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收穫職場好人緣?5點輕鬆培養同理心,比任何溝通技巧都有用!

2020-12-25 小採說情感

職場中常常有人會遭遇被領導或同事排擠的時刻,大部分人的處理方式都差不多,不是忍讓、報復就是辭職逃避。但實際上,這些都只能治標不治本。因為環境單純的職場幾乎不存在,無論被排擠是出於什麼原因,傷害了到他人利益也好,自身性格不足也罷,我們都很難在職場中始終獨善其身。

其實客觀來說,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那就是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這句話在職場中尤其有效。只要人緣夠好,即使偶爾犯錯,不管是無意中傷害了他人利益還是說錯了話,幾乎都能靠自己的職場好人緣解決。

無數溝通大師因此都致力於宣傳各種溝通技巧,比如根據他人的微動作、微表情來判斷對方情緒和下一步行動,從而有技巧地應對。但太過於技巧性的溝通只會流於表面,真誠度欠佳,無法長久維持。

實際上,溝通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獲得對方信任。所以與其絞盡腦汁學習技巧,不如認真培養了解他人真實需求的能力。

這正是我們常常聽說卻少有人能具備的能力——同理心。

《同理心》的作者羅曼·柯茲納裡奇認為,同理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更是一種理想和力量,能夠帶來人際關係的根本性顛覆。其核心就是,充分了解對方的感受和情緒,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根據對方的需要進行合理的幫助。

而這種能力不只能夠通過學習獲得,其發展能夠持續長達一生,讓我們終身受益。

什麼是同理心?

很多人誤認為同理心是同情心或「想要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怎麼對別人」這種利益上的交易。比如別人哭的時候給予安慰,或者為了讓別人對自己好,而無底線地忍受他人。這其實是將同理心當成了操縱他人態度的工具。現實中,忍讓帶來的只有得寸進尺。真正的同理心,是想辦法和對方「感同身受」。

比如80年代紐約知名的設計師帕特麗夏·穆爾,她為了了解老年人的真實需求,將自己打扮成徹頭徹尾的老人。她戴上讓人頭暈的模糊鏡片,刻意塞上耳塞讓自己聽不清,還在身上綁支架,之後她造訪北美100多個城市,體驗老人生活長達3年,最終設計出多款真正適合老人使用的新產品,後來她還為年長民眾發聲,遊說國會改掉了《美國殘疾人法案》。

穆爾正是利用同理心「感同身受」的原理,徹底轉換角色,才切身體會到了自己的年長顧客們在生活中的不便之處,從而找準了他們的真實需求,獲得了既實用又創新的靈感,更能輕易站在老年人的角度為他們提供最有效的幫助。

也有很多人認為,同理心是一種天分,或者需要極高的情商才能做到。但同理心研究領域通過大量實驗發現,同理心與生俱來,並且人人都有。他們了解到,人類大概自2-3歲開始就已經出現同理心,比如看到別人打哈欠,自己也會想打;看到別人身上爬了一隻蟲子,自己也會感到毛骨悚然,這正是同理心的顯性特徵。

不過出於各種原因,我們的同理心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抑制,使得很多人在成年後無法對他人的感受產生共鳴,心與心的距離也就越來越遠。

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缺乏同理心?

最首要的理由就是自利觀念的根深蒂固

我們大概都聽說過「人性本來自私」的說法。這並不是空穴來風的認知,而是千百年來眾多心理學領域專家傳達的思想。

1651年開始,英國哲學家託馬斯·霍布斯就首次提出了人性天然自私的說法。18世紀,思想家亞當·斯密在其著作《國富論》中支持了人性自利的意識形態。而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理論更是崇尚「推動人類演化的驅動力是競爭而非合作」的觀點。而最關鍵的弗洛伊德也認為,如果沒有束縛,人類將變成自私自利的野蠻獸類。

自利確實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其中一部分,但並不是全部。在這些偉人們不斷頌揚人性自私的本性時,他們也在無意中發現了人性中的良善,亞當·斯密曾開創了世上第一篇論述完整的同理心理論,達爾文也發現除了自私之外,哺乳動物還有其他本能,比如和同伴分離會難過,有些人會不顧自身危險營救他人於水火之中。

但自利主流觀點的不斷擴散與流傳,使得我們在成長中更傾向於表現出自私自利的本性,從而抑制了同理心的成長。

其次,社會與政治障礙也導致我們的同理心得不到發揮

社會與政治因素是影響人類群體價值觀最重要的渠道,同理心同樣受到了它們的影響,並且是負面的。這種負面影響來自對特定群體的偏見,對權威的盲從,對空間距離的不同感知以及因信息泛濫而產生的同理心疲憊。

