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鼓舞和喚醒

2020-08-31 聞是教育

哈佛大學有位教育專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從學校裡選出 3 位普通教師和 100 名普通學生,組成 3 個班,並對他們說:「你們是全校選出的最優秀的老師和學生,可以成為全校最棒的組合,能做出最好的成績。」

果然,一年後,他們的考試成績是全校最好的。

這個實驗說明了一個問題: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鼓舞和喚醒。



成功源自愛的鼓舞和自信的喚醒


從前,有個出生後就相貌醜陋,說話口吃,嘴角畸形,一隻耳朵失聰的孩子,他的母親為此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然而他卻認為既然如此那麼自己就要比別人更加堅強,為了矯正自己的口吃他每天含著石頭講話。看著嘴唇和舌頭都被石子磨爛的兒子,母親心疼地流著眼淚說:「不要練了,媽媽一輩子陪著你。」


懂事的他替母親擦著眼淚說:「媽媽,每一隻漂亮的蝴蝶,都是自己衝破束縛它的繭之後才變得美麗的,如果別人把繭剪開一道口,這樣出來的蝴蝶是不美麗的,我要做一隻美麗的蝴蝶。」


後來,經過他的努力,他能流利地講話了,並且以優異的成績從中學畢業了。1993 年他參加總理競選,對手利用他的臉部缺陷在廣告上諷刺他:「你要這樣的人來當你們的總理嗎?」這種帶有人格侮辱的攻擊反而讓對手遭受到了很多選民的憤怒和譴責。當他的成長經歷被人們知道後,他贏得了很多人的同情和尊敬。


最後他以「我要帶領國家和人民成為美麗的蝴蝶」的競選口號,獲得最高票當選為總理,並在 1997 年和 2000 年兩次大選中連續獲勝,蟬聯總理,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蝴蝶總理」。他就是加拿大第一位連任三屆的跨世紀總理讓·克雷蒂安。


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家發現,任何一個成功的人都是絕對自信的;而那些碌碌無為的人,只要偶爾遇到一點挫折,他們就會心灰意冷,一蹶不振,這主要是因為這些人自信心不堅定的緣故。因而,孩子的教育更需要父母愛的鼓舞,幫助孩子喚醒自信。



用耐心喚醒孩子的幸福


我認識的一位小學老師,他對每一個學生都一視同仁,即使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壞孩子也極有耐心,任何一句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都不會從他嘴裡說出來。

我問他:「當孩子們調皮的時候,你有沒有過特別生氣的時候?」

他說有。

「那你當時是怎麼想的呢?」

他說:「每個孩子都是一粒幸福的種子,但是假如錯誤地對待他,就如同把它曝曬在沙漠裡。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一個孩子如果決定實現某種幸福,他就一定會得到這種幸福。所以,我們為什麼不給他多一點鼓舞,喚醒他的幸福呢?


教育是一種守望


家長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勝人一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背唐詩、學鋼琴、練書法。如果把家庭比喻成孩子成長的土壤,那麼這些課外班就是為了種子早日發芽而加入的化學肥料,莊稼可能會長得茁壯,但往往已滲入有毒成分,甚至發生了基因突變。


學校的教育更多的是為了應試,分數和名次成了衡量學生發展好壞的標準,忽視了孩子興趣、愛好,甚至個性的發展。這樣的教育不像農民種花,更像一個工業產品的加工過程,批量生產,整齊劃一,用這樣的標準改造學生,生產出來的大多是冷冰冰的、沒有生命力的產品,有些晚開花的小苗,甚至被當作草除掉。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粒種子,需要很長的一段周期,並且種子的花期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我們應像農民種花那樣,用愛與智慧靜靜地傾聽花開的聲音,看著他慢慢懂事、成長起來。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還沒有動靜就著急。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蝸牛散步,需要我們不時放慢腳步,蹲下身子去聆聽需求,欣賞他們的成長。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想的更多的也許是怎麼教育他,卻忘了教育最需要的是「守望」——等待他慢慢地成長。


真正成功的教育並不是讓孩子學到了多少知識,考出了多高的分數,上了多好的學校,找到多高薪水的工作,而更在於我們是否幫助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品格特質,如誠信、善良、毅力、自控力、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等,這些都是影響孩子一生幸福的品格特質。

轉自:教師博覽(jsblzzs)

