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力量》:語言不是工具,愛己比愛人更重要

2021-01-07 帆布小子

馬歇爾《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這是一種語言的「工具,說話模式的轉變。

所以請求這一要素顯得有點生硬。

如果把生硬的請求轉變為基於愛,自由,尊重,接納為前提的「有效的請求」,那麼這份請求就會變得與眾不同。

而這其中的關鍵詞是轉變,轉變背後的力量是什麼呢?

01

共情的概念來源於德語,「Empathy」一詞最早由鐵欽納帶入心理學的領域,實際上是他對德文術語的翻譯,他認為共情是通過內在模擬形成心理意象的過程。

一般而言,共情是指個體在觀察他人的行為和情緒反應時自動化地感染對方的情緒,並且引起自身類似的情緒反應,它在人類個體和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七夕那天,我和對象去外面吃飯看電影,看完電影之後,她接了個電話。

之後在我們回停車場的路上,她給我講了電話的內容,她說,有一親戚想給她介紹對象,問她媽媽有沒有對象,她媽媽說沒有。

聽到這,我心裡頓了一下,沒吭聲。

她也沒再多說什麼,就這樣我倆走到停車場,然後開車回去了。

回去的路上,我沒怎麼和她說話,她和我說,她這個親戚有點勢力,以後我倆要是去見這個親戚,不要讓我把說的話記在心裡。

我說,沒事兒的,只要她不太過分,如果她過分的話,我可能就不去了。

我心裡有了悶氣,也變得有點急躁,而她似乎也看了出來,但是在車上,又不方便表達和安慰。

回到家後,和她簡單做了一下告別,就準備回我自己的住處。她拉著我,非要送我。

我說不用,可是她沒放手,最後非要哄我,讓我不要生氣。

給我解釋了原因,說清了事實,最後兩人才分開。

說這件事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在這裡面,有個關鍵要素:同理心。

來看幾個細節:

1.因為我開著車,所以她沒和我解釋,怕解釋不好,更加生氣,危害兩人和他人的安全。

2.下車之後,她不讓我走,而是哄我,撒嬌。並和我解釋原因。

從同理心的實際目的出發,其實這兩個細節很有意思。

第一個細節是從自身和他人的角度出發,從而做出了正確的行為。

因為同理心,所以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避免更大的錯誤發生。

第二個細節是從愛的人身上出發,因為同理心,即使我是悶葫蘆,她也能即時感受到我的心理變化 ,從而去哄我,避免事情惡化。

同理心其實就是從他人角度出發,試著去理解他人的內在感受和衝突。

真誠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

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報。

我問她,假如我媽和親戚說,我沒有男朋友。你知道了,會不會生氣。

答案是一定的。因為愛,重視,希望得到來自對方的肯定,所以會生氣。

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將心比心,才會被人理解。

02

利用同理心去換位思考,比簡單的用換位思考更強大。換位思考只是把自己換成別人的處境去想,並不一定會得到和對方一樣的行為和接受。

而換位思考加上同理心,則意味著,能夠更深層次地去理解對方內在的感受和動機。

這樣便能更好地去勸誡,指導,溝通等等了。

同理心,從同理自己和他人開始。

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想成功地與人相處,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變自己。

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學習,並且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學習。

企業希望員工加班,主動為公司付出。

可是如果不能體會到孩子和員工的真正內在需要,那麼最後的結果當然只能是兩敗俱傷。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加深,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甚至在平臺上,關於育子的付費諮詢和內容,更是很多人蜂擁而至。

那這些課程真的有用麼,如果不去理解自己的孩子,不去理解真正的自己,恐怕再多的內容也彌補不了。

03

窮家的孩子一樣能上清華 ,而富人的孩子甚至大學也難考得上。

富人家的孩子注重素質教育,窮人家的孩子沒法達到素質教育。

但是,考不是大學就真的是富人父母想要的結果麼,當然不是,這世界上幾乎任何一對正常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好的前途,而大學顯然是個關卡。