很多人會無意識給特定群體貼標籤,比如一提到愛宅在家裡的人,第一反應就是「死肥宅」,想到富二代就覺得對方應該是紈絝子弟。這就是貼標籤,它會在很短時間內發生,使我們忽略對方本身的個性,難以對其遭遇產生同理心。

對社會權威的盲從現象向來也很嚴重。比如我們總是相信一些所謂專家的說法,或者因為對方社會地位比我們高,就無條件認為對方說的對,這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個人判斷。

空間距離對同理心的影響也很明顯,比如我們會因為汶川地震的同胞受苦而無比心痛,但是對於遙遠的非洲難民,同情的感受可能更多,而難以產生共鳴。這就是空間距離帶來的同理心差異。

信息過度泛濫則會帶來同理心疲憊。比如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各種絕症求助或者眾籌信息,網友們大多都表現比較冷漠,就是因為這樣的信息泛濫,極大地削弱了大眾對弱者的同理心。

社會與政治障礙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時時刻刻抑制著我們的同理心,使得自私自利的天性更加凸顯,從而對他人的感受表現得更加冷漠,久而久之,我們便認為自己是不具備同理心的了。

如何有效培養同理心?

培養同理心的本質是構建不同的心智框架。心智框架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即個性、價值觀構成的整體世界觀。培養同理心的過程就是內化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心智框架,達到深入了解他人與自我的目的。

而內化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溝通記錄同理心的思考和相關行為,或者觀察自己身邊與自利不相符的人性。比如不惜回報的慷慨或者捨身幫助他人等等。這樣的細緻感知,能夠讓我們的同理心不斷顯現。

一般的溝通方式當然不會奏效。羅曼·柯茲納裡奇認為,向同理心強大的人學習是最有效的方式。他發現,他們在溝通中存在異於常人的非凡特質,但普通人也可以通過學習獲得,那就是:積極傾聽、展示脆弱、關心他人、懷抱創意精神以及學會自愛。

只有積極傾聽,了解了對方的真實想法,解決對方需求,才能獲得信任。這個概念來自設計了「非暴力溝通」的馬歇爾·盧森堡,其關鍵在於「積極」。很多人會發現自己的表達欲望強於傾聽,有些人甚至從來不關心別人怎麼想,只願意表達自己,其口頭禪就是「你聽我說...」,這是溝通產生衝突的根本原因。

溝通大多是為了解決需求,但如果不主動傾聽,只想表達自己,就很難和對方達成共鳴,解決不了對方的需求,信任就無法產生,對方自然也不想解決你的需求。而具備同理心的人,往往能積極傾聽,他們不預設立場、不妄加評判,通過積極傾聽獲取對方需求,給出滿足對方需求的答覆,從而獲得信任。

適當展示脆弱更有利於和他人產生共鳴。展示脆弱在職場中尤其受人鄙視,畢竟職場是利益場,很多人認為展示脆弱無異於予人把柄,於自己百害而無一利,其實不然,大量職場研究發現,善於展示脆弱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因為人人皆有脆弱面,適當展示脆弱不僅不會被輕視,反而容易收穫共鳴,擁有更多好感,比如也許你會發現那個高冷的領導和你一樣性格軟弱。當然無底線地展示脆弱不被提倡,因為過度表達負面情緒會影響別人的心情,引起對方反感,同時也給了小人更多抓住我們把柄的機會。

發自內心地關心他人能培養高度同理心,只在乎自身利益的溝通無法有效培養同理心。想培養高度同理心就要有意識地留意自身意圖,如果不能發自內心地關心他人需求,真實的自利意圖很容易被察覺,從而徹底失去對方信任。比如如果目的是為了向同事借錢,卻一直關心對方的痛苦和難處,同事可能會在一開始陷入你關心她的錯覺,但因為意圖並不是如此,最終你說出借錢的話,那麼同事對你的信任會立刻土崩瓦解,出現更強烈的反感情緒,認為你是個虛偽的人。所以如果是關心他人,一定不要帶有目的性,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才能真正地拉近彼此的距離。

創意溝通更有利於深度對話,真正打動人心。我們打開對話的方式往往一成不變,比如「你最近過得如何?」、「你是幹什麼的?」,這樣的對話不是不好,只是很多人被問得太多,會覺得這樣的問題很無聊,接下來的對話自然也就更加無聊,最終溝通常常會因此陷入尷尬。只有深度對話能夠打動人心,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可以嘗試有個性有意思的提問,比如像宗教、共同感興趣的領域話題等等,這樣可以挖掘出很多深層的問題,彼此不斷產生共鳴,溝通才能直達內心。當然除此之外,你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問一些比如「你願意變成什麼樣的動物?」等特別的問題,這樣看起來比較古怪,但其實會極大地引起對方的溝通興趣。

