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技巧6 積極傾聽

2020-09-22 心理諮詢師李雄姿

您好,今天我們開始親子溝通技巧第六篇,積極傾聽。

上一次我們了解了,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時,我們通常的反應都是各種各樣的絆腳石,這時有的父母突然發現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講話了,因為一開口就是絆腳石,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的時候,我們如何去有效地協助孩子呢,下面呢,我們給大家分享兩種非常有效的反應方式。



第一種是做開門人,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自然界的一種現象,當雨季來臨,河水驟漲,假如我們想辦法去堵的話,結果就會泛濫,淹沒大量的房屋和農田。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時,他有困惑,有情緒,就如同滔滔江水,他要流淌,宣洩,有歸宿,也就是說孩子要表達,傾訴,要父母傾聽,而不是阻礙。因此,父母這時最有效也最有益的反應方式就是做開門人,鼓勵孩子說話,表達。這裡我要特別強調的是,父母做看門人,鼓勵孩子說話的時候最好不要加入自己的意見,評價以及感覺,我們只是把門打開,引導孩子去說。

那麼我們怎麼引導孩子去說呢,最簡單的就是用一些明確的表明意見的反應,比如當孩子說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哦,我懂啦,還有嗎?」或者說:是這樣子的嗎。真有意思,真的嗎?還有一些反應方式在引導孩子去說的時候也比較有效,比如我經常跟兒子說:你快給我講一講,媽媽很想聽啊,或者說媽媽對你的觀點很感興趣,能給我講一點嗎?好像最近很關心這件事情,媽媽也想多了解了解,你可不可以多談一些。當父母用一些很簡單的語言引導,孩子會受到鼓勵,會繼續把話談下去。這種簡單的開門人的方式,會讓孩子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他就會主動接近你,對你敞開心扉,說出他心裡的感受和想法。

每一個人都喜歡表達自己,關鍵是有沒有適合的表達對象,能不能從傾訴對象身上找到想要表達的欲望和感覺。而父母做開門的反應方式,還可以表達對孩子的接受,對他人格的尊重。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還可以對孩子講這些話,比如你有權表達你的感受和想法。或者說,我真想聽聽你是怎麼看的,你的想法很重要,我想多了解一下。

我們中國人都比較含蓄,有時不善於表達,那我們也可以用微信或者寫信,寫紙條的方式。記得我剛結婚的時候,對我婆婆家有些事情有意見,但是我公公那人不愛說話,尤其是河北人又有公公兒媳不答話的風俗,於是我就很真誠的給我公公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我的想法。那封信,他一直保存著,在他去世時給了我愛人。所以,只要你用心,溝通無處不在。


第二種是積極傾聽。父母在扮演看門人的角色時,打開了談話的大門,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怎樣讓這扇門一直敞開?

積極傾聽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方式,他們讓孩子情緒得以有效的宣洩。積極傾聽是有效的協助方式,但在協助孩子時必須具備三個前提,那就是真誠。接納、同理心。

真誠,就是說我們要誠實、誠懇,發自內心的關懷,而不是出於父母的某種需要。我們不要以為小孩子不懂事,好糊弄。如果在忙或者現在不想聽,那就告訴孩子,此時我可能沒有時間,等一會兒可以嗎?千萬不去敷衍孩子。

第二個是接納它孩子,包括接納孩子的思考方式,情緒,走路以及行動的樣子等等,而不是附條件的接受。比如經常有家長說,如果你考的好,就怎麼樣怎麼樣。以前我孩子走路有點駝背,內八字。我天天喊著接納,但是總是不由自主的說:把背挺直,或者說你走路的時候有意識的把腳向外撇,不就不內八字了嗎?甚至我還給他買了矯正內八字的鞋。表面上看,我好像是為他好,很負責。但結果是這樣做,讓孩子很自卑,很介意自己的形象,到最後,他說,媽媽,我都不會走路了。原本一個又高又帥又懂事的孩子,被我整的手足無措。後來,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選擇了接納,告訴他,人與人原本就不一樣,走路也各不相同。至於駝背,他自己不介意,我也就無所謂,那個很有名的電影明星張嘉譯走路不也是駝著背,甩著外八字一晃一晃嗎?當我和愛人選擇了接納後,孩子開始發生變化,他自己買了背背佳,並開始鍛鍊身體,現在背也挺直了,走路還是有一點點內八字,但是我們都不覺得是問題了。所以,接納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當我們接受不了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想想為什麼不喜歡孩子這樣呢?有沒有自己的虛榮心在裡面?或者是自己怕別人笑話等等。

