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謹記,孩子離父母遠近不在於是否優秀,而在於是否有同理心

2020-08-28 劉萬娥聊育兒

文丨劉萬娥聊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在上周與朋友交談的時候,聽到一個媽媽說:讓孩子很優秀有什麼用呢?將來孩子只會離我們更遠,也沒有人照顧我們。我的堂姐也是這樣,只有過年才回家一次,父母沒有人照顧,堂姐的爸爸媽媽為堂姐辛苦了半生,換來的卻是孤獨。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想不是的。孩子離父母遠近並不在於是否優秀,而在於孩子是否有同理心。對大多數人來說,高等素質教育會讓自己更加孝順父母,懂得感恩。但是也有一些不孝順父母的案例,這只是極少數的。

尊老愛幼、尊重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個人的文化程度越高,他所接受的素質教育也就越好,他也就越孝順父母。

德才兼備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殘品,無德有才是危險品。一個人越優秀,接受的教育層次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來講就越懂得感恩。

但是在當今社會上總有一些高學歷的人做出一些令人髮指的事情,北大弒母案等等,讓人觸目驚心、不寒而慄。那麼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看有同理心的孩子有哪些表現呢?呢?家長們應該如何去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

一、有同理心的孩子有哪些表現?

1.懂得感恩並且自信

有同理心的孩子往往能夠理解他人,懂得父母工作的辛苦,了解父母撫養自己的不易,更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會。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有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認可與社會的尊重,經常得到他人認可的孩子更容易擁有自信。

2.幫助他人,處處為他人著想

在日常生活中,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夠體會他人身體上的不適。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吸引了同理心強的孩子的關注,讓孩子們感同身受,處處為他人著想。有同理心的孩子很容易讀懂別人的情緒,並且會竭盡全力幫助那些處在困境之中的人,幫助他人也會使其獲得幸福。

3.懂得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在很多時候,有同理心的孩子會關心周圍的人,看到其他人。有幫助會迎難而上,主動伸手幫忙,哪怕再小的事他也會竭盡全力幫助他人。看到父母在做家務之時,有同理心的孩子會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替父母排憂解難。在購物的時候有同理心的孩子不會出現潑皮耍賴的行為。

二、家長們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1. 以身作則,當好榜樣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孩子是父母的縮影。如果家長們同理心很強,那麼孩子的同理心也不會差。作為家長,我們可以經常帶著孩子去爺爺奶奶家,幫助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給予爺爺奶奶關心與關愛。

孩子優秀不一定離你遠,只要孩子的心裡有你,孩子在哪裡你都不會感覺到孤單。如果孩子離得家長很近,但是孩子沒有本事,沒有知識,那麼孩子同樣是一事無成,父母也是無依無靠。

2. 正確看待孩子與父母的遠近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心胸狹隘,目光短淺。不能認為讓孩子培養優秀之後,孩子在未來會離我們更遠,然後家長會老無所依,老無所養,這種想法是一種自私的想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不優秀的孩子,不一定離父母就很近。

優秀的孩子呢,也不一定離父母就很遠。從大多數人來看,一個人越優秀,他接受的道德教育也就越高,也就越懂得感恩,同樣對父母也就越好。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扭轉理念,理解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3. 培養孩子優秀的品質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幫助孩子打開知識大門,更要幫助孩子開啟他們幼小心靈的品德智慧之門。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讓孩子多讀書,讓孩子多去接觸一些國學經典,將國學智慧融入到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之中,努力提高孩子的修身本領。

三、總結

孩子離你遠還是離你近,不是優秀決定的,而是在於孩子是否有同理心決定的。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將孩子培養成德才兼備的人。失去了冠軍下次還可以奪回,失去了良好的品德,就等於在人生的賽場上徹底失敗了。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教導孩子學會感恩,學會做人的道理,從小紮下德行的根基,培養出利益社會利益人民的德才兼備的正品。


