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體諒父母,可能缺少同理心,家長恰當引導,讓孩子變得善解人意

2020-12-15 騰訊網

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

小林的爸爸常年在外面打工,只有他和媽媽在家裡,媽媽對孩子非常照顧,母子倆感情也非常好,經常聊天互動,小林和媽媽在一起相處的時間久了,學會了關心他人,看到媽媽下班了,他會給媽媽端上熱茶,媽媽幹活累了,他會給媽媽揉揉肩膀,看他學習累了,媽媽也會特別照顧他。因此,小林對待其他人也非常體貼,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和鄰裡間的相處,別人對小林的評價都是一個樂於助人,關心他人,善解人意的好孩子,所有人都非常喜歡這樣熱心腸的孩子,尤其是鄰裡間一些年齡大的老人,都非常喜歡這種心細又會關心他人的好孩子。

也許很多家長都非常羨慕,家裡能夠有這麼多善於換位思考,會關心他人,又能夠洞察別人情緒的孩子,因為孩子願意幫助他人,說明他有愛心,有同情心,這些都是非常優良的品質。而如今很多孩子「獨」慣了,從來沒有體會過為別人服務的滋味,在與小朋友的相處當中,也總是喜歡佔便宜或者佔上風。

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不會關心他人,喜歡佔小便宜?

1、家長的不良作風。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與其他小夥伴發生矛盾時,總是護短或者家長愛佔小便宜,而且佔了便宜,還在孩子面前去炫耀,這些不良的風氣都會給孩子帶來影響,所以家長首先要檢討自己。

2、父母給孩子更多的溺愛。

很多父母把孩子當做這個家的中心,事事都以孩子為主,這就會讓孩子對別人的痛處無動於衷,甚至父母有病,孩子也會懶得去過問,這就形成了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生活方式,溺愛不是愛,而是在給孩子的愛上割傷口。

3、不良的社會風氣。

社會中有太多自私觀念的人存在,也有很多自私的行為,這些都會讓人利慾薰心,同時也會讓孩子去有所薰染,比如個人利益之間的爭吵,鄰居之間的刻薄刁鑽對待,這種不好的社會風氣都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帶來影響。

如今很多父母都特別注重孩子的良好習慣及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也要教孩子去關心他人,也就是富有一顆同理心,同理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同理心不是天生自帶的能力,是後天培養的好習慣,讓孩子去理解和感受對方的心理,做到將心比心,能夠和對方互換心靈體驗。

如何做才能培養出一個善解人意,關心他人的好孩子?

1、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溫馨的家庭環境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相互關愛,相互團結,這種家庭當中才能薰陶出有良好個性的孩子,只有大家彼此關心,孩子處於其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就會學會家庭成員的做法,體察別人的情緒和意願,孩子的性格是環境薰陶出來的,所以一個良好的環境是培養孩子好個性的溫床,父母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就能夠培養出孩子的好個性,孩子也會學會關心他人,善解人意。

2、父母學會主動關心其他的家庭成員。

生活中,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主動關心長輩,關愛幼小,父母在關愛其他成員的時候就是在給孩子做好了榜樣,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會教會孩子如何行事,父母的表現也關心著整個家,父母如果主動關心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孩子也會學會孝順長輩,父母善解人意,處處關心長輩,這是對孩子最好的家教。

3、教孩子識別他人的情緒。

孩子要學會善解人意,就要能夠體會別人的情緒,而這種能力也是在交往活動中慢慢磨練出來的,通過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學會傾聽,識別對方的意圖,才能夠更好地去溝通,在與人交流當中如果不善解人意,就會造成溝通障礙,許多脾氣暴躁,喜歡打架的孩子,就是因為不能夠體會對方的情緒,父母要教育孩子與人交流的時候,對方的情緒很重要,在交流中,能夠考慮到對方的感受才能夠與人交心,父母可以在平時和孩子做一些練習,比如看一些影視劇去分析人物的情緒或者在書籍當中去體會對方的情緒。

4、教孩子進行角色互換。

所謂的角色互換,也就是換位思考,父母要告訴孩子,做一個關心他人,善解人意的人,就要重視換位思考,生活中很多矛盾和分歧讓孩子無法理解,就是因為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孩子如果學會了換位思考,就知道如何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就能夠理解別人的言語和行動,這是善解人意的前提。