為什麼家庭氛圍很重要,因為家庭環境不重要,孩子就會因此而分心,成績不理想。

為什麼父母不開心,因為孩子成績不理想,他們一方面要生活,一方面又要把精力撲到孩子身上。

顯然結果並不好,可共贏模式才是同理心真正想要達到的目的。

而對自己的同理,顯然是在父母和孩子的教育進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筆。

對自己同理,家庭氛圍自然好。孩子也不會因此而分心。

如果孩子成績下降,那肯定是有其它原因,找到原因,做出正確的行為,那自然也就好了。

比如有些孩子很混帳,可當他無意間看到父母這麼努力為他生活的時候,他也會轉變。

比如有些孩子喜歡攀比,可當他父母為他找出不攀比的孩子一樣能夠被接納,尊重和愛的時候,她也就不攀比了。

而不是一味地順從孩子的心意,掏空家產給她買名牌衣服。

04

對孩子的教育是父母很重要的課程,而《同理心的力量》這本書或許帶給你的感受遠不止這麼多。

不一味順從孩子的心意,不違背對自己的心意(這個不包括孩子),都是因為同理心在適當的情況而做出的適當的行為。

前段時間,因為員工不喝酒而被上司扇耳光的視頻,火爆全網。大家都在紛紛對其上司和某些官員指責。

不想喝,就不要強迫喝。上司甚至可以偷偷地罵這個員工,為他減工資,而不必當面這樣做。

員工不想要喝酒,也不想因為喝酒而獲得更多的資源,甚至是提拔。老闆以自己的思維習慣,以為所有人都會因為更好的東西而暫時委屈當下。

畢竟這是現實的生活。

可他不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

這個世界千奇百怪,總有些人「可可愛愛」。

顯然被扇的員工就是這樣,或許他還沒有意識到,或許他還沒有被生活傷害過,可這就是這個時代,這個狀態下的他。

同理心很難,特別是在權力這種層級上面。可即便這樣,我們就不配擁有同理心了麼?

每個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窮人,富人,官員都有,她們都有自己內心裡的某些東西。

而同理心就是利用這些內在的感情和需要,去獲得和別人更好的溝通,去幫助自己和別人更好的成長和生活。

《同理心的力量》這本書講了很多關於現實活生生的例子,好的例子,不好的例子都有。

怎麼利用同理心改善與他人的關係,怎麼利用同理心去獲得更好的生活。

與自己,與他人溝通的技巧,如何解決矛盾和衝突,怎麼傾聽別人和自己內在的聲音。

怎麼更好地讓自己去成長,讓自己更加開心快樂地活著,這本書裡都有答案。

或許它不能給你帶來什麼,或許你讀完它之後還是不知所措。

可是你讀完它之後,你會發現在讀的過程中,你已經將自己的例子和書中的例子作了對比,你已經開始試著去理解自己的過往和行為。

如果能讓你去理解你的過去,去用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去喚醒你對某些事情的看法,那也是及其有意義的。

讀書讀的是一種感受,它沒有什麼固定的結果,甚至不用強制自己非要讀完。

讀書更多的是一種啟迪,是一種喚醒,如果在你讀書的過程中,能讓你感受到一絲絲的悸動,那也是極好的體驗。

沒事兒,翻一翻,翻幾頁,也許人生就沒那麼無聊了,也許你就開始去理解別人的生活和自己了。

真好,不是麼!