善待自我,才能善待他人,真正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學會自愛的另一種說法,就是對自己有同理心。說得再通俗一些,我們要學會善待自己和喜歡自己,不要過於自卑,也不能過度自大。對自己有了同理心,我們才能擁有深沉的情緒力量和有自知之明,這樣在和他人溝通的時候,才能徹底地拋棄自我,不帶有自我利益和觀點地傾聽對方,設身處地地位他人著想,從而獲得他人的信任,和對方達成深度共鳴,真正和諧地相處。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對自己存善心,才會對他人懷善念。

總的來說,培養同理心的本質是展示真誠、設身處地地感受他人。通過積極傾聽、適度展示脆弱、用創意提問來進行深度對話,了解對方的真實需求,進而滿足他們的需求,獲得對方的信任。而以上深度對話的所有方式能夠成功的基礎,是我們要學會自我善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放下自我,真正為他人著想,形成良好的溝通循環,收穫好人緣。

相關焦點

  • 職場相處:如何與同事相處?掌握這些潛規則,收穫好人緣
    想要收穫一個好的人緣,當然就必須掌握一些人際關係之道。所謂人際關係實際是就是一種處理衝突的能力、建立關係的能力、說服與影響他人的能力、合作與協調的能力、傾聽與溝通的能力等。這些職場必備的能力其實都是基於同理心而產生的需求能力。同理心是人本主義大師卡爾羅傑斯提出的心理學概念。
  • 溝通核心技巧之同理心
    說話是門藝術第六講:說話要有同理心    各位家長朋友,志強從今天開始與您分享「說話是門藝術」中的溝通核心技巧,一共有21大項,我整理其中日常生活和工作、以及教育孩子過程中十項常用的核心技巧,將在接下來的課程中與大家分享。
  • 如何增強同理心?5個實用的情商技巧
    同理心是一種能將自己假設在他人的立場上,並理解他們的感受和想法的能力。如果你對這一能力的運用還不是很熟練,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有意識地多地使用它。 5個實用的情商技巧 對於任何想要增強同理心的人來說,實現「判斷/評判」到好奇的轉變,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和朋友、同事還是完全陌生的人在一起,人們會習慣性地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別人。
  • 處理好領導同事關係,學會這些就夠了,讓你在職場輕鬆收穫好人緣
    今天就來教大家,幾個收穫好人緣的小技巧,看完有用記得收藏哦!1、對領導(1)了解"同類法則"在職場中,人際關係直接影響你的成長路徑和發展前途,是你的領導。因為你的薪水多少、是否有成長和升職的機會,領導最有發言權。但實際情況卻是,很多人都不喜歡自己的領導,但和領導處不好,最大的受害者是自己,雞蛋去碰石頭,受傷的必然是雞蛋。
  • 「過家家」角色扮演遊戲,適合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類似的情景在孩子身上不停地上演,父母也說,希望孩子有愛心、善良、體貼,有同理心,但實際情況是我們的孩子極少能夠體貼別人的心意,不會了解別人想什麼,只是想著自己,顧著自己。孩子成長中情感培養,孕育同理心與父母的教養有很大關係,而且終究由父母引導、幫助他們建立這種有深度的情感態度。同理心的培養同理心,共享情感的一種能力,本身就是我們內在的情感,因此,親子間情感融洽與緊密程度是建立同理心的基礎。
  • 如何進行職場溝通?5大技巧讓溝通輕鬆起來,職場交流真的很重要
    要想在職場中發揮自己的才能,更好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務,除了心態與能力外,與身邊同事的溝通也是必不可少的。為了達成目標,你就必須要通過溝通來與各位同事們達成一致,齊心協力共同進退,然而職場中的溝通與生活中不同,需要更多的技巧,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一起看看關於職場交流的4種交流技巧吧。
  • 孩子沒有同理心,媽媽又氣又傷心:孩子的同理心到底該怎麼培養?
    那一刻,我猶豫了一下,結果還回去將牙杯裡的水也倒在了她的脖子裡……其實我只想用行動告訴她,你主動欺負他人,他人會加倍還回去……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她)是在跟我鬧著玩兒,之前也曾經對著我吐水,只是不像昨天一樣一下子全吐進衣服裡面了,所以,我一下子憤怒了,就想給她點教訓,也給她弄一身水。後來我了解到,孩子5歲2個月。
  • 「有同理心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了解發展機制,培養娃的同理心
    這一舉動不僅暖了司機師傅,還引來大批網友點讚:「孩子的教養很好!」。善行雖小,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能夠體察到別人的處境並及時送上關心,說明這個孩子有較好的同理心。有同理心的孩子一般心中都懷有大愛、溫暖善良,這樣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太差,甚至更容易取得成功。
  • 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學會善解人意、換位思考?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擁有較高情商的人可以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職場中也能獲得更多的支持,從而發揮自己的潛力,成為職場精英。 而高情商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擁有良好的同理心。同理心是一種令人感到溫暖的情感。
