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的偉大不在於物質的多少,在於真正體貼孩子的心

2020-10-09 紅家長

孩子是家長創造的「作品",家長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他會把這種信息用言語、行動、表情等形式傳送給孩子。孩子一旦認為自己不好,或某個方面不好,他的小小的心裡便落下了一個結。這時候就需要家長來解這個心結,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解心結的過程,有的人一輩子都有許多心結解不開,活得疙疙瘩瘩,不痛快,在某種程度上,這是父母的失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事,品味各種各樣的感覺,傷心、焦慮、孤獨、快樂等等。讓孩子快樂成長自然是每個家長的心願,這就需要家長做個有心人,解開孩子心中的結。

我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到這一點的重要性。

婷婷上大學後,常常被邀請到各個電視臺去做節目。眾星捧月一般,婷婷被簇擁在中間。但她感到最深切的不是驕傲,不是自豪,而是深深的孤獨。正常人無法體會,處在語言的沙漠裡是怎樣的一種孤獨。她不得不隨著別人的表情調節自己的面部肌肉,心裡卻是充滿了酸楚。

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形就更多了。同學們聚在一起,聊天說笑,儘管大家已儘量兼顧到婷婷,但不可能句句都對著婷婷說,於是,更多的時候婷婷只能在別人笑得前仰後俯的時候茫然失措。

那段時間,快樂的周婷婷怎麼都快樂不起來了。

我從女兒與我打電話的語調裡聽出她心裡的苦悶。為了開導、安慰女兒,解開她心中的結,我每天大段大段的把心裡話通過傳呼機傳給她,女兒的心情又漸漸開朗起來,漸漸能接受這種人群中的孤獨,後來,婷婷甚至說能享受這種孤獨了。

之所以要解孩子心中的結,因為心結關係著孩子無形生命的健康,父母為孩子治好有形生命的一個傷疤,也許過了幾天,孩子就忘得乾乾淨淨,但若父母解開了孩子心中的一個結,孩子可能會記得一輩子,受益終生。

曾經有一位來找我諮詢的母親講述了她自己成長過程中記憶最深的一件事。

那是在她上初一的時候,學校要參加區裡的一個運動會,她被選上了。老師說參加的同學最好穿統一的運動服,讓她們回家和家長商量一下,同意的話明天把錢帶來。

晚上,她興衝衝地回家,告訴媽媽她要參加區裡的運動會,而且需要買一身運動服。

可是,她發現媽媽還沒有結束的笑容凝固在了臉上,最後,媽媽無言地低下頭,許久才緩緩地說:「我們家已沒有多餘的錢了。」

她的心咚的一下就沉了下去,儘管她知道媽媽維持這個家不容易,僅靠爸爸一個人的工資,供養她和弟弟的生活和學習,家裡的確不會存什麼多餘的錢,可是那種失望的感覺還是慢慢地籠住了她,她不知道明天該如何和老師說。那個晚上,她蒙在被子裡,傷心地哭了很久。母親沉重的嘆息聲傳過來,她最後決定,第二天告訴老師,運動會她不參加了。

第二天早晨起來,天空飄著小雨。廚房裡沒有母親忙碌的身影。早飯也不想吃了,她無精打採地去上學。

快要到校門口的時候,遠遠看到雨簾中一個人騎著自行車衝過來。越來越近,騎車的那個人竟然是媽媽,雨把她全身都打溼了,頭髮一絲絲地貼在額頭上。

母親看到她,一邊喊一邊跳下車來。她迎過來。母親艱難地從口袋裡掏出一百塊錢來,那錢也溼了,軟軟地貼在一起。

她詫異地望著母親,母親說:「孩子,媽媽對不起你,你是個懂事的孩子,從來不向大人要求什麼,可是你昨天第一次開口,我就回絕了,都怪媽媽不好。這個錢是媽媽借來的,拿去吧,去參加運動會,你肯定會贏的。」

一夜的委屈,剎那間的感動,一起交織上心頭,她嗚嗚地哭起來。這麼多年來,母親雨中送錢的身影一直留在她心頭,成了她奮進的永久的動力。

當時聽她講訴,真的是非常感動,母愛的偉大不在於物質的多少,在於真正體貼孩子的心。

每個家長需要反思的角度不同,每個孩子心中的結也不同,但有一條是永恆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了這個前提,一切總會有圓滿的結局。

