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我們開始親子溝通技巧第六篇,積極傾聽。
上一次我們了解了,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時,我們通常的反應都是各種各樣的絆腳石,這時有的父母突然發現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講話了,因為一開口就是絆腳石,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的時候,我們如何去有效地協助孩子呢,下面呢,我們給大家分享兩種非常有效的反應方式。
第一種是做開門人,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自然界的一種現象,當雨季來臨,河水驟漲,假如我們想辦法去堵的話,結果就會泛濫,淹沒大量的房屋和農田。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時,他有困惑,有情緒,就如同滔滔江水,他要流淌,宣洩,有歸宿,也就是說孩子要表達,傾訴,要父母傾聽,而不是阻礙。因此,父母這時最有效也最有益的反應方式就是做開門人,鼓勵孩子說話,表達。這裡我要特別強調的是,父母做看門人,鼓勵孩子說話的時候最好不要加入自己的意見,評價以及感覺,我們只是把門打開,引導孩子去說。
那麼我們怎麼引導孩子去說呢,最簡單的就是用一些明確的表明意見的反應,比如當孩子說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哦,我懂啦,還有嗎?」或者說:是這樣子的嗎。真有意思,真的嗎?還有一些反應方式在引導孩子去說的時候也比較有效,比如我經常跟兒子說:你快給我講一講,媽媽很想聽啊,或者說媽媽對你的觀點很感興趣,能給我講一點嗎?好像最近很關心這件事情,媽媽也想多了解了解,你可不可以多談一些。當父母用一些很簡單的語言引導,孩子會受到鼓勵,會繼續把話談下去。這種簡單的開門人的方式,會讓孩子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他就會主動接近你,對你敞開心扉,說出他心裡的感受和想法。
每一個人都喜歡表達自己,關鍵是有沒有適合的表達對象,能不能從傾訴對象身上找到想要表達的欲望和感覺。而父母做開門的反應方式,還可以表達對孩子的接受,對他人格的尊重。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還可以對孩子講這些話,比如你有權表達你的感受和想法。或者說,我真想聽聽你是怎麼看的,你的想法很重要,我想多了解一下。
我們中國人都比較含蓄,有時不善於表達,那我們也可以用微信或者寫信,寫紙條的方式。記得我剛結婚的時候,對我婆婆家有些事情有意見,但是我公公那人不愛說話,尤其是河北人又有公公兒媳不答話的風俗,於是我就很真誠的給我公公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我的想法。那封信,他一直保存著,在他去世時給了我愛人。所以,只要你用心,溝通無處不在。
第二種是積極傾聽。父母在扮演看門人的角色時,打開了談話的大門,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怎樣讓這扇門一直敞開?
積極傾聽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方式,他們讓孩子情緒得以有效的宣洩。積極傾聽是有效的協助方式,但在協助孩子時必須具備三個前提,那就是真誠。接納、同理心。
真誠,就是說我們要誠實、誠懇,發自內心的關懷,而不是出於父母的某種需要。我們不要以為小孩子不懂事,好糊弄。如果在忙或者現在不想聽,那就告訴孩子,此時我可能沒有時間,等一會兒可以嗎?千萬不去敷衍孩子。
第二個是接納它孩子,包括接納孩子的思考方式,情緒,走路以及行動的樣子等等,而不是附條件的接受。比如經常有家長說,如果你考的好,就怎麼樣怎麼樣。以前我孩子走路有點駝背,內八字。我天天喊著接納,但是總是不由自主的說:把背挺直,或者說你走路的時候有意識的把腳向外撇,不就不內八字了嗎?甚至我還給他買了矯正內八字的鞋。表面上看,我好像是為他好,很負責。但結果是這樣做,讓孩子很自卑,很介意自己的形象,到最後,他說,媽媽,我都不會走路了。原本一個又高又帥又懂事的孩子,被我整的手足無措。後來,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選擇了接納,告訴他,人與人原本就不一樣,走路也各不相同。至於駝背,他自己不介意,我也就無所謂,那個很有名的電影明星張嘉譯走路不也是駝著背,甩著外八字一晃一晃嗎?當我和愛人選擇了接納後,孩子開始發生變化,他自己買了背背佳,並開始鍛鍊身體,現在背也挺直了,走路還是有一點點內八字,但是我們都不覺得是問題了。所以,接納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當我們接受不了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想想為什麼不喜歡孩子這樣呢?有沒有自己的虛榮心在裡面?或者是自己怕別人笑話等等。
第三個,是同理心。要聽懂孩子在說什麼,當孩子遇到問題,他最想傾聽的對象就是父母,最想求助的對象也是父母,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父母是與他有直接血緣關係的人,是他生存必須依賴的人,也是最能給她安全感的人,但是由於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通常會拋出一個又一個的絆腳石,阻礙了親子溝通。很多青春期家長都說,孩子根本不願意跟家長說話,為什麼呢?
