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定稿:大古
全文字數:約1796字
閱讀時長:約6分鐘
何謂「同理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
一張小紙條就能決定人一天的好心情?去年年度溫暖事件之一,就是由一張小紙條而起。
公交司機提醒一名乘客上車時未刷上卡,卻被該乘客吼了一路,目睹此事的一位小學生悄悄給司機叔叔遞上紙條:「請您不要因為一件小事,就把好心情弄沒了」。
這一舉動不僅暖了司機師傅,還引來大批網友點讚:「孩子的教養很好!」。善行雖小,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能夠體察到別人的處境並及時送上關心,說明這個孩子有較好的同理心。
有同理心的孩子一般心中都懷有大愛、溫暖善良,這樣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太差,甚至更容易取得成功。相反,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往往會出現問題,比如不會關心他人、性格自私冷漠等等……
因此,家長應該嘗試去了解同理心背後的發展機制,科學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什麼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個心理學名詞,也叫「共情」,是指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能體會到他人的情緒和想法,並且可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場的能力。
簡單點說,就是一個人能明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孩子沒有同理心有哪些危害?
1、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對同理心匱乏的孩子來說,體察別人的情緒和感受是很難的事情,往往給人一種很冷漠的感覺。
朋友家的一個小男孩今年10歲,按理說已經到了具備一定同理心的年紀,然而有一次在親眼目睹自己爺爺摔倒在地時卻還能笑得出來,甚至還說了句「活該」。這其實並不是「童言無忌」,而是孩子的同理心出了問題。
2、形成自私的性格
孩子如果沒有同理心,就可能會在任何時候都習慣性地把自己當成地球中心,只看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絲毫不顧慮自己的不當言行會給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逐漸形成自私的性格。
前幾年影視劇《虎媽貓爸》的爆火引發網上「隔輩帶娃」的爭論,在爺爺奶奶極度寵溺下長大的小女孩茜茜,養了一身公主病,與家人外出做客時脾氣惡劣、沒有禮貌,甚至還把紙巾塞到小朋友嘴裡稱要消毒,這些都是沒有同理心的表現。
3、喪失道德感
更有甚者,同理心嚴重缺失的孩子可能還會肆無忌憚地將個人的快樂凌駕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同時也根本意識不到別人正在遭受的這種痛苦會帶來什麼樣的傷害。這種致命的缺陷很容易喪失善良的本性,甚至喪失道德感。
電影《少年的你》中的魏萊表面上是個漂亮的乖乖女,實際上卻在學校橫行霸道,面對平常一同相處的同學,都可以做出辱罵、毆打、威脅這樣的事情,可見她的同理心喪失到了多嚴重的程度。
綜上所說,同理心的缺失會給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很多不良影響,因此父母應該學會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懂得「同理心」的重要性。
父母該如何科學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1、讚賞孩子利他行為
有的家長在看到自家孩子熱心幫助他人時,會覺得吃了大虧,然後責備孩子「傻不傻啊,真是多管閒事」。這樣會讓孩子下次有同樣行為時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現,甚至覺得這是件丟人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也可能變得跟父母一樣自私。
相反,有遠見的父母看到孩子有關心、幫助他人等利他行為時,往往都會大加讚賞,讓孩子覺得自己這樣做是對的。
2、鼓勵孩子承擔責任
當孩子對他人造成傷害時,家長不要一味指責痛罵,而是要讓孩子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錯在哪裡,對他人造成了什麼不良影響,然後鼓勵孩子去承擔責任、彌補過錯,做好善後工作。
比如當孩子跟別的小朋友起了口角把人抓傷了,在了解事情原委後,父母可以讓孩子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對,要不要跟小朋友道歉,以及小朋友的傷該怎麼處理等等。
3、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表現出缺乏同理心的傾向,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嘗試換位思考,問孩子:「如果是你,你會有什麼感受?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
孩子總是天真無邪的,當他們學會換位思考,對他人的情緒和想法有了一定了解後,自然就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考慮他人的感受。
總結
一個有同理心的孩子,往往懂得如何去尊重、理解、關心他人,能給世界帶來一些暖和光。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固然有方法可循,但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示範、以身作則,父母的境界,決定孩子的修養。
因為良好的教育,從來就不在技巧上,而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