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長創造的「作品",家長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他會把這種信息用言語、行動、表情等形式傳送給孩子。孩子一旦認為自己不好,或某個方面不好,他的小小的心裡便落下了一個結。這時候就需要家長來解這個心結,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解心結的過程,有的人一輩子都有許多心結解不開,活得疙疙瘩瘩,不痛快,在某種程度上,這是父母的失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事,品味各種各樣的感覺,傷心、焦慮、孤獨、快樂等等。讓孩子快樂成長自然是每個家長的心願,這就需要家長做個有心人,解開孩子心中的結。
我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到這一點的重要性。
婷婷上大學後,常常被邀請到各個電視臺去做節目。眾星捧月一般,婷婷被簇擁在中間。但她感到最深切的不是驕傲,不是自豪,而是深深的孤獨。正常人無法體會,處在語言的沙漠裡是怎樣的一種孤獨。她不得不隨著別人的表情調節自己的面部肌肉,心裡卻是充滿了酸楚。
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形就更多了。同學們聚在一起,聊天說笑,儘管大家已儘量兼顧到婷婷,但不可能句句都對著婷婷說,於是,更多的時候婷婷只能在別人笑得前仰後俯的時候茫然失措。
那段時間,快樂的周婷婷怎麼都快樂不起來了。
我從女兒與我打電話的語調裡聽出她心裡的苦悶。為了開導、安慰女兒,解開她心中的結,我每天大段大段的把心裡話通過傳呼機傳給她,女兒的心情又漸漸開朗起來,漸漸能接受這種人群中的孤獨,後來,婷婷甚至說能享受這種孤獨了。
之所以要解孩子心中的結,因為心結關係著孩子無形生命的健康,父母為孩子治好有形生命的一個傷疤,也許過了幾天,孩子就忘得乾乾淨淨,但若父母解開了孩子心中的一個結,孩子可能會記得一輩子,受益終生。
曾經有一位來找我諮詢的母親講述了她自己成長過程中記憶最深的一件事。
那是在她上初一的時候,學校要參加區裡的一個運動會,她被選上了。老師說參加的同學最好穿統一的運動服,讓她們回家和家長商量一下,同意的話明天把錢帶來。
晚上,她興衝衝地回家,告訴媽媽她要參加區裡的運動會,而且需要買一身運動服。
可是,她發現媽媽還沒有結束的笑容凝固在了臉上,最後,媽媽無言地低下頭,許久才緩緩地說:「我們家已沒有多餘的錢了。」
她的心咚的一下就沉了下去,儘管她知道媽媽維持這個家不容易,僅靠爸爸一個人的工資,供養她和弟弟的生活和學習,家裡的確不會存什麼多餘的錢,可是那種失望的感覺還是慢慢地籠住了她,她不知道明天該如何和老師說。那個晚上,她蒙在被子裡,傷心地哭了很久。母親沉重的嘆息聲傳過來,她最後決定,第二天告訴老師,運動會她不參加了。
第二天早晨起來,天空飄著小雨。廚房裡沒有母親忙碌的身影。早飯也不想吃了,她無精打採地去上學。
快要到校門口的時候,遠遠看到雨簾中一個人騎著自行車衝過來。越來越近,騎車的那個人竟然是媽媽,雨把她全身都打溼了,頭髮一絲絲地貼在額頭上。
母親看到她,一邊喊一邊跳下車來。她迎過來。母親艱難地從口袋裡掏出一百塊錢來,那錢也溼了,軟軟地貼在一起。
她詫異地望著母親,母親說:「孩子,媽媽對不起你,你是個懂事的孩子,從來不向大人要求什麼,可是你昨天第一次開口,我就回絕了,都怪媽媽不好。這個錢是媽媽借來的,拿去吧,去參加運動會,你肯定會贏的。」
一夜的委屈,剎那間的感動,一起交織上心頭,她嗚嗚地哭起來。這麼多年來,母親雨中送錢的身影一直留在她心頭,成了她奮進的永久的動力。
當時聽她講訴,真的是非常感動,母愛的偉大不在於物質的多少,在於真正體貼孩子的心。
每個家長需要反思的角度不同,每個孩子心中的結也不同,但有一條是永恆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了這個前提,一切總會有圓滿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