  • 教育孩子的同理心很重要,這是比任何東西都珍貴的品質
    同理心和同情心是不一樣的,同理心更多的表現為共情,即把自己假想為對方來體會對方的情感比如,朋友最近因為自己的心愛的狗狗跑丟了,有同理心的人會當作自己的狗狗丟了一樣,這種情感上的共鳴讓自己想要幫著朋友去尋找那隻丟失的小狗。同理心是自己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上,客觀的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同理心是可以培養的,我們可以這樣做。  1、樹立好的榜樣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起到榜樣作用。
  • 同理心能力探究?
    為什麼會想到這個話題,源於自己再次看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觸動,在回顧自己成長的痕跡中,很多時候的言行或許就是因為缺乏同理心而帶來的選擇,這使得我非常想深入思考下為何自己沒有形成這種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是否存在某種培養模型。
  • 有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家長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要做到這幾點
    享譽世界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發現,一個孩子的共情能力越強就越善於社交,也越有能力感知幸福,更容易獲得成功。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缺少同理心,不善於共情,也不懂為他人著想,那麼這個孩子也會在與人相處時遇到困難,更容易被同齡人排斥。
  • 訓練同理心:結合情境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最好的訪談技巧都敵不過同理心。
  • 《溝通的藝術》:巧用同理心改善溝通氣氛,化解6種人際衝突
    本文主要從「看入人裡」部分中的『同理心』及「看人之間」的『改善溝通氛圍』和『處理人際衝突』,來講述同理心、溝通氛圍和人際衝突3者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運用。即便是一個自戀狂,也可以通過參加觀點採擇練習來對別人產生同理心。第二,同理心的情感面向,它能幫助我們更貼近地去體驗別人的感受,去感受他們的恐懼、喜樂、傷心等感覺。第三,真誠地關心對方的福祉。當我們用同理心對待他人時,不光是和他們有一樣的想法和感受,而是更進一步,真實地關心他們的福祉。
  • 改善訣竅:好好說話,增強同理心
    殊不知,讓他背上情商低這個標籤的,是因為同理心的缺乏。01 同理心讓人成為共情高手最近一項職場人際關係調查結果顯示:職場人際關係是最令僱員感到困擾和難以解決的問題。有七成年輕僱員會因為工作間人際關係問題而轉換工作環境。職場相處之道像是一門玄學。
  • 情商的關鍵是同理心,那同理心的本質是什麼?
    不過當然這樣去歸納有點模糊,我們更喜歡用一個詞去形容,那就是——同理心。同理心在情商修煉中放在了第一位,同時在博弈論,親密關係相處秘訣等等方面,都佔據了很大的比重。我們對同理心的理解,主要是在一種將心比心,感情代入,站在對方的立場,用對方相似的認知思考問題的能力。
  • 撩女人的聊天技巧:掌握同理心
    兩性相處中,常常會提到「同理心」這個詞。那麼,什麼是同理心呢?同理心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通俗來說就是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會傾聽、情商高。在和異性相處聊天時,一個男人如果掌握了同理心,那麼撩動一個女人就是很容易的事情。
  • 同理心不等於同情心
    「同理心了」這個詞的出現有一百年了,據說發明這個詞,就是為了區別「同情心」而出現的。「同情心」是說你看到別人的遭遇處境,心生憐憫,想用實際行動幫助他。「同理心」是說你更能進入對方的情景中,感同身受對方的心裡體驗。同理心比同情心更加可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已經講同理心的內涵說得如此簡潔透徹。但是,由於我們人性中普遍存在「自我為中心」的偏見,導致在處理實際問題的時候,總是效率低下。
  • 如何運用同理心促進溝通?
    因此小李感覺很沮喪,他試著找小張來談一談小李:小張,我想和你談談初級分析師團隊的事情小張:好啊,什麼事?小李:我認為在員工的分工問題上你我應該步調一致小張:為什麼?有什麼問題嗎?如果我們是小李,如何溝通才能更好的打破這個僵局呢?給大家分享一招,表達同理心,也就是對對方的處境和感受表現理解和體諒,當你理解對方時,是能產生強大的影響力的,只有使對方感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傾聽,你才為對方傾聽你的想法創造了條件。
  • 都知道培養高情商要「同理心」,為何沒效果?是你同理方法沒用對
    有很多家長都曾私信諮詢自家孩子在外界交往中遇到的問題,而很多情況下都是缺乏同理心導致的,對於同理心的培養我們一直都是在強調,但是仍有很多家長們發現並沒有產生理想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