第三個,是同理心。要聽懂孩子在說什麼,當孩子遇到問題,他最想傾聽的對象就是父母,最想求助的對象也是父母,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父母是與他有直接血緣關係的人,是他生存必須依賴的人,也是最能給她安全感的人,但是由於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通常會拋出一個又一個的絆腳石,阻礙了親子溝通。很多青春期家長都說,孩子根本不願意跟家長說話,為什麼呢?

其實孩子是很願意和家長分享的,你有沒有發現,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回到家裡,一開始特別能說,但是後來發現,他說的挺來勁,但是父母好像不感興趣,在忙他們的事情,或者父母不理解他說什麼,或者有時父母還會批評他,因為孩子的想法和大人完全不一樣,所以他說一些事情,父母無法接受。久而久之,孩子就慢慢的閉上了嘴巴。我是個特別能說的人,小的時候,找我媽說話,她不但很嚴肅,還總是很忙,根本沒時間聽我說話,有時還會表現出很煩的樣子,後來我就找外面的人說話。等我長大了,再大的事情也不會想到和她說,也不知道該怎麼說。有時候,父母確實很忙,有些事情也停不下來,那怎麼辦呢?我給大家分享兩種方法,第一種:安撫。可以這樣說:你的問題很重要,但是媽媽現在很忙,5分鐘以後我們再談可以嗎?或者說,你能不能先把它寫下來?書寫和畫畫其實也一種很好的宣洩方式。第二種:溝通板。在家中客廳備一塊書寫板,親子雙方可以在上面約定會談時間,也可以在上面文字溝通,當然這適合年齡小點的孩子。

當孩子遇到挫折、困頓、沮喪、委屈和失敗的時候,他最需要的不是安慰、評判和說理,而是需要一個值得他信賴的人。讓他哭,聽他說,然後了解他,接納他。有人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其實最需要哭的可能就是男孩。有一次,忘了是因為什麼事情了,看著我孩子很難受,問他,也不願意說,於是我說,如果你覺得很難受,想哭就哭吧,一開始他只是抽抽嗒嗒,後來就放聲大哭了。哭完後,他說,媽媽,沒事了。最終他也沒有告訴我怎麼了,但是我知道他會自己處理好。



第二種方式是傾聽,傾聽和接納一樣,說的輕鬆,做著也很難。為了更好地理解傾聽並學會運用,我們把傾聽細分為四個模塊來講。

第一個模塊是消極傾聽,就是我們之前的講過的,非語言接收方式中的沉默。消極傾聽能鼓舞孩子分享他們的感受,挖掘出比原先提到的困擾更深入,更根本的問題。但僅僅沉默還是不夠,孩子傾訴困擾時所要的不僅僅是沉默無言的傾聽。第二個模塊,要表達關注,用一些反應來告訴孩子,我們是在真心的聽他講,會讓孩子感覺得更清楚。比如他講的時候,家長可以點點頭啊,身體前傾啊,微笑等面部表情配合。而且,我們還要再發出一些簡單的回應,比如說,哦,是這樣子嗎?還有嗎?等等。反正就是這些哼哼哈哈的反應,也會讓孩子知道你很專心,在有興趣的聽,會讓他繼續傾訴他的困擾。

第三個模塊是用一些問話鼓勵孩子說出他們的困擾。比如:你能多談一些嗎?我很想知道。那都是什麼呀?聽起來挺有意思的,你願意說的詳細點嗎?等等。這樣的問話方式不含有評判或者批評。

第四個模塊,就是積極傾聽了。什麼是積極傾聽呢?積極傾聽的關鍵是聽懂孩子表達的真實含義,準確理解孩子表達的真實情感,並能夠用恰當而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及時回饋給孩子。



