道你有認真在聽,你對他很尊重,讓他願意和你分享他的快樂和不快樂。學會用耳聽內容,用「心」聽情感,在親子交流中,你就會獲得來自孩子更多的有效信息。家長們在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放下手中的東西,尤其是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