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讀心,積極相伴,促進親子溝通的策略和技巧

2020-05-25 中華家教雜誌

溝通到底有多重要?

不論你有怎樣的教育理念或者價值觀,都需要通過有效的溝通才能實現。而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家庭教育是最為核心的,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積極陪伴,高效、高質量的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我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大家分享教練式父母是如何用「心」積極陪伴,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密的溝通關係的。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類似於心理教練和客戶的關係,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教練。所有父母都想幫助孩子,但孩子可能什麼也不和父母說。

這是怎麼回事呢?有的孩子,怎麼越勸越哭呢?孩子不聽話,親子 交流有障礙,怎麼辦呢?


其實,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溝通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感受,引發不同的行為。溝通決定了我們的生活場景是指責的、反擊的,還是快樂的、親密的。

比如,看到牛奶灑在桌子上了——

直接的父母:「牛奶怎麼灑了呀?」

孩子:「不知道/不是我弄的。」

心理教練式父母:「寶貝,我看到牛奶灑了(停頓一會 兒),拿抹布來擦一下吧。」孩子就會直接去拿抹布了。

說到慧眼讀心,不得不說說心理教練中的「心」。史佔彪教 授常說心理教練是「由心及理」「用心用情巧用力」,這裡所說 的「心」,在親子溝通中就是「接納孩子的感受」。這是親子溝 通的核心和基礎,而孩子的不同行為也是由他的感受引起的。

慧眼讀心,積極相伴,促進親子溝通的策略和技巧

先面對孩子的感受,再幫孩子解決問題

1.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特的感受

【換位思考小遊戲】

想像一下自己就是個孩子。假如今天你打了小朋友樂樂,會 是怎樣的感受呢?

我特別開心,因為那個樂樂總欺負我,今天終於可以打他了。

我很難過,畢竟樂樂是好朋友。

我有些害怕,擔心父母會罵我。

我很生氣,因為樂樂太壞了。

我既害怕,又難過。


請思考:為什麼同樣的一個情景,會有不同的情緒表現呢?這說明什麼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都有獨特的感受。

感受沒有對錯,都應該被接納。

帶有害怕情緒和開心情緒的人,誰對誰錯呢?情緒是本能的日常反應,沒有對錯,都應該被接納。我們要引導的是因為這些情緒引起的不可接受的行為。比如,我們要接納的是孩子憤怒的 情緒,要引導的是孩子因為憤怒而引發的打人行為。


2.行為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感受和需求

孩子撒謊和逃避的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害怕和希望被父母 理解的感受,隱藏著希望父母幫助他解決問題的需求。我們要先 面對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背後的需求,再解決問題。先接納孩 子害怕的感受,再引導孩子撒謊的行為。


3.感受被否定,會令人感到孤獨和困惑

當我們否定自己的感受時,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就像把你一 個人放在角落裡,不僅會覺得孤獨和困惑,甚至有時候還會覺得 憤怒。同理,孩子是希望父母認可他、欣賞他的。

心理教練的「由心及理」就是告訴我們:孩子的感覺與行為 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繫,好的感受會引發好的行為,孩子的感覺良 好,自然會通情達理。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


慧眼讀心,積極相伴,促進親子溝通的策略和技巧

溝通的5個層次,「心」的重要性

打招呼

談事實

談想法

談感受

敞開心扉

相信你看出來了,這5個層次表示關係是越來越親密的。


【情境案例】

假如打碎檯燈被媽媽看到了,家裡會發生什麼樣的對話?

第一個場景:

媽媽:「閉嘴,不許哭!明明是你摔壞了檯燈,為什麼還撒謊?我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在屋子裡面亂跑,你怎麼就是不聽呢?還哭,有什麼好哭的?早幹什麼去了?好好想想這樣做對不對!回你的房間去,想好了再出來找我!」

結果:孩子越來越難過、越來越生氣甚至憤怒;孩子和父母是疏離的。


第二個場景:

媽媽:「寶貝,我看到檯燈壞了,是發生了什麼事嗎?我知道把實話說出來不容易,這需要很大的勇氣。雖然檯燈碎了,但咱們之間的信任不能碎,你讓我看到了勇氣和擔當。我們一起看看怎樣把檯燈修好吧。」

