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有位教育專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從學校裡選出 3 位普通教師和 100 名普通學生,組成 3 個班,並對他們說:「你們是全校選出的最優秀的老師和學生,可以成為全校最棒的組合,能做出最好的成績。」
果然,一年後,他們的考試成績是全校最好的。
這個實驗說明了一個問題: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鼓舞和喚醒。
成功源自愛的鼓舞和自信的喚醒
從前,有個出生後就相貌醜陋,說話口吃,嘴角畸形,一隻耳朵失聰的孩子,他的母親為此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然而他卻認為既然如此那麼自己就要比別人更加堅強,為了矯正自己的口吃他每天含著石頭講話。看著嘴唇和舌頭都被石子磨爛的兒子,母親心疼地流著眼淚說:「不要練了,媽媽一輩子陪著你。」
懂事的他替母親擦著眼淚說:「媽媽,每一隻漂亮的蝴蝶,都是自己衝破束縛它的繭之後才變得美麗的,如果別人把繭剪開一道口,這樣出來的蝴蝶是不美麗的,我要做一隻美麗的蝴蝶。」
後來,經過他的努力,他能流利地講話了,並且以優異的成績從中學畢業了。1993 年他參加總理競選,對手利用他的臉部缺陷在廣告上諷刺他:「你要這樣的人來當你們的總理嗎?」這種帶有人格侮辱的攻擊反而讓對手遭受到了很多選民的憤怒和譴責。當他的成長經歷被人們知道後,他贏得了很多人的同情和尊敬。
最後他以「我要帶領國家和人民成為美麗的蝴蝶」的競選口號,獲得最高票當選為總理,並在 1997 年和 2000 年兩次大選中連續獲勝,蟬聯總理,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蝴蝶總理」。他就是加拿大第一位連任三屆的跨世紀總理讓·克雷蒂安。
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家發現,任何一個成功的人都是絕對自信的;而那些碌碌無為的人,只要偶爾遇到一點挫折,他們就會心灰意冷,一蹶不振,這主要是因為這些人自信心不堅定的緣故。因而,孩子的教育更需要父母愛的鼓舞,幫助孩子喚醒自信。
用耐心喚醒孩子的幸福
我認識的一位小學老師,他對每一個學生都一視同仁,即使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壞孩子也極有耐心,任何一句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都不會從他嘴裡說出來。
我問他:「當孩子們調皮的時候,你有沒有過特別生氣的時候?」
他說有。
「那你當時是怎麼想的呢?」
他說:「每個孩子都是一粒幸福的種子,但是假如錯誤地對待他,就如同把它曝曬在沙漠裡。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一個孩子如果決定實現某種幸福,他就一定會得到這種幸福。所以,我們為什麼不給他多一點鼓舞,喚醒他的幸福呢?」
教育是一種守望
家長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勝人一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背唐詩、學鋼琴、練書法。如果把家庭比喻成孩子成長的土壤,那麼這些課外班就是為了種子早日發芽而加入的化學肥料,莊稼可能會長得茁壯,但往往已滲入有毒成分,甚至發生了基因突變。
學校的教育更多的是為了應試,分數和名次成了衡量學生發展好壞的標準,忽視了孩子興趣、愛好,甚至個性的發展。這樣的教育不像農民種花,更像一個工業產品的加工過程,批量生產,整齊劃一,用這樣的標準改造學生,生產出來的大多是冷冰冰的、沒有生命力的產品,有些晚開花的小苗,甚至被當作草除掉。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粒種子,需要很長的一段周期,並且種子的花期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我們應像農民種花那樣,用愛與智慧靜靜地傾聽花開的聲音,看著他慢慢懂事、成長起來。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還沒有動靜就著急。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蝸牛散步,需要我們不時放慢腳步,蹲下身子去聆聽需求,欣賞他們的成長。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想的更多的也許是怎麼教育他,卻忘了教育最需要的是「守望」——等待他慢慢地成長。
真正成功的教育並不是讓孩子學到了多少知識,考出了多高的分數,上了多好的學校,找到多高薪水的工作,而更在於我們是否幫助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品格特質,如誠信、善良、毅力、自控力、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等,這些都是影響孩子一生幸福的品格特質。
轉自:教師博覽(jsblzzs)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