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同理心:結合情境

2021-02-23 BNUXers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最好的訪談技巧都敵不過同理心。

即使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人們似乎仍有一個共識:到最後,最重要的往往不是什麼技巧,而在於那顆心。至少在「與人打交道」這一件事上,保持一顆同理心並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勝過一切刻意的技巧。

同理心不止在訪談過程中非常重要,它同樣適用於更大的範圍。在用戶體驗工作中,同理心可以讓設計師更設身處地地去思考怎樣幫助用戶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也可以讓團隊內的同事彼此之間更好地建立人際關係。

既然「有同理心」是這麼棒的一件事,我們要如何獲得、或者說如何強化它呢?

空想無益,筆者最近讀的一篇文章(https://medium.com/@dr_eprice/laziness-does-not-exist-3af27e312d01)帶來了新的啟發。

簡單總結一下文章觀點:

1. 以好奇而不是判斷來回應一個人的行為。


2. 認識到行為者由於背景和社會環境所限而產生的障礙並承認其合理性,再開始解決問題。

作者在文中舉了兩個慄子。

很多人傾向於站在道德高地來看待抽菸酗酒的無家可歸者,認為他們無家可歸是罪有應得,因為他們寧可整日渾渾噩噩,也不肯放下酒瓶子去工作。

這是一種判斷。如果能夠結合情境因素去看待這些人的行為,則會發現:

當人無家可歸的時候,夜晚很冷,世界不友好,一切都很痛苦。無論是在橋下,帳篷裡,還是避難所中睡覺,都很難輕鬆入睡。可能會有傷在身,可能有慢性病,沒有醫保,也沒有太多能吃的乾淨食物。儘管這些人可能在不斷爭取,但通常無法享有一個正常的夜間休息或者數月都沒有乾淨的食物。心理健康疾病和身體疾病得不到治療,很多工作並不是「放下酒瓶子」就能夠獲得。在那種長期不舒服的情況下,需要一杯飲料或一些香菸讓這些人找到活下去的意義。在冰冷的寒夜中,喝點酒是暖身和入睡的唯一途徑。如果缺乏食物,吸菸是唯一可以對抗飢餓感的東西。

作者(任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的一個學生長期有著如下表現:看起來極為疲憊,上課頻繁遲到,且都坐在後排,目光游離。能夠完成集體大作業,但是班級討論中從不發言。班裡其他學生覺得她很懶惰,冷漠或者不合群,普遍用恨鐵不成鋼的態度評價她。

作者特意安排了一節課,討論精神疾病和心理學健康的問題,並在課上發表了對於精神疾病患者不公待遇的憤慨。抑鬱症被視為「懶惰」,情緒波動是如何操縱的,某些人具有精神疾病但是被他人視為「無能」或者「危險」。這位學生熱切地關注討論,並在課後單獨找了作者聊天,透露自己有一些精神疾病,正在積極努力治療。她忙於各種治療、吃好多藥,要承受這些治療帶來的副作用。這就是為什麼她老遲到,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但她不敢告訴其他人,怕別人覺得她是在用疾病給自己找藉口。

作者幫助她合理地安排了課程和治療的時間,和其他人溝通,並告訴她發生在她身上的事並不是懶惰。之後,她狀態越來越好,能夠公開談論她的精神疾病,積極參與課堂並與作者討論各種心理學現象。其他教授也理解並且接受她,她的障礙得到承認,在她的社會環境中變得合理,所以她能夠順利走出來。

總而言之,在還沒有理解行為者的背景之時,通過感覺所下的判斷往往是一個抽象、僵硬的聯想,這類判斷對於解決問題並無助益。



關係非常大。因為作者所提出的「結合情境」正是去培養同理心的一個好方法。

甚至可以說,忽視情境,光講同理心就是空對空。

雖然都知道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感受」,但很多時候,因為人與人的背景、社會環境、身心狀態不同,真正的同理心是很難做到的。

所謂的結合情境,就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真正地走到對方那邊去,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感受的思維方法。就如同文章中的作者,用探究(儘管沒有提及究竟做了哪些研究調查)代替了判斷,最終能夠站在無家可歸者和患病學生的位置去感受,去思考,這樣才能真正清楚地看到、感受到發生了什麼,同理心在這種時候才被真正發揮出來。

那麼最後,如何去結合情境呢?