其實孩子是很願意和家長分享的,你有沒有發現,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回到家裡,一開始特別能說,但是後來發現,他說的挺來勁,但是父母好像不感興趣,在忙他們的事情,或者父母不理解他說什麼,或者有時父母還會批評他,因為孩子的想法和大人完全不一樣,所以他說一些事情,父母無法接受。久而久之,孩子就慢慢的閉上了嘴巴。我是個特別能說的人,小的時候,找我媽說話,她不但很嚴肅,還總是很忙,根本沒時間聽我說話,有時還會表現出很煩的樣子,後來我就找外面的人說話。等我長大了,再大的事情也不會想到和她說,也不知道該怎麼說。有時候,父母確實很忙,有些事情也停不下來,那怎麼辦呢?我給大家分享兩種方法,第一種:安撫。可以這樣說:你的問題很重要,但是媽媽現在很忙,5分鐘以後我們再談可以嗎?或者說,你能不能先把它寫下來?書寫和畫畫其實也一種很好的宣洩方式。第二種:溝通板。在家中客廳備一塊書寫板,親子雙方可以在上面約定會談時間,也可以在上面文字溝通,當然這適合年齡小點的孩子。
當孩子遇到挫折、困頓、沮喪、委屈和失敗的時候,他最需要的不是安慰、評判和說理,而是需要一個值得他信賴的人。讓他哭,聽他說,然後了解他,接納他。有人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其實最需要哭的可能就是男孩。有一次,忘了是因為什麼事情了,看著我孩子很難受,問他,也不願意說,於是我說,如果你覺得很難受,想哭就哭吧,一開始他只是抽抽嗒嗒,後來就放聲大哭了。哭完後,他說,媽媽,沒事了。最終他也沒有告訴我怎麼了,但是我知道他會自己處理好。
第二種方式是傾聽,傾聽和接納一樣,說的輕鬆,做著也很難。為了更好地理解傾聽並學會運用,我們把傾聽細分為四個模塊來講。
第一個模塊是消極傾聽,就是我們之前的講過的,非語言接收方式中的沉默。消極傾聽能鼓舞孩子分享他們的感受,挖掘出比原先提到的困擾更深入,更根本的問題。但僅僅沉默還是不夠,孩子傾訴困擾時所要的不僅僅是沉默無言的傾聽。第二個模塊,要表達關注,用一些反應來告訴孩子,我們是在真心的聽他講,會讓孩子感覺得更清楚。比如他講的時候,家長可以點點頭啊,身體前傾啊,微笑等面部表情配合。而且,我們還要再發出一些簡單的回應,比如說,哦,是這樣子嗎?還有嗎?等等。反正就是這些哼哼哈哈的反應,也會讓孩子知道你很專心,在有興趣的聽,會讓他繼續傾訴他的困擾。
第三個模塊是用一些問話鼓勵孩子說出他們的困擾。比如:你能多談一些嗎?我很想知道。那都是什麼呀?聽起來挺有意思的,你願意說的詳細點嗎?等等。這樣的問話方式不含有評判或者批評。
第四個模塊,就是積極傾聽了。什麼是積極傾聽呢?積極傾聽的關鍵是聽懂孩子表達的真實含義,準確理解孩子表達的真實情感,並能夠用恰當而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及時回饋給孩子。