相關焦點

  • 《同理心的力量》:語言不是工具,愛己比愛人更重要(二)
    而不是一味地順從孩子的心意,掏空家產給她買名牌衣服。對孩子的教育是父母很重要的課程,而《同理心的力量》這本書或許帶給你的感受遠不止這麼多。不一味順從孩子的心意,不違背對自己的心意(這個不包括孩子),都是因為同理心在適當的情況而做出的適當的行為。
  • 愛人先愛己!
    如今的自己越來越沉默,每天回到家,做自己的事,其他的不在去多參與什麼,過得也很充實,感覺時間都不夠用,雖然會有孤獨感,別人嘰嘰喳喳,而自己卻一個人在屋裡,但我覺得我需要習慣這樣,最起碼做好自己就好,不用再去摻和到其他是非中,和我說什麼,我也可以平心靜氣地去回復,對於以後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 《同理心的力量》:發光發亮的人生,從擁有同理心開始
    這個故事,是我在作者董國臣《同理心的力量 : 非暴力溝通的奧秘》的書裡看到的,這個表弟就是作者董國臣本人。讀完這本書,我深覺發光發亮的人生,從擁有同理心開始,而置頂你的同理心,是最穩賺的投資。 01 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問題的非暴力溝通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無論,你發生了什麼不開心的事情,他都會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說:「你這個人真不樂觀。」
  • 同理心很重要,但我們可能理解錯了!
    真誠不是浮於表面的雞湯,技巧也並非幾條通用規則,這是我學習此書最深刻的感受。本文將以「同理心」為關鍵論點,從「什麼是同理心」、「為何擁有正確的同理心這麼難」以及「如何建立同理心」三個方面展開論述,與你一起探討、體悟「同理心」的深刻含義。01什麼是同理心?
  • 父母要學會利用同理心的力量,和孩子產生連結
    媽媽的這種行為並不是誠實表達,只是在發洩憤怒。然而,有一個人讓我們這樣看待問題,通過自我傾聽來關愛自己。這個人就是董國臣,他寫了《同理心的力量 : 非暴力溝通的奧秘》這本書,教大家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在人際關係中恰如。
  • 情商中的「自我激勵」與「同理心」
    講完了「自我激勵」,下面跟大家分享情商的另一個能力:同理心。同理心又叫「共情」,我個人更喜歡「共情」一詞,因為「同理心」的「理」字,更多是形容思維的。同理心一詞由美國心理學家蒂奇納(E.B.Titchener)在20世紀20年代最早使用。
  • 同理心被高估了嗎?
    他過度的同理心有時候會把我們彼此推開,而不是幫助我們緊密相連。感受別人的情緒並不會天然地讓你成為一個好人。我們的文化對共情的力量過於痴迷了。每當有政客剝奪一個被邊緣化的群體的權利時,左翼人士就會公開譴責他們缺乏同理心。
  • 同理心被高估了嗎?
    他過度的同理心有時候會把我們彼此推開,而不是幫助我們緊密相連。我們的文化對共情的力量過於痴迷了。每當有政客剝奪一個被邊緣化的群體的權利時,左翼人士就會公開譴責他們缺乏同理心。同理心被高估了。這是一種誘人的幻覺。事實上,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另一個人的感受,我們也不需要這樣做。我們不需要直覺性的、魔法一般的共情能力來幫助他人或糾正社會的錯誤。我們的行為和選擇比我們的感受更重要。
  • 關於產品經理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地基,想像力是天空,中間是邏輯和工具。總的來說,梁寧老師的內容更側重於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應該如何訓練同理心,這裡我們把同理心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一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同理心是什麼?為什麼要有同理心?
  •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比聰明更重要
    但我知道:孩子一定比我想像的,還要更愛我。我希望她可以不聰明,但要有同理心。可以晚些明事理,但卻善解人意。這不衝突。當一個孩子,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時;當孩子能主動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時;當她/他對人類的各種情感有所認知:憤怒、喜悅、恐懼、驚奇……當她/他能夠想像自己處於某一情境下,會有什麼感受,作出什麼舉動,以及,是否能對他人更好意味著他/她是一個有同理心的孩子。
  • 哈佛心理學:擁有同理心的孩子,比考試拿100分還更重要!
    但是,同理心並非與生俱來,也不會自動發生,必須透過後天的模仿與學習才會發展;關鍵在於家長提供什麼樣的學習環境,以及選擇用什麼方式與孩子互動,畢竟「沒有被同理過的孩子,不可能會同理他人」。被愛的孩子更能同理別人所謂同理心,指的是一種情感上的感同身受,也是建基於一定的認知發展基礎後,才會具備的能力。