我想應該有很多方法,至少學過用戶體驗設計概論的同學們應該都掌握了一種。不妨回憶起來,讓它真正成為工作和生活中的助力吧:)

1.《Laziness Does Not Exist》

https://medium.com/@dr_eprice/laziness-does-not-exist-3af27e312d01

2. 《最好的訪談技巧都敵不過同理心》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835468

往期精彩內容

UX方向安利/UX教師招聘/雙創教育實踐周

微軟UI課程/設計方法課程/用戶研究課程

中美創客大賽/歐洲實踐行/2018美國實踐行

相關焦點

  • 關於產品經理的同理心
    總的來說,梁寧老師的內容更側重於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應該如何訓練同理心,這裡我們把同理心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一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同理心是什麼?為什麼要有同理心?每個人都有同理心,但為什麼產品經理需要後天訓練極強的同理心同理心強一定是好事嗎非產品經理的普通人怎麼看待自己的同理心關於同理心是什麼,百度百科對此的定義是:同理心,即設身處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
  • 想要小孩有同理心 大人先同理他
    試問:您也是用這樣的方式在教導孩子同理心嗎?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位替他人著想、體貼懂事、具有同理心的人,最好還要能同理大人的辛勞,不要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但是,同理心並非與生俱來,也不會自動發生,必須透過後天的模仿與學習才會發展;關鍵在於家長提供什麼樣的學習環境,以及選擇用什麼方式與孩子互動,畢竟「沒有被同理過的孩子,不可能會同理他人」。
  • 用冷漠平衡同理心
    用冷漠平衡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種性格特質,幫助我們自己、朋友、同事以及為我們服務的專業人的實現價值。我們看到,具備同理心認知是實踐智慧的核心:除非我們能理解他人如何思考與感知,否則很難知道哪些是要做的正確的事。不過同理心也有它的另一面:過多的理解和敏感,過多地從對方視角看問題,會模糊判斷並無從選擇。 平衡同理心和冷漠的能力是一種平衡看似對立事物的能力。一方面是基於內在「感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則是「冷靜」和「客觀」。但是平衡這種對立的能力是實踐智慧的核心。
  • 《同理心的力量》:發光發亮的人生,從擁有同理心開始
    讀完這本書,我深覺發光發亮的人生,從擁有同理心開始,而置頂你的同理心,是最穩賺的投資。 01 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問題的非暴力溝通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無論,你發生了什麼不開心的事情,他都會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說:「你這個人真不樂觀。」
  • 同理心≠同情心 同理心與同情心有什麼區別?
    同理心≠同情心 同理心與同情心有什麼區別?時間:2016-10-21 11:03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同理心同情心 同理心與同情心有什麼區別? 如果,你曾經不惜與最親密的人絕裂,痛徹心扉。 如果,你曾經一次又一次地吶喊:為什麼沒有人了解我。
  • 同理心、同情心傻傻分不清?自閉兒需要的是...
    自閉症V.S 同理心關於自閉症患者有沒有同理心,有一些文獻曾經指出,自閉症患者缺乏同理心,但也有另外一派的學者的觀點認為,自閉症患者並不是沒有同理心,只是表現同理心的方式,不符合社會大眾對事情、情境的想像。
  • 用戶體驗中的同情心與同理心
    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人誤以為同情心就是同理心。你在工作中用到的是同情心還是同理心呢?這篇譯文的作者,Nielsen Norman Group的首席設計師Sarah Gibbons解釋了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區別,並且分享了建立同理心的方法,希望能幫助你運用同理心進行設計。 大多數用戶體驗從業者在考慮用戶時使用同情心(sympathy)而不是同理心(empathy)。
  • 家長的同理心對孩子沒用?也許是語言與情緒頻率及強度不一致
    當孩子的情緒開始大幅度波動時,家長都懂得同理心可以讓孩子恢復冷靜和理智。如果家長想對你的孩子使用同理心,產生共情是很重要的。有時候會碰到再怎麼使用同理心,孩子還是不給面子,還是在大哭、大鬧,怎麼都沒有用,可能是忽略了這個:你的語言與孩子的情緒頻率以及強度沒有保持一致。
  • 你的同理心對孩子不管用?可能是語言與情緒頻率及強度不一致
    當孩子有強烈的情緒時,我們都知道同理心可以有效的使其快速平靜下來。如果你想對你的孩子使用同理心,產生共鳴是關鍵。有時候會碰到再怎麼同理心,孩子依然不領情該哭哭該鬧鬧,完全不管用的情況。可能是忽略了這個:你的語言與孩子的情緒頻率、強度沒有保持一致。
  • 關於同理心的這個話題,我分享這些點給你
