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澤雲
古希臘著名思想家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位石雕大師。
相傳在蘇格拉底小時候,一次,他的父親正在雕刻石獅子。小蘇格拉底觀察了好一陣子,突然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雕刻師?」父親回答:「以這隻石獅子來說吧,我並不是在雕刻它,而是在喚醒它。」後來,蘇格拉底也成了一名「雕刻師」——一名受人尊敬的「心靈雕刻師」,一次又一次將人們的心靈從蒙昧狀態中喚醒。
「教育之所以為教育,就在於它是對人格和心靈的喚醒。」走進軍營參軍入伍的熱血青年,本身就懷有樸素的愛國主義情結。儘管他們在行為方式、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多變性、差異性,但當我們通過教育活動,讓他們迸發出練兵備戰的激情、犧牲奉獻的情懷時,教育也就回歸到其應有的本義——喚醒。這,也正是一名政治幹部的教育智慧所在。
喚醒需要情感觸動。「每次演出都是滿村空巷、扶老攜幼……悽涼的情節、悲壯的音樂激動著全場的觀眾。」這是作家丁玲筆下,人們觀看歌劇《白毛女》時的場景。
在解放戰爭時期,歌劇《白毛女》一經上演,就成為軍隊鼓舞士氣、進行政治動員的有力武器。許多戰士深受感動,高呼著「為喜兒報仇」的口號,在戰鬥中勇敢地衝向敵人。
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沒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歌劇《白毛女》的影響如此深遠,教育效果如此突出,就在於它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黑暗舊社會的痛恨,喚醒了他們渴望「翻身做主人」的鬥爭精神。
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古田召開,習主席帶領全體代表參觀古田會議舊址與毛主席紀念園,一起吃「紅米飯」、喝「南瓜湯」。重溫歷史、眺望未來,「紅米飯」「南瓜湯」喚醒的不僅是人民軍隊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更喚醒了大家對人民軍隊性質、宗旨的思考與踐行。
沒有好故事,就沒有感染力。故事是情感的結晶,教育應當善於從書本、網絡上收集故事,從身邊人身邊事中挖掘故事,把理論融入故事、用故事講清道理、以道理引發共鳴,讓課堂充滿溫情、感動,在無波無痕之中影響官兵、感召官兵、帶動部隊。
營造具有儀式感的教育氛圍,加深情感體驗,同樣有利於實現「教育喚醒」。當前,部隊各級與地方政府舉行的表彰儀式有很多,這是對軍人職業尊崇感的一種培塑。身處基層一線,我們需要持續挖掘戰備訓練、保障管理、重大任務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搞好儀式教育,以強烈的情感衝擊,點燃官兵胸中的火熱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