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一:責怪
孩子:媽就是因為你沒有按時喊我起床,我上課遲到了。
媽媽:怎麼能怪我呢?你這麼大了還不會設鬧鐘?
孩子的想法:你只會責怪我,這明明是你的責任。
情景二:安慰
孩子:唉,這次考試就差兩分就可以進前10名。
媽媽:寶貝,沒關係,下次努力就好了。
孩子的想法:這件事對我很重要,天哪,你居然說沒關係,看來你根本不關注我的努力。
情景三:轉移
孩子:爸,你知道嗎?我這次把遊樂園裡以前我不敢玩的項目都玩了一次!
爸爸:如果學習有這樣的勇氣就好了。
孩子的想法:爸爸在乎的只是我的成績,並不是我。
談到與孩子溝通,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觸——與孩子不在一個頻道上。
你原本想要藉機給孩子說教、安慰或者建議,結果在孩子似乎完全不能理解你的苦心,最後鬧得不愉快。
這幾天,女兒做作業比較粗心,老公完全沒有了耐心,氣憤地說:「再這樣我就狠狠地揍你一頓。」
不說還好,此話一出,女兒立馬像一個被點燃的火藥桶,馬上陷入對抗——哭鬧撒潑,與她爸爸對著幹。
類似這樣的悲劇式溝通讓親子溝通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孩子懼怕、自卑,家長變本加厲地對孩子批評、指責、糾正。
作者Liliane(鄒璐)在《親子溝通密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就這麼簡單》(以下簡稱《親子溝通密碼》)裡說出了原因——孩子拒絕溝通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再一次被批評指責傷害。
Liliane(鄒璐)是高情商溝通力專家,具有傳奇人生的演說家,跨國商業談判首席翻譯,海外華商副會長投資人。她將20年的國際協作經驗及演講能力融會貫通的運用,到商務談判,公關銷售,親子教育等人際溝通領域,擅長以潤物細無聲的感染力來化解衝突,創建合作與共贏。
《親子溝通密碼》一書共七章,講解了七個親子溝通的關鍵密碼:動態、反挫、觀察、聯結、讀心、引導、賦能。這七個親子溝通密碼可以幫助孩子從失敗、錯誤、衝突等讓他們感到挫敗的事件中獲得能量、解決問題、建立自信、贏得合作。
密碼1——動態:一切事物都是動態發展的,學會動態的看待孩子,看待情緒和自己,讓溝通軟著陸。
密碼2——反挫:人生中有挫折、困難、衝突和矛盾,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去洞察、理解、正向思考和積極應對這些不如意,發展更有利的心智模式,更健全的人格和價值觀體系,化「危」為「機」。
密碼3——觀察:家長關閉對孩子的評價系統,學會觀察孩子,讓孩子信任自己的感覺和判斷,而不是活在家長的評價裡,模糊了自己。
密碼4——聯結:比大道理更重要的是情緒。理解、見證,用誠實去聯結孩子的情緒,用語言去聯結孩子的心意,陪伴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份喜悅、感動、悲傷和憂慮。
密碼5——讀心:孩子的所有行為無所謂「好」與「壞」,「是」與「非」,都只是對自己內在需要的一種表達而已。
密碼6——引導:在面對問題時,都是孩子在衡量和解讀生活的意義的時刻,家長不需要用看似合情合理的說辭或者建議,企圖驅趕孩子的想法。應該把思考的領地還給孩子,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這樣才能從開啟他們自己的超級大腦,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體系,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密碼7——賦能:作為父母,我們要履行召喚孩子天賦的使命,讓孩子別低估了自己,讓孩子知道並體會到自己的能力,能夠給他人帶來幸福,這樣才能釋放出耀眼的光芒,真正贏得自己,贏得這個世界。
在我看來,孩子很多時候並不需要父母的建議,他只想被了解和被認真對待。而會傾聽孩子的父母才是孩子喜歡的父母。
Liliane(鄒璐)在《親子溝通密碼》裡提到傾聽三重奏R.E.V.——
第一重R:用傾聽敘說「孩子,我在乎你」
第二重E:同理傾聽,聽到孩子心底的聲音
第三重V:聽問合一,助孩子將夢想落地
許多家長表面上似乎在傾聽孩子,但是在孩子看來並非如此。作者在書裡說:「在傾聽的過程中,家長時常會擔任加油站的工作,把孩子的語言放在自己的大腦裡面轉一圈,變成家長的認知,再拋出來教育孩子。」
因此傾聽孩子的第1步,並不是沒等孩子說完,就急著拋出自己的評價,而是要學會使用「語氣詞+重複關鍵詞」這樣一個簡單的傾聽公式。
比如,前面的場景,媽媽可以運用傾聽公式換一個說法會更好:
場景一:
孩子:媽就是因為你沒有按時喊我起床,我上課遲到了。
媽媽:哎呀,就快遲到了!
語氣詞 + 關鍵詞
場景二:
孩子:唉,這次考試就差兩分就可以進前10名。
媽媽:是啊,就差兩分。
語氣詞 + 關鍵詞
場景三:
孩子:爸,你知道嗎?我這次把遊樂園裡以前我不敢玩的項目都玩了一次!
爸爸:真的呀?都玩啦!
語氣詞 + 關鍵詞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這樣做的可以給孩子傳遞積極的信號,那就是——我尊重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權利,我尊重你的感受,我很在於你/ 你的想法。
傾聽孩子的前提首先就是尊重,不是嗎?
