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和守望

2020-12-13 陳默談教育

教育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和守望

——參加《2020年「襄派教育家」講壇》心得體會

百度圖片

2020年7月2日上午,我聆聽了九位「襄派教育家」的講壇,真是受益匪淺,有收穫,有感觸。 「襄派教育家」是具有襄陽風格、襄陽特色、襄陽情懷、襄陽氣派的本土教育家,是深深植根於襄陽教育沃土,傾情於襄陽教育事業,在教學、育人、治校、管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並形成獨特風格的「襄派教育名家」。這九位講師分享是:

百度圖片

襄陽市第五中學 田玉波《師說.心語》

襄陽市第三十六中學 劉海玲《共讀共寫共成長》

襄陽市田家炳中學 秦選峰《師生享受幸福校園三部曲》

襄陽市第三中學 鄧超群《自生 共生——新時代教師成長路徑》

湖北文理學院附屬中學 楊豔豔《開啟學生閱讀的小宇宙》

襄陽市樊城區太平店中學 曾建偉《教師專業成長離不開堅持》

襄陽市第四十二中學 王婭妮《點亮心燈 做幸福園丁》

穀城縣教研室 吳豔芹《卯足幹勁待花開 靜候生命拔節的歡歌——教研員引領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

保康縣馬良鎮中心學校 唐明星《思維導圖破解當前困局》

他們用「襄味」十足的親身經歷分享了在教育上的感悟,讓我倍感親切,也解決了我多年的困惑。我特別對襄陽市第四十二中學的王婭妮教師《點亮心燈 做幸福園丁》和穀城縣教研室的吳豔芹教師《卯足幹勁待花開 靜候生命拔節的歡歌——教研員引領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深有感觸,我認識到教育的本質不僅僅在於傳授,而更在於喚醒和守望。

百度圖片

一、愛心和耐心喚醒孩子的幸福

我們都是教師,對待每一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特別是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更要有耐心,任何一句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都不應從我們嘴裡說出來。就像王婭妮教師說的那樣: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我們做教師的一定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但是假如錯誤地對待他,就如同把它曝曬在沙漠裡。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一個孩子如果決定實現某種幸福,他就一定會得到這種幸福。所以,我們為什麼不給他多一點鼓舞,喚醒他的幸福呢?」

百度圖片

二、教育是一種守望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勝人一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背唐詩、學鋼琴、練書法。如果把家庭比喻成孩子成長的土壤,那麼這些課外班就是為了種子早日發芽而加入的化學肥料,有的甚至拔苗助長,這些莊稼表面看可能會長得茁壯,但往往已滲入有毒成分,甚至發生了基因突變。

百度圖片

學校的教育更多的是為了應試,分數和名次成了衡量學生發展好壞的標準,忽視了孩子興趣、愛好,甚至個性的發展。這樣的教育更像一個工業產品的加工廠,批量生產,整齊劃一,用這樣的標準改造學生,生產出來的大多是冷冰冰的、沒有生命力的產品,那些晚開花的小苗,會遭到摧殘,甚至被當作雜草除掉。

襄陽夜景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粒種子,需要很長的一段周期,並且種子的花期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我們應像農民種花那樣,用愛與智慧靜靜地傾聽花開的聲音,看著他慢慢懂事、成長起來。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還沒有動靜就著急,就上火,有的拔苗助長,有的惡言相對,有的拳腳交加……孩子就這樣被摧殘掉。

百度圖片

其實,教育孩子就像牽著蝸牛散步,需要我們不時放慢腳步,蹲下身子去聆聽需求,欣賞他們的成長。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想得更多的也許不應該是怎麼傳授他知識,也不是怎麼教育他做人技巧,而是「守望」——等待他慢慢地成長。就像吳豔芹教師說那樣:卯足幹勁待花開 ,靜候生命拔節的歡歌。

百度圖片

我想,真正成功的教育並不是讓孩子學到了多少知識,考出了多高的分數,上了多好的學校,找到多高薪水的工作,而更在於我們是否幫助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品格特質,如誠信、善良、毅力、自控力、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等,這些都是影響孩子一生幸福的品格特質。