育兒問題非兒戲,讓孩子少走彎路。

相關焦點

  • 通過幾個測試看孩子是否具有同理心
    我們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為具有同理心的人。我們不妨來做些測試,看孩子具有怎樣的同理心,以便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培養規劃。要培養一個有同情心的人,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體會別人的感受,還要教會他們推測別人在想什麼。這種類型的認知同理心需要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所以它受到孩子的年齡和神經發育的限制。下面要測試你的孩子是否具有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 父母要學會利用同理心的力量,和孩子產生連結
    一提到輔導作業,不少家長就頭大。每個陪孩子寫作業的家長都有一部「血淚史」。網上還有句流行語「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很多時候,媽媽面對孩子不寫作業,會直接生氣地表達:你怎麼還不寫作業,我們都說好了,今晚要早點做完作業早點睡覺,你怎麼還不做!媽媽的這種行為並不是誠實表達,只是在發洩憤怒。
  • 九言|咖啡苦與甜,不在於怎麼攪拌,而在於是否放糖;一段傷痛,不在於怎麼忘記,而在於是否有勇氣重新開始
    I admit, I really miss how things used to be.咖啡苦與甜,不在於怎麼攪拌,而在於是否放糖;一段傷痛,不在於怎麼忘記,而在於是否有勇氣重新開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不能停止思念,卻裝作對方從未走進自己心間。
  • 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同理心?|測試兒童共情能力的6種簡單方法
    作為家長的你一定想要養育一個「好」孩子,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親社會和利他行為其實是非常複雜的幸運的是,這裡有一些可行的方法用以測試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同理心,然後你可以根據測試的結果來調整教養方式。如果不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做一些「科學實驗」,那做家長還有什麼意思呢?
  • 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同理心?|測試兒童共情能力的6種簡單方法
    作為家長的你一定想要養育一個「好」孩子,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親社會和利他行為其實是非常複雜的。幸運的是,這裡有一些可行的方法用以測試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同理心,然後你可以根據測試的結果來調整教養方式。
  • 咖啡苦與甜,不在於怎麼攪拌,而在於是否放糖
    我的心被揪了一下。當年為了我,她毅然將教師的工作辭掉,全心照料我和兒子。離婚時,妻沒向我要財產,甚至都沒要兒子的撫養費。她住在父母家,我知道她的生活肯定有困難,想為她做點什麼,可是話一出口就是改不了強勢口吻。妻子不會拒絕我看望兒子,只是她始終不肯見我,也不願接我的電話。我把電話打到家裡,她叫兒子接,自己不會多說一句。
  • 有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家長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要做到這幾點
    享譽世界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發現,一個孩子的共情能力越強就越善於社交,也越有能力感知幸福,更容易獲得成功。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缺少同理心,不善於共情,也不懂為他人著想,那麼這個孩子也會在與人相處時遇到困難,更容易被同齡人排斥。
  • 孩子缺乏同情心,通常有這三種表現,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同理心
    所以說孩子沒有同理心也是有著其中的原因存在的,但是很多父母都沒有發現自己的孩子是否沒有同理心其實從多個角度都能夠感受到孩子是否擁有同理心,因為沒同理心的孩子表現出來的樣子是非常純粹的。而且很多父母肯定會比較好奇,該以怎樣的方式才能夠培養出孩子的同理心呢?其實方法也是非常簡單的。
  • 孩子不受歡迎?提高孩子社交力,培養孩子「同理心」是關鍵的一步
    有時候雖然他也會想要加入其他小朋友的遊戲,但總是因為表達不恰當導致人家不願意與他玩耍。梳理完孩子的一些表現之後,這個寶媽就來問我,孩子不受歡迎,該怎麼去幫助他呢?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行,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其同理心不足。想要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受歡迎,最關鍵的一步在於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 想要小孩有同理心 大人先同理他
    試問:您也是用這樣的方式在教導孩子同理心嗎?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位替他人著想、體貼懂事、具有同理心的人,最好還要能同理大人的辛勞,不要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但是,同理心並非與生俱來,也不會自動發生,必須透過後天的模仿與學習才會發展;關鍵在於家長提供什麼樣的學習環境,以及選擇用什麼方式與孩子互動,畢竟「沒有被同理過的孩子,不可能會同理他人」。