- END -

相關焦點

  • 教育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和守望
    教育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和守望——參加《2020年「襄派教育家」講壇》心得體會我特別對襄陽市第四十二中學的王婭妮教師《點亮心燈 做幸福園丁》和穀城縣教研室的吳豔芹教師《卯足幹勁待花開 靜候生命拔節的歡歌——教研員引領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深有感觸,我認識到教育的本質不僅僅在於傳授,而更在於喚醒和守望。
  •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在於什麼呢?
    >因材施教是最常聽到的教育專業術語,但又是最高明的教育藝術。這是孔子典型的教育思想,也是現代「啟發式」教學方法的起源。教育要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自己吧結論統統告訴學生,這樣不但學生聽不進去,而且也扼殺了學生創新的意識和智慧的開啟。孔子的這句話與現代教育中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原則相複合了。
  • 蘇格拉底:教育的智慧在於喚醒
    我們要作心靈的喚醒師,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學習的催促者與強行灌輸者。3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傳授和灌輸某種外在的、具體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當孩子的求知慾望與生命的力量被喚醒之後,孩子就會自覺主動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這個探索的過程也就是孩子自我喚醒心靈智慧的過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育,也就是說教育是為了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教育。
  • 蘇格拉底的教育智慧在於「喚醒」
    心門不開方法不入,這是我在課程當中反覆跟大家強調的。那如果說不能夠打開孩子的心門,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一個雞蛋從外面被強迫打開,結果就是蛋毀雞亡。那如果從裡面自願打開,就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所以說教育就是一個喚醒的過程,我們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只有孩子被徹底的喚醒,才會激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 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
    不管應試製度怎麼改,目前我們還是會發現,始終都還是沒離不開老師的拼命灌輸,最終還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在影響著下一代。所以我認為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夠讓孩子的獨立自主去學習,而不是灌輸才得以成才。
  • 【教育就是心靈的喚醒】
    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學生的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幫助學生找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具有內在自我發展的動因,並外在地表現為不滿足於已有的定論,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從於任何外在的壓力而放棄自己的主張。還表現為對自己的現在自我發展狀況的不滿足和否定,致力於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發展。因而我們的教育應該呵護、關懷這種生命的衝動意識,使學生在現實中能夠大膽地去追尋自我,大膽地去展現自我,在追尋和張揚中促進各種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 生命教育在於喚醒人的生命意識
    生命教育在於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馮建軍  自殺意味著身體的死亡。其實,身體的消失只是一種表面形式。所以,拯救自殺者,主要不在於改變外部的物質生活環境。生活在富裕環境中的人,依然有自殺的;生活在艱難環境中的人,依然有意志堅強的。問題不在於環境,而在於一個人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生命、對待人生。  自殺者的最大問題就是生命意識薄弱,他們不懂得生命之可貴、可愛,人生之價值、意義。
  • 教育是一種喚醒,一種寬容,一種責任,一種規範習慣
    利用春節放假期間,閱讀了彭興順的教育專著《教育就是喚醒》,受到啟迪很多。>「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就是「喚醒」,一詞用得十分貼切。教育,就是喚醒教師,喚醒教師對教育的深深思索和探索,喚醒對生命價值的深切感悟,喚醒對人生真善美的執著追求。教育,就是喚醒家長,喚醒家長對孩子的期盼、嚮往和希冀。教育,就是喚醒學生,喚醒學生心靈最美好最本真的東西,喚醒學生的自我創新意識。
  • 華中農業大學曹敏惠:教育的本質在於喚醒
    【MBA中國網訊】曹敏惠,華中農業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副教授,從教16年來,她一直堅信「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她說,教育的本質在於喚醒。