「首批襄派教育家」劉漢青

相關焦點

  •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鼓舞和喚醒
    這個實驗說明了一個問題: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鼓舞和喚醒。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家發現,任何一個成功的人都是絕對自信的;而那些碌碌無為的人,只要偶爾遇到一點挫折,他們就會心灰意冷,一蹶不振,這主要是因為這些人自信心不堅定的緣故。因而,孩子的教育更需要父母愛的鼓舞,幫助孩子喚醒自信。
  • 蘇格拉底的教育智慧在於「喚醒」
    心門不開方法不入,這是我在課程當中反覆跟大家強調的。那如果說不能夠打開孩子的心門,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一個雞蛋從外面被強迫打開,結果就是蛋毀雞亡。那如果從裡面自願打開,就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所以說教育就是一個喚醒的過程,我們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只有孩子被徹底的喚醒,才會激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 蘇格拉底:教育的智慧在於喚醒
    3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傳授和灌輸某種外在的、具體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生命感、創造力的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的建構。這位智慧的希臘老人的故事給我們的啟迪是: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呵護好孩子明淨的心靈,讓他們見微知著、觸類旁通、自覺自悟,在成長中收穫自尊、自信,樹立生命價值意識,當有一天,孩子驚喜地感受到一種躍動的活力、一種難以遏制的生命激情與力量的時候,教育也就觸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質「喚醒」,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與智慧之所在!
  •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在於什麼呢?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教育智慧的結晶,也是現代教育要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但在現實的教學中要充分做到因材施教並不容易。
  • 華中農業大學曹敏惠:教育的本質在於喚醒
    【MBA中國網訊】曹敏惠,華中農業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副教授,從教16年來,她一直堅信「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她說,教育的本質在於喚醒。
  •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心靈
    教育本質上講是一種「喚醒」。如果教育不能觸及到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能成為教育;教育最終的目的不是傳授已有東西,而是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在這個基礎上,給予適合他成長和發展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孩子的成長。
  • 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
    不管應試製度怎麼改,目前我們還是會發現,始終都還是沒離不開老師的拼命灌輸,最終還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在影響著下一代。所以我認為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夠讓孩子的獨立自主去學習,而不是灌輸才得以成才。
  • 生命教育在於喚醒人的生命意識
    生命教育在於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馮建軍  自殺意味著身體的死亡。其實,身體的消失只是一種表面形式。所以,拯救自殺者,主要不在於改變外部的物質生活環境。生活在富裕環境中的人,依然有自殺的;生活在艱難環境中的人,依然有意志堅強的。問題不在於環境,而在於一個人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生命、對待人生。  自殺者的最大問題就是生命意識薄弱,他們不懂得生命之可貴、可愛,人生之價值、意義。
  • 真正厲害的教育是喚醒,不是塑造
    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呵護好孩子明淨的心靈,讓他們見微知著、觸類旁通、自覺自悟,在成長中收穫自尊、自信,樹立生命價值意識,當有一天,孩子驚喜地感受到一種躍動的活力、一種難以遏制的生命激情與力量的時候,教育也就觸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質——「喚醒」,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與智慧之所在!從某種意識上講教育的所有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喚醒人類心靈中的真、善、美。
  • 教育的本質 原來如此簡單
    這種思想無處不透露著功利性的目的,家長們也總是以子女如何聰明而顯於人前,即使強調人德行的培養,也只是作為一種宣傳口號而已。過分倚重知識的傳授,而對還在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是非判斷標準、價值觀念的教育卻是缺失的:2004年在雲大宿舍連殺四人引發了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