  • 為什麼說「孩子能否學好書法關鍵在於家長」?
    眾所周知,孩子學書法對他們來說,有著很多的好處,尤其是對他們的「三心」(耐心、靜心、專心)培養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我們也都知道,孩子學書法是需要長時間的,這時,會有人這樣認為:孩子能否學好書法關鍵在於家長。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麼?下面,石家莊鑄翰教育來跟大家做個解釋。
  • 「有同理心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了解發展機制,培養娃的同理心
    相反,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往往會出現問題,比如不會關心他人、性格自私冷漠等等……因此,家長應該嘗試去了解同理心背後的發展機制,科學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什麼是「同理心」?「同理心」是個心理學名詞,也叫「共情」,是指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能體會到他人的情緒和想法,並且可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場的能力。
  • 孩子不體諒父母,可能缺少同理心,家長恰當引導,讓孩子變得善解人意
    也許很多家長都非常羨慕,家裡能夠有這麼多善於換位思考,會關心他人,又能夠洞察別人情緒的孩子,因為孩子願意幫助他人,說明他有愛心,有同情心,這些都是非常優良的品質。而如今很多孩子「獨」慣了,從來沒有體會過為別人服務的滋味,在與小朋友的相處當中,也總是喜歡佔便宜或者佔上風。
  • 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平,關鍵在於你是否有一顆熱忱的心
    只要懷著一顆熱忱的心持之以恆做適合自己的事情,相信生活一定越來越好!許多人做一行怨一行,總是埋怨經濟不景氣、工作不好幹、前景黯淡,卻很少有人反過來想想,這難道與自己消極的態度沒有關係嗎?態度並不是決定「你在做什麼」,而是取決於「你以什麼心態面對你做的事」。
  • 孩子沒有同理心,媽媽又氣又傷心:孩子的同理心到底該怎麼培養?
    我能理解這位冷不丁被灌一脖子水的媽媽的傷心和憤怒,但有點不能理解,5歲多的孩子,應該已經很明白水流進衣服裡有多不舒服,不會很容易幹出把水吐到媽媽脖子裡這樣不但缺乏同理心,而且很有攻擊意味的事,為什麼這位寶貝會如此和媽媽「鬧著玩兒」呢,媽媽之前又為什麼允許孩子對自己吐水「鬧著玩兒」呢?
  • 警惕教育陷阱,孩子是否優秀,不止於學習成績好壞,更在於這5點
    孩子是否優秀,不止於學習成績的好壞,更在於以下這五點是否能做到位:01 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孩子的人生起步階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要重點關注的一個問題。假如我們認真去挖掘那些關於父母對孩子學習不上進、陪讀之不易的種種抱怨問題的背後,就會發現這些讓父母心焦的問題,其本質原因還是因為孩子缺少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因而,要解決上述問題,著力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正解!
  • 2000名中學生集體跪拜父母遭質疑: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
    高考倒計時200天,沁陽一中學2000多名高三學生齊聚操場向父母磕頭,以表達感恩之心。此舉引發了不小的爭議,這種集體形式是否真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呢?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感恩教育?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
  • 「我難受孩子也無動於衷」,學會3個步驟,科學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全文字數:約2190字閱讀時長:約7分鐘每個人生來都有一顆溫暖的心,有些人之所以冷漠並不是因為他們生來如此,而是受到了外界環境的影響。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能夠尊重和理解別人的關鍵就是這個人是否具有同理心,尊重他人的人也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
  • 母愛的偉大不在於物質的多少,在於真正體貼孩子的心
    孩子是家長創造的「作品",家長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他會把這種信息用言語、行動、表情等形式傳送給孩子。孩子一旦認為自己不好,或某個方面不好,他的小小的心裡便落下了一個結。這時候就需要家長來解這個心結,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解心結的過程,有的人一輩子都有許多心結解不開,活得疙疙瘩瘩,不痛快,在某種程度上,這是父母的失職。
  • 那些愛打擊孩子的父母,自己卻不接受任何批評,你的心缺少同理心
    很簡單的道理,自己心裡明白兒的,但是放在孩子身上就是不行。這是因為這類父母缺乏同理心,無法和孩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同理心是這幾年的熱詞兒,育兒專家建議養育孩子要他有同理心,職場大咖說同理心是職場的制勝法寶,同理心這麼重要,那麼,什麼是同理心呢?網上這樣釋義:同理心,亦譯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