積極傾聽第一步,明白孩子的真實意圖。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孩子肚子餓了就問:爸爸,飯什麼時候做好?作為爸爸聽到這句話時,怎麼理解孩子的問話呢?如果爸爸理解正確,知道這時孩子是餓了,那就說明聽懂孩子的真實含義了。如果爸爸理解為孩子想早點吃飯,這樣就可以睡覺前玩會,那就是理解錯了。這個時候爸爸不知道兒子怎麼想的,兒子也不知道爸爸理解錯了。所以生活中的好多誤會和矛盾就是這樣產生的。如果爸爸想核實下自己的想法,就會問孩子:你是不是想早點吃飯,可以出去玩一會?這時孩子聽到爸爸的反饋,就知道爸爸理解錯了。於是說:不是的,我的意思是我真的餓了,我想很快吃飯。(這才是兒子真的需求)。這時爸爸就會說:哦,我明白了,你很餓,你先吃點麵包墊墊怎麼樣,我們要等到媽媽回來一起開飯,估計還得一會。孩子說,好,那我就先吃點麵包。你看,這個問題就解決了。爸爸明白了孩子真正的需求,他餓了,於是爸爸把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反饋給了孩子,孩子知道爸爸明白他的意思了,也就沒事了。

第二步,反饋孩子的感受。

有時孩子表達的是需求,但有時孩子搞不清楚是需求還是困擾。比如我兒子學習很煩的時候,會出來跟我說:媽媽,來,打一架。一邊說還一邊比劃。那我就會站起來說,你想和媽媽打一架?他說,嗯。我說好,那為什麼要打呢?他說一上午老師都用德語講課,沒一個漢字,我都要崩潰了。我說,哦,老師一上午都用德語講課,你聽的很累,是嗎?他說,是。他不是真的要和媽媽打一架,只是想表達他煩躁的情緒。當他把情緒表達出來,就沒事了。該上課還是會上。

父母要盡力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或者他話裡的真實含義,然後把自己的理解編輯後反饋給孩子,讓他證實。切記,父母送出的是孩子的感受,不是自己的信息(比如評判、意見、忠告、邏輯或者分析),而是對孩子信息的理解--不折不扣的理解。

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積極傾聽,在傾聽時,如果我們不認同孩子的現狀,就會想辦法幫助他解決問題,這時就會使用絆腳石。我們是在幫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不要企圖去代替孩子解決問題,要相信他有這個能力。有的家長問了,如果孩子不說話,怎麼辦?家長首先要平復自己的情緒,不要著急。平靜的告訴孩子,媽媽看到你不想說,沒有關係,當你想對媽媽說的時候,你再過來,我會等著你,並且會認真聽你說。或者說:媽媽看到你好像很難過,或者很傷心,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了,要是你想哭就哭吧,媽媽會在這裡陪著你,如果你想一個人待著,那媽媽就離開。當孩子處在情緒困擾中,不願講的時候,也不要去追問孩子,否則會讓孩子感到你認為他錯了,他會感覺到自己不被接納,不被理解。另外,如果父母覺得自己很累,不願意聽孩子講話時,就直接告訴孩子,我現在很累,我們一個小時或者兩個小時以後再說好嗎?千萬不要假裝去聽,或者敷衍孩子。

當孩子有問題時,我們用積極傾聽的方式回應,就是反饋信息+標明感受。這個感受是孩子的感受,只不過是用家長的語言反饋回去。

父母為什麼需要學習積極傾聽,運用積極傾前提是什麼?如何更好的運用積極傾聽,運用積極傾聽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我們下一篇見。


