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這是一種語言的「工具,說話模式的轉變。
所以請求這一要素顯得有點生硬。
如果把生硬的請求轉變為基於愛,自由,尊重,接納為前提的「有效的請求」,那麼這份請求就會變得與眾不同。
而這其中的關鍵詞是轉變,轉變背後的力量是什麼呢?
01
共情的概念來源於德語,「Empathy」一詞最早由鐵欽納帶入心理學的領域,實際上是他對德文術語的翻譯,他認為共情是通過內在模擬形成心理意象的過程。
一般而言,共情是指個體在觀察他人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時自動化地感染對方的情緒,並且引起自身類似的情緒反應,它在人類個體和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七夕那天,我和對象去外面吃飯看電影,看完電影之後,她接了個電話。
之後在我們回停車場的路上,她給我講了電話的內容,她說,有一親戚想給她介紹對象,問她媽媽有沒有對象,她媽媽說沒有。
聽到這,我心裡頓了一下,沒吭聲。
她也沒再多說什麼,就這樣我倆走到停車場,然後開車回去了。
回去的路上,我沒怎麼和她說話,她和我說,她這個親戚有點勢力,以後我倆要是去見這個親戚,不要讓我把說的話記在心裡。
我說,沒事兒的,只要她不太過分,如果她過分的話,我可能就不去了。
我心裡有了悶氣,也變得有點急躁,而她似乎也看了出來,但是在車上,又不方便表達和安慰。
回到家後,和她簡單做了一下告別,就準備回我自己的住處。她拉著我,非要送我。
我說不用,可是她沒放手,最後非要哄我,讓我不要生氣。
給我解釋了原因,說清了事實,最後兩人才分開。
說這件事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在這裡面,有個關鍵要素:同理心。
來看幾個細節:
1.因為我開著車,所以她沒和我解釋,怕解釋不好,更加生氣,危害兩人和他人的安全。
2.下車之後,她不讓我走,而是哄我,撒嬌。並和我解釋原因。
從同理心的實際目的出發,其實這兩個細節很有意思。
第一個細節是從自身和他人的角度出發,從而做出了正確的行為。
因為同理心,所以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避免更大的錯誤發生。
第二個細節是從愛的人身上出發,因為同理心,即使我是悶葫蘆,她也能即時感受到我的心理變化 ,從而去哄我,避免事情惡化。
同理心其實就是從他人角度出發,試著去理解他人的內在感受和衝突。
真誠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
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報。
我問她,假如我媽和親戚說,我沒有男朋友。你知道了,會不會生氣。
答案是一定的。因為愛,重視,希望得到來自對方的肯定,所以會生氣。
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將心比心,才會被人理解。
02
利用同理心去換位思考,比簡單的用換位思考更強大。換位思考只是把自己換成別人的處境去想,並不一定會得到和對方一樣的行為和接受。
而換位思考加上同理心,則意味著,能夠更深層次地去理解對方內在的感受和動機。
這樣便能更好地去勸誡,指導,溝通等等了。
同理心,從同理自己和他人開始。
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想成功地與人相處,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變自己。
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學習,並且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學習。
企業希望員工加班,主動為公司付出。
可是如果不能體會到孩子和員工的真正內在需要,那麼最後的結果當然只能是兩敗俱傷。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加深,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甚至在平臺上,關於育子的付費諮詢和內容,更是很多人蜂擁而至。
那這些課程真的有用麼,如果不去理解自己的孩子,不去理解真正的自己,恐怕再多的內容也彌補不了。
03
窮家的孩子一樣能上清華 ,而富人的孩子甚至大學也難考得上。
富人家的孩子注重素質教育,窮人家的孩子沒法達到素質教育。
但是,考不是大學就真的是富人父母想要的結果麼,當然不是,這世界上幾乎任何一對正常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好的前途,而大學顯然是個關卡。
為什麼家庭氛圍很重要,因為家庭環境不重要,孩子就會因此而分心,成績不理想。
為什麼父母不開心,因為孩子成績不理想,他們一方面要生活,一方面又要把精力撲到孩子身上。
顯然結果並不好,可共贏模式才是同理心真正想要達到的目的。
而對自己的同理,顯然是在父母和孩子的教育進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筆。
對自己同理,家庭氛圍自然好。孩子也不會因此而分心。
如果孩子成績下降,那肯定是有其它原因,找到原因,做出正確的行為,那自然也就好了。
比如有些孩子很混帳,可當他無意間看到父母這麼努力為他生活的時候,他也會轉變。
比如有些孩子喜歡攀比,可當他父母為他找出不攀比的孩子一樣能夠被接納,尊重和愛的時候,她也就不攀比了。
而不是一味地順從孩子的心意,掏空家產給她買名牌衣服。
04
對孩子的教育是父母很重要的課程,而《同理心的力量》這本書或許帶給你的感受遠不止這麼多。
不一味順從孩子的心意,不違背對自己的心意(這個不包括孩子),都是因為同理心在適當的情況而做出的適當的行為。
前段時間,因為員工不喝酒而被上司扇耳光的視頻,火爆全網。大家都在紛紛對其上司和某些官員指責。
不想喝,就不要強迫喝。上司甚至可以偷偷地罵這個員工,為他減工資,而不必當面這樣做。
員工不想要喝酒,也不想因為喝酒而獲得更多的資源,甚至是提拔。老闆以自己的思維習慣,以為所有人都會因為更好的東西而暫時委屈當下。
畢竟這是現實的生活。
可他不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
這個世界千奇百怪,總有些人「可可愛愛」。
顯然被扇的員工就是這樣,或許他還沒有意識到,或許他還沒有被生活傷害過,可這就是這個時代,這個狀態下的他。
同理心很難,特別是在權力這種層級上面。可即便這樣,我們就不配擁有同理心了麼?
每個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窮人,富人,官員都有,她們都有自己內心裡的某些東西。
而同理心就是利用這些內在的感情和需要,去獲得和別人更好的溝通,去幫助自己和別人更好的成長和生活。
《同理心的力量》這本書講了很多關於現實活生生的例子,好的例子,不好的例子都有。
怎麼利用同理心改善與他人的關係,怎麼利用同理心去獲得更好的生活。
與自己,與他人溝通的技巧,如何解決矛盾和衝突,怎麼傾聽別人和自己內在的聲音。
怎麼更好地讓自己去成長,讓自己更加開心快樂地活著,這本書裡都有答案。
或許它不能給你帶來什麼,或許你讀完它之後還是不知所措。
可是你讀完它之後,你會發現在讀的過程中,你已經將自己的例子和書中的例子作了對比,你已經開始試著去理解自己的過往和行為。
如果能讓你去理解你的過去,去用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去喚醒你對某些事情的看法,那也是及其有意義的。
讀書讀的是一種感受,它沒有什麼固定的結果,甚至不用強制自己非要讀完。
讀書更多的是一種啟迪,是一種喚醒,如果在你讀書的過程中,能讓你感受到一絲絲的悸動,那也是極好的體驗。
沒事兒,翻一翻,翻幾頁,也許人生就沒那麼無聊了,也許你就開始去理解別人的生活和自己了。
真好,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