  • 「愛人先愛己,愛己會及人」,越無私的父母,越容易養出敗家子
    用盡了全部的力量,最後他們拿出了自己的「養老金」,給男子做「彩禮」,用盡了自己全部的力量與積蓄,將孩子送上了最高層:有車、有房、有彩禮的「幸福家庭」。請給孩子一點時間與空間,讓他可以做一個「真實的自我」,可以在「愛」的陪伴下,去縱情自己的人生,這些有家人陪伴,而不是控制的「人生」會給孩子的未來帶來「五彩繽紛」,也帶來「新鮮活力」。
  • 以愛己之心愛人,則仁不可勝用矣;以惡人之心惡己,則義不可勝用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277【格言】以愛己之心愛人,則仁不可勝用矣;以惡人之心惡己,則義不可勝用矣。【解讀】以愛己之心愛人,以惡人之心惡己。前面說的是寬以待人,後面說的是嚴於律己。其實愛人、惡己都是我們修身之路上的助推器。因為心中有愛,而心懷仁愛、憂思。《孔子家語》中提到過,儒家學者應該心存憂思。
  • 同理心如何助力品牌成長?
    作為金投賞的受邀嘉賓,來自OMD的Chrissie Hanson在論壇中以演講的方式向我們分享了「同理心」對於解鎖創造力,提升品牌效益的關鍵作用。在這裡,同理心強調的是品牌所具有的理解消費者的能力。這要求品牌不僅要解決消費者面臨的實際問題,更要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在數據時代,理解消費者變得既簡單又複雜。
  • 想讓孩子善良,不是教孩子有"同情心",而是有"同理心"才對
    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同樣的格式件、地點、事件,把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和體諒他人。心理學家Teresa Wiseman在研究中表示,同理心需要具備四個特質:· 一是接受觀點,就是接受他人所說的,或理解他們的觀點為他們的事實。· 二是不加評論,可以理解為即便他人的觀念不是被自己所認同的,但也不妄加評論、揣測、貶低他人。
  •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
    培養同理心和情商(EQ),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舉足輕重! 從根本上講,「同理心」是指自己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並了解他人的感情和感受。心理學家對「情商」的定義是,能夠理解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以及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和進行自我控制。和智商(IQ)相比,情商對實現人生成功更重要。
  • 如何增強同理心?5個實用的情商技巧
    同理心是一種能將自己假設在他人的立場上,並理解他們的感受和想法的能力。如果你對這一能力的運用還不是很熟練,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有意識地多地使用它。 5個實用的情商技巧 對於任何想要增強同理心的人來說,實現「判斷/評判」到好奇的轉變,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和朋友、同事還是完全陌生的人在一起,人們會習慣性地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別人。
  • 教育小孩有「同理心」,比教小孩有「同情心」更重要,家長要重視
    一、同理心≠同情心同理心和同情心究竟有什麼區別?所謂&34;,就是對某件事物能夠感受到同樣的情感、體會到同樣的感受,也就是能夠&34;對方的感受,但是這種只是在情感、情緒上的感受。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想的是:如果我是他/她 ,遇到這件事 &34;會有什麼感受。說白了,同情心還是站在自己的思維和立場上想問題,而同理心則是真正站到對方的角度考慮事情。一個沒有同理心而只有泛濫同情心的人,容易變得太相信他人,而成為了不懂得分辨是非的&34;。
  • 想要小孩有同理心 大人先同理他
    被愛的孩子更能同理別人所謂同理心,指的是一種情感上的感同身受,也是建基於一定的認知發展基礎後,才會具備的能力。因此,當大人在要求孩子有能力同理別人時,必須先理解認知能力發展,才不會造成錯誤期待。臺灣原力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師吳孟潔指出,同理心的基礎能力包括:要能和別人互動,察覺他人的存在。
  • 提升同理心,讓法律服務更有溫度和質感
    百度搜索對於同理心的解釋是換位思考,情感移入,共感,共情。簡單地講就是站在別人的立場設身處地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此種解釋的同理心就是對我們律師日常工作責任感的基本要求。我很喜歡「同理心」這個詞兒,也深深感覺同理心在人際關係以及律師工作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