    關注並標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每天早07 : 45 按時送達同理心是產品經理必備的一項素質,產品經理在設計產品時往往要放下自己,先去考慮用戶的感受。這篇文章,作者給出自己的解答,希望能對你有用。這是來自百度的一段解釋,在我的理解裡,同理心是能夠用他人的眼睛看世界,能夠以提前預判和第三視角來看待用戶的消費體驗過程。缺乏同理心的幾個例子:比如朋友約了你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見面,你有沒有找路找地很痛苦的經歷,你找不到具體位置,他會告訴你,向左,向東,再向前,右拐一段路,就到了。比如你在預定產品的時候想開發票,但不知道怎麼開?
  • 同理心被高估了嗎?
    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來反思對於同理心的認定:人類作為如此自以為是的物種,也許在很多時候,其認為的同理心行為只是某種自我安慰劑而已。同理心是一種幻覺你可能聽說過,對同理心的定義是「感受別人的感受」。即使在心理學領域,我們也經常這樣解釋同理心。當別人悲傷時,有同理心的人也會感到悲傷。當你目睹他人被打時,同理心可能會讓你自己的大腦被疼痛激活。這幾乎就像擁有通靈能力似的,是吧?
  • 同理心被高估了嗎?
    同理心是一種幻覺你可能聽說過,對同理心的定義是「感受別人的感受」。即使在心理學領域,我們也經常這樣解釋同理心。當別人悲傷時,有同理心的人也會感到悲傷。當你目睹他人被打時,同理心可能會讓你自己的大腦被疼痛激活。這幾乎就像擁有通靈能力似的,是吧?
  • 情商中的「自我激勵」與「同理心」
    講完了「自我激勵」,下面跟大家分享情商的另一個能力:同理心。同理心又叫「共情」,我個人更喜歡「共情」一詞,因為「同理心」的「理」字,更多是形容思維的。同理心一詞由美國心理學家蒂奇納(E.B.Titchener)在20世紀20年代最早使用。
  •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比聰明更重要
    我希望她可以不聰明,但要有同理心。可以晚些明事理,但卻善解人意。這不衝突。當一個孩子,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時;當孩子能主動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時;當她/他對人類的各種情感有所認知:憤怒、喜悅、恐懼、驚奇……當她/他能夠想像自己處於某一情境下,會有什麼感受,作出什麼舉動,以及,是否能對他人更好意味著他/她是一個有同理心的孩子。
  • 情商的關鍵是同理心,那同理心的本質是什麼?
    不過當然這樣去歸納有點模糊,我們更喜歡用一個詞去形容,那就是——同理心。同理心在情商修煉中放在了第一位,同時在博弈論,親密關係相處秘訣等等方面,都佔據了很大的比重。我們對同理心的理解,主要是在一種將心比心,感情代入,站在對方的立場,用對方相似的認知思考問題的能力。
  • 同理心—在招聘中的作用
    如果說,一個公司的管理層都是這樣模糊不清的意識,缺少同理心,很難相信這個公司會長遠的良性運作下去。連招聘的人本身都沒有同理心,很難想像對方能招聘到有同理心的人。這正如在一張歪斜的白紙上寫字,寫的人要想將字寫正,他的身體必須歪斜才能做到。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小題大做,將同理心看的過於重要。那麼,看過下面的事例,你就不會再這樣想了。
  • 提高孩子的情商,從控制情緒做起,從同理心開始
    當時我閱讀了不少相關的文章書籍,學到了運用同理心幫助孩子控制情緒、提高情商。也許我分享出來,可以幫助到有類似困惑的家長。為什麼同理心可以控制情緒、提高情商?西班牙權威神經心理學家Dr.Alvaro Bilbao在他的書中,談到了同理心對提高情商的作用。書中提到,孩子的大腦分為情感腦和理性腦,當孩子經歷一種非常強烈的情緒時,情感腦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幾乎不受理性腦的控制。但是在大腦的情感腦和理性腦之間有一塊被稱為「腦島」的橋梁。這塊區域能解讀肢體語言、識別情緒、體驗情緒、感受愛、厭惡、憎恨和悲傷。
  • 孩子沒有同理心,媽媽又氣又傷心:孩子的同理心到底該怎麼培養?
    什麼是同理心?父母們都很關心孩子同理心的培養,那麼,同理心到底是什麼呢?同理心,也叫共情(emphy),是「對其他個體的感受的理解」。為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很多媽媽都會用「你打我我會痛,我也打你一下,看你知不知道痛」的辦法來教育孩子。其實這種方法培養的不是同理心,是報復心和攻擊性。
  • 產品設計,從同理心開始
    在這裡,我們不僅將會了解同理心(移情)的含義,還將探討它如何幫助設計思考者創建可行的解決方案,以及缺乏同理心是如何導致產品失敗。同時我們也會了解到授權的概念,即每個人都可以掌握同理心並設計真正以人為本的解決方案。01 同理心(移情)究竟是什麼?
  • 同理心如何助力品牌成長?
    作為金投賞的受邀嘉賓,來自OMD的Chrissie Hanson在論壇中以演講的方式向我們分享了「同理心」對於解鎖創造力,提升品牌效益的關鍵作用。在這裡,同理心強調的是品牌所具有的理解消費者的能力。這要求品牌不僅要解決消費者面臨的實際問題,更要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在數據時代,理解消費者變得既簡單又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