相關焦點

  • 親子溝通技巧7,如何運用積極傾聽,積極傾聽中遇到的問題
    上篇課我們講了什麼是積極傾聽,積極傾聽就是在孩子有問題時,父母採用的應對方式。也就是反饋信息+標明感受。學習之後呢,很多家長就迫不及待的拿去用,結果卻發現很不好用。不是孩子不說話,就是孩子對家長所用的積極傾聽根本不理睬,更不會談什麼自己的感受。家長也鬱悶了,學這個技巧到底有什麼用的呢?為什麼用起來就不好使了呢。
  • 孩子不願跟自己溝通?是時候使用積極傾聽了
    因為爸爸使用了積極傾聽的溝通方式,這才使得兩年不願意跟自己溝通的女兒和自己說話。積極傾聽是一種良好的溝通技巧,它並不止於默默的聽,而是適時的提出開放性問題、鼓勵、譯意(重複他人的話,表示自己認真聽)、反映感受(設身處地對待問題)的溝通方式。
  • 三個技巧,讓親子溝通高效而簡單——《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
    他花了近50年的時間傳授有效溝通的「戈登模式」,成為人們相互溝通與解決衝突的方式,被40多個國家引入影響了數百萬家長。「戈登模式」不僅適用於親子關係,而是適用於所有人際關係。什麼是PET父母效能訓練呢?PET是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的英文縮寫。
  • 古邑講堂心理篇活動方案—《親子溝通技巧》
    親子關係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種人際關係,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關係。為幫助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掌握親子溝通技巧,2020年10月17日下午,由河源市圖書館主辦,河源市心理諮詢師承辦,邀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餘智紅老師為家長開展《親子溝通技巧》家庭教育講座。
  • 【親子溝通培訓師】上線,讓你成為親子教育專家!
    第15課  孩子有問題,父母的有效協助第16課  父母的積極傾聽技巧第17課  積極傾聽與絆腳石的區別第18課  積極傾聽的強化練習第19課  如何更有效使用積極傾聽第20課  積極傾聽易犯的8個錯誤第21課  父母對嬰幼兒的積極傾聽第22課  父母有問題的含義與本質第23課
  • 改善人際關係,你需要練習「積極傾聽」的技巧
    編者按:積極傾聽,有時被稱為共情傾聽,是一種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被用於多種專業場合的傾聽技巧。雖然你可能對向你愛的人提供諮詢不感興趣,但每個人都可以從學習積極傾聽的原則中受益,並利用這些原則成為更好的知己和傾聽者,從而改善你與身邊人的關係。
  • 做到傾聽與溝通,親子關係差不了
    也許,現實生活中朱朝陽這樣的孩子並不常見,但他所遭遇的親子的問題,確實不少孩子都有經歷或是正在經歷的。比如:父母管束得過於強勢、父母與孩子缺乏溝通等等。傾聽孩子說話,重點不是要給孩子提供建議、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要做的而是理解他、尊重他,讓他在交流之後自行去尋找解決辦法。唯有這樣的傾聽方式,才能減少親子之間的溝通障礙,因為孩子知道,父母是能夠接納自己的情緒,即便這件事做錯了。
  • 親子溝通對孩子的影響這麼大
    其中,溝通話題可以用來解釋小學生語言資本積累17.9%的改變量,語言豐富程度可以用來解釋小學生語言資本積累14.6%的改變量,語言表達方式可以用來解釋小學生語言資本積累28.8%的改變量。小學生親子溝通與語言資本積累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
  • 家庭關係中最有效的溝通方法:深度傾聽
    家庭關係中最有效的溝通方法:深度傾聽維繫一段親密關係最重要的是什麼?怎樣勸說孩子更有效?如何化解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更有效?好的溝通,讓人與人之間流動著溫情,壞的溝通,讓人與人之間豎起高牆,溝通之於家庭,就好像呼吸之於生命。深度傾聽//////////總有家長困惑,我一遍遍地給孩子講道理,可他還是聽不進去,甚至還埋怨我,作為家長覺得無力極了。但其實良好的親子關係未必需要你說了多少,而要看你做了什麼。
  • 慧眼讀心,積極相伴,促進親子溝通的策略和技巧
    溝通到底有多重要?不論你有怎樣的教育理念或者價值觀,都需要通過有效的溝通才能實現。而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家庭教育是最為核心的,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積極陪伴,高效、高質量的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我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大家分享教練式父母是如何用「心」積極陪伴,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密的溝通關係的。
  • 人際溝通,20%靠話術,80%靠傾聽!三個高情商的傾聽技巧,學習了
    人際溝通,很多人往往更注重表達自我,更注重話術,說的太多,聽的卻太少,如此,溝通效果往往不會太理想。事實上,人際溝通,20%靠話術,80%靠傾聽,通過傾聽,調動對方情緒,可以將談話對象引入你想要的氛圍;通過傾聽,發掘他人才能,可以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