相關焦點

  • 才是真正的「偉大的母愛」?
    她被關心被照顧不再是為了她個體 而更多在於保護孩子缺失對母體的人道關懷 使母體被迫成為僅僅是孕育胎兒的容器 這是現今普遍存在的問題現在女性主義逐漸進入到大眾視野不就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女性意識到自己首先是擁有人權的人類 而不僅僅是行走的子宮 自己的人生價值也不取決於自己的肚子
  • 《金剛經》:「空」的真正奧秘,不在於相,而在於心!
    也就是說,「空」的真正奧秘,不在於相。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說它是虛妄呢?因為一切事物,都會在人的心念下,發生著改變。比如當一棵樹,你覺得它對自己有用時,它就存在。你覺得它對自己沒有用時,它就對自己任何作用都不起了。當它對自己不起作用的時候,就相當於是一種「空」的存在。
  • 生活的真正意義不在於財富多少,而在於心靈的美好和幸福的感悟!
    額外帶來的是物質的財富,這種財富可以滿足絕大部分人的「經歷」。因為,有些人會說,我有錢,就可以經歷更多的體驗!然而,你需要體驗,才會如此,那你為什麼那麼需要哪些體驗呢?是虛榮?還是需要?說到底,要麼是感官的刺激,要麼就是內心虛無的苛求。
  • 孝不在言,而在於今,孝在於行,在於心
    我知道母親的意思,從產房外看到孩子的那刻起,欣喜之餘,仿佛一瞬間讀懂了父母,讀懂了舔犢情深,一個月,我再沒和母親拌過嘴,再沒覺得母親嘮叨,心中泛起的是對父母的愧疚和自責,我想很多人都會有同樣的心理歷程,「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看著自己的孩子,ta未來想必也會像我一般經歷成長、叛逆、成熟,如同一個輪迴,由不得人控制。
  • 真正的養生不在於吃什麼,而在於怎麼吃?
    其實,真正的養生沒有那麼複雜,所謂養生不如修心,這句話不是隨便說的。今天我們就拿飲食作為例子,來談談怎麼理解養生不如修心。大家都知道,有很多養生方法,教育人們應該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或者身體有什麼問題吃什麼來補?其實,這些都是對養生的誤解。因為,真正的養生不在於吃什麼,而在於怎麼吃。也就是說,飲食的內容不是特別重要,只要是普通的東西,足夠維持身體健康即可。
  • 《歡樂頌》:父母愛孩子,不在於給得多,而在於捨得放手
    關關的性格唯唯諾諾,不懂拒絕,遇事猶豫不決,是五美中最沒有個性的一個。這種性格的養成與其母親事無巨細的包辦分不開。父母不可能陪伴兒女一輩子,父母不應該做兒女的港灣,而應該做兒女的守望者,看著他們自己走路,跌倒了讓他們自己爬起來。重男輕女型母親:樊勝美的媽媽。吸女兒的血,來填補兒子的腰包,樊勝美的媽媽毀了兩個孩子。
  • 「人的偉大與尊嚴在於思想」
    帕斯卡繼承了這個思想,但他與笛卡爾之間至少存在著兩點重要差異:一是,笛卡爾試圖以形上學的理性推導來驗證上帝的存在,論證物質世界的可知性;而帕斯卡則看到理性的局限,在無限的宇宙面前,體會到人的脆弱、痛苦及有限性。
  • 偉大的母愛
    當我們來到這世間,第一次學會說話的兩個字:媽媽,我想都有這樣的經歷,顧名思義,真正的又有多少了解呢?我們來到世上,母親承受了巨大的疼痛,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母親把襁褓中的嬰兒,放到她最暖和的胸口。第一次吃到的是媽媽的奶水,第一眼看到的是母親的笑臉……
  • 真正的成功不在於擁有多少,讀完幾米的語錄,讓人大徹大悟!
    真正的成功不在於擁有多少,那在於擁有什麼?記得沒有讀幾米語錄前,記得弗洛姆說過,「擁有的多並不算富有,給予的多才算富有。」那麼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成功不應該是看他擁有多少,而是看他給予了多少,為人類造福了多少,幫助了多少人。
  • 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於他有多少有利的條件
    成敗是由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決定的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於他有多少有利的條件,而在於他怎樣看待和期待自己。你知道嗎?事情往往會順著你所想的方向去發展,你覺得你自己會是什麼樣子,那就會成什麼樣子。因為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創造奇蹟,消極的心理暗示能摧毀才子。
  • 教育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和守望
    教育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和守望——參加《2020年「襄派教育家」講壇》心得體會我特別對襄陽市第四十二中學的王婭妮教師《點亮心燈 做幸福園丁》和穀城縣教研室的吳豔芹教師《卯足幹勁待花開 靜候生命拔節的歡歌——教研員引領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深有感觸,我認識到教育的本質不僅僅在於傳授,而更在於喚醒和守望。
  • 在於心,在於藝,在於魂!