結果:孩子和父母一起想辦法修檯燈。接納和舒緩了孩子害怕的情緒,表達了父母的信任和理解,在鼓勵孩子的同時,還調動了孩子的主動性。

孩子學習到真實、勇敢、信任,主動彌補錯誤……孩子和父母是親密的。第二個場景中教練式的媽媽,傳遞給孩子的感受是濃濃的信任和愛。孩子願意跟她在一起,靠近她。這就是心理教練的理念 所驅使的一個行動。

心理教練強調要和客戶在一起,積極去陪伴他。要信任每一 個生命與生俱來的向善向好,去感受對方的感受,看見對方的需求。


父母和孩子相處也是同樣的道理,想要和孩子擁有一個良好 的溝通,首先要能夠去體會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覺到被看見。當孩子的感受被看見,他會很喜悅,會願意和父母繼續溝通下去。而父母給建議、講大道理、勸說、否定,這些只會讓孩子感覺更差,甚至出現逆反心。

當發現孩子根本不聽父母說話或「屢教不改」時,父母要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接納了孩子的感受,在充分共情後,再和孩子建立親和、信任的關係。

教育孩子是一門緩慢而優雅的藝術,對我們最有幫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們、接納他們的感受。只有我們真正與孩子共情,才會打動他的內心。心打開了,一切智慧都在 其中。

慧眼讀心,積極相伴,促進親子溝通的策略和技巧

用心理教練的狀態做父母

在理解了心理教練的「心」在親子溝通中的重要性後,我們要怎麼做到呢?我們可以用心理教練的狀態來做父母,就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裡,提醒自己保持專注、相信、欣賞、好奇,和孩子在一起。


01專注地傾聽,啟發式回應

孩子在遊樂場裡玩,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便氣呼呼地跑向 爸爸:「爸爸,有小朋友蕩鞦韆的時候總是插隊。」 爸爸正忙著看手機,沒有回答。

孩子又問:「爸爸你有聽到我說的嗎?」

爸爸頭都不抬:「我聽著呢,你接著說吧。」

孩子大聲說:「所以我就推了他,他也推了我,你在聽嗎?」

爸爸的眼睛繼續盯著手機的屏幕,「嗯,我在聽你說的每一 個字,後來呢?」

孩子生氣地嚷起來:「沒有!你根本沒有在聽我說!」

等爸爸抬起頭的時候,孩子已經氣呼呼地走了。


案例中的爸爸對孩子的傾聽是心不在焉的,這會讓孩子感覺氣餒,從而關上溝通的大門。如果當孩子走過來傾訴的時候, 爸爸放下手機,專注地聽孩子講,孩子就能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情緒得到緩解、穩定後,就能很容易地面對他遭遇的困境,也就能更容易地想辦法處理自己的問題。

聽有兩層要求:第一是放下自己手裡的事情,看著對方的眼睛,從肢體語言上讓對方覺得你在認真聽;第二是內心敞開的傾 聽,聽的時候關注對方的表達,放下自己的預設,不要急於表達自己知道的道理,安慰對方應該怎麼去做。

哪怕手頭有正在忙的特別重要的事情,父母也不要敷衍孩子,而是專注地跟孩子溝通,和孩子表達清楚:等我忙完手頭的事,再跟你溝通。


家長還可以利用啟發式的簡單回應,例如:嗯,哦,是 嗎,這樣啊,我明白了,後來呢,真的嗎,還有嗎,接下來怎 麼樣啦,再給我講講,我還願意聽,謝謝告訴我……以及簡單重複孩子的話。

啟發式的簡單回應背後是對孩子充分的相信,相信他的向善 向好,相信他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啟發式的簡單回應,不僅幫助孩子回歸事情本身,也是幫助父母帶著好奇和信任去加深一 個認識:真相遠不是我們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在沒有看到孩子 描述的整個畫面之前,最好先不要下結論。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說橡皮丟了。你聽出來孩子在表達什麼呢?我們是否專注地聽,決定了我們的回應方式和內容。