  • 父母們,孩子不上網課寫作業,親子關係緊張?試試「積極傾聽法」
    孩子處於問題區時,父母可以用「沉默、非語言的專注、理解性應答、門把手、積極傾聽法」來表示自己接納孩子和協助孩子。父母擁有問題解決之道將在另一篇文章講述,本文主要探討如何應用「積極傾聽法」協助孩子解決問題、從而解決這個因作業而起的親子衝突。
  • 溝通到底有多難——愛永遠是傾聽而不是講理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卻總是不自覺的會在家庭關係中和親子關係中把愛限制在控制、指責、要求中,而忘記了愛最本質的語言是傾聽。我們已經知道傾聽是溝通的基礎,但學習傾聽的技巧卻是我們現在所欠缺的,這裡有幾個關於傾聽的技巧,希望能夠幫助各位家長跟孩子進行良好的親子溝通。
  • 「ICF教練知識庫」練習積極傾聽的5個技巧
    Tips:良好的溝通技巧需要高度的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的個人溝通方式將大大有助於你與他人建立良好而持久的印象。關於積極傾聽提高「聽」的技巧,你需要時刻練習「積極傾聽」除了點頭和「嗯」說明你感興趣,偶爾的一個問題也會傳達出你正在傾聽和理解他的信息。Tips:積極傾聽可以給別人留下你同意他們的印象,即使你不同意他們的看法。重要的是,不要把積極傾聽當作標準做法,而不是真正的去傾聽對方。
  • 提高親子溝通效能,需要學會正確編碼及解碼
    當父母第一次「反饋」給孩子他所理解的孩子的原始信息時,這就是在進行積極傾聽。積極傾聽是傾聽者試圖了解發送者的情緒或信息的含義,然後把自己的理解轉化為他的語言(解碼),反饋給發送者進行求證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傾聽者不發出自己本人的任何信息,比如評價、分析、質疑,意見或建議。他只把他對發送者的話的理解反饋回去——不多也不少。
  • 父母與孩子溝通的12種絆腳石讓親子關係陷入困境
    父母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親子間的每一次交流,就好像正拿著一塊塊的磚建築這他們之間的「關係宮殿」,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了解自己在父母眼中的模樣。在親子溝通中有12種絆腳石溝通往往被大家所忽視。6、批評、責備:否定孩子。7、讚揚、贊同:肯定孩子,並加以讚許。8、嘲笑、羞辱:讓孩子覺得自己非常愚蠢。9、分析、解釋:分析孩子的動機。10、安慰、安撫:同情支持,企圖使孩子心情好些而不再沮喪。11、調查、質問:問一些問題,企圖找出原因。12、轉移注意力:轉移話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 「溝通的密碼」開啟龍燈山親子家庭的幸福之門
    良好的溝通是父母實施一切教育方法的關鍵。12月20日,龍燈山社區開展了「溝通的密碼」 親子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旨在進一步促進社區親子家庭科學有效溝通、營造溫馨溫暖的家庭氛圍。本次活動共計30餘人參加。親子溝通不僅關係到家庭的和諧和睦,更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積極的影響。本次活動邀請到了親子情商訓練高級講師方珊梅老師,方老師曾在多個中小學校及培訓機構開展多場親子培訓講座,在家庭教育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首先,方老師通過熱身小遊戲,促進親子互動,使大家融入到整體團隊當中。
  • 親子溝通,父母一定要掌握3個小技巧,孩子聽話又乖巧
    很多父母大嘆和孩子難以溝通,或是已經盡力去和孩子「溝通」,但親子關係還是不太融洽。其實,孩子和大人的溝通方式有所不同。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是否良好,親子溝通技巧發揮了關鍵作用。親子溝通,父母一定要掌握3個小技巧,孩子聽話又乖巧!
  • 親子溝通有技巧,父母扮演好各自角色不能含糊,這樣說孩子才愛聽
    一個有效的親子溝通可以發揮出很大的作用,既能幫助父母實現了解孩子情況的目的,也能增進父子母女之間的親情,而好的親子關係,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但目前,在親子溝通中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親子溝通經常變成了親子衝突,這原因和未能掌握溝通技巧大有關係;還有父母在親子溝通中出現不平衡、各自扮演的角色比較含糊等等。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好好理順親子溝通問題的來龍去脈。
  • 孩子情緒爆發,父母感到棘手,8個溝通技巧,恢復親子溝通與和解
    現實中,很多親子關係之所以衝突不斷、關係緊張,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沒有俯下身子去傾聽孩子的心聲,無形之中造成了一個巨大的「落差」,而這種「落差」就會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的一道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