    在於心,在於藝,在於魂!仙人板板滾刀肉人說:飲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到底成仙好,還是成道行?這要看各人的喜好。想成仙者,喝酒去!品茶之道,在於心,在於藝,在於魂;品茶之理,在於境,在於人,在於品。我喜歡尋一佳時,覓一佳境,約三兩好友,衝一壺好茶慢品,但求氣舒神怡,心淨神清,恬靜安逸,浮躁和張揚被抽走,安寧與穩沉溢流出來。圈內人都說:「泡茶的過程猶如人生。」
  • 家長謹記,孩子離父母遠近不在於是否優秀,而在於是否有同理心
    孩子離父母遠近並不在於是否優秀,而在於孩子是否有同理心。對大多數人來說,高等素質教育會讓自己更加孝順父母,懂得感恩。但是也有一些不孝順父母的案例,這只是極少數的。尊老愛幼、尊重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一個人的文化程度越高,他所接受的素質教育也就越好,他也就越孝順父母。
  • 幸福婚姻的真正體現,在於「相擁而眠」
    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可知誰願承受歲月無情的變遷。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來了又還,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邊。——《一生有你》01美國電影《欲望都市》裡有句臺詞,「我們在床上表現如何,就表示我們生活過的如何。」
  • 高貴的幼兒園孩子會更好嗎?教育不在於豪華的裝飾,在於尊師重教
    同樣,一個真正高質量的幼兒園不在於他看起來有多少富麗堂皇,而在於他有什麼樣的教師,以及他在軟體設施方面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力。03教育孩子不是靠奢侈的裝飾,而是靠尊師重教幼兒園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是對孩子開展啟蒙教育的場所。
  • 早期的智力教育不在於獲取知識的多少,而在於發展孩子的思考能力
    有些父母認為,家庭教育不應該制度化、有強制性,這是欠妥的。孩子實際上是最喜歡制度化的。早期孩子的智力教育不在於獲取知識的多少,而在於發展孩子的思考能力,培養孩子的思考習慣,儘管獲取知識也許是一種結果,但卻絕非是目的。而且還要讓孩子們喜歡學習,善於學習,這樣他們會越學越感到樂趣無窮,而孩子們認識的內驅力愈強大,鑽研愈深,探究傾向愈強烈,孩子的智力發展就越好!在進行早期智力教育時,關於是應該實施單純的遊戲式教育,還是要有適當的強制性,這個問題也一直頗有爭論。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的要點不在於知,而在於行。知很重要,但顯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行,是從行為上落實驗證,求得知道後的心裡踏實。如果只一味地學習,什麼都知道懂得了,但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得到驗證,沒落實到個人的行為做事上,那這樣的知道和懂得,僅僅是一種虛浮的智慧,並不算真正的智慧。
  • 關於母愛的名言—— 米爾曾說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媽媽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英國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裡面怎能不甜?—雨果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米爾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才是真的,永恆的,不滅的。—印度  母愛是多麼強烈、自私、佔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全世界的母親多麼的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
  • 「一個人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識自己」
    鏡像我開始出現,真正把自我意識推向質的飛躍。點紅實驗與嬰兒自我發展心理學家阿姆斯特丹做的點紅實驗,是在測試黑猩猩鏡像自我基礎上進行的。德國作家保羅說,「一個人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認識自己。」這意味著世界不僅僅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如何和人相處開始提上議題。鏡我其實作為參照物,生活很常見,比如停車場一片空白會不知道停在哪裡,好似公交車滿是空座無從選擇。說明自由多了很多人受不了。
  • 成功不在於你知道多少,而在於你做了多少
    成功不在於你知道多少,而在於你做了多少。想要成功就要在最短的時間裡採取最大量的行動。在一次促銷會上,美國一大公司的經理請與會者都站起來,看看自己的坐椅下有什麼東西。結果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椅子下發現了錢,最少的也撿到一枚硬幣,最多的有人拿到了1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