在生活中,父母要學會時刻觀察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去調整心情,分析對錯是非,這也能有助於孩子成長,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夠養出有愛心。善良的好孩子。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學會善解人意、換位思考?
    所以,有學者認為同理心是建立良好溝通,獲得他人信任與好感的橋梁,也是良好合作的基礎。2、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既然同理心這麼重要,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我不該說這樣的話」從那天起,小金魚和螢火蟲成了親密的朋友。 當閱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可以問孩子,小金魚為什麼傷心地遊走了?螢火蟲為什麼要道歉呢?他們為什麼會成為好朋友呢?通過提問來引導孩子思考,從而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 有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家長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要做到這幾點
    享譽世界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發現,一個孩子的共情能力越強就越善於社交,也越有能力感知幸福,更容易獲得成功。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缺少同理心,不善於共情,也不懂為他人著想,那麼這個孩子也會在與人相處時遇到困難,更容易被同齡人排斥。
  • 1歲寶寶的這些行為,是善解人意的表現,引導好孩子會很優異!
    1歲寶寶的這些行為,是善解人意的表現,引導好孩子會很優異1歲以內的寶寶是天真無邪的,這時候孩子的很多表現都是天性使然,是從媽媽的肚子裡帶出來的,所以這個時候孩子的行為和表現,能夠反映孩子的性格。如果寶寶有以下這些行為,那是孩子懂得善解人意的表現,家長將來要注意引導。
  • 情商低對孩子影響很大,父母可轉化為「同理心」,讓孩子高情商
    父母在了解情商對一個人的人生產生的重大影響之後,必須幫助孩子改善這種窘境。父母可以通過鍛鍊孩子的同理心從而達到其目的。同理心與同情心大有不同,同理心是在同情心的基礎上,為對方尋找真正有效的方法幫助對方。
  • 家長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多為他人著想,讓孩子受益一生
    現在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忽視了同理心教育,沒有注重對孩子同理心的培養。其實讓孩子學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問題,能夠讓孩子受益一生。很多父母都說,不奢望自己的孩子以後是個多麼成功多麼有錢的人,只希望他可以善良快樂,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才能夠讓孩子成長為善良的人,擁有閃閃發光的好品質。
  • 孩子不受歡迎?提高孩子社交力,培養孩子「同理心」是關鍵的一步
    有時候雖然他也會想要加入其他小朋友的遊戲,但總是因為表達不恰當導致人家不願意與他玩耍。梳理完孩子的一些表現之後,這個寶媽就來問我,孩子不受歡迎,該怎麼去幫助他呢?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行,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其同理心不足。想要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受歡迎,最關鍵的一步在於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 「有同理心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了解發展機制,培養娃的同理心
    相反,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往往會出現問題,比如不會關心他人、性格自私冷漠等等……因此,家長應該嘗試去了解同理心背後的發展機制,科學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什麼是「同理心」?「同理心」是個心理學名詞,也叫「共情」,是指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能體會到他人的情緒和想法,並且可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場的能力。
  •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比聰明更重要
    這才不哭,然後大口大口的扒著飯,深怕我的腿又流出血來~我的眼眶也溼潤了也許是我倆矯情的基因遺傳,也許是我的描述太過生動。但我知道:孩子一定比我想像的,還要更愛我。我希望她可以不聰明,但要有同理心。可以晚些明事理,但卻善解人意。這不衝突。
  • 懂得體諒、善解人意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所以,將孩子培養為一個善解人意的成年人,是很多家長的目標。 但是,現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兩代人的庇護之下,生活中的場景經常是這樣的: 如果你拒絕了,他們就大吵大鬧:「我不幹!」 當你用吸塵器打掃完房子,清潔了浴室,去超市購物回來後,讓他們打掃一下客廳,他們卻哭著說:「我們必須要做家務嗎?」 幾乎所有家長都有一堆被熊孩子氣得想撞牆的經歷。 我們確實疼愛孩子,卻也怕把孩子疼壞了!
  • 別再錯把孩子的「同情心」當善良,「同理心」才能培養高情商
    文/菠蘿媽媽育兒課堂 我相信許多父母會把「同情心」等同於「同理心」。當他們的孩子告訴他們的爸爸他們工作很努力,他們的媽媽照顧我時,他們覺得他們的孩子有「同理心」。因此,親愛的父母,「同情心」不等於「同理心」,「同理心」可以使孩子成長為善良的人,能夠以同理心去思考和行動。
