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和守望
——參加《2020年「襄派教育家」講壇》心得體會
2020年7月2日上午,我聆聽了九位「襄派教育家」的講壇,真是受益匪淺,有收穫,有感觸。 「襄派教育家」是具有襄陽風格、襄陽特色、襄陽情懷、襄陽氣派的本土教育家,是深深植根於襄陽教育沃土,傾情於襄陽教育事業,在教學、育人、治校、管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並形成獨特風格的「襄派教育名家」。這九位講師分享是:
襄陽市第五中學 田玉波《師說.心語》
襄陽市第三十六中學 劉海玲《共讀共寫共成長》
襄陽市田家炳中學 秦選峰《師生享受幸福校園三部曲》
襄陽市第三中學 鄧超群《自生 共生——新時代教師成長路徑》
湖北文理學院附屬中學 楊豔豔《開啟學生閱讀的小宇宙》
襄陽市樊城區太平店中學 曾建偉《教師專業成長離不開堅持》
襄陽市第四十二中學 王婭妮《點亮心燈 做幸福園丁》
穀城縣教研室 吳豔芹《卯足幹勁待花開 靜候生命拔節的歡歌——教研員引領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
保康縣馬良鎮中心學校 唐明星《思維導圖破解當前困局》
他們用「襄味」十足的親身經歷分享了在教育上的感悟,讓我倍感親切,也解決了我多年的困惑。我特別對襄陽市第四十二中學的王婭妮教師《點亮心燈 做幸福園丁》和穀城縣教研室的吳豔芹教師《卯足幹勁待花開 靜候生命拔節的歡歌——教研員引領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深有感觸,我認識到教育的本質不僅僅在於傳授,而更在於喚醒和守望。
一、用愛心和耐心喚醒孩子的幸福
我們都是教師,對待每一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特別是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更要有耐心,任何一句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都不應從我們嘴裡說出來。就像王婭妮教師說的那樣: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我們做教師的一定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但是假如錯誤地對待他,就如同把它曝曬在沙漠裡。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一個孩子如果決定實現某種幸福,他就一定會得到這種幸福。所以,我們為什麼不給他多一點鼓舞,喚醒他的幸福呢?」
二、教育更是一種守望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勝人一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背唐詩、學鋼琴、練書法。如果把家庭比喻成孩子成長的土壤,那麼這些課外班就是為了種子早日發芽而加入的化學肥料,有的甚至拔苗助長,這些莊稼表面看可能會長得茁壯,但往往已滲入有毒成分,甚至發生了基因突變。
學校的教育更多的是為了應試,分數和名次成了衡量學生發展好壞的標準,忽視了孩子興趣、愛好,甚至個性的發展。這樣的教育更像一個工業產品的加工廠,批量生產,整齊劃一,用這樣的標準改造學生,生產出來的大多是冷冰冰的、沒有生命力的產品,那些晚開花的小苗,會遭到摧殘,甚至被當作雜草除掉。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粒種子,需要很長的一段周期,並且種子的花期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我們應像農民種花那樣,用愛與智慧靜靜地傾聽花開的聲音,看著他慢慢懂事、成長起來。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還沒有動靜就著急,就上火,有的拔苗助長,有的惡言相對,有的拳腳交加……孩子就這樣被摧殘掉。
其實,教育孩子就像牽著蝸牛散步,需要我們不時放慢腳步,蹲下身子去聆聽需求,欣賞他們的成長。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想得更多的也許不應該是怎麼傳授他知識,也不是怎麼教育他做人技巧,而是「守望」——等待他慢慢地成長。就像吳豔芹教師說那樣:卯足幹勁待花開 ,靜候生命拔節的歡歌。
我想,真正成功的教育並不是讓孩子學到了多少知識,考出了多高的分數,上了多好的學校,找到多高薪水的工作,而更在於我們是否幫助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品格特質,如誠信、善良、毅力、自控力、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等,這些都是影響孩子一生幸福的品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