積極傾聽第一步,明白孩子的真實意圖。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孩子肚子餓了就問:爸爸,飯什麼時候做好?作為爸爸聽到這句話時,怎麼理解孩子的問話呢?如果爸爸理解正確,知道這時孩子是餓了,那就說明聽懂孩子的真實含義了。如果爸爸理解為孩子想早點吃飯,這樣就可以睡覺前玩會,那就是理解錯了。這個時候爸爸不知道兒子怎麼想的,兒子也不知道爸爸理解錯了。所以生活中的好多誤會和矛盾就是這樣產生的。如果爸爸想核實下自己的想法,就會問孩子:你是不是想早點吃飯,可以出去玩一會?這時孩子聽到爸爸的反饋,就知道爸爸理解錯了。於是說:不是的,我的意思是我真的餓了,我想很快吃飯。(這才是兒子真的需求)。這時爸爸就會說:哦,我明白了,你很餓,你先吃點麵包墊墊怎麼樣,我們要等到媽媽回來一起開飯,估計還得一會。孩子說,好,那我就先吃點麵包。你看,這個問題就解決了。爸爸明白了孩子真正的需求,他餓了,於是爸爸把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反饋給了孩子,孩子知道爸爸明白他的意思了,也就沒事了。
第二步,反饋孩子的感受。
有時孩子表達的是需求,但有時孩子搞不清楚是需求還是困擾。比如我兒子學習很煩的時候,會出來跟我說:媽媽,來,打一架。一邊說還一邊比劃。那我就會站起來說,你想和媽媽打一架?他說,嗯。我說好,那為什麼要打呢?他說一上午老師都用德語講課,沒一個漢字,我都要崩潰了。我說,哦,老師一上午都用德語講課,你聽的很累,是嗎?他說,是。他不是真的要和媽媽打一架,只是想表達他煩躁的情緒。當他把情緒表達出來,就沒事了。該上課還是會上。
父母要盡力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或者他話裡的真實含義,然後把自己的理解編輯後反饋給孩子,讓他證實。切記,父母送出的是孩子的感受,不是自己的信息(比如評判、意見、忠告、邏輯或者分析),而是對孩子信息的理解--不折不扣的理解。
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積極傾聽,在傾聽時,如果我們不認同孩子的現狀,就會想辦法幫助他解決問題,這時就會使用絆腳石。我們是在幫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不要企圖去代替孩子解決問題,要相信他有這個能力。有的家長問了,如果孩子不說話,怎麼辦?家長首先要平復自己的情緒,不要著急。平靜的告訴孩子,媽媽看到你不想說,沒有關係,當你想對媽媽說的時候,你再過來,我會等著你,並且會認真聽你說。或者說:媽媽看到你好像很難過,或者很傷心,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了,要是你想哭就哭吧,媽媽會在這裡陪著你,如果你想一個人待著,那媽媽就離開。當孩子處在情緒困擾中,不願講的時候,也不要去追問孩子,否則會讓孩子感到你認為他錯了,他會感覺到自己不被接納,不被理解。另外,如果父母覺得自己很累,不願意聽孩子講話時,就直接告訴孩子,我現在很累,我們一個小時或者兩個小時以後再說好嗎?千萬不要假裝去聽,或者敷衍孩子。
當孩子有問題時,我們用積極傾聽的方式回應,就是反饋信息+標明感受。這個感受是孩子的感受,只不過是用家長的語言反饋回去。
父母為什麼需要學習積極傾聽,運用積極傾前提是什麼?如何更好的運用積極傾聽,運用積極傾聽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我們下一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