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有強烈的情緒時,我們都知道同理心可以有效的使其快速平靜下來。如果你想對你的孩子使用同理心,產生共鳴是關鍵。有時候會碰到再怎麼同理心,孩子依然不領情該哭哭該鬧鬧,完全不管用的情況。可能是忽略了這個:你的語言與孩子的情緒頻率、強度沒有保持一致。
風靡歐洲的暢銷書作家、西班牙權威神經心理學家Dr.Alvaro Bilbao在他的書中把這種語言與情緒的一致比喻成超大型收音機。不同的情緒被不同的頻道收聽。
難過和悲傷在同一個情感頻率,但難過的強度較低;高興和愉悅也是同樣的頻率,但愉悅的強度更高。
比起我們經常用開心和不開心來表達情緒,現實情況是大概有一百多個表達不同情感的詞彙。就拿愉快的情緒來說,它可以有平靜、喜悅、愛、激勵、滿意等等。其中愛這個情緒,根據強度由弱到強有愛、喜愛、喜歡、親密、友誼、共情等。
因此,如果要準確的使用同理心,一定要豐富自己的情緒詞彙庫。
只有這樣,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下感受孩子不同的情緒並給予準確的回應。
比如說,你的孩子在如廁訓練期間,沒忍住尿褲子了,於是哇哇哇的大哭起來。如果你訓斥他怎麼又尿褲子了,這不是同理心。如果你輕輕的走過去說,寶寶尿褲子了,沒事的,這個是在弱化情緒體驗。如果跟寶寶說,寶寶尿褲子了,所以不開心了對不對?這個同理心沒有產生共鳴。因為此刻寶寶的情緒更加偏向緊張和不安,因為沒忍住小便並且尿在褲子裡了,感到失控,感到不安和緊張。
再比如說,孩子吃到了一款新口味的蛋糕,興高採烈的跟你講了起來,你高興的回應:你真開心。這個程度是不夠的,你可以同樣興高採烈的對孩子說,今天吃到了新口味的蛋糕,你很興奮對不對?這會讓孩子感受到理解並且拉近距離,讓他感受到媽媽不僅允許自己吃蛋糕,而且非常理解自己。
這樣你才能準確的洞察孩子的情緒,在他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從情緒詞庫中調用相同頻率及強度的語言來建立聯結產生共鳴。
我是喜歡閱讀和寫字的全職媽媽,安靜的蒹葭,歡迎關注我,了解更多的育兒經驗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