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次的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

2020-09-18 成長說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育,也就是說教育是為了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教育。

01

每一個心靈都是自然宇宙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孩子都有豐富的心靈與巨大的潛能,教育只需要將其內在的良知良能喚醒。

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

如果我們不能揭開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潛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處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02

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師傅,在蘇格拉底很小的時候,有一次他父親正在雕刻一隻石獅子,小蘇格拉底觀察了好一陣子,突然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雕刻師呢?」

「看!」父親說,「以這只是獅子來說吧,我並不是在雕刻這隻石獅子,我是在喚醒它!」

「喚醒?」

「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他從石頭監牢裡解救出來而已。」

「喚醒「,多麼富有啟發意義的教育箴言!

蘇格拉底本人不也是一個偉大的心靈雕刻師嗎?

他經常說:「我沒有智慧,我只是智慧的接生婆。」

他利用接生術將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從蒙眛狀態中喚醒。我也經常說,我沒有智慧,我只是借古聖先賢的智慧喚醒無數家長的智慧,引導家長找到喚醒孩子智慧的鑰匙。

我們的孩子,特別是我們認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塊裡面沉睡的獅子,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潛能和內在力量,讓孩子從蒙昧中醒來,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學習,無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

孩子在被動狀態下的學習只是應付差事,對孩子的智力啟發是毫無意義可言的。我們要作心靈的喚醒師,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學習的催促者與強行灌輸者。

03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傳授和灌輸某種外在的、具體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生命感、創造力的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的建構。

教育的過程也不僅是要從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喚醒孩子內在的心靈能量與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發展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生命創造力。

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一顆心靈感召另一顆心靈,是一個生命點燃另一個生命的力量,是人類集體心靈神秘參與的智慧活動。

這位智慧的希臘老人的故事給我們的啟迪是:

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呵護好孩子明淨的心靈,讓他們見微知著、觸類旁通、自覺自悟,在成長中收穫自尊、自信,樹立生命價值意識,當有一天,孩子驚喜地感受到一種躍動的活力、一種難以遏制的生命激情與力量的時候,教育也就觸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質 —— 「喚醒」,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與智慧之所在!

喚醒不只是依靠外界的一種力量,更重要的是一種自我覺知與自我喚醒的覺悟與力量。

《大學》上講,「顧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我們要顧念、理解上天賦予我們的光明的稟賦,我們要弘揚自己天賦裡的智慧與品德,所有這些寶貴的天賦潛能的開發與發展,都需要我們自己自覺彰明並將其顯現出來。

04

教育要作喚醒的功夫,而不是強行地灌輸知識。

當孩子的求知慾望與生命的力量被喚醒之後,孩子就會自覺主動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這個探索的過程也就是孩子自我喚醒心靈智慧的過程。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育,也就是說教育是為了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教育。

當孩子能夠進行自我教育的時候,孩子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與生命成長的體驗,這種親身的體驗以及知識的得來是經過他自己驗證的,這樣也就將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了起來,孩子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

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就是智慧。智慧並非知識,但卻離不開知識。

智慧可以說是適用的知識,是知識與價值觀的具體結合,來自於對生命、自我與世界的深刻體驗與反思,並形成了動態的判斷力。

因此,它是一種德性,也是一種明覺,在生活中實現為真善美與和諧、無執、超越等價值形態。

05

長期以來的教育誤區,把教育僅僅看做是在嚴肅的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視了對孩子來說更有意義的喚醒教育和自我教育。

從某種意識上講教育的所有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喚醒人類心靈中的真、善、美。

我認為,讓孩子早一點了解和學習事物,讓孩子多接觸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讓孩子多讀經典作品等等,都是喚醒孩子心智的重要方法。

孩子的心智喚醒了,他就會留心發現周圍的世界,探究其中的道理,並思考怎樣與世界發生聯繫,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孩子自然會得到成長力量,並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方向。