媽媽:「我都告訴你多少遍了,用完東西要收好,你總是這樣。你看這才開學沒多久,你都丟多少塊橡皮了?我可不給你買了,你用自己的零花錢買吧!」

孩子一聽生氣了:「別煩我了!」

家長一聽也生氣了:「你自己丟了東西還有理了!」

孩子因為橡皮丟了,有些難過和懊惱,但因為溝通方式,雙方不但沒解決問題,還引發了各自不好的情緒。


換一種方式:

孩子:「媽媽,我的橡皮丟了。」

媽媽:「哦。」

孩子:「我跟你說,我用了好多次把它都放在鉛筆盒裡了, 這一次不知道它哪兒去了。翻遍了整個書包都沒找到。」

媽媽:「這樣啊。」

孩子:「你說是不是有人把它偷走了?」

媽媽:「你覺得有人偷走了它嗎?」

孩子:「嗯,有可能。不過我下次用完,我要把它及時收起來。媽媽,我現在一塊橡皮都沒有了,你可以跟我一起去買嗎?我可以用零花錢買,這次我會好好保護它的。」

通常當孩子跟父母訴說的時候,父母總覺得比孩子經歷得 多、懂得多,想讓孩子少走彎路,忍不住說教、提建議、責怪等。這樣一來,孩子就遭到了幹擾,沒有空間去梳理自己的感受和思路,面對自己的問題。


第二種方式的回應,媽媽沒有出主意、說教,孩子自己就解決了問題。我們成年人更理性,善於圍繞著事情去解決問題,但孩子更 感性,於是出現了孩子跟我們談感受,而我們在跟孩子說事實, 就會進入溝通的黑洞,各說各的,誰也不聽誰的。為了避免這樣的困局,我們最好始終以一種關心、好奇的態度,以簡單的詞來 傾聽、接納和共情,給孩子安慰。

心理教練常說要保持不知,充分共情,和當事人建立親和信任的關係。回應必須用「心」!回應是很深沉的互動,是生命與 生命的碰撞。「心」是很脆弱的,它必須在一個安全、柔和、相互信任的氛圍下。一旦用「心」了,由心及理的良知就出來了, 孩子天然的智慧就會出來。


02好奇和欣賞

這也是心理教練的核心技術之一。帶著好奇和開放的心,我們不去評判,而是去接納孩子當下真實的狀況。一個得到他人理解的人更容易去理解別人,這就是用好奇和欣賞的態度帶來的,讓對方內心得到滿足,並願意主動去配合、去接受現實。當孩子發出的呼喚被理解,被接納時,我們就會更快速地回歸理性。


03和孩子在一起

有時孩子會陷在情緒裡走不出來,父母要做的就是和孩子在 一起,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感受,讓他感覺到有人陪伴。讓孩子說出當下的感受,就代表著父母願意去感受他的感受,願意陪著他去體驗。

當發現冰激凌掉在地上了,當考試沒考好,當精心做的禮物對方不喜歡等等,這些都可能讓孩子覺得難過痛苦,但這也是孩 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體驗。當他最重視的父母能夠陪伴他,跟他在一起時,孩子會知道這件事情並不可怕,有這種情緒也很正常,他就會慢慢平靜下來,更加理性地來看待這件事情。

一個能夠不斷清晰自己內在感受並用語言去表達的人,更容易獲得別人的接納和支持。所以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將影響到未來他如何去處理自己的情緒,也會影響他如何去面對他人的情緒,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具意義的。


父母作業

1.為什麼說父母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接納孩子的感受?

2.當孩子滿頭大汗從外面跑回來,你看到他的衣服都是髒的,你應該怎麼跟他開始交流?

3.試著每天和孩子表達你的感受,至少一次。


選自:

《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指導 家庭心理支持》


慧眼讀心,積極相伴,促進親子溝通的策略和技巧

培養優秀老師 塑造智慧父母

請掃碼關注我們吧

相關焦點

  • 家教「雲」課堂丨促進親子溝通的策略與技巧
    家教「雲」課堂丨促進親子溝通的策略與技巧 2020-08-21 23: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的技巧和方法:親子溝通的有效方法之尊重,壹心哥親子溝通心得體會
    現在的孩子是隨著網際網路和手機一同成長起來,他們認識這個世界的能力和速度,遠快於很多做父母的,他們掌握信息和知識速度,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所以,親子溝通需要講究一定的技巧與方法的,否則就沒有效果,所以對於這一代人的教育,絕不能再用老方法。
  • 遊戲教育促進親子關係 | 長和大蘊育兒科普
    而通過遊戲的手段,不僅有利於促進親子關係,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也會有多方面的積極影響:l 建立信任和能力l 促進學習和培養正面行為l 控制情緒、減少焦慮l 促進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l 鼓勵有效的溝通l 提升精神和自尊我們常常發現,孩子會因為各種各樣的情況,如在學校受到老師批評,和小夥伴相處不融洽,學習成績不理想等
  • 親子溝通技巧7,如何運用積極傾聽,積極傾聽中遇到的問題
    孩子如果沒有特殊的感受,也沒什麼大問題,那父母就不適合用積極傾聽,否則會把一個好好的孩子搞得神經兮兮的。從知道一個技巧到學會運用,確實需要一些練習和修養。因為很多年養成的溝通模式,忽然改變,彼此可能都覺得好奇怪,好彆扭。尤其是對急性子的父母,忽然不讓他大聲訓孩子,不讓去指揮孩子做事情,還得放下情緒,認真聽,細琢磨,再反饋回去。
  • 有效的親子溝通方法與技巧,壹心大哥家庭教育心得體會:親子溝通...
    因此,壹心大哥希望通過自己家庭教育中的心得體會,幫助更多家長通過親子溝通7大策略的了解,能快速掌握有效親子溝通方法與技巧,讓更多家長可以與孩子的關係更密切,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今天分享的是親子溝通策略之榜樣。 一、家長塑造孩子的力量,遠遠超乎人的想像。
  • 古邑講堂心理篇活動方案—《親子溝通技巧》
    親子關係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種人際關係,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關係。為幫助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掌握親子溝通技巧,2020年10月17日下午,由河源市圖書館主辦,河源市心理諮詢師承辦,邀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餘智紅老師為家長開展《親子溝通技巧》家庭教育講座。
  • 親子溝通技巧6 積極傾聽
    您好,今天我們開始親子溝通技巧第六篇,積極傾聽。上一次我們了解了,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時,我們通常的反應都是各種各樣的絆腳石,這時有的父母突然發現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講話了,因為一開口就是絆腳石,當孩子處在問題之中的時候,我們如何去有效地協助孩子呢,下面呢,我們給大家分享兩種非常有效的反應方式。
  • 海口舉辦「花香心語 相伴成長」親子花藝公益活動
    人民網海口8月6日電(枉源) 近日,海南(海口)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辦「聆聽心聲,悅納自我」系列公益心理活動之「花香心語,相伴成長」表達性藝術親子花藝活動。據了解,本次活動以芬芳絢爛的鮮花為媒介,約百餘位家長和孩子一起享受與鮮花相伴的親子「柔軟時光」。
  • 這樣溝通,促進親子關係
    親子之間的溝通是講究方式方法的,好的溝通方法能夠更促進親子之間的互動,不好的溝通方法會阻礙孩子的發展,也會使得孩子變得不知道如何跟家長相處。所謂親子溝通,更多的是聽聽孩子的心聲,讓他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所遭遇的問題,再給予指導和幫助,這種基礎上的親子溝通也是正確的、合理的。
  • 家校溝通的策略及技巧
    如何做好家校溝通工作,對於班主任來說,的確是個難題。一個班級四十多個學生,八十多個家長,所謂眾口難調,無論班主任怎麼努力,家長總會有不滿意的,久而久之,難免產生矛盾、積怨,甚至產生對立,這就會影響班級工作的正常開展和家校關係的和諧。因此,要求我們班主任去思考切實有效的教育策略,提高處理問題的層次與境界,以先進的科學思想和方法應對千變萬化的矛盾。如何進行有效的家校溝通呢?