  • 培養孩子同理心,鋪就健康幸福人生
    從根本上講,同理心是指自己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並了解他人的感情和感受。 心理學家對情商(EQ)的定義是能夠理解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以及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和進行自我控制。和智商(IQ)相比,情商對實現人生成功更重要。 研究表明,同理心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對培養健康人際關係,成就事業和學習目標至關重要。同理心也會讓孩子明白欺凌危害,並主動拒絕參與欺凌。
  •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
    同理心也會讓孩子明白霸凌的危害,並主動拒絕參與霸凌。因此,同理心教育是防止校園霸凌的重要基礎。同理心可透過後天培養以下的方法有助於父母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情商。1、確保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為了使孩子能夠感受到和表達對他人的同情,必須首先保證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孩子必須首先得到父母或照顧者的情感支持後,然後才能為他人提供情感支持。
  • 培養孩子(和我們自己)的同理心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崔嫻我想在我有了第二個孩子之前,我並沒有完全理解我的兒子Edwin是多麼的善解人意。當我們把剛出生的Charlie從醫院帶回家時,Edwin經歷了一個無可厚非的轉變;當時發了很多脾氣,說了很多「不」,還有權力鬥爭。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當Charlie哭的時候,Edwin的反應。
  • 那些愛打擊孩子的父母,自己卻不接受任何批評,你的心缺少同理心
    很簡單的道理,自己心裡明白兒的,但是放在孩子身上就是不行。這是因為這類父母缺乏同理心,無法和孩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同理心是這幾年的熱詞兒,育兒專家建議養育孩子要他有同理心,職場大咖說同理心是職場的制勝法寶,同理心這麼重要,那麼,什麼是同理心呢?網上這樣釋義:同理心,亦譯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
  • 教育小孩有「同理心」,比教小孩有「同情心」更重要,家長要重視
    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可以說&34;這個品質被人們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次數是最多的,也是特別被認可的品質。既然要孩子善良,很多家長會直接教育孩子要有&34;,做事要忍讓大度,凡事多為別人著想,寬容大度,這樣耳濡目染的教育可能也確實讓孩子變得乖巧懂事了不少,但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孩子似乎失去了本身廣闊的成長空間。
  • 父母誤解孩子,傾聽方法不對是主要成因,同理心傾聽才是「良方」
    有的父母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跟孩子聊天,孩子沒話說;問孩子問題,孩子也不愛回答。產生這種問題可能有多種原因,但大都和父母採用了不恰當的溝通方式有關,比如父母在和孩子溝通過程中,經常打斷孩子的說話,一味地輸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孩子就會對這樣的溝通逐漸失去興趣,當然就變成了父母眼中的不愛說話的樣子。
  • 孩子考試「作弊」被抓,別急著「打」,運用「同理心」教育會更好
    "同理心"教育方法對於孩子考試作弊的行為,有些父母會苛責、打罵孩子,這樣子反而孩子更加不願意承認自己作弊的錯誤行為,其實,想要孩子認識到作弊是錯誤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同理心教育很必要。那麼什麼是同理心教育呢?
  • 家長謹記,孩子離父母遠近不在於是否優秀,而在於是否有同理心
    孩子離父母遠近並不在於是否優秀,而在於孩子是否有同理心。對大多數人來說,高等素質教育會讓自己更加孝順父母,懂得感恩。但是也有一些不孝順父母的案例,這只是極少數的。尊老愛幼、尊重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個人的文化程度越高,他所接受的素質教育也就越好,他也就越孝順父母。
  • 想讓孩子善良,不是教孩子有"同情心",而是有"同理心"才對
    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同樣的格式件、地點、事件,把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和體諒他人。心理學家Teresa Wiseman在研究中表示,同理心需要具備四個特質:· 一是接受觀點,就是接受他人所說的,或理解他們的觀點為他們的事實。· 二是不加評論,可以理解為即便他人的觀念不是被自己所認同的,但也不妄加評論、揣測、貶低他人。
  • 你知道同理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到底有多重要嗎?
    這樣的孩子難以體諒他人,也不懂換位思考。缺同理心將會成為他們人際交往的大障礙。如果一個孩子有同理心,他們常常做到對別人的情緒感同身受,他們不僅在意別人的想法,也尊重別人的做法,而不是把自己的行為和意志凌駕他人之上。當他們看到別人哭了,會耐心安慰;看到別人笑了也快樂地一起笑……這些孩子喜歡他人,也被他人喜歡。這就是同理心。如何幫孩子獲得這份可貴的同理心「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