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
小林的爸爸常年在外面打工,只有他和媽媽在家裡,媽媽對孩子非常照顧,母子倆感情也非常好,經常聊天互動,小林和媽媽在一起相處的時間久了,學會了關心他人,看到媽媽下班了,他會給媽媽端上熱茶,媽媽幹活累了,他會給媽媽揉揉肩膀,看他學習累了,媽媽也會特別照顧他。因此,小林對待其他人也非常體貼,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和鄰裡間的相處,別人對小林的評價都是一個樂於助人,關心他人,善解人意的好孩子,所有人都非常喜歡這樣熱心腸的孩子,尤其是鄰裡間一些年齡大的老人,都非常喜歡這種心細又會關心他人的好孩子。
也許很多家長都非常羨慕,家裡能夠有這麼多善於換位思考,會關心他人,又能夠洞察別人情緒的孩子,因為孩子願意幫助他人,說明他有愛心,有同情心,這些都是非常優良的品質。而如今很多孩子「獨」慣了,從來沒有體會過為別人服務的滋味,在與小朋友的相處當中,也總是喜歡佔便宜或者佔上風。
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不會關心他人,喜歡佔小便宜?
1、家長的不良作風。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與其他小夥伴發生矛盾時,總是護短或者家長愛佔小便宜,而且佔了便宜,還在孩子面前去炫耀,這些不良的風氣都會給孩子帶來影響,所以家長首先要檢討自己。
2、父母給孩子更多的溺愛。
很多父母把孩子當做這個家的中心,事事都以孩子為主,這就會讓孩子對別人的痛處無動於衷,甚至父母有病,孩子也會懶得去過問,這就形成了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生活方式,溺愛不是愛,而是在給孩子的愛上割傷口。
3、不良的社會風氣。
社會中有太多自私觀念的人存在,也有很多自私的行為,這些都會讓人利慾薰心,同時也會讓孩子去有所薰染,比如個人利益之間的爭吵,鄰居之間的刻薄刁鑽對待,這種不好的社會風氣都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帶來影響。
如今很多父母都特別注重孩子的良好習慣及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也要教孩子去關心他人,也就是富有一顆同理心,同理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同理心不是天生自帶的能力,是後天培養的好習慣,讓孩子去理解和感受對方的心理,做到將心比心,能夠和對方互換心靈體驗。
如何做才能培養出一個善解人意,關心他人的好孩子?
1、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溫馨的家庭環境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相互關愛,相互團結,這種家庭當中才能薰陶出有良好個性的孩子,只有大家彼此關心,孩子處於其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就會學會家庭成員的做法,體察別人的情緒和意願,孩子的性格是環境薰陶出來的,所以一個良好的環境是培養孩子好個性的溫床,父母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就能夠培養出孩子的好個性,孩子也會學會關心他人,善解人意。
2、父母學會主動關心其他的家庭成員。
生活中,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主動關心長輩,關愛幼小,父母在關愛其他成員的時候就是在給孩子做好了榜樣,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會教會孩子如何行事,父母的表現也關心著整個家,父母如果主動關心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孩子也會學會孝順長輩,父母善解人意,處處關心長輩,這是對孩子最好的家教。
3、教孩子識別他人的情緒。
孩子要學會善解人意,就要能夠體會別人的情緒,而這種能力也是在交往活動中慢慢磨練出來的,通過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學會傾聽,識別對方的意圖,才能夠更好地去溝通,在與人交流當中如果不善解人意,就會造成溝通障礙,許多脾氣暴躁,喜歡打架的孩子,就是因為不能夠體會對方的情緒,父母要教育孩子與人交流的時候,對方的情緒很重要,在交流中,能夠考慮到對方的感受才能夠與人交心,父母可以在平時和孩子做一些練習,比如看一些影視劇去分析人物的情緒或者在書籍當中去體會對方的情緒。
4、教孩子進行角色互換。
所謂的角色互換,也就是換位思考,父母要告訴孩子,做一個關心他人,善解人意的人,就要重視換位思考,生活中很多矛盾和分歧讓孩子無法理解,就是因為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孩子如果學會了換位思考,就知道如何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就能夠理解別人的言語和行動,這是善解人意的前提。
在生活中,父母要學會時刻觀察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去調整心情,分析對錯是非,這也能有助於孩子成長,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夠養出有愛心。善良的好孩子。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