- END -

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蘇格拉底: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一萬次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目前最好的教育就是「喚醒教育」。借用蘇格拉底的話就是: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一萬次的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也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 一萬次的灌輸, 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傳授和灌輸某種外在的、具體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生命感、創造力的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的建構。——《一萬次的灌輸, 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文章附後)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作者|林清玄 林清玄,1953年出生 ,臺灣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
  • 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
    一次考試不過,覺得沒事,還有下一次,久而久之,考試的核心競爭力又會表現在學生的身上。不管應試製度怎麼改,目前我們還是會發現,始終都還是沒離不開老師的拼命灌輸,最終還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在影響著下一代。所以我認為真正的教育在於喚醒和引導,而不是灌輸,夠讓孩子的獨立自主去學習,而不是灌輸才得以成才。
  • 真正厲害的教育是喚醒,不是塑造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用閱讀喚醒完整的自我教育是一首詩,愛是教育的火焰——喚醒教師:新教育的最大貢獻教育的意義在於喚醒智慧,培養自由而完整的人喚醒內心的種子——如來的種子一萬次的灌輸, 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靈魂的喚醒,自由的生成
  • 臺灣旅行 | 一萬次靈魂渴望,不如一次身體力行
    04絕美的小眾島嶼臺灣的海島,除了熟悉的墾丁外,那些未被過度開發的小眾離島,或許能讓你真正品味到臺灣的海之奇景。臺灣真正讓人迷戀的,是它溫柔和緩的生活節奏,街頭巷尾貼心的阿公阿婆們,它的陽光、海風和藍天,以及所有在風裡的故事。一萬次靈魂渴望,不如一次身體力行。想做的事,任何時候都不算晚。
  • 教育是喚醒!「灌輸教育」不能啟發孩子智力,只會讓孩子反感學習
    假若我們無法尊重孩子,與其感同身受,或者不能真正地引導孩子,喚醒深藏內心的求知慾,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也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力量。哲學家蘇格拉底在小的時候,有一次他看到父親在雕刻石獅子,於是他好奇地問道,「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雕刻師呢?」「看!以這隻石獅子來說吧,我並不是在雕刻這隻石獅子,我是在喚醒它!」「喚醒?」
  • 最理想的教育,不是說教和灌輸,而是喚醒孩子
    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的心靈有沒有被喚醒,靈魂有沒有被喚醒。最理想的教育,就是喚醒孩子。這方面的例子實在太多。《三字經》裡有這樣一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的斷機杼也好,老婆婆的一句話也罷,相同的地方就在於「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喚醒了孩子的靈魂,喚醒了孩子強大的生命力。要喚醒孩子,就要喚醒他的責任意識。有的孩子之所以不努力,不進取,整天抱著混日子的態度。關鍵是沒有責任意識。
  • 李嘉誠講:考慮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
    未來5年分享經濟將年均增長40%。 李嘉誠講:考慮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猶豫一萬次,不如實踐一次;華麗的跌倒,勝過無謂的彷徨,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奮鬥的你。
  • 教育的本質不是單純的灌輸知識,而是點燃心火,是喚醒靈魂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教育不是灌輸大腦,而是點燃心火。」教育的本質是喚醒靈魂(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o awaken the mind.)如果教育不能觸及到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能成為良好的教育。
  • 【舐犢情深】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
    如果我們不能揭開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潛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處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02 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師傅,在蘇格拉底很小的時候,有一次他父親正在雕刻一隻石獅子,小蘇格拉底觀察了好一陣子,突然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雕刻師呢?」「看!」父親說,「以這只是獅子來說吧,我並不是在雕刻這隻石獅子,我是在喚醒它!」「喚醒?」
  • 【教育就是心靈的喚醒】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幫助學生找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所以是教育,正是在於她是一種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但是,在目前這種教育制度下,不管是高考制度改革也好,還是減免考試科目也罷,始終都沒能離開傳統教育老師的拼命灌輸,目標還是一個,應試! 沒有職業追求的教育者,一輩子或許也就只能作為一臺灌輸的機器,是一張張舊船票,總是重複著昨天的故事。
  • 蘇格拉底:教育的智慧在於喚醒
    如果我們不能揭開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潛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處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教育的力量。他利用接生術將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從蒙眛狀態中喚醒。我也經常說,我沒有智慧,我只是借古聖先賢的智慧喚醒無數家長的智慧,引導家長找到喚醒孩子智慧的鑰匙。我們的孩子,特別是我們認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塊裡面沉睡的獅子,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潛能和內在力量,讓孩子從蒙昧中醒來。
  • 蘇格拉底的教育智慧在於「喚醒」
    所以說教育就是一個喚醒的過程,我們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只有孩子被徹底的喚醒,才會激發出旺盛的生命力。那麼我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明白,我們的孩子都是一隻沉睡等待開發的石子。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潛能和內在的力量,我們要讓孩子從沉睡中醒來,而不是一味的用自身的標準去強迫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 孩子的教育重在喚醒,而非塑造!
    如果不能真正了解人內心中的心靈,那麼你就無法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說不能了解人靈魂最深處的生命奇蹟,那麼你就找不到教育的力量。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名著名的石雕師傅,在其小的時候曾經認真的觀察過父親的雕刻過程。好奇地問父親:「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雕刻師」,其父親指著雕像說:「就像這石獅一樣,我並不是在雕刻它,而是在喚醒這隻石獅子。」「喚醒?」
  • 灌輸式教育和提問式教育
    他提倡要擯棄「灌輸式教育」,代之以「解放教育」。弗萊雷所說的「解放教育」就是「提問式教育」。本文中,他將「灌輸式教育」和「提問式教育」作了比較,提問式教育的核心在於自由和解放,它喚醒學生個人的內驅力,最終完成自我的建構。這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而不是把學生當成功利性目的培養的馴化教育。
  • 提前13天順產,一次次的陣痛讓我生不如死
    昨晚十點半多一點,感覺肚子有點微痛,沒分鐘一次,一次十來秒,沒在意,因為聽說一般都是從半小時疼一次,我這肯定是假宮縮,可一直連續了七八次,確定是越來越痛才和老公說,接著我們就記宮縮,疼的感覺越來越強,時間也越來越長,之後到了凌晨12點,收拾好東西的我們立馬出發去醫院,在途中的鬼哭狼嚎就略過了。。。。
  • 一次秋遊應該勝過十個興趣班
    於是,海寧一小學三年級某班級家委會,就想在雙休日組織一次一日遊,帶孩子們出去玩玩。據了解,為了鍛鍊孩子們的自理能力,這次秋遊不需要家長陪同。原以為班裡的大多數孩子都會參加這次活動,但沒想到的是,40人的班級只有4人能參加。不能參加的人全因為星期日有興趣班。  顧名思義,所謂興趣班應該是孩子因強烈興趣而自發參加的課外學習。
  • 格倫大語文:真正的教育是喚醒
    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真正的教育不是什麼都管,也不是什麼都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還有一個詞叫:喚醒。  重視語文是中國教育的大趨勢,喚醒孩子的靈魂,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與人文修養正是大語文教育的精髓。「大語文」是以文學、史學、哲學、美學為培養素材,將課堂與生活有機結合。讓孩子會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拓思維,學做人。
  • 釣竿與釣技,哪個更勝一籌,最好的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講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裡的「漁」可不僅僅是魚竿——那只是釣魚必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用釣竿釣魚的「釣技」。簡單地說,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