  • 【親子溝通培訓師】上線,讓你成為親子教育專家!
    >第16課  父母的積極傾聽技巧第17課  積極傾聽與絆腳石的區別第18課  積極傾聽的強化練習第19課  如何更有效使用積極傾聽第20課  積極傾聽易犯的8個錯誤第21課  父母對嬰幼兒的積極傾聽第22課  父母有問題的含義與本質第23課  父母有問題與孩子有問題第24課  父母有問題時的溝通方式
  • 總跟孩子溝通不到一塊?試試「U型溝通」,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
    其實父母和孩子相處"溝通"很重要,溝通也是一門技巧,我們對待孩子應該像細心的培養一盆花一樣,我們要先去了解它需要什麼,才能逐漸的去給予他們所需要的甚至是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面對和孩子溝通的難題,家長不妨試一下和孩子進行"U型溝通",這一溝通技巧對促進親子的和諧關係有很大幫助!
  • 親子溝通促進成長 青年教師貢獻力量
    親子溝通促進成長 青年教師貢獻力量 2021-01-08 14:48:56 來源: 消費日報   近期,騰訊微視、騰訊成長守護平臺聯合未成年人網發起的「家人默契挑戰賽」正在騰訊微視短視頻平臺火熱進行中
  • 「溝通的密碼」開啟龍燈山親子家庭的幸福之門
    良好的溝通是父母實施一切教育方法的關鍵。12月20日,龍燈山社區開展了「溝通的密碼」 親子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旨在進一步促進社區親子家庭科學有效溝通、營造溫馨溫暖的家庭氛圍。本次活動共計30餘人參加。人的一生最早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和基石。親子溝通不僅關係到家庭的和諧和睦,更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積極的影響。本次活動邀請到了親子情商訓練高級講師方珊梅老師,方老師曾在多個中小學校及培訓機構開展多場親子培訓講座,在家庭教育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
  • 《智慧處理孩子情緒,學會親子溝通技巧》家庭教育講座
    孩子從哇哇落地,就開始用各種笑、哭、鬧的情緒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孩子慢慢長大後,學會了語言表達,但是依然會看到孩子的各種情緒不被理解,和家長鬧得雞飛狗跳的情況。
  • 回應性餵養的促進策略
    回應性餵養不僅能夠幫助寶寶建立健康的飲食行為,促進其體格生長,還在嬰幼兒依戀關係的建立、認知和語言的發展以及適應能力的良好性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回應性餵養的促進策略 1) 積極餵養 餵養時爸爸媽媽要與寶寶進行交談和目光接觸
  • 親子溝通的小技巧
    親子溝通的小技巧範豐梅前幾天,我接到了一位家長的求助: 我的回覆:繼續交流:打字聊天太慢了,乾脆語音吧。原來,這母子倆是親子溝通出現了問題。「昨天上午聽了你的講座,感覺你說的案例中的母子倆和我們太像了。孩子上小學時和我無話不說,可自從兩年前家裡添了二寶後,這孩子就變了,處處和我搗亂。我給他弟弟蒸個雞蛋羹,他非要吃,結果吃了一口說了句太難吃了,轉身就倒垃圾桶裡啦,你說他還有一點當哥哥的樣子嗎?」「為這些事你批評孩子了?」「能不批評嗎?
  • 親子溝通技巧——巧用「提問」
    技巧一:想和孩子交換信息,多用開放式提問我們先來感受一下封閉式提問和開放式提問在親子溝通中的區別:封閉式提問:家長問:今天考試了嗎?在親子溝通中,很多父母非常喜歡問「為什麼」,以便了解孩子的想法、行為和情緒。但是「為什麼」有時候會給孩子一種責備的感覺,容易產生牴觸情緒。比如:家長問孩子:今天在學校都學了些什麼?孩子說:記不太清楚……學了函數。家長問:你為什麼記不清楚?
  • 親子溝通技巧2
    心晴計劃#您好,今天我們繼續我們的家長課堂,親子溝通技巧第二講。上次我簡單的跟大家介紹了親子溝通需要技巧,那到底有什麼技巧呢?這門技巧是一套工具性的溝通方法,不但可以用在親子關係上,同時還可以用在師生關係,夫妻關係以及朋友同事之間。在親子之間根據年齡不同,可能出現的衝突也不一樣。
  • 親子溝通技巧3  問題的歸屬
    今天我們開始親子溝通技巧第三講。上次我們講了行為衝突中行為的概念,行為與行為評判的區別,以及行為的分類。其中我們講了家長對孩子行為的不接受,因為這些行為影響了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導致自己不愉快。這個過程中,是誰有問題呢? 今天我們開始講問題的歸屬,我們這裡說的問題,不是誰做錯了什麼,而是誰的內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有不舒服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