  • 【教學風採】探尋教育的本質
    可見,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狀態,一個教育者達到了一種較好的狀態後,坐在那裡,隨意說說,就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不取決於你教什麼,而是你自己的境界到了一種程度後,自然就形成了一種精神力量,得「意」忘「行」,一種人格力量的流露和滲透,足以使孩子自覺地覺悟和提升。  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種根本性的教育素養,堪稱教育的第一素質。
  • 數學學習的本質,不在於記住那些知識,而在於你學會的思考
    學習的本質,不在於記住那些知識,而在於它觸發了你的思考。經歷了數與形的學習和實踐,在中考前夕就不應該再去領著學生盲目地去做題了,應該領著孩子們對來源於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進行歸納總結,學會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能力的遷移,形成自己獨特的數學思維方式。舉例說明:1、準備上5年的高考高考原題,找一個自己能支配時間和相對安靜的地方,自己掐著時間,按照高考的時間做完一套高考原題,做完後對照答案。
  • 《管理學》譚老師(華南農業大學):教育的本質在於教育
    人生就像馬拉松,我將在這裡陪伴大家到最後,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學習方法給你們,希望能幫助你們成功插本和考研。,而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我從事教育行業也有幾年的時間了,面對各種形形色色的學生,也跟很多的學生交流過,我認為學生不能為了升學而學習,而是要為了學習而學習的,這種理念最重要的在於老師的教育引導,如何教育學生培養一種學習的態度,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讓他們喜歡上學習,讓他們哪怕考上了本科和研究生之後還繼續保持著那種學習的衝勁
  • 喚醒「沉睡」的監護權,關鍵在於後續監護有保障
    一個重要的原因還在於,由於後續監護體系尚不完善,造成剝奪監護權容易,後續監護保障難。因此,司法實踐上在判決剝奪監護權案件時都十分謹慎。而剝奪父母監護權後孩子後續監護存在監管空白,不利於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甚至讓當事孩子陷入無人監護困境,影響其健康成長,同樣令人揪心。
  • 中山市東區魔耳國際教育秉承「教育的意義的在於喚醒」的辦學宗旨
    教育學習才是家長看重的,因此,很多人把目光放在了少兒培訓市場。魔耳國際教育旗下有英語和語文,非常適合培訓機構加盟。魔耳國際英語適合3-15歲幼少兒學習,佐樂米大語文針對小學作文培訓,這樣的組合,對大部分培訓機構來說是1+1>2的效果。
  • 教育的本質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而是點燃心火,是喚醒靈魂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教育不是灌輸大腦,而是點燃心火。」教育的本質是喚醒靈魂(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o awaken the mind.)如果教育不能觸及到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能成為良好的教育。
  • 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其核心在於教育理念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我對生命教育沒有研究,但是我覺得,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教育。教育是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社會活動,是人類生存發展、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徑。
  • 西席 | 教育的意義在於喚醒智慧,培養自由而完整的人
    其著作《一生的學習》從哲學和智慧的角度對教育做出了一種深入的根本性的闡釋,帶領人們從智慧和心靈的高度來理解教育,對教育的本質和內涵重新認識和定位。如果一個人環遊世界,他將注意到,不論在印度、美洲、歐洲或是澳洲,人的本性是多麼地相似。在學院、大學裡,情形尤其如此。我們好像在用模型製造一種人的典型——以尋求安全感、成為重要人物,或儘可能少思考而過著舒服的日子,為其主要關心的目標。
  • 讀《道德經》:領導力不在於怎麼說,而在於怎麼做
    年底我就去了一家生產家居用品的企業,該公司提出的戰略是「成本領先」,但去車間走一圈就發現,連5S(以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為基礎的現場管理法)都做不好,原材料、半成品到處亂放,工具和設備不能定點定位,乾淨就更談不上了。這種環境下一定會充滿浪費和低效,不可能做到成本領先。但這個車間裡,卻貼滿了5S的標語和宣傳畫。
  • 孩子的教育重在喚醒,而非塑造!
    如果不能真正了解人內心中的心靈,那麼你就無法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說不能了解人靈魂最深處的生命奇蹟,那麼你就找不到教育的力量。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名著名的石雕師傅,在其小的時候曾經認真的觀察過父親的雕刻過程。好奇地問父親:「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雕刻師」,其父親指著雕像說:「就像這石獅一樣,我並不是在雕刻它,而是在喚醒這隻石獅子。」「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