鄒璐在《親子溝通密碼》裡說:「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當他們煩躁不安、大吼大叫或者語言尖刻、冷嘲熱諷時,我們很容易被這樣的行為激怒,但是這些讓我們不滿的行為和情緒,正是他們發出『急救式』傾聽的信號。」
同理傾聽,就是帶著自己的體貼和關心,跟著孩子的感受,去體會孩子喜、怒、哀、樂,以及想法和需求。其核心是同理心,是我們對他人的感情抱有的一種開放的態度,把自己的評價、建議擱置一旁,先讓對方把話說完。難點是讓孩子做他們自己。
比如說,當孩子挑食不吃飯,或者嫌這不好吃那不好吃的時候,家裡總有人說:「現在的孩子真是難養,我們以前上學想吃個早餐去上學都難,有一個饅頭就大蒜瓣就不錯了,哪裡還有什麼牛奶麵包。」
可是,無論再怎麼「賣慘」,孩子都不會感動,該挑的食還是挑。
其實當你用同理傾聽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發牢騷的背後,其實是羨慕現在的孩子生活比他們以前好過太多,不僅有牛奶麵包,還可以挑自己喜歡吃的食物。這個時候,作為旁觀者,我們不能加入發牢騷的隊伍中,與發牢騷者一起指責孩子挑食,從而與孩子對抗,而是跟孩子講解發牢騷者背後的真實需求,那就是孩子的挑食激起了他們往昔食物匱乏的苦難的回憶,他們羨慕現在的孩子食物豐富。
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有同理心和感恩之心。
聽問合一,是指我們在聽孩子講話的時候,用強有力的提問,敞開心懷去傾聽孩子。
鄒璐在《親子溝通密碼》裡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成績優異的艾菲上初一,但是她媽媽幫她選的是戶口屬地的普通中學。兩個月後,艾菲強烈要求轉學,因為她覺得新學校和新同學都不如意。可是艾菲的媽媽不同意轉學,艾菲就拒絕上學。
苦惱的艾菲媽媽找到了鄒璐老師,讓老師幫忙勸勸艾菲。鄒璐老師同理傾聽了艾菲一個小時後,艾菲的情緒平復了下來,並開始放鬆吃桌子上的零食,鄒璐老師才開始進行第三重傾聽。
通過詢問,鄒璐老師得知艾菲最喜歡待在新學校的草坪上讀英語,而且艾菲的偶像是英國的音樂人艾蘭.沃克。
鄒璐老師問艾菲:「如果你在新學校過得非常快樂,剛好遇到艾蘭.沃克,你能告訴他,新學校給你帶來了哪些快樂嗎?」
艾菲說她喜歡在草坪讀書,歷史老師很好,他會在每個學生的考卷上留一句鼓勵的話,還有食堂的飯也很好吃。
鄒璐老師問艾菲,艾蘭.沃克會對她說什麼。艾菲回答說:「嗯,他會說,好羨慕你,有這麼多朋友和老師……」
鄒璐老師問:「聽到他這麼說,你感覺怎麼樣?」
艾菲說會很激動,希望以後考到英國念大學,這樣就可以經常去看偶像。
鄒璐老師說:「哇,艾菲,你的夢想把我點燃了!」在交談的過程中,老師只是從艾菲的話中聽到她的目標和渴望,然後接著引導艾菲,假設未來的她考上了英國的大學,晚上去聽偶像的演唱會,她站在音樂館門口,告訴現在的艾菲說自己是怎麼做到的呢。
艾菲說她會上課認真聽講,做筆記,每天堅持早讀英語,學校離家近,可以把省下來的時間用來背單詞。
艾菲從自己的講述中看到了被自己忽略掉的優勢。此時,鄒璐老師繼續引導艾菲,問她,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現在的艾菲應該怎麼做?
艾菲說學校教的數學太簡單,她可以找老師要初二的試題,還可以上網課。
在這樣的縱貫式傾聽下,通過問答的形式,讓艾菲感受到了未來的光芒,因而有了勇氣和方法去應對暫時的困難。同時也讓艾菲對未來充滿了自信,相信自己能夠克服眼前的困難,最終實現夢想。
作者在書裡明確指出,在運用縱貫式傾聽的時候,只有一個要點,那就是關閉任何建議。哪怕這些建議是你多年的經驗總結或者智慧結晶,都不要在傾聽的時候對孩子說。
為什麼要關閉任何建議呢?因為在說教中,我們會無形地剝奪了孩子自我反思、面對未來的機會,扼殺孩子的主動性。
作為家長的我們,千萬不要一面要求孩子飛翔,一面又親手剪掉孩子的翅膀。
傾聽孩子,不需要我們給他們建議,更不需要給答案,只需要做好聽和問就夠了。
威廉瑪麗學院的心理學教授麥克.P..尼克斯博士說:「不被傾聽是很大的傷痛,因此,或多或少,我們會用防衛機制來遮掩我們那種渴望被了解的需求。」
鄒璐老師的這本《親子溝通密碼》給了我們打開了解孩子內心需求大門的鑰匙,那就是——重複式傾聽、同理傾聽、縱貫式傾聽。
運用R.E.V.傾聽三重奏,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認真對待,有勇氣面對困難,對未來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