  • 中山市東區魔耳國際教育秉承「教育的意義的在於喚醒」的辦學宗旨
    教育學習才是家長看重的,因此,很多人把目光放在了少兒培訓市場。魔耳國際教育旗下有英語和語文,非常適合培訓機構加盟。魔耳國際英語適合3-15歲幼少兒學習,佐樂米大語文針對小學作文培訓,這樣的組合,對大部分培訓機構來說是1+1>2的效果。
  • [教師故事]教育的藝術:一切由你決定
    這樣,她怎樣答也答不對。」  小鬼們都認為這是個絕妙的主意。於是,他們爬上山,進了老太太的小屋。  「老奶奶,我們要問您一個問題。」他們大聲喊道。  「我手裡的是什麼?」那個調皮的小鬼問道。  「肯定是只小鳥。」老太太答道。  「可這是只死鳥還是只活鳥呢?」  老太太沉思了片刻,然後說:「這一切由你來決定。」
  • 是鼓勵和喚醒一個學生,還是批評和鄙視一個學生,存乎教師一念
    她自報姓名,說很感謝在高二迷茫艱難時,老師給了她精神鼓舞和動力。高三時老師沒教她了,她還經常想起老師對她的鼓勵,可惜高考還是沒有考上本科大學。大學三年,盯住目標,不敢鬆懈,現在終於成功專升本,她很感謝上高二時老師曾經對她的鼓勵,說她只要努力,上本科是大有希望的。我回想了一會,記起了這個學生的長相和一些零碎的印象。
  • 蘇格拉底: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一萬次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
    教育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教育好孩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少家長都想盡了辦法。我也和很多家長一樣,為了給孩子一個很好的教育,在教育孩子上面也沒少下功夫。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一直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算得上是最好的教育呢?
  • 書耕 | 為師之道在於修己 ——跟於永正老師學為師之道
    甘草溫和,作為老師,要溫和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微笑對待每一名學生;甘草包容,它幾乎能與所有草藥為伍,作為老師,我們每天面對不同的學生,要用平和的心態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甘草調和,它能提高各味草藥的療效、減少毒性,作為老師,我們要做到寬嚴相濟,寬容學生,不過分苛求學生,同時絕不放縱。教師必須堅持嚴寓於愛、愛寓於嚴的原則,懂得調和之道,才能更好地涵養孩子的性情和人格。
  • 教育的真諦在「喚醒」
    父親回答:「以這隻石獅子來說吧,我並不是在雕刻它,而是在喚醒它。」後來,蘇格拉底也成了一名「雕刻師」——一名受人尊敬的「心靈雕刻師」,一次又一次將人們的心靈從蒙昧狀態中喚醒。「教育之所以為教育,就在於它是對人格和心靈的喚醒。」走進軍營參軍入伍的熱血青年,本身就懷有樸素的愛國主義情結。
  • 教育機構接入積分商城,學員更積極了
    積分商城系統在教育機構中起到很好的激勵學生的作用。很多教育機構意識到激勵的重要性後,為了激勵學員,都陸續接入積分兌換商城。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喚醒、激勵和鼓舞。」激勵教育,通過激勵、喚醒和鼓舞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激發和喚醒學生內動力,使學生從「被成長」中產生生命自覺,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
  • 藝術訪談:U-thinker對美術教育有何新的看法?
    我所理解的正確美育形式是通過我們的努力,在應試教育的縫隙中,幫助孩子「懂得」和「實踐」藝術這項高級遊戲,從而讓他們成為保有好奇心、提高創造力,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和完美的人。美術絕對不是以"像不像"來評價一幅畫的對錯好壞。對於兒童來說,自小學習美術教育,成長為一個活在美之中的人,並且能夠用美完善自己的生命,還能用美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甚至改變世界,這就是學美術的意義。
  • 喚醒「沉睡」的監護權,關鍵在於後續監護有保障
    「剝奪監護權制度『沉睡』了太久,該到徹底『喚醒』這一制度的時候了。」12月1日,參與辦案的璧山區檢察院檢察長孟衛紅感慨地說。一個重要的原因還在於,由於後續監護體系尚不完善,造成剝奪監護權容易,後續監護保障難。因此,司法實踐上在判決剝奪監護權案件時都十分謹慎。而剝奪父母監護權後孩子後續監護存在監管空白,不利於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甚至讓當事孩子陷入無人監護困境,影響其健康成長,同樣令人揪心。
  • 蘇格拉底:哲學的任務在於啟蒙民智、喚醒良知
    為此他經常在人群中奔走,積極到廣場上去散步,他不停地發表講話,誰愛聽就可以隨便去聽,從來不用交學費;他也不在於別人是否同意自己的看法,認為交流與辯論的目的不在於說服對方,而是要為自己打開思路,以便找到真理。這個特立獨行之人通過自己的行動與言論,對哲學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古希臘哲學的轉折點。
  • 西席 | 教育的意義在於喚醒智慧,培養自由而完整的人
    其著作《一生的學習》從哲學和智慧的角度對教育做出了一種深入的根本性的闡釋,帶領人們從智慧和心靈的高度來理解教育,對教育的本質和內涵重新認識和定位。如果一個人環遊世界,他將注意到,不論在印度、美洲、歐洲或是澳洲,人的本性是多麼地相似。在學院、大學裡,情形尤其如此。我們好像在用模型製造一種人的典型——以尋求安全感、成為重要人物,或儘可能少思考而過著舒服的日子,為其主要關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